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漢墓醫簡

老官山漢墓醫簡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金牛區天回鎮、成都捷運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

該墓葬內發現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基本介紹

基本概要,竹簡資料,竹簡詳述,竹簡,經絡漆人,竹簡內容,專家解讀,意義價值,

基本概要

成都老官山漢墓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共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出土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等620餘件文物。
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首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而且9部醫書都和人體醫學有關,既涉及病機,又有證候治療以及針灸、脈象等,涉及到醫學各方面,學術價值極高。

竹簡資料

“老官山”漢墓出土遺物總計620餘件(不含簡牘),其中漆器240餘件,陶器130餘件,木器140餘件,銅器(含錢幣)100件。此外,M1出土了木牘50枚,根據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其中官府文書涉及內容為研究西漢時期賦稅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M3出土醫簡920支,分兩處存放,編號M3-121共736支(含殘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編號M3-137共184支(含殘簡),內容為《醫馬書》。同時,M3還出土了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出土的九部醫書中的部分醫書,確認為扁鵲學派失傳醫書。另外,還有“心”、“肺”等線刻小字的人體經絡髹漆人像。據悉,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920餘支竹簡和50枚木牘(共約兩萬字),作為西漢時期簡牘在四川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竹簡詳述

竹簡

其中1號的墓葬中出土的50支木牘,根據內容初步分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大類。3號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簡,則是本次考古發現的最大亮點之一。初步分析,竹簡內容為9部醫書,而這9部醫書已不刊行,且已知的史料上均無記載。據考古人員介紹,醫簡分兩處存放,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為9部醫書,其中除《五色脈診》一部之外,皆無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等。此外,還有184支(含殘簡)組成的內容為《醫馬書》。

經絡漆人

此次出土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發現於3號墓。該漆人像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人像身體上用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並在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等小字。
該經穴髹漆人與大量醫學典籍一同出土,說明這些遺物並非隨葬明器,而可能是墓主生前行醫、教學中使用過的,應是我國發現的迄今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對解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這也證明在西漢早期中國的中醫針灸學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理論體系。

竹簡內容

負責此次簡牘識讀工作的荊州文保中心研究員武家璧、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等專家對這批簡牘內容進行了初步解讀:從出土的竹簡內容來看,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還有重點醫治馬匹的獸醫書。武家璧特別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等醫書,應該就是扁鵲學派的經典。和中浚則表示,從出土的經穴髹漆人像以及部分藥方中發現,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出土的9部人體醫書各有自己的論述特點:比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係、《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有藥方60條,所涉病名包括了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共268支簡上涉及的藥方和醫病理論數量相當大,包括了經脈和病症部分……

專家解讀

醫簡價值遠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成都天回鎮出土的醫簡,在醫學史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係最密切。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是以單方為主,經驗的成分比較大。成都天回鎮醫簡的藥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這批醫簡在醫學史上的價值,遠遠高於馬王堆醫書。
古時病方
迄今為止,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2萬多字的醫學竹簡著作中,大部分巫醫不分,藥方多以單方為主,在現代中醫中,很多已經不再使用。而在老官山漢墓中,天回醫簡中除了經方外,還有多味藥劑的複合方,說明中醫已經走向獨立發展的軌道。“從數量來看,也有2萬多字的樣子。”
蜀椒入藥治痛風
“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姜六分,皆冶合”——《六十病方》
竹簡中記錄,以蜀椒作為藥引,帶有明顯的四川本土特徵。“蜀椒是可以入藥的,可以治療痛風,現在有些中藥藥方中還在沿用。”中醫名醫館醫生張勇說,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黃牛尿治黃疸
  “治黃癉,取黃牛尿,外敷。” ——《六十病方》
文中的黃癉即黃疸,黃牛尿治黃疸靠譜嗎?“這是民間偏方,當時可能通過醫生的臨床使用,是有效果的,但是現在看來是沒有科學依據,現在沒有這種治療方法了。”和中浚說,“在馬王堆漢墓醫學竹簡中,這種以原始藥引為主的藥方比較常見。”——醫歷史文獻研究員和中浚
很多藥方沿用至今
在這些竹簡中,還發現了3個藥方,內容基本相同,略有增減。藥方中以“柷實”為主藥物,“鳥喙半一物”是藥引子。按照每天的量,逐漸遞減。藥方的格式是:藥名、用量、服藥方法。
從藥方的構成和療程上來說,“基本體現了‘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以及中醫‘辯證施治’的治療原理,是中醫藥基本成熟和獨立發展的很好說明。”和中浚說,這次發現的醫書中,很多藥方直到現在中醫也在使用。而這種療程藥方,在馬王堆漢墓中,也是沒有發現的。

意義價值

證實成都有獨立扁鵲醫學派系
和中浚介紹說,天回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類,在《六十病方》里,“蜀椒”這味川中藥的名字頻頻出現,川防風、厚朴等都是很有四川特色的藥材。和中浚講道,在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藥單上也有著蜀椒、川防風等川中藥的存在。此次醫簡里幾味川中藥的出現,就進一步印證了早在西漢初年,川中藥就已經普遍入藥治病了但病名和療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微博)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為特色的醫學派都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一號墓里的經脈漆人,可將醫簡記載的經脈循行路線與經脈人對照,更加立體、形象,解決醫學史上的實踐問題。
證實 西漢早期醫術巫術已分家
馬王堆醫書雖然早於天回鎮醫簡,但巫醫不分。此次醫簡中除了文書,還有專門記錄巫術類木牘。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墓葬中出土的專門醫學論著的竹簡是分開的。在日前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也證明西漢早中期“醫”“巫”已分家,標誌著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扁鵲學派的探源
扁鵲是醫方祖師,且以診脈聞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鵲”的通假字,因此極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醫簡中的《五色脈診》詳細記載了通過脈相觀察病痛的方法,如“心氣為赤色,肺氣為白色、肝氣為青色,胃氣為黃色,腎氣為黑色,故用五臟氣色……”通過對脈相的觀察、診斷即可找準病症,這正是扁鵲學派脈學理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扁鵲在醫學史上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甚至有說法認為他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因為扁鵲本人留傳下來的文獻幾乎沒有。如果這批醫簡能夠進一步證明是扁鵲的醫學理論,意義相當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