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的戰爭與經濟發展 美國自獨立以來,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的軍事行動多達二百多次,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戰爭就多達百次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戰爭
- 又稱:北美獨立戰爭
- 時間:1775—1781年
- 另外事件:謝司起義
- 謝司起義 美國獨立戰爭後1786—1787年在麻薩諸塞州爆發。獨立戰爭中一些大資產階級利用戰爭困難大發橫財,戰後農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發生了由謝司領導的農民起義。謝司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戰後解甲歸田,生活窮困。1786年秋他與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裝農民,準備攻打波士頓。起義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債務和懲罰窮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軍隊前去鎮壓,起義隊伍被打敗,撤出麻薩諸塞。不久起義者重振旗鼓,發展到15,000人。統治階級急忙召開會議研究對策。1787年1月政府為爭取時間,決定與起義者談判,致使起義軍鬆懈。當政府援軍開到時,政府立即停止談判並下令進攻,包圍了起義隊伍。謝司突圍逃出,但起義軍已大傷元氣,無法繼續戰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 威士忌酒反抗 又叫威士忌起義(英語:Whiskey Insurrection),是一場在1791年——1794年間發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抗稅運動。美國聯邦政府的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尤其是為了清償獨立戰爭中欠下的債務,由國會通過了一項稅法。西部農民成了這項稅法的最大受害者。他們通過將穀物釀成威士忌解決穀物運輸和儲存的問題,作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同時由於西部邊疆地區缺乏現金,威士忌酒通常還被用作交換媒介。對威士忌酒徵收消費稅引起了西部農民的不滿。他們開始抵制納稅,並採取了一些抗議措施。抗議運動在1794年達到了高潮。這年,漢密爾頓派遣執法官戴維·倫諾克斯到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給拒絕納稅的釀酒商發傳票,要他們到法庭候審。從而導致大量武裝民兵襲擊了稅官約翰·內維爾將軍的住宅。華盛頓總統隨後派遣了特使前往西部與暴亂者談判,同時徵調軍隊準備鎮壓。1794年10月,華盛頓總統親率大約15000名來自新澤西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士兵前往鎮壓暴亂。
- 1794年8月:印第安人 法倫廷貝斯之戰
- 1811年11月7日:印第安人 普洛菲茨敦(先知鎮)之戰
-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後,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想奪取西部和英國控制的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 1812~1815年
- 1814年3月27日:印第安人 霍斯舒本德之戰
- 第二次巴巴利戰爭(1815年),也被稱為阿爾及利亞戰爭,是美國與統稱為“巴巴利國家”的奧斯曼帝國北非攝政的阿爾及利亞、的黎波里及突尼西亞三個海盜國家之間的第二次戰爭。這次戰爭在1815年結束。第二年(1816年),英國與荷蘭最終有效地解決了這起國際爭端。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擺脫了向海盜國家交納貢品的命運,標誌著地中海地區在奧斯曼帝國(16—18世紀)統治時期猖獗一時的海盜運動開始衰落。幾十年里,歐洲列強建造了更為複雜昂貴的船舶,無論是在數量還是技術上,這都是巴巴利海盜無法匹敵的。在1815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阿爾及爾開戰的決議,集結了兩支海軍部隊,由迪卡特將軍率領的艦隊在紐約,由貝恩布里奇率領的艦隊在波士頓,兩支艦隊蓄勢待發。迪卡特率領的艦隊在1815年5月20日率先出發。
- 黑鷹戰爭 1832 在一場慘烈的大戰中,黑鷹被美軍俘虜,並且他的部族遭到血腥的屠殺,瀕臨滅亡
- 美墨戰爭 :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從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1846年~1848年
- 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要求通商.第二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的確 日美親善條約 1853年美國強行打開日本的大門後,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日本主權開始喪失,經濟遭到破壞.
- 蘇族人之戰 1854年—1876年 ,為反抗移民和強制遷移、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
- 翁迪德尼之戰 1890年12月29日 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裝起義結束
-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1918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與日本開戰,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扔下核子彈 1942-1945年
- 美俄冷戰1947年-1991年
-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 越南戰爭 1961年~1975年
- 巴拿馬戰爭:1989年--1990年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2.4萬名美軍趁著夜暗,兵分5路,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了猛烈的突然襲擊。F一117A投下的重磅炸彈、AC--130戰鬥直升機發射的飛彈、坦克炮彈和迫擊炮彈,暴雨般地瀉向目標。接著,C--141、C一130和c一5等大型軍用運輸機掠過天空,傘兵從天而降。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準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戰鬥十分激烈。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僅15個小時美軍就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列加被迫向美軍投降。至此,一場歷時15天、代號為“正艾事業行動”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然而美國的軍事干預一直持續到2000年。
- 空襲利比亞:1986年美國遠程空襲利比亞
-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 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