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角環村,位於龍城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4.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老圍村、嚇屋村和黃閣坑社區白灰圍村、新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先祖從老圍村分遷至此而形成。該村地處丘陵地帶,北有大窩嶺山脈,海拔212米。現村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老村旁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角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回龍鋪社區
- 人口數量:269 人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區龍城街道回龍埔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余姓。唐光啟年間因避黃巢兵亂,余姓先祖從福建泉州同安縣新安村經廣東州曲江縣武溪(今廣東曲江)輾轉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後遷至歸善;清康熙年間,余廷蘭、余廷著從歸善遷至回龍埔老圍,其後人自老圍村分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69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43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5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847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0人,主要分布在蘇利南和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等。20世紀90年代,建成上角環工業園,開始求展集體經濟和工業生產。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清明節的茶果,端午節的灰水粽、鹹棕。龍平西路、回龍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中期通電,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3年通自來水,1995年通電話,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內設有回龍埔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85人、教職工46人。村內還有籃球場、公園等。
該村存有《余氏族譜》,於1945年重修。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座,為上角環排屋和上角環炮樓院。上角環排屋始建於清代,坐西北向東南,面闊約70米,進深38米;由四排房屋組成,一排為斗廊齊頭三間兩廊式,帶閣樓天井;二排已大部分被改建,僅剩五間;三排為硬山頂,三間兩廊,均用三合土砌牆、頂覆小青瓦。保存基本完好,現仍有人居住。現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上角環炮樓院,占地面積2246平方米,民國時期建築,現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建築坐西北面東南,由一角樓六排房屋組成。角樓位於東北角,高4層,平面呈正方形,頂飾藍帶,東北面帶窗罩,四面開有小窗和橫條形射擊孔;民居為三間兩廊帶天井閣樓布局,六開間。該村現存宗祠2座。余氏廷蘭祖祠,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1947年、1983年修葺。另一為余氏廷著祖祠遠蔭堂,面積約1500平方米,於2003年重修,三間三進兩天井布局,清水磚牆,屋頂覆灰瓦;正門上方有匾額“余氏宗祠”,兩側有楹聯“武溪世澤;清水家聲”;內有橫額“遠蔭堂”,有對聯“著文型後世地靈人傑毓蛟騰;廷淪仰流風克紹前徽看鳳起”。目前仍作祠堂使用。祠堂門前有一水塘。每逢重陽節,全村每家每戶做一道拿手菜,村民集中在一起,品美食、敘鄉情,熱鬧非凡。村中部分青年參加“蘭著麒麟隊”,每年10月至春節前訓練,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向社區居民拜年及表演麒麟舞,並於正月十四(丁期)舉行添丁慶賀等活動。該村世代流傳著“四賢”“三諫”的典故。族譜記載,上角環余氏為北宋慶曆名臣余靖三子之後商。相傳,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寫《四論》進諫,指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呂夷簡斥其越職言事,離間君臣,范被貶饒州知州,余氏第57世祖余靖,時任集資院校理,聯合館閣校勘歐陽修、太子中允尹洙為范仲淹嗚不平。而諫官高若訥對此視若無睹,故館閣校勘蔡襄作《四資一不肖》組詩,其中有曰:“嶄然安道生頭角,氣虹萬丈橫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語,舉嗌不避蕭斧誅”。詩中“安道”“靖”即襄公餘靖,並將范仲淹,余靖,尹洙和歐陽修稱為“四賢”,此為四賢的竟故。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余靖為右正言、歐陽修、王素知諫院,蔡襄作《喜歐陽永叔余安道王仲僅除諫官》贊日:“御筆新除三諫官,傳宣朝野共相歡。昔時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賢得路難。好竭謀猷居帝右,直須風采動朝端。世間萬事等塵土,惟是功名永遠看。”此為三諫的由來。
代表性人物:余仙佑(1928-1948),烈士。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隨東江縱隊北撒山東,曾在兩廣縱隊任排長,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余伯良,歸僑,在日軍入侵華南前,從法屬塔希提回國,組織龍橫坪抗日自衛隊,宣傳抗日救國,保衛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