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鑒·總論聲音

聲音鑒·總論聲音

《聲音鑒·總論聲音》出自曾國藩的《冰鑒》。曾國藩認為, 人的聲音,跟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識人的時候,只要聽人的聲音,就會聞其聲而知其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聲音鑒·總論聲音》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冰鑒》
  • 文學體裁論文
  • 作者曾國藩
作品內容,作品譯文,作品注釋,智慧典例,作品解析,書本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內容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輕,重。聲音實與五音相配,聞聲相思,其人斯在。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②。始於丹田,發於,轉於,辨於,出於,實與五音相配③。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④

作品譯文

人的聲音,跟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聲音起始於丹田,在喉頭髮出聲響,至舌頭那裡發生轉化,在牙齒那裡發生清濁之變,最後經由嘴唇發出去,這一切都與宮、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識人的時候,聽人的聲音,要去辨識其獨具一格之處,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聽到聲音就要想到這個人,這樣就會聞其聲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見到其廬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個英才還是庸才。

作品注釋

①聲音:這裡所謂的“聲音”,指的是人體內的發音器官內氣流的振動而發出的聲響。從生理學物理學角度看,“聲音”僅僅是氣流的運動引起專用帶的振動發生的,是純粹的生理和物理現象。古人則認為,“聲音”的發生,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內在的精神和氣的因素。內在的“神”和“氣”作為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綜合(統一)決定著聲音的狀況。古人認為,心動為性——“神”和“氣”,性發為聲。這就是說,聲音的發生離不開自然之氣(空氣),更與內在的“性”密不可分。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又認為,“聲”與“音”有密切關係但又有本質區別,如下文所言,“聲主‘張’,尋發外見”,“音主‘斂’,尋歇處見”,“音者,聲之餘也”,這就是說,“聲”來自於“物”,“音”則來自於“聲”。聲音有大小、長短、緩急、清濁之別,古人認為,這些都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②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人的聲音,和天地之間的氣一樣,有清和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浮,濁者重而下沉。
③始於丹田,發於喉,轉於舌,辨於齒,出於唇,實與五音相配:丹田。指人體下一寸半至三寸的部位。喉,這裡是就人體的發音部位而言的,聲音實際上發生於聲帶。辨於齒,意思是在牙齒這裡發生清濁等變化、分野。五音,即五音。陰陽五行家認為:“五行散而為萬物,人生萬物之上,聲亦辨其五音。”五音之中,宮屬,商屬,角屬,徵屬,羽屬。五音的具體特徵是:宮聲沉厚,商聲和潤,角聲高暢,徵聲焦烈,羽聲圓急。古人認為,“人之稟五行之形,其聲亦有五聲之象”。所以,分辨五聲必須與人的形體的五行特點結合起來,進行對應考察。古人還認為,聲音的五行屬性與人的形體的五行屬性和特徵相符合便為吉祥、富貴、良善,否則便為不吉或貧賤、兇惡。這六句話的意思是:聲音起始於丹田,在喉頭髮出聲響,經過舌頭的轉化,在牙齒那裡發生清濁之變,最後從嘴唇那裡發出,這一切都與宮、商、角、徵、羽五音相配合。
④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其,這裡代聲音。自成一家,即獨具一格。不必,不一定。合調,與五音相合。斯,助詞,無義。寧,難道。決,分辨;判斷。英雄,這裡的意思是究竟是不是英雄。這五句話的意思是:觀人識人的時候,要去辨別他的獨具一格的聲音。他的聲音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聽到聲音就要想到這個人,聲音是人的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所以聞其聲即如見其人,不一定見到其人的廬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智慧典例

孔子聽音辨別人心事
聲音辨人術是指通過聲音來識別人才。淺層的理解,是指聽到一個人的聲音(不僅僅是說話的聲音,也包括腳步聲、笑聲等),就能知道他是誰,前提必須是對此人的聲音很熟悉,一般在朋友、親人之間才能辨別,這只是辨別人的身份。高層次的理解,是由聲音可聽出一個人的心性品德、身高體重、學歷身份、職業愛好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判斷過程,既有經驗的總結,又有靈感的涌動。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概念,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多是由聲音即兩者同時來識別人。
聲音最能陶冶性情,戰鼓軍號能使人精神抖擻,小鳥的囀鳴能讓人心曠神怡。“聲色犬馬”,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享受竟是排在首位的,就連人類的求偶活動也同鳥兒一樣,是從婉轉的聲音開始的,所以人在青春期對各種甜言蜜語和流行歌曲的反應都很強烈。
從生理學和物理學的角度看,聲音是氣流衝擊聲帶,聲帶受到振動引起空氣振動而產生的,這既是一種生理現象,又是一種物理現象。但人的社會屬性,又使人的聲音有著精神和氣質兩方面的特性。聲音的產生依靠自然之氣(空氣),也與內在的“性”密不可分。聲音又與說話者當下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大小、輕重、緩急、長短、清濁都有變化,這與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關的,這就是聞聲辨人的基礎。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產一次外出巡察,突然聽到山那邊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隨從面視子產,聽候他的命令,準備救助,不料子產卻命令他們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隨從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當時她正在丈夫新墳前面哀哭亡夫。人生有三大悲: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可見該女子的可憐。以鄭子產的英明,不會對此婦動粗,其中緣由,是因為鄭子產的聞聲辨人之術。鄭子產解釋說,那婦人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反蓄恐懼之意,故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果然是婦女與人通姦,謀害親夫之故。
子產聞聲辨人的技巧已是很高明了。但孔子也深諳此道,且似乎比子產還高出一籌。雖然孔子講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憑外貌聲色取人的功夫,實在是有過人的天分。
孔子在返還齊國的途中,聽到非常哀切的哭聲,他對左右講:“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個哀哭的人之後,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問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說:“我少年時喜歡學習,週遊天下,竟不能為父母雙親送終,這是一大過失。我為齊國臣子多年,齊君驕橫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勸諫不能成功,這是第二大過失。我生平交友無數,深情厚誼,不料後來都絕交了,這是第三大過失。我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為人友不誠,還有何顏立在世上?”說完便投水而死。
由此可見,孔子能聽音辨人心事,有著非同尋常的天賦。
不僅聲音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人、了解人,就是那些被人調弄演奏的樂器也可以反映出演奏者的心理狀態。聲音從人的喉舌發出,而樂器的聲音則由人的手彈撥打擊樂器而產生,人的喉舌雖然與樂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產生聲音的原始的、內在的動力則是一樣的。
禮記·樂記》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
不但聲音與氣能結合,也和音樂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平氣和;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的聲音;內心漸趨激動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這樣不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了嗎?

作品解析

人生於天地之間,其聲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人身材矮小,聲音卻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說的“聲如洪鐘”,有人生得高大魁梧,說起話來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古人對這些情況加以總結歸納,得出了一些規律。
實際上,現代生理學和物理學已經證明,聲音的生理基礎由氣管喉頭聲帶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構成,聲音發生的動力是,肺決定氣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頭和聲帶構成的顫動體系決定,音色主要取決於由口腔和鼻腔構成的共鳴器系統。
聲音是物體震動激動空氣而形成的,聲音是聽覺器官——的感覺。聲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差異之別另有音高音長之分。
人類的聲音,由於人與人不同,健康狀況不同,生存環境不同,先天稟賦不同,後天修養不同等而有很大差異,所以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這裡指人格修養),
既然如此,那么聲音便和人的命運(過去和現在的生存狀況,還有未來的生存前景)有一定關係。
但是如果說聲音能夠決定人的命運,則未免虛妄不實。
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學苦練的經歷,但是如果天賦不高,單靠苦學苦練,是不會成為歌唱家的。
古人歷來是比較重視聲音的,對此,我們作了深入的觀察。在五行分配上,古人把聲音分為:
金聲,特點是和潤悅耳;
木聲,特點是高暢響亮;
水聲,特點是時緩時急;
火聲,特點是焦濁暴烈;
土聲,特點是厚實高重。
古人對聲音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係,也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
曾國藩承前人之說,認為人稟天地五行之氣,其聲音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沉,由是清者貴,濁者賤,道理說得很明白。
“始於丹田”句,作者認為,聲音中上佳者,應是始發於“丹田”中的。丹田,在人身臍下三寸處(古之道家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說,這兒屬其一)。
發于丹田的聲音深雄厚重、韻致遠響,是腎水充沛的表現。腎水充沛,身體自然健康,能勝福貴,因而主人福貴壽全。同時,這種丹田之氣充沛,丹田之聲洪亮悅耳,易引起共鳴效果,給人很舒服渾厚的感覺。
不好的聲音,則是那種發於喉頭,墜於舌齒之間的根基淺薄的聲音。這種聲音氣不足,給人虛弱衰頹之感覺,為腎水不足的表現。
以人的聲音來判人的命運,當然是不科學的。曾氏在本章尾又說到,“不必一一合調”,那自是又有不合規律一說了。
重要的還在於“聞聲相思”,一個“思”字,說明識人仍不可呆板行事,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冰鑒》中所講的是由人的音質和音色來判別人的命運,如能結合人的語言共同斷之,應更全面。
語言是思維的結果,由語言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特點,這對一個人行事做人有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書本簡介

冰鑒》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曾國藩識人、用人的神秘之學,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彩色畫廊,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作者簡介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