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諫逐客

李斯諫逐客

李斯諫逐客,歷史事件,經過為李斯在秦王把客卿攆出秦國事件中上奏章給秦王,最終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斯諫逐客
  • 類別:古代典故
  • 時代戰國末年
  • 相關人物:李斯
事件經過,逐客令出台,李斯進諫,李斯當權,相關人物,後世評價,

事件經過

逐客令出台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李斯進諫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鹹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李斯當權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遊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讚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併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藥,韓非只好服藥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相關人物

李斯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趙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安陽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後世評價

呂不韋和李斯都是秦朝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多有爭議。
歷史以往對於呂不韋的論斷,多有失允之處。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三:
其一,古人以士為貴,以農為本,以商為末,而呂不韋恰恰出身於商人,走了一條頗具戲劇性的從政之路,憑著“奇貨可居”的經營理念一躍登上古代士子心目中最高的人生巔峰。呂不韋這條為官之路,勢必遭到後世文人的拋棄。
其二,與秦始皇的長期矛盾,呂不韋落得個飲鴆身亡的悲劇下場。在他死後,秦王嬴政雖然堅持了呂不韋所提倡的統一道路,對呂不韋的政綱也有不少保留,但呂不韋在朝野內外的影響,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秦始皇儘可能地消弭掉了。實際上,《呂氏春秋》不僅是呂不韋為了個人施政而樹立的輿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雜糅百家學說,順應了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為即將到來的秦帝國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新的理論探索。其中的思想精華,現在看來仍具有深厚的借鑑意義。
其三,秦朝二世而亡,呂不韋對於秦國歷史的貢獻,失去了持續發力、供本朝後繼者發揚評說的土壤。呂不韋從政期間,鼓勵水利,發展經濟,使秦國的國力大增;引賢納士,為秦國招攬人才;同時繼續對東方各國用武,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他卻因為與昔日愛妾、嬴政之母趙姬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係,以及與嬴政之間撲朔迷離的父子關係,被某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和道學家惡意渲染,成為千秋之下的笑柄。
再看李斯,後世對他的批判,主要在於李斯人品的低下。然而,片面地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是不科學的,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地對待歷史人物,應該成為我們把握歷史的準則。首先,從心理史學來講,李斯天生自私自利,他的所作所為是出於個人目的,缺乏社會責任感、道義感和使命感。所謂個性決定命運,當這種個性融入時代趨勢中的時候,自然於己於國均有利益。但如果這種個性及行為違背了歷史規律,事有不成,人也就身敗名裂了。其次,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僅要從縱的歷史去看,更應該從一個人所處的時代去爭論他的所作所為。戰國時代特有的為求功利不擇手段的進取風氣,成就了李斯託身秦國這個“大糧倉”的勇氣,卻也成為他做出更明智、更偉大的決策之瓶頸。李斯輔佐秦王嬴政執掌大權;上《諫逐客書》,挽救人才;開拓疆土,完成統一;批駁分封,提倡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此千古之舉,成就萬世不滅之功。然因一己之私,提議焚書坑儒;害死韓非;與趙高一起發動了“沙丘”政變,矯改始皇遺詔,扶持胡亥,又成為秦朝早早滅亡的罪人,頗有些“成亦李斯,敗亦李斯”的味道。
呂不韋與李斯,大秦王朝最亮的政壇雙星,他們的人生歷程和功過是非,並不是簡單用幾個短語或幾個句子就可以定論的。任何一個人或一本書的結論都只是為人們提供判斷的平台。因此當我們讀到《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之一孫立群先生這本《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的時候,仍要稟承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的宗旨,細細思量其中的人文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