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美術的觀念、技術和媒材都與中世紀有很大區別。文藝復興的建築逐漸擺脫中世紀哥德式風格,建築師以更符合古典原則的半圓拱和柱式代替纖細尖拱和墩柱與束柱,用更為莊重、冷靜、勻稱的立面取代布滿尖塔和飛撐的外形。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被學者奉為經典,遍布各地的古羅馬建築遺址成為建築師考察、測量和模仿的範例。雕塑家和畫家都以表現真實的視覺感受、模仿自然作為學習訓練的重要手段。古代製作大型騎馬像、裸體人像的傳統得到了復興,浮雕更注重突出中心、強化敘事,表現逼真的空間透視。為了實現在平面上再現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阿爾貝蒂(Leo Battista Alberti)對藝術家的線性透視經驗進行了理論總結,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則發明通過光影過渡塑造形體的漸隱法(sfumato),他親自解剖人體,獲得了人體結構和機能的基本知識。15世紀佛羅倫斯畫家以濕壁畫方式創作大量教堂壁畫;而在北方,凡艾克(Van Eyck)兄弟最早使用油作為調色介質,開創了現代油畫的技法,這種技法被安托內洛·達·墨西拿(Antonello da Messina)傳入義大利,介紹給威尼斯畫家貝里尼(Bellini)兄弟。雖然佛羅倫斯和威尼斯兩地畫派分別發展出對素描和色彩的偏好,但藝術家又都認可模仿並真實再現自然的原則,整體而言,文藝復興美術的寫實能力大大超過了中世紀美術。
文藝復興開端:13世紀末—14世紀上半葉
早在13世紀後半期,義大利中部的比薩和佛羅倫斯首先出現藝術的新風格,古典藝術和拜占庭藝術啟發當地藝術家逐漸擺脫中世紀千篇一律的僵硬姿態和扁平風格表現真實的人體和空間。雕塑家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和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是這一時期的代表。1260年,尼古拉·皮薩諾完成的比薩洗禮堂布道壇,這是一件仿效古羅馬石棺浮雕的傑出作品,人物的身體和服飾充滿體量感,而裝飾柱頭的赫克勒斯雕像則是中世紀以後最早出現的優美裸體人像。在繪畫領域中,拜占庭藝術的影響持續不斷,契馬布埃(Cimabue,本名Cenni di Pepo)被視為第一個擺脫拜占庭風格的近代義大利畫家,他開始在畫面中探索表達深度空間的方法,據說,他是喬托的老師。喬托的藝術具有鮮明的寫實傾向,他在宗教主題的作品中描繪世俗生活場景,使用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表現景深與與人體的體積,其代表作品為約1305年繪製的帕多瓦的阿雷那禮拜堂(又名斯克羅維尼禮拜堂)壁畫。喬托以其作品出色的寫實能力和對人的傑出描繪被稱為西方繪畫藝術之父。13世紀末,佛羅倫斯、錫耶納、威尼斯作為商業共和國的中心不僅聚集了大量財富,而且有廣泛的國際聯繫,這些地方興建大教堂和市政廳等大型公共建築的工程極大刺激了本地藝術家的競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流派。
早期文藝復興:14世紀下半葉—15世紀
14世紀中葉的瘟疫大流行和教會遷往阿維尼翁造成的分裂與對立中斷了已經開始的古典復興的腳步,導致使得文藝復興的進程直到14世紀晚期才重新恢復。佛羅倫斯人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歷史自況,懷著極高的熱情和信念展開各類公共建設和美化的競賽。佛羅倫斯洗禮堂青銅大門競賽(1401年)、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競賽(1418年)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從全體藝術家中選取最傑出的優勝者,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當時人的愛國主義、榮譽感與競爭意識,極大刺激了藝術技藝的完善。而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古典理論和古代藝術範本起到了極大作用。建築家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研究羅馬的古典遺蹟,完成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孤兒收容院(1421年始建)和聖十字教堂的帕奇禮拜堂(1442年始建)等。這些建築採用了帶有強烈的古羅馬特徵,以嚴格、勻稱的比例規定柱式、半圓拱、檐部的尺寸以取得開闊,和諧的效果,開創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雕塑家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在洗禮堂青銅大門競賽中以精湛的鑄造技藝獲勝,他先後為洗禮堂完成北門(1403-1424年)和東門(1425-1452年),後者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堂之門。在吉貝爾蒂的工作室中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雕塑家。多納太羅(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曾與布魯內萊斯基一起前往羅馬研究古代藝術,他潛心研究人體比例,將15世紀雕塑推到了新的高度。他製作了古典時代結束之後第一件獨立的裸體雕像《大衛》(15世紀20—60年代),他的《加塔梅拉塔騎馬像》(1445-1450年)復興了古代大型騎馬像的傳統。繪畫在馬薩喬(Masaccio,本名Tommaso di Ser Giovanni di Simone)的手中呈現出全新面貌,在這位畫家短暫的一生中,真實的空間感和堅實的人體在準確的透視中得到表現,例如:他為佛羅倫斯新聖母教堂繪製的《聖三位一體》(約1425年)和為加爾默羅會聖母教堂繪製的布蘭卡齊禮拜堂壁畫(約1427年)。在此基礎之上,藝術理論家、建築師阿爾貝蒂在著作《論繪畫》(1435)中對線性透視進行了理論說明,並依據繪畫敘事功能提出歷史畫理論,他還依據古代建築理論撰寫了《論建築》(1452)。15世紀下半葉,佛羅倫斯政治權利逐漸落入美第奇家族的掌控,這個家族的幾代人都熱衷藝術贊助,支持學術,在他們的慷慨支持之下,佛羅倫斯藝術蔚為大觀,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畫派。安傑利科修士(Fra Angelico)在保持宗教主題繪畫的虔敬性基礎上融合了透視和寫實手法;烏切洛(Paolo Uccelo)則將國際哥特風格與線性透視原則結合起來。菲利波·利皮(Filppo Lippi)、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波拉尤奧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委羅基奧(Andrea Verrocchio)、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吉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等人也是佛羅倫斯畫派傑出的代表,他們雖然藝術風格各有特色,但都注重空間透視和人體塑造,善用素描,這成為佛羅倫斯畫派的的特色之一。在佛羅倫斯以外,聖墓鎮畫家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佩魯賈畫家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曼圖亞畫家曼泰尼亞(Andrea del Mantegna)都為地方畫派的發展做出貢獻。在這些地方畫派中,貝利尼父子所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別具特色,成為義大利最先掌握油畫技法的畫派。
盛期文藝復興:15世紀末—1527年
1494年,美第奇家族遭到放逐,預示著文藝復興歷史將要進入新階段。此時的義大利變得日益動盪不安,經濟停滯,城市共和政治難以維持,外國武力入侵頻繁。文藝復興美術的最高峰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佛羅倫斯畫派失去了此前在藝術中的中心地位,同時,羅馬、米蘭、威尼斯這些地方也都形成了極高水準的地方流派。這一時期,由於多位教皇將恢復古代羅馬的輝煌視為己任,大力資助藝術,使得羅馬成為新的藝術中心。達·文西、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三人分別在繪畫、雕塑和建築領域中取得了無人能比的成就。前兩位都是佛羅倫斯藝術家,拉斐爾雖然是烏爾比諾人,但是他通過向佛羅倫斯畫家學習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三位藝術家的活動範圍都不限於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主要活動於羅馬,達·文西則主要在米蘭和法國工作,他們的藝術也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代表了義大利的民族成就。達·文西以科學的態度研究自然,並將自己的成果運用在繪畫、雕塑和機械設計等方面。他在《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中將透視法、故事敘述、人物塑造等因素完美結合在一起,然而過於大膽嘗試新材料使得這件作品未能經受時間考驗,損壞嚴重。他的《蒙娜麗莎》(1503-1516年)也超出一般肖像的意義,成為漸隱法和風景描繪的經典。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1504年)代表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古典復興的真正高峰,歌頌了佛羅倫斯共和國不畏強敵的獨立精神。他受教皇委託完成的西斯廷天頂畫(1508-1512年)被視為人體塑造的典範,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在羅馬完成大量作品,還包括《朱利烏斯二世陵墓》(1505—1545年)《最後的審判》(1539-1541年),晚年還曾經負責聖彼得大教堂的修建工作,設計了教堂巨大的穹頂,對後世影響深遠。米開朗基羅以其漫長的創作生涯和全面的藝術才能受到時人的尊重,被稱為藝術之神。拉斐爾長於博採眾長,他先後向佩魯吉諾、巴托洛梅奧修士(Fra Bartolomeo)、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學習,最終在羅馬繪製教皇宮壁畫的時候形成了典雅、均衡、宏大、自然的風格,其簽字廳中的《聖典辯論》(1508-1510年)《雅典學派》(1508-1511年)被視為繪畫藝術最高的典範。拉斐爾為眾多贊助人完成大量繪畫作品,他的聖母像、肖像畫和宗教題材繪畫都極為成功。除此之外,他還曾經提議保護羅馬古蹟,在米開朗基羅之前擔任過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盛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還有建築師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畫家巴托洛梅奧修士、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在佛羅倫斯與羅馬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善於表現明暗光影的帕爾馬畫家科雷喬(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以及以色彩著稱的威尼斯畫派的喬爾喬內(Giorgione)與提香(Tiziano Vecelli)。
晚期文藝復興美術帶有強烈的樣式主義(Mannerism)特徵,其主要特點是通過模仿達文西、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科勒喬等大師作品的手法樣式,但他們只追求風格形式而放棄了對理想美的追求,將追求新奇怪異視為藝術創新而走向程式化和怪誕化的方向。樣式主義最早於1515—1520年間在佛羅倫斯萌發,16世紀中期及後期甚為流行,代表者有蓬托爾莫(Pontormo,原名Jacopo Carucci)、羅索·菲奧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帕米賈尼諾(Parmigianino,原名Girolamo Francesco Maria Mazzola,圖11)、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普里馬蒂喬(Francesco Primaticcio)、布龍齊諾(Bronzino,原名Agnolo di Cosimo)、瓦薩里(Giorgio Vasari)、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原名Giovanni da Bologna)等。樣式主義在16世紀中下葉成為一種國際樣式,在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英國、佛蘭德斯、尼德蘭等國家和地區都可以看到其影響,這說明此時義大利與歐洲其他地區繼續保持了相當緊密的藝術交往,義大利藝術仍然引領著整個歐洲藝術發展的方向。但樣式主義的產生反映出義大利16世紀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危機改變了15世紀以來人文主義者的樂觀和理想主義心態,重新掌控義大利政治的貴族宮廷成為了藝術贊助的主要力量。針對樣式主義的流行,藝術家不斷探索理想的藝術,它對16世紀末興起的折衷主義、自然主義和巴洛克等美術風格都產生了影響。
14—15世紀,西歐北部工商業最發達地區是尼德蘭。它有繁榮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魯日的紡織業和安特衛普的國際貿易業最為昌盛,安特衛普從1460年起建立了歐洲第1個股票市場。在政治上,尼德蘭在15世紀初期和中期一直是勃艮第公爵的領土,與勃艮第的首府第戎聯繫密切;15世紀末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一系列政治聯姻先後取得了尼德蘭和西班牙的統治權,因此隨後當查理五世(Charles V)成為神聖羅馬皇帝和西班牙國王的時候,尼德蘭成為16世紀建立在義大利、德意志、奧地利和西班牙之間複雜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網路中的一環。雖然如此,尼德蘭城市仍保持著一定的自治權利,文藝復興文化藝術也在此萌芽發展。15、16世紀尼德蘭美術是文藝復興美術的重要部分。14世紀末15世紀初尼德蘭藝術受到義大利藝術中人文主義和寫實風格的影響,逐漸擺脫了流行於各國的晚期哥德式風格。寫實主義首先在國際哥德式風格的雕塑家施呂特爾(Claus Sluter)的《摩西井》(1395-1403年)以及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製作的《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插圖(1412—1416年)中呈現出來。畫家康平(Robert Campin)和凡艾克兄弟(Van Eyck)最先在木板繪畫中使用油畫技法,從此開創了現代油畫。油料的融合性和慢乾的特點易於表現連續的色階變化,產生比以往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還方便修改。因此15世紀尼德蘭美術表現出細節精確、色彩鮮艷的特點,藝術家通過大量的細節構建複雜的象徵系統,將寫實手法和宗教象徵結合起來。康平、凡艾克兄弟和維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成為15世紀上半葉尼德蘭繪畫的典範,其風格被梅姆靈(Hans Memling)、胡斯(Hugo van der Goes)、博斯(Hieronymous Bosch)等畫家所效仿,影響遠及西班牙、德意志、義大利。
16世紀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第二個發展階段,此時的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加強,戈薩爾特(Jan Gossaert,綽號馬比斯[Mabuse])、斯科雷爾(Jan van Scorel)等人著意追摹羅馬的米開朗基羅或拉斐爾畫派的形式語言,熱衷於使用透視法和表現人體,因此有羅馬主義或羅馬派之稱。他們在傳播義大利藝術和人文主義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帕蒂尼爾(Joachim Patinir)在風景畫領域,阿爾岑(Pieter Aertsen)在靜物畫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16世紀尼德蘭美術集大成者是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他學識豐富,繼承博斯等前輩尼德蘭畫家的傳統,並遊歷義大利,博採眾長,尤其善於描繪農民生活和自然風景。代表作《雪中獵人》(又名《狩獵歸來》,1565年)傑作如《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絞架上之鵲》),就是這樣一件將風俗與風景巧妙結合的作品。
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處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帝國皇帝也是義大利的君主,曾多次率軍進入義大利,因此兩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也相當密切。德國是現代印刷術的起源地,出版業從一開始就與藝術創作緊密結合,成為傳播觀念和圖像的重要媒介。大部分德意志藝術家都將遊歷義大利視為學習藝術的重要經歷。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為了修繕羅馬城大興土木,曾經派人前往德意志售賣贖罪券籌措資金,並最終引發了導致新教改革的抗議。在德意志畫壇中最著名的有丟勒(Albrecht Dürer)、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老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和阿爾特多費爾(Albrecht Altdorfer)。丟勒、荷爾拜因等畫家不僅長於架上藝術,而且擅長版畫。
在發現新大陸之後,西班牙從美洲遼闊的殖民地獲取大量財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西班牙王室通過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聯姻而與德意志、尼德蘭、義大利同處在神聖羅馬帝國之中,因此深受上述地方的文化影響。西班牙繪畫的主要代表是出生於希臘的格列柯(El Greco,原名Domenikos Theotokopoulos)。國王菲利普二世在馬德里城外修建埃斯科里亞爾宮(1563年始建),建築以對稱式布局將龐大王宮、教堂與修道院建築群規劃在一起,整齊劃一、浩大嚴謹,顯示出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影響。這座宮殿的建築師包蒂斯塔(Juan Bautista de Toledo)與埃雷拉(Juan de Herr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