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圍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田頭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老圍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村、矮嶺村、新曲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背靠田頭山,海拔683米;附近有雙棵松水庫和麻雀坑水庫。始建於明朝,吳姓先祖遷此建村。因該村是田頭社區最老的自然村落,故取名老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田頭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東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具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 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田頭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吳姓、張姓、陳姓、譚姓。宋朝,吳姓先祖從江蘇常州無錫梅里遷至廣東東莞角蛇;明朝,吳東周和吳從周從東莞角蛇遷至歸善淡水坪山田頭。當時、此地的土地分別為黎、洗、謝、梁、張、陳、譚7姓所有,吳東周、吳從周與7姓商量,由7姓出地,他們出錢,合建圍村。隨著時間的推移,黎、洗、謝、梁4姓遷走,圍內留下了4姓合居。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3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52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5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4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和華人華僑人數眾多,難以統計。華人華僑主要分布在美國、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粘米話。據《深圳客家研究》記載,語言學家們認為粘米話屬"一種非粵、非客亦非閩的混合型方言"。據村中老者講述,"粘米話"又稱"祖公話",老圍及周邊的新曲、矮嶺、上村也都是說"祖公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村民逐漸改說客家話,現村內僅有幾位老人會說粘米話。至於老圍村民屬於客家民系,是因為清初"復界招墾"後,客家人陸續來到田頭,比鄰而居,持續通婚,群族融合,村民逐漸認同客家身份。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米、玉米、冬瓜等。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實現村經濟轉型。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2006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田頭股份合作公司老圍分公司,村民成為股東。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
鄉道Y237線金田路、老圍村巷(一至九巷)經過該村。1967年通電,1986年通自來水、1992 年通電話,1995年村里開始修建水泥路,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田田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40人,教職工33人。另建有籃球場、田頭社區公園和健身路徑,設有太空漫步機、太極柔推器、扭腰器等。
村內有《延陵吳氏族譜序》翻印本,由吳冠權於1997年翻印。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多座,主要位於老圍村以南一片,一部分民居已坍塌,一部分保存完好,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村內有一座老圍西門門樓,始建年代不詳,較破舊,僅剩門框勉強支撐著三面牆和門樓頂。
吳公祠有2座,始建年代不詳,一座為二進一天井,另一座為一進一天井,均不再作為宗祠使用。祠堂門口均有門聯"延陵世澤;渤海家風",書寫年代不詳。
張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位於老圍村15號。祠內有楹聯"千秋金鑒曲江風采猶存;萬選青錢子野芳蹤尚在",有匾額"光前裕後",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吳從周一脈(老圍、新圍吳姓)會舉行祭祖活動,舊時祭祖地點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現改為坪山赤坳墓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