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鑒庭

耿鑒庭

耿鑒庭(1915~1999)著名耳鼻喉科專家、醫史學家、文獻學家。191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揚州六代中醫世家。其父耿蕉麓為揚州著名儒醫,名噪大江南北,猶以醫德望重鄉梓,所居里巷,名之為"耿家巷"。先生幼承家學,十四歲即完成儒學經典教育,後專習醫學,遍讀醫宗經典並隨父應診,打下堅實的中醫理論功底。18歲開始獨立應診。20歲復入江蘇省立醫政學院(今南京醫科大學)學習,掌握了現代醫學知識,成為中西醫兼通的醫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耿鑒庭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99
  • 職業:耳鼻喉科專家
  • 出生地:江蘇揚州
成就,貢獻,人物履歷,人物生平,其他信息,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成就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耿鑒庭先生思想進步,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其間,多與揚州江樹峰、陸勤等進步人士結交來往,傳遞進步書刊,積極參與進步活動,對其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從事中醫事業奠定了思想基礎。

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耿鑒庭先生曾以揚州醫界代表身份被推舉為揚州市人民代表,積極投入揚州醫藥衛生界和文化界各項振興工作,並對揚州文博圖書事業建設做出一定貢獻。1953年和1954年,耿鑒庭先生數次應召參與籌建中醫研究機構的活動。1955年,奉衛生部調令,赴京參加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的建院工作,時年40歲,是全國徵集突出建樹中醫醫、教、研人才中最年輕的。赴京以後,在科研、教學、臨床諸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人物履歷

耿鑒庭先生是一位有近70年臨床實踐的著名中醫,他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早年在揚州行醫期間,以中醫辨證施治為主,輔以西醫手段,內、外、喉科兼治,在揚州醫界獨樹一幟。每日應診者多至百人,療效斐然,活人無算。耿氏醫道,以治病救人為本,貧病者施診施藥,從不計較報酬。每有夜半敲門求診者,無論寒暑,無論貴賤貧富,即刻赴診,以解危急。醫風醫德,樂善好施,有口皆碑。先生進入中醫研究院以後,從未脫離臨床,參加過多種醫療協作,曾被派赴酒泉鋼鐵公司和北京順義深入基層為工農服務,贏得了患者的愛戴。在調入西苑醫院後,專攻耳鼻喉科。因此,在中醫治療耳鼻喉科方面頗有建樹,先後編寫了《喉科正宗》《咽喉科傳燈錄》等書,詳細介紹了耿氏喉科的特點。尤其在醫治急症、大症、重症、危症方面,有獨到之處。他治療急性會厭炎有高度成就,使大量患者免遭插管及氣管切開之苦。在鼻病方面,他創立了鼻科湯液十二法,並著有《中醫中藥防治鼻病》一書,將鼻病治療系統化,規範化,為中醫鼻病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先生對耳病也有相當的研究,尤其對中毒性耳聾,提出了以補腎解毒為治療大法,取得了可貴的成就。為了有效地推廣和交流耳鼻喉科學術成果,先生籌組了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學會。

人物生平

耿鑒庭先生應診之餘,於文史方面涉獵頗廣。在目錄學、訓詁學金石學、古器物學、文物考古方面均有相當研究。對揚州文獻、文物的蒐集、保護不遺餘力。其中,尤對醫藥文獻、醫藥文物更加注意,對中醫古籍文獻的整理也做出重要貢獻。他以中醫研究院創建時所集的中醫古籍為基礎,發起與北京圖書館協作,把全國60多家圖書館珍藏的中醫書,編成全國第一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特別是他在改革開放以後還主編了《廣陵醫籍叢刊》,遍收揚州醫家及流寓揚州的外籍醫家著作的各種刻本與稿本,在每項著作前都加入題跋及序,使揚州地方中醫典籍的特點及成就得以宏揚,從而開中醫地方典籍出版之先河,豐富了中醫典籍的寶庫。70年代末,經先生多方奔走,艱辛努力,在陳翰伯王子野的支持下,成立了中醫古籍出版社,先生任副社長兼總編輯,為中醫古籍整理出版作了大量工作,從而使中醫孤、善本的蒐集整理編纂工作走上專業化、系統化的道路。

其他信息

作為醫史學家,耿鑒庭先生於30年代即開始醫史的研究。抗戰勝利後,上海醫史博物館成立,先生積極參與其事,為其中堅人物。耿鑒庭先生在醫史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開拓了以文物考古為基礎的醫史學研究新途徑,從而豐富了醫史學的內容。在他擔任北京醫史學會主任委員期間,發起了對蒙、藏醫藥學的研究,對道家丘處機的研究,都有極深遠影響。對故宮博物院收藏醫療器具和醫藥檔案的研究,發表過系統的論文,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醫藥文物及其女屍,以及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更是親臨現場詳加考研,成果卓著。他對為中日科技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鑒真大師及其醫學成就有深刻研究。在他和其他人士的呼籲下,70年代於揚州建立了鑒真紀念堂

個人作品

鑒真大師塑像回國探親時,被國務院委任為迎接委員,並寫有《中日科技交流史上的鑒真》一書。先生畢生所發表的200餘篇論文,以醫史文物考占為大宗,奠定了醫史學的一個重要門類。耿鑒庭先生的一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造就的知識分子 的典型的一生,自幼以溫柔敦厚的詩教,塑造出處世正直, 與人為善,寵辱不驚,自奉菲薄,豁達大度的美德。凡與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留有深刻的印象。耿鑒庭先生熱心教學,50年代即開始在中醫高等院校講授《中國醫學史》《內經》《傷寒論》《醫古文》等課程,晚年仍兼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經常舉辦專題講座。他一生帶過大量學生,進修生,可謂桃李遍天下。研究生制度恢復後,他帶過多名研究生,他把自己的學識、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其中一些已成為中西醫方面的傑出人才,從而為祖國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耿鑒庭先生於晚年曾說,我已如蠶開始上山結繭,要將所有的絲全部吐出來,嘉惠來者。可惜十年重病纏身,影響了他的宏願實現。即使在病中,他仍然以拳拳之心,在學生的協助下,完成了《咽喉科傳燈錄》等帶有總結性的著述。凡有登門求教,求診,求序者,均能以驚人的記憶力,獨創的分析力和文采使其滿意而去。先生於1999年7月20日2時15分病逝,享年85歲。耿鑒庭先生曾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預防醫學組常務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史雜誌》副總編輯,全國中醫中心圖書館副館長,中醫古籍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餌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名譽總編輯,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會員,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會員,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會員。1990年第一批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評價

耿鑒庭先生於醫界以通達博雅著稱,各家學說無不通曉,但從不以一宗一派自詡麗固於成見。,臨床辨征處方,兼容優長,理法精嚴,運用得心應手,尤得力於精通醫史,對中醫學術之傳承變化,方藥之更新發展,或中外文化交流對中醫學之影響,考古推新,不但於理論多所建樹,於實踐亦多有發揮。章士釗先生著述《柳文指要》付梓之時,特收入先生《書論石鐘乳書後》一文,對服寒石散之源流詳為疏證,即可見其一斑。即章老晚年,疾恙亦多延用先生之方藥。
耿鑒庭先生於文史藝術界中,多與權威名流交往密切,尤於長者,相處於師友之間,砥礪切磋,獲益匪止一端,其學養之隆厚,醫道之榮秀,蓋深植於傳統文化之沃壤中也!先生成一代名醫,實一代之儒醫也!
贊曰:
六代醫家,書香所傳。
嫻熟經史,揮灑詩文。
青囊濟世,丹散活人。
望重鄉梓,名聞京城。
仁術仁心,崇矣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