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團結

群體團結

群體的團結是標明群體性質的主要特徵。一個群體團結水平的高低,對其內部關係的鞏固和群體任務的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體團結
  • 外文名:Group solidarity
  • 所屬:社會心理學
實驗研究
西方學者
(1)以梅約(E.Majro)為中心的霍桑實驗(HawthorneExperiments),
(2)莫里若(J.L.Moreno)創立的社會測量法(Soeiometry),
(3)勒溫(K.Lewin)創立的群體動力學(GroupDynamies)。
1933年美國精神病學家莫里若創立的“社會測量法”,則為研究群體內章婆盼部的人際關係和結構及群體的團結性提供了較為切實可行的技術保障。因為,要測量群體的團結性,必須找到各種測量的料墊辯拔指標,而且這些指標能夠從數量上標明團結的特徵。
蘇聯學者
群體和群體的團結性槳多雅問題,一直是蘇聯學者重視的問題。但是,在本世紀七十年代初之前,蘇聯學者對群體的團結性問題的研究,儘管與西方學者所研究的群體在理論上有所區別,認為團結是集體的最重要特徵,是對目的、任務和理想的統一認識和表現出同志性質、團隊精神性質、互助性質的人墊譽付故際關係所引起的集體統一性的尺度,但在具體的測量研究中,仍未擺脫西方學者的影響,無論在測量研究的觀點還是方法上,都因循於社會測量法和群體動力學的體系,認為“群體的團結可以確定為相互肯定選擇的總和與相互否定選擇的總汽放請和之間的差除以(n一1)”;或以為“人們在集體中交往越頻繁,為集體中形成高度的團結所創造的前提就越好”。在戀艱故測量時,則以兩個參數:群體成員的數量和群體成員情緒上聯繫的數量作為基本參數。直到七十年代後期,蘇聯學者對群體團、結性的理論探討才有了深入發展、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想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