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析》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麗珠,黃飆
基本介紹
- 作者:林麗珠、黃飆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定價:20.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5002079
《老子注析》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麗珠,黃飆
《老子注析》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麗珠,黃飆內容簡介以王弼注《老子》為工作底本,參照帛書《老子》,逐章注釋,加以簡析,對於普及中華文化,實有裨益。...
《道德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是春秋戰國時期創作的作品,作者是老子。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
《老子道德經新探——注釋與簡析》是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雲鶴、熊穎,於2023年6月出版。內容簡介 本書對老子《道德經》做新視角的注釋和解析。主要有三個特點:一、選古今注釋為注釋。自古至今注釋《道德經》的學者眾多,本書主要選擇了公認的、符合老子大義的、簡潔明確的河上公注和王強注;也有...
道教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別名 太上老君或老子)相當現在老師,道教供奉的職業。比如藥王菩薩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
《老子傳統生命學解析》按老子原文的內容分為81章,每章按其主旨貫以標題。主要包括原文、釋詞、譯文和分析四個部分,其中分析部分是主體內容。《老子傳統生命學解析》從傳統生命學角度出發,重在闡述老子的宇宙觀與生命觀。老子以道為宇宙與生命的本源,為人類的精神追求設立了終極的目標,因而創立了生命由後天復返...
沒有這個總的視域,你就只能在一字一詞中應對了。“王本”(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之所以將“朴”放到“無極”之後,完全是為了直接應和最後一段:“復歸於朴”一一“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有的國外研究者也如此習以為常:“這種以‘朴散則為器’承接‘復歸於朴’的編聯似乎更為流暢...
《治理的哲學:解析系統思想本義》是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春成。內容簡介 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中華文化愈發受到世人的重視,作為中國哲學思想集大成者,《老子》一書也更加被人關注。《治理的哲學:解析系統思想本義》是基於系統理論思想對道德經進行深入思考,用現代的表達來闡釋道德經的系統本義。同時...
《老子精讀》是202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成吒。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文史經典精讀叢書”之一種,由“導言”“正文”“注釋”“評析”等部分構成。“導言”勾勒老子生平、《老子》樣貌演變及其核心思想,“正文”包納《老子》八十一章原文,注釋疏通關鍵字詞的含義等,“評析”抓取各章精神核心,多層...
《道德經圖解祥析》是鄭州大學出版的一本圖書。圖書簡介 《道德經圖解詳析》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詳細註解、翻譯原文,並從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四大方向列舉了大量妙趣橫生的古今中外案例,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現出多方位的立體化效果,使讀者能夠更便捷地體會和感悟這部兩千多年...
老子今析 《老子今析》是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先耕。內容介紹
又魏之建國,上距孔子之歿凡七十五年,而老子以之與三國齒,則老子已及見其侯矣。《列子·黃帝篇》載老子教楊朱事(《莊子·寓言篇》文同,惟以朱作子居,今江東讀朱如居,張湛注列子云“朱字子居”,非也),《楊朱篇》:“禽子曰:‘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
《新譯帛書老子》以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帛書《老子》甲、乙本,互證文字,互補殘損。 每節均有「題解」、「正文」、「注釋」、「語譯」、「研析」,幫助讀者閱讀老子,其中「研析」部分*是精彩,對於讀者掌握篇章旨意、思想要點頗有幫助。 書末並有通行的傳世本與帛書甲、乙本及本書「正文」使用的校定本之全文...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一篇古文,作者是老子,出自《老子·十三章》。古文內容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
出自《老子》。基本信息 【發音】huò xī fú suǒ yǐ,fú xī huò suǒ fú 【釋義】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註解】一、兮:文言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禍兮福之所倚,是出自中華傳統經典《老子·五十八章》中的句子。全句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語句詳情 禍兮福所倚 相關語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
《名可名也》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所作的文言文,出自《道德經》。在這一書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範疇——“道”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指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認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所以是長壽的。傅山《家訓》:“...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夫唯嗇,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⑤,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⑥。”[譯文]一譯: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
有生於無,拼音是yǒu shēng yú wú,漢語成語,意思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出自《老子·四十章》。解釋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認為有與無並不矛盾,是如陰陽、靜動一般,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依存轉化。有無同出於道,有與無,兼有宇宙論和本體論的意義。(1)有與無就像東方與與西方那樣相反相成,而不是...
“尚矣”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中的詞語。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
如“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其“用”字即指作用。“體”、“用”概念雖然出現很早,但直到魏晉時,思想家才把“體”、“用”對舉,用以討論有無、動靜等關係。如王弼的《老子注》:“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第三十八章注)南北朝時范縝以“形質神用”批判神不滅論...
天道無親,漢語成語,拼音是tiān dào wú qīn,意為大自然非常公正,沒有親疏之分,給人以公平的機會。出自《老子》。成語出處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成語典故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但很多人無法理解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么一段話:或曰:“天道無親,...
從北宋《老子》注家的闡述來看,正當的“有為”必須是不得不為的行為:“有為也而欲當,則緣於不得已。”[6]“不得已而為,為於已然之時。”[7]“無為”與正當的“有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比宋《老子》注家大多依據《周易·繫辭傳》關於“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說法...
無中生有(拼音是wú zhōng shēng yǒu)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老子》。 “無中生有”本來是道家的哲學思想,後來人們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形容憑空捏造。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成語出處 春秋·李耳《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後由此人們總結出成語“無中生有”。成語典故 道家...
知足不辱,漢語成語,拼音:zhī zú bù rǔ,意思是知道滿足就不會欺辱自己的身體。表示不要有貪心。出自《老子》。釋義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例句 《老子》第...
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
《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損修法身,以定動靜,損其常心,以備禍亂,損天下之體心,鹹歸精虛,是謂:“消流毒之害,歸大道之真。”損兮復歸明,薄兮反成真,是謂“無為”。無所為,方無不能為,有所為,亦無能所為。夫聖人之為道,息心而不欲為,而無不為也。觀今世之人,欲有為而行...
絕聖棄智 絕聖棄智,漢語成語,拼音是jué shèng qì zhì ,意思是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樸。出自《老子》。成語辨析 【近義詞】:絕聖棄知 成語出處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受寵若驚,漢語成語,出自春秋·老子《老子》。受寵若驚(寵:寵愛,賞識)指因受到分外寵愛或賞識而驚喜不安。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成語出處 春秋·老子《老子》第十三章:“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受寵若驚”。成語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