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嶺南牛雜

老嶺南牛雜

老嶺南牛雜是光緒年間(即1871年-1908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廚師發明的。廚師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雜店,也就是老嶺南牛雜。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由來,文化,

發展歷史

老嶺南牛雜是光緒年間(即1871年-1908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廚師發明的。
老嶺南牛雜原料是用牛腸、牛膀、牛肺蘿蔔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好幾個小時,等牛雜炆透了,而蘿蔔又吸慢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籤串著醮辣椒醬吃,曰為老嶺南牛雜,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偌大的廣州西關都紛紛仿效,於是老嶺南牛雜一味流傳至今了。
老嶺南牛雜,一直跟隨著時代潮流不斷的改善牛雜的配方工藝,不斷的創新,不斷的自我突破,與時俱進贏得了新老客戶的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嶺南牛雜慢慢成為了廣州傳統美食小吃。

由來

老嶺南牛雜它秉承超過幾百年的傳統牛雜製作工藝,選用上好牛雜原料,製作工藝考究,湯底、醬料的調製一絲不苟,呈獻最正宗的牛雜風味,最好的味道。其特點是肉浸泡湯的鮮美,湯增肉的香濃,且有藥材的自然清香,吃肉喝湯,越吃越香,欲罷不能,食後強身健體,滋陰補陽,屬風味小吃的極品。同時,按照中醫的解釋,可以以髒補髒,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均有滋補作用。老嶺南牛雜屬牛雜始祖,其味道以鹹甜辣香和味而成,湯汁較濃,入口醇香。
在傳統的基礎上,也對老嶺南牛雜的工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隨著連鎖化發展的需要,老嶺南牛雜對牛雜加工和湯底的調配進行現代化生產,既能保證味道不變,又能保證門店加工和操作的便利性。如今,向加盟店配送的成品牛雜就像速食麵一樣簡單,牛雜、香包、醬包分開,品質有保證,製作也簡單。為了將傳統溶於現代,老嶺南牛雜的師傅們歷經無數的日日夜夜,反覆嘗試,終於在工藝創新和傳統味道中找到了一條雙贏的道路。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成品老嶺南牛雜,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幾百年秘方的傳奇魅力,同時也傾注著無數名廚們的心血。簡潔而不簡單,老嶺南牛雜傳世配方得以保存,百年韻味在現代化的連鎖發展中得以傳承。

文化

老嶺南,是嶺南美食的地理符號,嶺南小吃是我國小吃類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歷史的錘鍊,形成了獨特的特色,集中了嶺南地區的小吃特色,為我國小吃類添上了濃重一筆,是我國小吃類的代表。“老嶺南”品牌正式嶺南小吃的集大成者,其在嶺南小吃中歷史最久,成名時間最長,最具有代表性。
老嶺南小吃最為誘人的是嶺南民間傳統工藝製作的各類風味小吃。產品包括粥品、粉面、糕點、甜品和其他六大類,油條、煎堆艇仔粥蘿蔔糕馬蹄糕炒田螺牛雜等等都屬於“嶺南風情小吃產品”。嶺南小吃之密集,百步之內,必有小吃。
一路逛完上下九,滿載而歸時才覺得口渴了,肚子餓了,眼前就是第十甫路,抬腳就到了“荔灣名食家”,門楣上的對聯倒也不謙虛:食兼百味樂千家,名集三專添荔景。所謂三專就是伍湛記、歐成記、南信這三家頗負盛名的小食店了。 伍湛記的及第粥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創始人為順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橫街開了一家門面很小的父子店,由於當時嶺南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坐落在文昌橫街,伍湛記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園”酒家的食客經過伍湛記的時候,都被香氣撲鼻的“生滾粥”所吸引。小店占了地利,加上生滾粥鮮美異常,名聲不脛而走。“及第粥”又稱“狀元及第粥”,對於“狀元及第粥”的傳說還有很多版本,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有關狀元倫文敘的版本,倫文敘是嶺南人,明朝時期的狀元,他為報答粥鋪店主對他的恩情,為這種以肉丸、粉腸、豬肝齊下的粥取名“狀元及第粥”。時至今日,有不少父母為討個吉利,還會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
老嶺南,是一個去了許多回也不膩的好地方,有時是衝著一碗牛腩面去的,有時是為了古靈精怪的小東西去的,有時是為了感受氣氛去的……老嶺南的熱鬧正如文獻中記載的那樣:“嶺南嶺南,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
如今,老嶺南地區的小吃皆以“老嶺南”整體品牌出現,大家不再孤軍奮戰,人們對於這些傳統小吃的認識更為深刻。而“老嶺南”已經深深的被廣大消費者記住,成為了嶺南美食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