職業教育論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大的方面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現和探索客觀規律,及研究科學原理的人才——學術型、科研型人才;另一類是將科學原理套用於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的人才——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職業教育論
  • 1:技術型教育而不是學術型教育
  • 2:終身教育而不是終結教育
  • 3: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
技術型教育而不是學術型教育,終身教育而不是終結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解釋,

技術型教育而不是學術型教育

按照2002年3月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中醫管理局《關於醫藥衛生類高職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醫學類專業以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的助理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專業名稱統一規範為“臨床醫學”、“中醫學”和“口腔醫學”等,主要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普通本科醫學院校舉辦;相關醫學類及藥學類專業培養醫學技術、輔助醫療和藥學專門人才為主,其培養目標與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歸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範疇。

終身教育而不是終結教育

高等衛生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醫學教育都只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對於高等衛生職業教育來說,在醫藥、衛生類的終身教育中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專業素質,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長期的、直接的影響;二是高等衛生職業教育可以由學歷教育擴展到非學歷教育,從而最終將終結教育推進到終身教育。接受終身教育,正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所謂終身教育,是指與生命有共同外延並已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面的一種連續性教育

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

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是在社會結構體系中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之間存在著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聯繫。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歸根到底由社會經濟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它不僅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條件、物質條件,而且也給高職教育提供了客觀需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一條偉大道路和五條具體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偉大道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五條具體道路;同時還指出:要“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發展。

解釋

中國近代主張以職業教育拯救國家的一種政治思潮。最早的提倡者和實踐者是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職業教育即給予學生從事某種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技能教育。早在1917年,黃炎培在上海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他和冷御秋、江恆源、楊衛玉是職業教育派主要領導成員。幾十年中,中華職業教育社先後在上海、重慶等地成立中華職業學校,設定機械、土木、商業等科,成立職業指導所,給求業人員介紹職業,提供諮詢,進行職業訓練。在江蘇崑山縣徐公橋推行農村改進試驗區。中華職業教育社編有《社史資料選輯》,是研究職業教育論的重要資料。 職業教育救國論者認為,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後,原因在於教育制度未能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學用不一致,普通教育愈發達,社會上的失業者也愈多;在人才供求上,“兩失其當”,高等技術人才找不到職業,中等技術人才又供不應求。他們認為只有發展職業教育,才能消滅失業現象,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改變國家貧困面貌。職業教育論者還認為,要救國必須發展工業,只有發展了工業,才能有效地抵抗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略,因而職業教育社在其創辦的職業學校中附設了各種工廠。職業教育救國論者認為,中國農民智力低下,農業產量不高,為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改進農村。他們提出了“農村改進”的方針,並在徐公橋推行農村改進試驗區。其“農村改進”的方針是“富、政、教合一”。所謂“富”,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推廣新式農具,介紹良種,指導養雞養魚等。所謂“政”,就是實行農村自治,制定各種條例制度和道德規範,改良風俗習慣,舉辦各種福利事業。所謂“教”,就是在改進區內推行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除教授文化外,還教授珠算、縫紉、挑花、繡花等技藝。 職業教育救國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中國培養了一些建設人才。但他們沒有抓住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希望在國民黨政權的保護下發展實業,成效是很有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