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漆人

經脈漆人

四川綿陽是中國針灸的故鄉,世界現存最早的標識了人體經絡穴位的木質漆人——經脈漆雕彩繪經絡漆人。它1993年出土於四川綿陽漢墓,頭、胸、背、手部用紅色描繪有人體經脈十餘條,當為針灸銅人之先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脈漆人
  • 出土地點:四川綿陽漢墓
  • 出土日期:1993年
出土經過,研究價值,

出土經過

1993年春2月,在四川省綿陽縣永興鎮,當制磚取土時偶然發現了漢代古墓,被定名為永興鎮雙包山2號漢墓,在當年2至4月間發掘了此墓葬的後室時得到了一些漆俑。4月末的某日,綿陽博物館副館長何志國先生在浸泡於保護液中的若干漆俑中間忽然發現了一具周身髹有黑漆的木製人形,在黑色的人體表面上有用紅色漆線描繪的遍布全身的路線。“這是一具人體經脈模型!”何副館長如此作出了判斷,於是,涪水經脈木人被發現了。

研究價值

中醫研究院醫史研究所馬繼興先生聞訊後,曾在1994年10月專程去綿陽市博物館考察。馬氏說:這是——“一具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鐫記有紅色漆線的針灸經脈循行經路,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這些遍布於全身的經脈循行徑路,在黑漆膚色的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使人不難辨識。這是迄今為止,不僅在中國,也是在世界上所發現最古的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人體模型。”據考證,此墓葬的下限應在漢武帝之前(公元前140年),相當於漢文帝與景帝(公元前179—141年)的西漢中早期,即公元前2世紀左右。此經脈漆木人形被命名為“涪水經脈木人” 。
該模型全體塗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針灸用的紅色經脈路徑,但無文字記錄。 與中醫通行的十四經脈系統不同,該模型只有十脈,故可稱為針灸木人的十脈系統。 與中醫通行的十四經脈系統不同,該模型只有十脈,故可稱為針灸木人的十脈系統。
木人經脈路線的命名與循行特點:
(一)十四脈,陽明為使,督與帶,向心走行與陰脈上頭
一般認為,經脈木人身上繪有手足三陽與手三陰及督脈共十脈,缺足三陰與任脈,但是,這僅僅是為了省略。因而,經脈木人的經脈仍然是十四脈系統,不能稱為“十脈系統”。其實,經脈木人身上還繪有帶脈,然而卻被忽略了。
經脈木人的手三陰脈走行的特點更在於手太陰與手少陰均終止於足陽明脈上,也就是藉助於足陽明脈的頭面頸段而上行於頭。
經脈木人已經繪出了足少陽“帶脈”,它始自足太陽脈的‘少陽俞”,即“膽之背俞”或“膽俞”,自此發出之後斜向下外,合入於足少陽脈,此合入處即後日的一個俞穴,名為“帶脈”。
“脈人”的諸脈應是向心性走行,均從四肢末端流向軀體中心的胸腹部或頭面方向,與“足臂”十一脈相同。
“陰脈全部上頭”是客觀真理,台灣李健民所發表的由鄭金生提供的經脈木人頭部正面特寫照片,其標題就是“綿陽經脈木人模型,諸陰脈皆上行於頂。”
(二)經脈木人脈行路線所展示出的規律與真理
經脈木人脈行路線所展示出的規律與真理可以概括如下:
1.所有陰脈均上行到頭部。
2.手少陰脈與手太陰脈上行到頭部是通過足陽明脈(為使)而實現的。
3.手厥陰脈的走行極為特殊,經頸部側方上頭面,過耳前直上巔頂,過三陽成五會,左右相會於督。
4.足太陽脈在人體兩側的走行均是各有一條,呈現為單線路走行。
5.脈行路線蜿蜒圓滑而挺直,沒有成角度的折曲,更沒有三次“之折”或“畫圈”的現象。
6.足太陽脈與足少陽脈的兩脈之間有形成“帶脈走行”的現象。
7.各條脈之間有交叉與交會,但沒有關於穴位的特殊標誌。這種現象叫做“有俞無穴”。
8.在頭面頸部各脈的走行與“經絡穴位線圖”的雜亂如麻情況相較,有極大的差異。
在上述規律與真理中,最為特殊之點則在於左右兩側的手厥陰脈直上頭頂而在督脈上交會終止,其在側頭部與三條陽脈(手陽明及手陽明支、手少陽、足太陽)相切而形成了四個點交會,最後終止於督脈上的“通天”或“百會”而成為又一個交會,從而構成了“三陽五會”。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秦越人給虢太子治療“屍厥”之症時,就採用了針刺“外三陽五會”的方法。是涪水經脈木人給我們提供了解讀古代經脈醫學與破譯虢太子脈案的密碼。涪水經脈木人出土的意義,就經脈醫學而言,相當於在人類進化史上發現了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