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

基本介紹

  • 名稱:海上之盟
  • 參戰方:大宋 金 遼
  • 結果:1120年
  • 主要指揮官:宋徽宗
簡介,背景,戰略錯誤,後果,

簡介

北宋聯金滅遼想奪回燕雲十六州,想重建漢人北方國防生命線,其結果是處置失當,為金兵南侵找到藉口。 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統治者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宋軍中無能的將士較多,其中攻燕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
聯金滅遼
滅遼後,更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脅之下,金兵揮師南下擄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滅亡。

背景

北宋時,遼國是北方的強敵。宋太祖致力內政,對遼取守勢。太宗時幾次伐遼,均為遼所敗。真宗時與遼訂“澶淵之盟”,這是宋對外屈辱的開始。乃至徽宗,腐敗更甚,信用佞臣蔡京宦官童貫
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國,威脅遼國。金軍先後攻占了遼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北宋君臣認為遼必亡無疑,想乘機恢復遼所奪的燕雲諸州,徽宗遂遣使赴金與之結盟,相約夾攻遼國。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派遣武議大夫馬政率同高藥師等乘平海指揮兵船,自登州(地處山東半島,自古為遠征遼東之口岸)渡海,以買馬為名,前往金國結好,受到金國回響,於是雙方就展開了宋金之間的秘密外交,此後雙方互派使節,屢次商談。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定,決定聯兵攻遼,並約定:女真兵自平州松林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白溝夾攻;北兵不得過松亭、古北榆關之南;宋取遼之南京,金取遼之中京,幽燕原為中國漢地,應歸南朝;西京侯挐了阿適,待與南朝;金人助宋收復失地,宋須納前與遼之歲幣於金;平營灤別是一路;其地界,且以古北松亭及平州東榆關為界;要約之後,不可與契丹講和;西京管下為恐防收捉阿適道路,所有蔚、應、朔三州,近南界,將來舉兵,欲先取此三州;其餘西京歸化、奉聖等州,侯了阿適回日,然後交割;事定之後,當於榆關之東置榷場;並特彆強調:“不如約,則難依已許之約。”(《三朝北盟彙編》卷四)雙方互換國書,立下盟書,是為“海上之盟”。

戰略錯誤

從地域政治觀點視之,儘管宋遼各視對方為敵國,但遼國畢竟是與宋和平相處達百年之久的“與國”,而新興的女真則更具擴張性,遼國實際上已成為捍衛宋境的屏障。當時遼國君臣也感到宋、金夾攻遼的嚴重性,“遣肖客、韓昉為使臣,對宋奉表稱臣,乞念前好。遼國派使臣到宋國,表示願意向宋稱臣,希望不要和金聯盟攻遼。韓昉等見童貫、蔡攸在軍中,直言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貫、攸斥出之。”
聯金滅遼
宋遼既為“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滅遼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這一點,甚至高麗國王也看得清楚。宋重和元年(高麗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醫官楊宗立等至高麗為睿宗王俁醫病。王俁(朝鮮語왕우)特地捎話:“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業已然,願二醫歸報天子,宜早為備”。“醫還,奏之,帝不悅”,宋徽宗執意聯金滅遼。北宋滅亡後,金在軍事上的強勢,使得高麗與南宋的交往頗多忌諱,次數、頻度也減少。

後果

宋徽宗寵信奸佞,昏庸暗弱,又被奸臣所欺騙愚弄,左右遮蔽迷惑,不能明辨是非。昧於當時敵我形勢,只知貪進,不知慮後,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對來自朝野上下,國內國外的好言勸告,根本聽不進去,一味昏昏然,企圖聯金以滅遼,收取漁利。這無疑如虎羊商量著分果實,想平分秋色,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宋徽宗只知以書畫娛情,根本不知周國之間均衡態勢的重要,而昏昏然採取以弱益強,使強者更強的錯誤聯金抗遼的方針,直至父子系擄北去,自食惡果,方才醒悟,但悔之晚矣,只有南望故國,以淚洗面,最終身死國滅,葬身羌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