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坑石

老坑石

老坑石,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石材。要識別印石出產於新坑還是老坑,根據多數人的經驗,一是憑肉眼辨別,二是靠手掂試重量。老坑硯石適宜做書畫硯寫生硯實用硯

基本介紹

材質介紹,四大名硯,洮硯老坑,端硯老坑,歙硯老坑,發墨對比,

材質介紹

老坑由於歷代久遠,形成時間長,故而所出石材從表面上看色澤溫潤沉渾,火氣褪盡而顯自然狀態,這種情形猶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人一望而知其年資已深。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時間較短,往往給人一種質感單薄的直覺,有的雖然色彩奪目,但細觀之則感燥氣厭人,華而不美。老坑的石質縝密緊重;新坑則多松粗軟嫩,稍加磕碰,極易壞損。因此,印材在透明勻潔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較重的為好。有些手感明顯的“輕量級”石料,即使鮮艷潔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貴,甚至根本無法攜刻。另外,在具體挑選印材時,還應留心石中有無暗釘或裂紋。所謂暗釘,是指夾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釘眼的硬粒,其粒雖小,卻堅硬無比,令人無法下刀。石中有裂紋的情形更多,近年來石礦開採多用炸藥,打磨成形後即漫浸於油蠟,由此形成的暗紋令人難以察覺,故更應注意。辨認的方法是購得後先拭去油漬,或颳去蠟衣,並在亮光下反覆映照和用力擠壓,這樣就能及時區別良秀,以免上當。
老坑石
老坑洮硯
老坑硯石岩性:泥質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雲母類(水雲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
古人曾讚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矽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於老坑硯石中含矽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老坑石
老坑洮硯

四大名硯

甘肅南部的洮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在硯石中,產自怎么樣的坑口很關鍵,無論是在下發或是手感及顏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當然價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貴,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則晚於老坑,石頭品質,是新坑還是老坑,用肉眼很難分辨,但通過研磨可以辨認。老坑的硯石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手感細膩,如觸柔軟細膩的肌膚,新坑的硯石一般沒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細膩。

洮硯老坑

硯出產於古洮州,即現今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並於洮河深水中採石,故名為洮河硯、洮硯。洮硯的開採,一說始於唐或更早一些時候。詩人吳蘭修的《端溪硯史》引唐柳公權的《論硯》云:“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說明唐代已有洮硯。宋代米芾的《硯史》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洮硯則成為地方特產的貢品,進入開採的鼎盛期。由於洮硯佳石蘊藏於深水中,采之不易,產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聞洮硯其名,未見其物。到明代,洮硯已極難開採,據說,得巴掌大一方也屬難能可貴。宋代皇室宗親大鑑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也。
老坑石
老坑洮硯

端硯老坑

端硯誕生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古來已十分名貴,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古人曾讚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唐代中期就已開坑取石,至今斷斷續續開採了1200多年。因老坑位於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節方可抽水採石。老坑硯石質地為端硯眾坑之冠。石質細嫩、滋潤,叩之木聲,有“貯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之優點。硯石呈紫藍帶青色;石品花紋有天青、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冰紋、火捺、金銀線、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開採。現如今已見不到老坑料,得之便永久珍藏,為保證石材的升值,已不會用於制硯,只是珍藏。

歙硯老坑

歙硯開鑿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宋人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州獵戶葉氏逐獸至長城裡(地名),見到山溪里,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由此歙硯始聞天下。可知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同樣如鵝卵石大小尺寸的歙硯,老坑的價格為6000左右,而新坑的只需500左右。歙硯的老坑是指龍尾山系古坑道的四大名坑,包括羅紋坑、眉子坑、水舷坑、金星坑。江西省婺源縣據史料記載,研山村開採硯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宋代就已形成開採高峰,加之最近30年的瘋狂開採,歙硯老坑已基本枯竭。
四大名硯中的石質硯,洮硯、端硯、歙硯老坑石料非常稀缺,“洮硯產於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地質結構為秦嶺古生代的泥盆系,礦代形成於3.5億年間,礦體分布層平均64厘米。礦產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主要開採點有喇嘛崖、水泉灣、卡古直溝等多處,其中以喇嘛崖下層洮硯石料礦代上宋代老坑所產石料最為名貴。石料特點是:結構細密,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色澤典雅。因其石料瀕臨洮河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發,貯墨日久不乾,故稱雄於硯林。石料以綠石為主,名曰鴨頭綠。”《卓尼史話》中的這一段記述清楚地闡述了“宋坑”石料的價值所在。然存量也是非常稀少,在端、歙已無老坑料的今天,望諸君對洮硯老坑珍之惜之。

發墨對比

磨墨也被稱為“耕硯”,仿佛一片有待開墾的田野一般,需要虔敬心靈與細緻耕作,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穫成果。硯作為文房重器,君子至愛之物,承載著古時候人們的文化寄託與歡樂。漢劉熙著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可以看出硯主要是用來研磨墨,所得墨好壞主要看硯的下發墨,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中三大石硯端、歙、洮下墨發墨如何?歷史以來評價如何?咱們在此處做一研究討論。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均為老坑石料。2、以評鑑硯台下墨發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為單位。
硯台的實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發墨是衡量硯材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下墨,是通過研磨,墨從墨塊到水中“硯台上”的速度。發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細膩程度。發墨好的墨如油,在硯中生光發艷,隨筆旋轉流暢,所以畫畫的用硯比書法的用硯要求更高。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但往往下墨快的發墨粗,發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發墨均佳的硯極其珍貴。
以下為端、歙、洮硯石的對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發墨
端硯
3.15
稍弱
較好
洮硯
3.75
恰好
恰好
歙硯
4
較好
稍弱
註:墨條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鎢鋼刀:約7白鋼刀:約6碳鋼刀:約5)
從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較軟則硯石顯空隙率小,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從而達到很好的發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較硬則顯示礦物較軟者稍粗、粒間間隙稍大,從而可以達到很好的下墨,下墨與發墨本身是矛盾體,好的硯質要恰好能夠調和矛盾,就是要細而不滑,澀而不粗。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大石質名硯中,端硯硬度較軟,所以發墨更好,而歙硯硬度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評價:“歙萬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而洮硯硬度較於端歙之間,下墨優於端硯而發墨優於歙硯,所以從下發墨上來講是將矛盾體調節到恰到好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