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告誡孫叔敖

老父告誡孫叔敖

《說苑》,又名《新苑》,劉向著,共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老父告誡孫叔敖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說苑》
  • 作者劉向
選自,原文,注釋,翻譯,文章中心,孫叔敖,練習題,

選自

《說苑·苑慎》
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原文

孫叔敖為楚令尹①,一國②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③。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盡來賀,子獨後來⑥吊,豈⑦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⑧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⑨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⑩。”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⑾,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釋

(1)令尹(yǐn):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
(2)國:指都城
(3)吊:弔唁。
(4)不肖:不能幹,沒有賢德。
(5)受吏民之垢:意即擔任宰相一事,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
(6)後來:來得晚。
(7)豈:難道。
(8)貴:地位高。
(9)擅權:獨攬大權
(10)患處之:害怕和他相處。之,指祿已厚而不知足者。
(11)意益下:更要關心下面的人。
(12) 去,離開。
(13)心:心中的欲望
(14 )衣冠:穿戴
(15)余教:還沒說完的話

翻譯

孫叔敖擔任了楚國的令尹,全國的官吏和人民都來道賀。有個穿著粗布衣服,戴著白色帽子的老人後來慰問。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見他,問老人:“楚王不知道我沒有才能,讓我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詬貴(表示自謙),別人都來道賀,唯獨你後來慰問,難道有什麼要說的嗎?”老人說:“有要說的,身份已經高貴了,對待別人卻很驕傲的人,人民會拋棄他;地位越高卻擅權的人國君會討厭他;俸祿已經豐厚了而不知足的人,災禍就隱伏在那裡。”孫叔敖再次跪拜說:“我恭敬地接受教導,願意聽您還沒說完的話。”老人說:“地位已經高貴了,但是態度要低下;官職越大而欲望要越小;俸祿已經豐厚了,要謹慎不敢多取。您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治理楚國了。”

文章中心

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謙虛,不能驕傲自大
要學會接受別人意見。
做事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治理國家也是一樣。
做人要嚴守本分,恪守本職。

孫叔敖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練習題

一、孫叔敖採納了老者哪三條諫言?
原文回答:
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
1 位高意下。
2 官大心小。
3 祿厚不取。
二、【1】文中孫叔敖是怎樣一個人物,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
①他是一個能虛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嚴格要求自己,能正確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三、“老父”在服飾、行動上與“一國吏民”有什麼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國吏民”都來祝賀他,而“老父”卻告誡他。
四、補充一則與“納言”有關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納魏徵良言,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2、劉邦善納張良良言,戰勝了項羽,一統天下。
5、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6、魯莊公採納曹劌的建議,取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論戰
7、楚王聽墨子的諫言,停止攻打宋國。(公輸
五、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一國吏民皆來賀 ( )
②後來吊 ( )
③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 ( )
④位已高而意益下 ( )
⑤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
①全。②弔唁。③使……端正。④越,更加。
六、用現代漢語翻譯: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自己當了大官,而對人傲慢,百姓就會離棄他;職位高,而擅弄職權,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而不滿足,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那裡。)
七、上文“衣粗衣”中,前一個“衣”作動詞,釋為“穿”,後一個“衣”作名詞,釋為“衣服”。請找出上文中用法與此相似的詞句。
  • 孫叔敖的其他故事
孫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國有功,楚人譽之。其幼時,嘗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吾聞之: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爾有陰德,神必佑之,毋憂。”
譯文
是楚國的國相,治理國家有所功勞,楚國的人都讚譽他。他小時候,曾經出門遊玩,看見一條兩頭蛇,就殺了它。回家後哭了。他的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孫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會死,剛剛我看見了它,我恐怕要離開母親而死了。”母親問:“蛇現在在哪裡?”孫叔敖又回答說:“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母親說:“你暗中做了好事,神一定會保佑你的,不要擔心。”
人物分析
孫叔敖在認為自己會死的情況下,仍然冷靜,理智地反應,為民除害。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尤病諸。“
譯文
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孫叔敖吃驚不安地說:“我不聰明,怎么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多的人,怨恨會集中於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於下層;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謹慎,只想著黎民百姓;我的俸祿越是多,(我對貧窮的人)布施越加廣泛。可以通過這種辦法避免禍患嗎?”狐丘丈人說:“說得好啊!這種事連他們都特別擔心做不到呢。
啟示
狐丘丈人的孫叔敖遇“三利”、“三患”之說,從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於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後縱情傲物,以至於物極必反,走向滅亡。而孫叔敖能清醒從政,因而能善始善終。真是明智之人。告訴我們世人在名譽、地位、金錢面前要冷靜小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