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萊巴坦地下水宮

耶萊巴坦地下水宮

作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第二站,伊斯坦堡的魅力不僅僅限於地平面上。在藍色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附近的耶萊巴坦地下水宮給這座都市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耶萊巴坦地下水宮
  • 外文名:Yerebatan sarnici
有關介紹,故事,伊斯坦堡,歷史沿革,

有關介紹

藍色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附近的耶萊巴坦地下水宮給這座都市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伊斯坦堡城中,地下宮殿為數眾多,但耶萊巴坦地下水宮是其中規模最大的。整座水宮長140米、寬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撐著巨大的磚制拱頂,而這些石柱據說均是從安塔托利亞地區的神殿中搬運過來的。

故事

據說舊時,伊斯坦堡老城的居民總能在夜間聽到地下有潺潺的流水聲,卻沒人知道其中緣由。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藍色清真寺附近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地下水宮,也就是著名的耶萊巴坦地下水宮,才最終揭開了這一神秘現象的面紗。
這裡原是6世紀拜占庭時期因戰爭原因而建的貯水池。據史料記載,地下水宮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動用七千名奴隸在教堂廢墟上建成的,一方面為的是保證宮廷用水供給,一方面是防止敵人圍困,有備無患。水宮儲水量達10萬噸之多,如果蓄滿了水,據說可供當時全城人喝一個月。到了奧斯曼帝國時期,水宮被廢置,直至十六世紀中期,荷蘭人無意發現了它,才使其重見天日。好萊塢的《007在伊斯坦堡》和成龍的《特務迷城》都曾在這裡取景。2016年12月28日上映電影《但丁密碼》在此處取景。
從水宮入口拾級而下,好似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呈現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令人著迷,耳畔迴響的全是水珠掉落水面的叮咚作響,腳下的石板路有些濕滑,路旁佇立著一排昏暗的路燈,不禁令人產生暗夜街角的錯覺。憑欄望去,一根根漢白色的石柱表面,留下了時光和流水雕琢的痕跡,氤氳的水汽和石柱底部散發出來的暖紅色幽暗燈光,營造出了一種寧靜而幽遠,神秘而朦朧的氛圍。往腳下望去,只見淺淺一汪水,卻極清澈透明,魚群穿梭往來,好似閒庭散步般悠閒自得,似乎它們才是這裡真正的主人。
水宮之所以充滿神秘色彩,還因為這裡囚禁著的邪惡的神靈——蛇髮女妖美杜莎,在希臘神話中,凡人只要與她對視,便會化作石像。在水宮的一側,兩個巨大的石柱下面壓著女妖的頭像。一個朝下,另一個則側臉向下。究竟為何如此放置,就不得而知了。

伊斯坦堡

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堡省首府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伊斯坦堡除了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前首都之外,還一直是土耳其經濟生活的中心,因為它地處國際陸上和海上貿易路線的交界位置。伊斯坦堡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中心
是古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全市包括伊斯坦堡省的39個區。它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別為歐洲部分(色雷斯)和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而歐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的舊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大都市。
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斯坦堡曾經是羅馬帝國(330–395)、拜占庭帝國(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國(1204–1261)、奧斯曼帝國(1453–1922)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遷都至安卡拉。伊斯坦堡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

編輯
伊斯坦堡全市面積522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400萬(至2007年)。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伊斯坦堡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後,始稱伊斯坦堡,但西方國家仍習稱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堡成為正式名稱。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舶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里曼尼耶清真寺等名勝古蹟。伊斯坦堡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堡大學、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伊斯坦堡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
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堡)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堡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裡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堡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0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堡建於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
伊斯坦堡衛星地圖
占廷,後來經過戰爭和重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堡,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堡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堡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並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蹟。伊斯坦堡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館有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藝術的傑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關於聖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畫,是拜占廷藝術的代表作。在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雕樑畫棟、鏤金刻銀,有許多奧斯曼時期的藝術珍品。在市內西岸舊城區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