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石

硯石

硯是研墨和掭筆的用具,與筆墨紙合稱文房四寶。好硯發墨好,不傷筆。硯石即制硯之石,指能用於制硯的礦物集合體——岩石。並非任何岩石都能做硯石,只有具備質地緻密滋潤、細中有鋒、硬度適中、單層厚度較大的沉積岩和變質岩才能用作硯石。

好硯須好石,加上精工製作,便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對硯的欣賞除欣賞硯石本身外,更多地集中在製作上。石美,形更要美,再配以雕刻、鐫畫、銘文、鈐印和命名等手法使之成為和諧完美的一體,方可稱得上美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硯石
  • 種類端石歙石、洮石
  • 屬於:研墨和掭筆的用具
  • 隸屬於:文房四寶之一
  • 產於:中國端州、歙州等地
  • 顏色:黝黑 暗綠 灰綠 紫紅 褐黃 灰白
  • 簡稱:硯
  • 作用:研磨墨汁
石材,顏色,中國的名硯石,洮硯,端硯,歙硯,燕子硯,砣磯硯,紅絲硯,天壇硯,金星硯,黃石硯,賀蘭硯,金音石硯,漆砂硯,松花硯,

石材

可制硯的石材種類很多,最著名的有端石歙石、洮石和紅絲石,合稱四大名硯石。
硯台好壞及價格高低首先要看材質,如果是硯石,用刀只能刮出一道細痕,若不是硯石,則很容易刮下一大片。在硯石中,產自怎么樣的坑口很關鍵,無論是在下發或是手感及顏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當然價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貴,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則晚於老坑,石頭品質,是新坑還是老坑,用肉眼很難分辨,但通過研磨可以辨認。老坑的硯石有純淨柔和的光彩,手感細膩,如觸柔軟細膩的肌膚,新坑的硯石一般沒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細膩。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顏色

硯石主要呈現黝黑、暗綠、灰綠、紫紅、褐黃及灰白等色。硯石的顏色取決於礦物成分及其配比。當硯石中含較多的赤鐵礦或褐鐵礦時,呈紫紅、醬紫、灰黃色;當絹雲母的含量較高時,呈灰綠、暗綠色;當炭質含量較多時,呈黑、灰黑、黝黑色;當泥質含量較高時,呈灰白色。

中國的名硯石

硯台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出土實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研墨用的石硯。經過多年的選擇和發展,出現了一批名硯。主要有以下幾種:

洮硯

洮硯出產於古洮州,即現今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並於洮河深水中採石,故名為洮河硯、洮硯。洮硯的開採,一說始於唐或更早一些時候。詩人吳蘭修的《端溪硯史》引唐柳公權的《論硯》云:“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說明唐代已有洮硯。宋代米芾的《硯史》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洮硯則成為地方特產的貢品,進入開採的鼎盛期。由於洮硯佳石蘊藏於深水中,采之不易,產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聞洮硯其名,未見其物。到明代,洮硯已極難開採,據說,得巴掌大一方也屬難能可貴。宋代皇室宗親大鑑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也。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論洮硯的升值空間
1、稀少。
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複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岭、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2、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

3、市場供應緊缺。
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洮硯的名貴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硯的稀少
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現在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

端硯

是中國傳統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端硯之石是3—4億年前泥盆紀地質時期,經過高溫高壓後形成的泥質變質岩。它含軟的泥和硬的矽,硯石剛中帶柔。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盪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金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端硯的製作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其工序精巧又細緻。

歙硯

四大名硯之一,產於安徽歙縣,唐開元年間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有: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穀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樸,大方勻稱。
四大名硯中的石質硯,端硯、歙硯、洮硯老坑石料非常稀缺,“洮硯產於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地質結構為秦嶺古生代的泥盆系,礦代形成於3.5億年間,礦體分布層平均64厘米。礦產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主要開採點有喇嘛崖、水泉灣、卡古直溝等多處,其中以喇嘛崖下層洮硯石料礦代上宋代老坑所產石料最為名貴。石料特點是:結構細密,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色澤典雅。因其石料瀕臨洮河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發,貯墨日久不乾,故稱雄於硯林。石料以綠石為主,名曰鴨頭綠。”《卓尼史話》中的這一段記述清楚地闡述了“宋坑”石料的價值所在,老坑石料最適宜做實用硯書畫硯。然存量也是非常稀少,在端、歙已無老坑料的今天,望諸君對洮硯老坑珍之惜之。
老坑洮硯老坑洮硯

燕子硯

古生物三葉蟲發生於寒武紀,中生代滅絕。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億年左右。三葉蟲約有百餘種,形如燕子,蝙蝠飛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葉蟲化石製成的硯台,在明、清宮中均有珍藏。以我國山東萊蕪出產的最好。

砣磯硯

又名金星雪浪硯,出產于山東。石料呈青色,含金屬粒,質地細中有鋒,柔中有剛。成硯後色如漆,金星閃爍,雪浪翻湧。特點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磯硯始於北宋,盛於明清。

紅絲硯

紅絲硯產于山東益都黑山,臨朐南崖崮的壯山之巔。紅絲硯最早記載見於西晉時期。製作非常辛苦;在黑暗山洞裡取石料,匠人先磨出石面花紋,再隨紋理造型。

天壇硯

硯石產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天壇峰下的盤谷泉畔。天壇硯始制於唐開元年間,已有1200年歷史。天壇硯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柳芽黃、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種。色質細膩溫潤,堅而不脆,柔而不綿,色似瓊瑤,聲僅木魚。天壇硯圖案多以喜慶吉祥、歷史典故等為題材。

金星硯

問世於公元317年。在陶淵明的故里江西廬山西南麓駝嶺,盛產金星硯石。金星硯,石質堅硬,剛而不脆,柔而不嬌。石中散嵌著粟粒大的金星,貯水長年不涸。受到國內、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苴卻硯:硯石產於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開發於清代同治五年,苴卻硯碧綠清潔,石質細潤溫堅,石紋絢麗豐富,發墨好。苴卻硯石的種類很多,如“綠標”、“青花”、“凍”、“冰紋”、“雲紋”、“水紋”、“火捺”等。

黃石硯

產於河南方城縣的黃石山,黃石硯唐代時已名揚天下。此硯石質細膩,溫潤如玉,貯水不涸,易發墨,色艷可愛,聲平有韻。黃石硯可分為紫色、鳳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鳳眼石和紫石為最珍貴。硯堅潤細膩,發墨佳,貯水好,是文房佳品”。

賀蘭硯

出於寧夏的賀蘭山的筆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硯石態瑩潤。在夾層中還出現石眼、玉帶、銀錢、雲紋、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硯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發墨不損毫,存墨不乾。賀蘭硯的製作要經過相石、平料、定型、鑿石、設圖、雕刻、拋光等諸多工藝,一方好硯要石工數月。

金音石硯

產於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鳳凰鄉硯台灣,是當地獨有的一種岩石。石質剛如金,敲擊時鏗鏘有聲,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間藝人就開始用金音石琢硯。金音石硯色澤漆墨,質地堅硬緊密。所磨的墨細膩,陳墨數月不乾。

漆砂硯

揚州漆砂硯以木為胎,髹漆以生漆合配金剛沙,質輕下水不沉發墨而不損毫。漆砂硯的裝飾雕刻十分精美,但是製作技藝曾一度失傳,現在,又被重新研製成功。

松花硯

產於東北長白山下,為紺綠色松花玉石製作。松花石硯初制於明代,被清皇室定為“御硯”。硯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點燃。
各地出產硯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