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7年7月初,應國民政府邀請,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擔任
顧問。考察快結束之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
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準訓練中國空軍,他還積極協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迫於日本外交壓力,府拒腳糠陳納德的活動逐漸轉為非公開。
1941年,陳納德將軍組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正式成立
由於戰前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認為到必要時,只要有錢,何愁買不到飛機,因此,她想出一個辦法,把空軍的經費儲蓄起來,暫時停止購買飛機,只要現有的飛機能維持經常訓練就行。抗戰爆發後,隨著日軍的全面進攻,東南沿海主要港口盡數被日軍占領,使得引進先進戰機之路基本斷絕;加上西方多國擔心刺激坑厚章和日本,紛紛拒絕向中國出售先進戰機,這一時期的戰機價格反而大大提高。
國民政府的戰機和飛行員在作戰中損失較大,加上採購飛機運送、組裝、試飛、換裝需要不少時間,導致戰爭初期膠烏中國空軍被迫使用許多更加老舊的戰機升空作戰,並過早地在殘酷的消耗戰中將本來就不多的戰機和飛行員損失殆盡。面對無兵可用的窘境,宋美齡才設戒符勸法與陳納德聯絡,耗費十餘倍於中國飛行員、數倍於美國飛行員的薪水聘請美國飛行員,同時花重金保障其生活。
1941年8月1日,
蔣介石發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任命“
陳納德上校為該大隊指揮員”,以高價(陳納德部的第一批100架霍克-81戰機單價45000美元)採購戰機供其使用。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機機首聞名天下,其“飛虎隊”的綽號在戰時需要鼓舞士氣之故迅速傳播。
分隊組成
陳納德立即開始對志願隊成員進行專門訓練。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志願隊人員的戰術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1941年9月1日,志願大隊部設在遷移到雲南壘允的“中央飛機製造廠”。
在飛虎隊建立時,
陳納德根據隊員飛機上的標誌(飛虎隊隊員們在飛機上作畫),將飛虎隊按作戰編成了3箇中隊:第一中隊由前陸軍駕駛員組成,隊長是
羅伯特·桑德爾,即“亞當和夏娃隊”。第二中隊外號“熊貓隊”,傑克·紐柯克指揮。第三中隊由陸、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駕駛員組成,命名為“地獄裡的天使”由阿維特·奧爾森擔任中隊指揮官。初期
仰光駐一個中隊,壘允駐兩個姜捆遙中隊,一般近距離作戰也可呼應。
戰機裝備
Hawk-81A2(P-40c)飛機是飛虎隊的主要裝備,也是
太平洋戰爭國中期美國陸軍的主力戰機。籌建空軍志願隊之時,除開飛行人員的招募,戰機的調撥也是一大難題,由於歐洲戰爭同樣吃緊,加上
納粹德國(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於當時歐洲大陸的海上封鎖相當嚴密,美國當時同樣也對犁殼灶歐洲戰場提供軍事援助。後由英國移讓了100架P-40c機運到
仰光將由
錢昌祚接收,轉給中杭廠製造裝配合格試飛,再撥給美志願隊領走。這種戰鬥機裝有1台水冷
活塞式發動機,流線型機身和機頭下方碩大的散熱器,構成該機優美的外形,梯形下單翼裝有武器,可收放
後三點起落架。它的最大飛行速度為552千米/小時。二戰期間,P-40c主要對手是
日本零式戰鬥機。對比而言,P-40c機動性不如日本零式戰鬥機,但具有較高的俯衝速度。
初戰告捷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本飛機進犯中國昆明,“飛虎隊”初戰告捷,在首次對日空戰中擊落敵機6架,一戰成名。此役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到兩周遭遇的慘敗。
改編擴建
1942年7月3日,
陳納德根據
美國陸軍部和
蔣介石的命令,解散
美國航空志願隊,而以志願隊部分隊員為主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美國航空志願隊在中國、緬甸、
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美國航空志願隊共損失26名飛行員。
1942年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美國志願隊奉美國陸軍部及蔣介石命令在7月3日午夜12 時0分解散。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志願隊這一天仍在空戰。陳納德參加了美國志願隊工作結束儀式——告別宴,並通知了凡是能參加晚宴志願隊隊員必須前往。國民政府政要和軍方代表都來紙炒罪參加了晚宴,黃仁霖主持並稱讚美國志願隊:“自從成立以來,在緬甸、
印度支那、泰國和中國戰鬥歷時7個月,共擊落日機299架,擊傷153架。美國志願隊4名駕駛員在空戰中陣亡,6名被高射炮射中陣亡,3名被敵人炸彈炸死,3名被俘,10名在空難事故中喪生。美國志願隊共在空戰中損失飛機12架,在地面上損失飛機61架(包括撤退時自毀的22架戰機)……”
美國航空志願隊解散之後,飛虎隊所留飛機和人員歸併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大隊,與派駐中國的第16戰鬥機中隊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譴隊,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的骨幹力量。
陳納德改任美國駐華航空特譴隊
司令,軍銜仍為
準將。
日軍得知飛虎隊解散的訊息,遂將原在南洋的第3飛行師調往中國,企圖一舉殲滅新組建的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7月份,日空軍對華中的美空軍基地發起進攻。陳納德採取空中游擊戰術,以奇襲和機動的作戰方式打擊日軍。到7月底,共擊毀日軍戰鬥機2架,轟炸機12架。自己損失戰鬥機5架,轟炸機1架。
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
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陳納德上任後,強烈要求
羅斯福總統加強駐華空軍力量,奪回中國戰場的制空權,並伺機攻擊日本本土。後陳納德擔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
所獲榮譽
由於戰爭初期,國民黨政府的戰機和飛行員在作戰中損失較大,使得本已珍貴的戰機和飛行員難以得到補充,而難以組織空中力量截敵。日機有時甚至在無戰鬥機保障護航的情況下,就出動轟炸機起飛進行轟炸。
1941年12月7日,
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航空隊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取得勝利。當天,入侵日機10架,被擊落3架,重傷4架,而志願隊無損失。最初,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隊員中有人提出,在飛機頭部畫上鯊魚頭,用以嚇唬日本人。志願隊初戰告捷,昆明各報相繼報導戰鬥經過,稱美國志願隊的飛機是“飛虎”,志願隊此戰成名,被稱呼為——飛虎隊。
後來,中華民國代表團向
好萊塢的著名的
迪士尼公司的藝術家們請求設計一個隊標,
華特·迪士尼親自動手,根據“Flying Tigers”一名設計出“一隻張著翅膀的老虎躍起撲向目標,老虎的尾巴高高豎起,與身體共同構成了象徵勝利的V形”的圖案。不過到後來,上面就漸漸不畫鯊魚頭了。部分的戰機更有飛虎標誌的塗裝。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指出,早在志願隊成立以前,宋子文就已經在徵求AVG的標誌了;本來迪士尼方面是要選擇以龍作為主體,不過後來因為民國政府方面認為龍象徵帝王專制,因而才決定採用了老虎;不過所有的老虎圖案一直到1942年2月份以後,才開始被漆到AVG所使用的戰斧機身上。
保衛滇緬公路
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封鎖了當時中國的重要港口和沿海地區,限制住了當時的海上援助,西北公路和
滇越鐵路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先後斷絕。國民黨政府接受史迪威建議,在諸多付出之後,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
滇緬公路,用來運輸當時的國際援助物資和從國外購買的物資,還有抗戰後方相關的生活用品。日軍為了斷絕中國的物資補給,迫使國民黨政府屈服,經常出動飛機,轟炸公路。
滇緬公路關係重大,此時飛虎隊也肩負上了保衛滇緬公路的任務。日軍飛機轟炸頻繁,線路上的運輸車輛和線路的橋樑咽喉要道皆是他們的攻擊目標,由於數量上的差距,為了應對日軍飛機作戰,飛虎隊飛行員經常需要頻繁起機作戰。
阻敵怒江
1942年3月,日軍對緬甸發動了突然進攻,英軍潰敗,
仰光港的大批沒有來得及運輸的物資被日軍繳獲。隨後,日軍向北推進,並且迅速打敗了缺乏溝通協調的中、美、英聯軍,5月攻入雲南境內占領了怒江以西的地區。
迫於戰事不利,飛虎隊和相關機械師、製造人員等從壘允撤退,來不及轉移的飛機及相關工廠設施竭儘自毀,同時部分機場和基地也一併陷落。
5月,日軍先頭部隊已逼近
怒江江邊,與守衛的中國守軍發生交戰。為阻止日軍乘勢進犯,守軍部隊將事先安放於怒江之上的
惠通橋的炸藥引爆。
日軍渡江行動受水文條件困擾失敗。飛虎隊接到命令,阻擊準備強渡怒江的日軍。志願隊連續出擊。襲擊保山、
騰衝、
龍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一隊日軍在志願隊的轟炸下幾乎全軍覆沒。
6月,
陳納德率司令部及兩個中隊前往桂林。12日,飛虎隊在桂林上空一舉擊落日機8架,自己僅受傷1架。桂林集資2萬元慰勞美飛行員。
後續國軍重兵至怒江沿線布防,加上日軍中途島海戰後缺乏支援攻擊乏力,於是雙方對峙於怒江兩岸。
滇緬公路的運輸線至此被日軍所切斷。
飛虎隊英雄
飛虎隊空戰多次,
陳一白將軍指揮偵報日機情報電訊精確;同時飛虎隊指揮官——
陳納德將軍依靠各地建立的相關情報站,偵測當時日軍飛機起降動態,加之日空軍主力陷入太平洋戰場,志願隊逐步掌握制空權,國民政府稱“令中國軍民士氣大增,戰果輝煌”。從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共8個月,40多次空戰,總計擊落日機300多架,我損失11架(經考證,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陳納德和陳一白對中國抗戰的貢獻是巨大的,開始了日寇“空軍全部覆滅的厄運”。12月23日,陳納德派第3中隊轉往
仰光,協同英軍作戰。在兩個多月的空戰中,美英戰機對日作戰31次,共擊落日機217架。
當時日軍空軍在與志願隊(飛虎隊)數次交戰後,也終於明白了,若僅起飛轟炸機去轟炸戰略目標,而不派遣戰鬥機保衛護航,無異白費力氣。為進一步爭取美援,宋美齡於1942年2月3日致電
陳納德,推薦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軍銜升為
準將。陳納德從一個
鮮為人知的退役陸軍航空上尉,成為中美聯合抗日的英雄典型,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聞人物。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美國初期在各個戰場上處於劣勢。陳納德帶領一小批空軍隊員,取得輝煌勝利的事跡對美國人是一劑強心針,頃刻之間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獲得“飛虎將軍”的美稱。之後美國更於1942年4月18日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戰績
雖然“飛虎隊”名字的由來有不同說法,但飛虎隊成立後所創下的輝煌戰績,早已成為美國空中力量在中國上空的代名詞。作為美國幫助中國抗日的中美合作典範,中國對這支英勇作戰、戰功卓著的美國志願隊也給予了極高的讚譽。
據史料記載,飛虎隊首次作戰是在1941年12月20日。空軍前敵總司令部電訊監察台偵測到,日本82中隊10架九九式輕轟炸機在毫無護衛下由越南起飛轟炸昆明。監察台總台長
陳一白將軍急告
陳納德,飛虎隊所有戰機升空迎擊,攔擊10架入侵日機,日機因無護航戰鬥機故棄彈返回。日軍因缺乏護航戰鬥機,之後一年中西南地區都沒有見到從越南發起攻擊的轟炸機隊。
飛虎隊第三中隊則在日本對英美宣戰後,保衛緬甸
仰光。在1941年12月23日至25日的日機轟炸中,飛虎隊第三中隊聲稱“擊落約90架轟炸機”。之後各中隊輪流駐守仰光,協防英軍,直至1942年3月仰光陷落後撤回中國,並自毀了維修中的22架P-40型戰鬥機。
由於飛虎隊於1941年12月20日的空戰中取得了自
日本零式戰鬥機肆虐中國戰場以來的首次空戰勝利,隨後在緬甸戰場上盟軍失利時又算是一個少有的既能夠創下較多擊落日機戰果又能體面撤出緬甸的盟國單位,因而在
太平洋戰爭初期,受到美國與中國的大力宣傳。
但按照日方的記錄,零戰第一次被擊落是1941年5月20日在成都上空,12航空戰隊飛行員木村一一空曹斃命;6月23日,12航空戰隊的小林喜四郎一等航空兵在蘭州上空被擊落,擊落他們的均為地面高射炮,而不是中國空軍的戰鬥機。
國民黨官方認為,有299架日軍飛機和1000名日本飛行員在與飛虎隊交手時遭到擊落或在地面上被擊毀,因此創造了18位王牌飛行員。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至於那些與中國“感情深厚”的飛行員,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據稱,在他們參與的31次空戰中,飛虎隊隊員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戰鬥機共擊毀敵機217架,自己僅損失了14架,5名飛行員犧牲,1名被俘。但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觀察,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交換比上雖然略高於日軍,但總體並不樂觀。當然在國民政府宣傳中,這一戰果被注水到擊落268至299架敵機,並按這一記錄發放了獎金。
由於政治上的分歧,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
陳納德被迫辭職,乘坐飛機回國。臨別之時,
蔣介石和
宋美齡親自設宴送行,並且授予陳納德將軍當時國民黨政府最高軍事榮譽——
青天白日勳章。陳納德回國後不久,日本便宣布投降了,沒能見證這最後的勝利時刻成為他的遺憾。戰後,飛虎隊大多數隊員均得到了中國政府的 嘉獎。有十多名飛行員獲得美、英政府頒發的飛行十字勳章。
駝峰航線
1943年,志願航空隊改為第14航空隊,除了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協助飛越
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以突破日本的封鎖,人稱“
駝峰航線”。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緬甸到中國昆明、重慶,運輸機飛越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峽谷中穿行,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
“
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
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
低氣壓和
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有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著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因此,“駝峰航線”又稱為“
死亡航線”。
這種運輸方式的代價是巨大的,運輸一次資源和運輸過程途中所消耗的資源形成嚴重的比例反差,而且一旦出現飛機事故,則損失更是加劇。為了重新打通
滇緬公路開闢地面運輸通道,航空隊還擔任運輸作戰人員的任務,將中國的作戰部隊,經過運輸,送至當時印度進行軍事訓練,再聯合當時國內作戰部隊,同時出擊,反攻日軍,恢復失地,打通滇緬公路。
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以及諸多失蹤機組人員,如果加上中國航空公司所損失的飛機和飛行員,這個數字將會更加巨大。雖然犧牲巨大,但是航線的開通意義重大,是繼
滇緬公路暫時性的斷絕之後的又一重要運輸線,成為當時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是飛行運輸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飛虎隊在桂林
“飛虎隊”解散後,美國空軍的援華行動並未停止。
根據1997版《桂林市志》記載:
1943年3月10日,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擴編為第十四航空隊,下屬的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和第308轟炸機中隊駐紮在桂林,基地司令文森特·凱西(Vincent Casey)準將,大隊長霍洛威上校。3月15日完成機群的測試工作。7月,前方梯隊司令部由昆明遷到桂林。1944年1月計有駐桂P-40型機55架,B-29型機20架。飛行員中有4名中國人。2月11日,納爾·克爾中尉曾率戰鬥機20架、轟炸機12架,由桂林飛襲香港日軍。4月4日,
蔣介石嘉獎駐桂空軍。9月15日,
史迪威中將和
陳納德少將命令機隊陸續撤入內地,並炸毀機場設施。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中國人習慣將所有美軍駐華單位稱為飛虎隊,因而儘管當時飛虎隊解散了,但是中國人還是習慣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第十四航空隊稱為飛虎隊。 在桂林期間,與“飛虎隊”相關的航空記錄也不少———
1941年8月1日,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即“飛虎隊”)所屬第76戰鬥機中隊進駐桂林。
1942年6月12日,桂林發生空戰,擊落日機8架。
1942年6月28日,桂林發生空戰,擊落日軍飛機14架,飛虎隊損失飛機4架。
1942年10月29日,日機30架空襲桂林,被駐桂部隊擊落3架。
1942年11月2日,日機40架分批空襲桂林,被駐桂部隊擊落2架。
1942年11月23日,日機侵犯桂林,被擊落2架,敵機師1名被俘。
1943年4月,駐桂林的美國第14航空隊03號油庫被日機轟炸,損失航空汽油1萬多加侖。
(1942年7月3日,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受命解散,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1943年8月20日,日機49架侵入南郊上空,被中國軍隊擊傷多架。
1943年10月31日,廣西省府發動獻機,各市各界擬獻9架,當天獻6架。
1944年2月11日,美國“飛虎隊”納爾·克爾中尉率戰鬥機20架、轟炸機12架飛襲香港日軍。
1944年3月29日,空軍烈士公墓公祭典禮在堯山舉行。
1944年7月31日,日機第90戰隊襲擊桂林機場,擊毀機場飛機44架。
1944年9月15日,
陳納德將軍下令破壞桂林機場。
1944年9月17日,美國第14航空大隊撤離桂林。
至此,飛虎隊才正式撤離桂林。
在此後的70年裡,一些曾經在桂林戰鬥過的飛虎隊隊員重返故地,緬懷那段青蔥歲月。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帶來了珍貴的歷史文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建立飛虎隊紀念館、重修秧塘機場,以此紀念中美二戰時兩國深厚友誼。
文史記載
交流及歷史資料
由於中國內地居民從未見過鯊魚,於是誤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昆明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願隊的飛機。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後,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給陳納德,於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
從投入看,飛虎隊絕對是一支純正的僱傭兵部隊:根據民國政府與美國飛行員簽訂的契約,每一位飛行員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與此相比較,1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月薪最多也只有347美元。
不僅如此,這些飛虎隊隊員在中國的生活水平之高,是當時的普通中國人無法想像的。根據陳納德提出的要求,國民政府“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桌球桌。”實際提供給這些人的則是星級酒店的服務。
這一標準在美軍來華參戰後依然延續,並成為各地的沉重負擔:僅昆明一地的美軍每天就要消費黃牛約100頭。昆明一度將當地的黃牛全部宰殺以供應美軍肉食,後來不得已改用水牛肉繼續供給。直到後來連水牛也供應不上時,國軍還設法為美軍提供了不少氂牛肉。
在飛虎隊員們來華時期,當時的東方大陸對這些
飛行員們來說是神秘的和充滿吸引力的,同樣對於中國軍民來說,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年輕人也同樣讓他們感到新奇。但是語言不通成為了雙方語言交流上的障礙,中國軍民為了表達對這些援華作戰的年輕人的敬意,於是豎起大拇指,說“頂好(ding hao)”。這些飛行員非常喜歡這個標語和手勢,他們經常和當地軍民互相豎起大拇指,說“頂好(ding hao)”,這成為了當時當地軍民和飛虎隊隊員中的流行語言和動作,有的飛行員甚至也將此標語的拼音寫在了飛機上以及宣傳畫上。
飛虎隊來到中國時,彩色照相機剛發明不久,他們在與中國軍民交流的過程中用彩色相機拍下了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成為寶貴的彩色照片歷史資料。而且,飛虎隊還帶來了可口可樂,將它傳遍大江南北。
深厚情誼
飛虎隊隊員在執行任務之時,“援華助戰條幅”也是隨身攜帶的。在與日軍作戰之時,會遇到駕機被擊傷或者擊落,飛行員跳傘的情況。在飛虎隊飛行員們跳傘落地後,經常會被當地的民眾們救起,同時幫助受傷的飛行員療傷。然後想辦法組織人員將飛行員送回飛虎隊的基地。當時國民黨政府為了儘可能保護這些援華飛行員,據說還下達過通知,凡是救起了當時援華飛行員的,護送回到國民黨政府處或者飛虎隊的軍事基地等處,皆可得到豐厚的回報和獎勵。救助飛行員同時也是危險的,飛虎隊飛行員墜機跳傘後,有時日軍會尾隨而至,搜捕
跳傘的飛行員的蹤跡,飛虎隊飛行員被當地百姓救起藏起來後,當地民眾面對日軍的逼問,而沒有吐露被救
飛行員的下落,有時候抓不到受傷的飛虎隊飛行員,當地百姓便會成為報復對象,受到迫害。據說曾經一位飛行員受傷跳傘後,被當地寨子中的民眾救起,躲藏起來療傷,日軍搜捕飛行員未果,遂將寨子中老少聚集起來,揚言倘若不說出飛行員下落,便將寨子中的人殺死,結果毫無結果,最後寨子中數名百姓遭遇毒手。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便是這種溢於言表的感情,締結了飛虎隊隊員們和抗戰軍民們深厚的情誼。
老兵回訪
解散後,志願隊的大部分飛行員們先後回到了美國。他們幾乎都有一個特點,會在自己的物品上塗上“飛虎”的標誌或者當年P—40戰鬥機上的鯊魚嘴圖案,牢記這段戰鬥的歲月。P—40系列各型飛機曾經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主要戰場的作戰行動,是航空博物界的重要收藏品。二戰期間共生產了這類飛機13738架,現保存在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的尚有70餘架。
這些曾經翱翔藍天的“飛虎”已經退役,曾經年輕的飛行員們也逐漸老去和消逝,多年後,尚在志願隊的老戰士和他們後人們來訪了故地。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和發展,一些曾經熟悉的地方已經改變了模樣,但是部分建築還是保留了當時的原貌,當這些映入那些老兵的眼中之時,他們難掩激動,無不感慨萬千,也許正如他們所說——這裡有他們的青春和記憶……隊中有五邑籍華僑。
據台山博物館館長蔡和添介紹,在抗戰期間,許多
台山籍華僑參加了美國人陳納德組建的“飛虎隊”,他們有的是“飛虎隊”的飛行員,有的是“飛虎隊”的地勤人員。當年陳納德率領的2000多名“飛虎隊”隊員中,有九成左右的美籍華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台山、恩平、開平等地赴美華人的後裔,特別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第14空勤大隊,基本上地勤人員都是祖籍廣東的。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戰,美國國會也於1942年初通過了徵兵法案。當時,在美華裔青年被征入伍的有兩萬多人,在歐洲、太平洋、亞洲戰場上,其中有1300多名華裔軍人被編入以華人為主的第14服務大隊,被派遣到中國戰場支援美國第14航空隊作戰。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中國人習慣將所有美軍駐華單位稱為飛虎隊,因而儘管當時飛虎隊解散了,但是中國人還是習慣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第十四航空隊稱為飛虎隊。
如今大部分台山籍“飛虎隊”隊員已經去世,廣東台山市建有“飛虎亭”紀念,此亭建成於1991年3月,位於台山市東北2公里處,素有“台山八景”美譽的石華山風景區內,由原“飛虎隊”空軍上尉祖籍台山台城鎮城南村的梁炳聰等10多位美籍華人飛行員捐資,委託台山市海外聯誼會修建。
秧塘印記——— 飛虎隊一段段不朽的往事
臨桂秧塘工業園雞公山腳下的秧塘機場,已經是飛虎隊在桂林僅存的建築遺存,機場輪廓依稀可辨。當年,這裡曾是中美空軍並肩作戰、狠狠打擊日本強盜的重要前沿基地。1941年下半年至1944年9月20日,先後有上萬的桂林人服務於該基地,留下了可以自豪的青春足跡。
70年過去了,一座全新的紀念館拔地而起,當年的往事依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成千上萬桂林人建設秧塘機場
日前,記者來到了陳納德當年的飛虎隊指揮所。指揮所設在機場跑道旁的山腰洞裡,山壁上有一塊白色石刻,用中英文刻著“飛虎隊指揮所舊址1943.12—1944.9”幾個極為醒目的大字。字的下面樹木蔥蘢,掩映著指揮所的洞口。整個山洞面積三四百平方米,洞壁刻有飛虎隊在桂林的概況。
洞口外有一塊大石,石上刻著陳納德將軍夫人陳香梅用中英文書寫的“陳納德將軍觀戰石”。當年,
陳納德就是站在這塊石上觀看他的戰士們出征和返航。如果從軍事的眼光分析,東西峰叢可做天然屏障,南北方開闊延伸適合飛機起降,淨空條件比較差卻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用機場理想之地。
抗戰全面爆發後,秧塘機場被中央航空委員會及其顧問陳納德看中,先後在1939年、1940年和1941年進行了三次較大範圍的擴建。
修建沒有機械和動力,參與的各縣農民成千上萬,村村都奉命安排人員,他們搭建了茅棚竹舍,就住在機場周邊。
小山頭村的龍福旭老人當年修過機場、當過養場兵,人稱“機場通”。擴修大跑道時,20多歲的他是承修人之一。老人曾不止一次地向後輩回憶起過去的情景:“那時候我們先平整機場丘陵,然後在大跑道下挖基礎,放一層大片石為底,再放一層中片石,面上再放一層石渣。”因為沒有水泥,只能用混了黃泥漿的小石渣鋪做路面,到機場建設後期才改成用石灰、黃泥、沙子混合的三合土。這種獨特的路面,使得凡有飛機起落,秧塘機場的跑道上都會塵土飛揚。
由於要起落重型轟炸機,跑道的路面必須夠硬。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龍福旭這樣的民工只能拉著幾噸重的鋼筋混凝土巨碾來回壓實。劉村的劉富生老人也參加過這樣的工程。當時使用的石碾有大、中、小三種,中型石碾一般是70多人一組,大型石碾120人一組。老人曾說:“我們一邊唱著號子一邊拉石滾,也是蠻有味道的。”
限於落後的生產技術,幾乎每次開山取石都會有不少民工傷亡,但大家還是積極地投身到機場建設中,完成一個個偉大的工程,為戰機消滅侵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1942年6月11日,
陳納德親自從昆明率領飛虎隊4架P-40E和8架P-40B戰鷹戰鬥機抵達桂林。帥氣的機隊在低空亮相時,桂林市民都向空中揮手歡呼。
飛虎隊抵達秧塘次日即與日軍激戰
凌晨5點25分,引擎呼嘯聲震撼了大地,由21架日機組成的大編隊逼近桂林上空。訓練有素的飛虎隊立即起飛升空迎戰。日機剛剛飛臨秧塘機場上空,邦德機組突然一個爬升,穿過敵人的戰鬥機群,徑直向中心的轟炸機群飛去。機槍一排掃射,敵轟炸機措手不及,企圖逃之夭夭。邦德機組的隊員迪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落一架敵機,鮑勃和約翰也彈無虛發,擊中兩架敵機。
邦德咬住一架轟炸機的尾部不放,對準其機尾射手的位置開火,不料自身的6挺機槍啞了5挺,機身還連連中彈。他趕緊避開敵機的炮火,準備重新裝彈。可是,飛機的冷卻裝置卻被擊中,向地面猛紮下去,直到降至600米低空的時候,他才終於拉平了機身。然而,一架日軍戰鬥機還是緊緊地咬住了他。此時,邦德的戰機油壓表降至零,儀錶板因無油而發出了濃煙,根本不能繼續戰鬥。看著跳傘高度不夠,邦德將飛機迫降在稻田裡,身受重傷卻得以死裡逃生。
當邦德機組在誘敵時,其餘的機組也跟日軍戰鬥機糾結在一起。飛虎隊的戰鬥機一會兒騰空躍起一會兒垂直猛扎,機槍聲嗒嗒作響,火星四射,空戰非常激烈。
戰鬥結束後,敵人有11架飛機被擊落。飛虎隊損失了兩架飛機,兩位飛行員都安全返回了基地。
“飛虎隊”在漢中機場
抗戰時期,漢中是大後方的重鎮,日本飛機從武漢起飛,溯漢江而上,常來漢中偵察、騷擾和轟炸。美國空軍將領
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有一部分駐紮在漢中。他們的兵營就在城外西北部,從城內北校場的西北角可以去。當時城牆上有一根井繩下垂到城外,沿著井繩攀登,可以上下自如去到兵營。美國“飛虎隊”在漢中時期,留下了異常難得的影像資料。這些照片不僅成為了漢中市民參與抗戰的明證,還是研究漢中民國時期建築、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戰機裝備
Hawk-81A2(P-40c)飛機是飛虎隊的主要裝備,也是
太平洋戰爭國中期美國陸軍的主力戰機。籌建空軍志願隊之時,除開飛行人員的招募,戰機的調撥也是一大難題,由於歐洲戰爭同樣吃緊,加上
納粹德國(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於當時歐洲大陸的海上封鎖相當嚴密,美國當時同樣也對歐洲戰場提供軍事援助。後由英國移讓了100架P-40c機運到
仰光將由
錢昌祚接收,轉給中杭廠製造裝配合格試飛,再撥給美志願隊領走。這種戰鬥機裝有1台水冷
活塞式發動機,流線型機身和機頭下方碩大的散熱器,構成該機優美的外形,梯形下單翼裝有武器,可收放
後三點起落架。它的最大飛行速度為552千米/小時。二戰期間,P-40c主要對手是
日本零式戰鬥機。對比而言,P-40c機動性不如日本零式戰鬥機,但具有較高的俯衝速度。
初戰告捷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本飛機進犯中國昆明,“飛虎隊”初戰告捷,在首次對日空戰中擊落敵機6架,一戰成名。此役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到兩周遭遇的慘敗。
改編擴建
1942年7月3日,
陳納德根據
美國陸軍部和
蔣介石的命令,解散
美國航空志願隊,而以志願隊部分隊員為主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美國航空志願隊在中國、緬甸、
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美國航空志願隊共損失26名飛行員。
1942年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美國志願隊奉美國陸軍部及蔣介石命令在7月3日午夜12 時0分解散。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志願隊這一天仍在空戰。陳納德參加了美國志願隊工作結束儀式——告別宴,並通知了凡是能參加晚宴志願隊隊員必須前往。國民政府政要和軍方代表都來參加了晚宴,黃仁霖主持並稱讚美國志願隊:“自從成立以來,在緬甸、
印度支那、泰國和中國戰鬥歷時7個月,共擊落日機299架,擊傷153架。美國志願隊4名駕駛員在空戰中陣亡,6名被高射炮射中陣亡,3名被敵人炸彈炸死,3名被俘,10名在空難事故中喪生。美國志願隊共在空戰中損失飛機12架,在地面上損失飛機61架(包括撤退時自毀的22架戰機)……”
美國航空志願隊解散之後,飛虎隊所留飛機和人員歸併美國陸軍航空隊第23大隊,與派駐中國的第16戰鬥機中隊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譴隊,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的骨幹力量。
陳納德改任美國駐華航空特譴隊
司令,軍銜仍為
準將。
日軍得知飛虎隊解散的訊息,遂將原在南洋的第3飛行師調往中國,企圖一舉殲滅新組建的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7月份,日空軍對華中的美空軍基地發起進攻。陳納德採取空中游擊戰術,以奇襲和機動的作戰方式打擊日軍。到7月底,共擊毀日軍戰鬥機2架,轟炸機12架。自己損失戰鬥機5架,轟炸機1架。
1943年3月1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
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陳納德上任後,強烈要求
羅斯福總統加強駐華空軍力量,奪回中國戰場的制空權,並伺機攻擊日本本土。後陳納德擔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
所獲榮譽
由於戰爭初期,國民黨政府的戰機和飛行員在作戰中損失較大,使得本已珍貴的戰機和飛行員難以得到補充,而難以組織空中力量截敵。日機有時甚至在無戰鬥機保障護航的情況下,就出動轟炸機起飛進行轟炸。
1941年12月7日,
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航空隊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取得勝利。當天,入侵日機10架,被擊落3架,重傷4架,而志願隊無損失。最初,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隊員中有人提出,在飛機頭部畫上鯊魚頭,用以嚇唬日本人。志願隊初戰告捷,昆明各報相繼報導戰鬥經過,稱美國志願隊的飛機是“飛虎”,志願隊此戰成名,被稱呼為——飛虎隊。
後來,中華民國代表團向
好萊塢的著名的
迪士尼公司的藝術家們請求設計一個隊標,
華特·迪士尼親自動手,根據“Flying Tigers”一名設計出“一隻張著翅膀的老虎躍起撲向目標,老虎的尾巴高高豎起,與身體共同構成了象徵勝利的V形”的圖案。不過到後來,上面就漸漸不畫鯊魚頭了。部分的戰機更有飛虎標誌的塗裝。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指出,早在志願隊成立以前,宋子文就已經在徵求AVG的標誌了;本來迪士尼方面是要選擇以龍作為主體,不過後來因為民國政府方面認為龍象徵帝王專制,因而才決定採用了老虎;不過所有的老虎圖案一直到1942年2月份以後,才開始被漆到AVG所使用的戰斧機身上。
保衛滇緬公路
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封鎖了當時中國的重要港口和沿海地區,限制住了當時的海上援助,西北公路和
滇越鐵路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先後斷絕。國民黨政府接受史迪威建議,在諸多付出之後,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
滇緬公路,用來運輸當時的國際援助物資和從國外購買的物資,還有抗戰後方相關的生活用品。日軍為了斷絕中國的物資補給,迫使國民黨政府屈服,經常出動飛機,轟炸公路。
滇緬公路關係重大,此時飛虎隊也肩負上了保衛滇緬公路的任務。日軍飛機轟炸頻繁,線路上的運輸車輛和線路的橋樑咽喉要道皆是他們的攻擊目標,由於數量上的差距,為了應對日軍飛機作戰,飛虎隊飛行員經常需要頻繁起機作戰。
阻敵怒江
1942年3月,日軍對緬甸發動了突然進攻,英軍潰敗,
仰光港的大批沒有來得及運輸的物資被日軍繳獲。隨後,日軍向北推進,並且迅速打敗了缺乏溝通協調的中、美、英聯軍,5月攻入雲南境內占領了怒江以西的地區。
迫於戰事不利,飛虎隊和相關機械師、製造人員等從壘允撤退,來不及轉移的飛機及相關工廠設施竭儘自毀,同時部分機場和基地也一併陷落。
5月,日軍先頭部隊已逼近
怒江江邊,與守衛的中國守軍發生交戰。為阻止日軍乘勢進犯,守軍部隊將事先安放於怒江之上的
惠通橋的炸藥引爆。
日軍渡江行動受水文條件困擾失敗。飛虎隊接到命令,阻擊準備強渡怒江的日軍。志願隊連續出擊。襲擊保山、
騰衝、
龍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一隊日軍在志願隊的轟炸下幾乎全軍覆沒。
6月,
陳納德率司令部及兩個中隊前往桂林。12日,飛虎隊在桂林上空一舉擊落日機8架,自己僅受傷1架。桂林集資2萬元慰勞美飛行員。
後續國軍重兵至怒江沿線布防,加上日軍中途島海戰後缺乏支援攻擊乏力,於是雙方對峙於怒江兩岸。
滇緬公路的運輸線至此被日軍所切斷。
飛虎隊英雄
飛虎隊空戰多次,
陳一白將軍指揮偵報日機情報電訊精確;同時飛虎隊指揮官——
陳納德將軍依靠各地建立的相關情報站,偵測當時日軍飛機起降動態,加之日空軍主力陷入太平洋戰場,志願隊逐步掌握制空權,國民政府稱“令中國軍民士氣大增,戰果輝煌”。從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共8個月,40多次空戰,總計擊落日機300多架,我損失11架(經考證,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陳納德和陳一白對中國抗戰的貢獻是巨大的,開始了日寇“空軍全部覆滅的厄運”。12月23日,陳納德派第3中隊轉往
仰光,協同英軍作戰。在兩個多月的空戰中,美英戰機對日作戰31次,共擊落日機217架。
當時日軍空軍在與志願隊(飛虎隊)數次交戰後,也終於明白了,若僅起飛轟炸機去轟炸戰略目標,而不派遣戰鬥機保衛護航,無異白費力氣。為進一步爭取美援,宋美齡於1942年2月3日致電
陳納德,推薦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軍銜升為
準將。陳納德從一個
鮮為人知的退役陸軍航空上尉,成為中美聯合抗日的英雄典型,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聞人物。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美國初期在各個戰場上處於劣勢。陳納德帶領一小批空軍隊員,取得輝煌勝利的事跡對美國人是一劑強心針,頃刻之間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獲得“飛虎將軍”的美稱。之後美國更於1942年4月18日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戰績
雖然“飛虎隊”名字的由來有不同說法,但飛虎隊成立後所創下的輝煌戰績,早已成為美國空中力量在中國上空的代名詞。作為美國幫助中國抗日的中美合作典範,中國對這支英勇作戰、戰功卓著的美國志願隊也給予了極高的讚譽。
據史料記載,飛虎隊首次作戰是在1941年12月20日。空軍前敵總司令部電訊監察台偵測到,日本82中隊10架九九式輕轟炸機在毫無護衛下由越南起飛轟炸昆明。監察台總台長
陳一白將軍急告
陳納德,飛虎隊所有戰機升空迎擊,攔擊10架入侵日機,日機因無護航戰鬥機故棄彈返回。日軍因缺乏護航戰鬥機,之後一年中西南地區都沒有見到從越南發起攻擊的轟炸機隊。
飛虎隊第三中隊則在日本對英美宣戰後,保衛緬甸
仰光。在1941年12月23日至25日的日機轟炸中,飛虎隊第三中隊聲稱“擊落約90架轟炸機”。之後各中隊輪流駐守仰光,協防英軍,直至1942年3月仰光陷落後撤回中國,並自毀了維修中的22架P-40型戰鬥機。
由於飛虎隊於1941年12月20日的空戰中取得了自
日本零式戰鬥機肆虐中國戰場以來的首次空戰勝利,隨後在緬甸戰場上盟軍失利時又算是一個少有的既能夠創下較多擊落日機戰果又能體面撤出緬甸的盟國單位,因而在
太平洋戰爭初期,受到美國與中國的大力宣傳。
但按照日方的記錄,零戰第一次被擊落是1941年5月20日在成都上空,12航空戰隊飛行員木村一一空曹斃命;6月23日,12航空戰隊的小林喜四郎一等航空兵在蘭州上空被擊落,擊落他們的均為地面高射炮,而不是中國空軍的戰鬥機。
國民黨官方認為,有299架日軍飛機和1000名日本飛行員在與飛虎隊交手時遭到擊落或在地面上被擊毀,因此創造了18位王牌飛行員。
1942年7月3日,陳納德根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至於那些與中國“感情深厚”的飛行員,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據稱,在他們參與的31次空戰中,飛虎隊隊員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戰鬥機共擊毀敵機217架,自己僅損失了14架,5名飛行員犧牲,1名被俘。但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觀察,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本戰機,其中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交換比上雖然略高於日軍,但總體並不樂觀。當然在國民政府宣傳中,這一戰果被注水到擊落268至299架敵機,並按這一記錄發放了獎金。
由於政治上的分歧,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
陳納德被迫辭職,乘坐飛機回國。臨別之時,
蔣介石和
宋美齡親自設宴送行,並且授予陳納德將軍當時國民黨政府最高軍事榮譽——
青天白日勳章。陳納德回國後不久,日本便宣布投降了,沒能見證這最後的勝利時刻成為他的遺憾。戰後,飛虎隊大多數隊員均得到了中國政府的 嘉獎。有十多名飛行員獲得美、英政府頒發的飛行十字勳章。
駝峰航線
1943年,志願航空隊改為第14航空隊,除了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協助飛越
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以突破日本的封鎖,人稱“
駝峰航線”。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緬甸到中國昆明、重慶,運輸機飛越
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峽谷中穿行,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
“
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
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
低氣壓和
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有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著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因此,“駝峰航線”又稱為“
死亡航線”。
這種運輸方式的代價是巨大的,運輸一次資源和運輸過程途中所消耗的資源形成嚴重的比例反差,而且一旦出現飛機事故,則損失更是加劇。為了重新打通
滇緬公路開闢地面運輸通道,航空隊還擔任運輸作戰人員的任務,將中國的作戰部隊,經過運輸,送至當時印度進行軍事訓練,再聯合當時國內作戰部隊,同時出擊,反攻日軍,恢復失地,打通滇緬公路。
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以及諸多失蹤機組人員,如果加上中國航空公司所損失的飛機和飛行員,這個數字將會更加巨大。雖然犧牲巨大,但是航線的開通意義重大,是繼
滇緬公路暫時性的斷絕之後的又一重要運輸線,成為當時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是飛行運輸歷史上的一大奇蹟。
飛虎隊在桂林
“飛虎隊”解散後,美國空軍的援華行動並未停止。
根據1997版《桂林市志》記載:
1943年3月10日,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擴編為第十四航空隊,下屬的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和第308轟炸機中隊駐紮在桂林,基地司令文森特·凱西(Vincent Casey)準將,大隊長霍洛威上校。3月15日完成機群的測試工作。7月,前方梯隊司令部由昆明遷到桂林。1944年1月計有駐桂P-40型機55架,B-29型機20架。飛行員中有4名中國人。2月11日,納爾·克爾中尉曾率戰鬥機20架、轟炸機12架,由桂林飛襲香港日軍。4月4日,
蔣介石嘉獎駐桂空軍。9月15日,
史迪威中將和
陳納德少將命令機隊陸續撤入內地,並炸毀機場設施。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中國人習慣將所有美軍駐華單位稱為飛虎隊,因而儘管當時飛虎隊解散了,但是中國人還是習慣把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第十四航空隊稱為飛虎隊。 在桂林期間,與“飛虎隊”相關的航空記錄也不少———
1941年8月1日,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即“飛虎隊”)所屬第76戰鬥機中隊進駐桂林。
1942年6月12日,桂林發生空戰,擊落日機8架。
1942年6月28日,桂林發生空戰,擊落日軍飛機14架,飛虎隊損失飛機4架。
1942年10月29日,日機30架空襲桂林,被駐桂部隊擊落3架。
1942年11月2日,日機40架分批空襲桂林,被駐桂部隊擊落2架。
1942年11月23日,日機侵犯桂林,被擊落2架,敵機師1名被俘。
1943年4月,駐桂林的美國第14航空隊03號油庫被日機轟炸,損失航空汽油1萬多加侖。
(1942年7月3日,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受命解散,除少數繼續留在中國外,大部分選擇回到美國。)
1943年8月20日,日機49架侵入南郊上空,被中國軍隊擊傷多架。
1943年10月31日,廣西省府發動獻機,各市各界擬獻9架,當天獻6架。
1944年2月11日,美國“飛虎隊”納爾·克爾中尉率戰鬥機20架、轟炸機12架飛襲香港日軍。
1944年3月29日,空軍烈士公墓公祭典禮在堯山舉行。
1944年7月31日,日機第90戰隊襲擊桂林機場,擊毀機場飛機44架。
1944年9月15日,
陳納德將軍下令破壞桂林機場。
1944年9月17日,美國第14航空大隊撤離桂林。
至此,飛虎隊才正式撤離桂林。
在此後的70年裡,一些曾經在桂林戰鬥過的飛虎隊隊員重返故地,緬懷那段青蔥歲月。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帶來了珍貴的歷史文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建立飛虎隊紀念館、重修秧塘機場,以此紀念中美二戰時兩國深厚友誼。
文史記載
交流及歷史資料
由於中國內地居民從未見過鯊魚,於是誤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昆明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願隊的飛機。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後,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給陳納德,於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
從投入看,飛虎隊絕對是一支純正的僱傭兵部隊:根據民國政府與美國飛行員簽訂的契約,每一位飛行員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飛行員月薪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擊落每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與此相比較,1年後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月薪最多也只有347美元。
不僅如此,這些飛虎隊隊員在中國的生活水平之高,是當時的普通中國人無法想像的。根據陳納德提出的要求,國民政府“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桌球桌。”實際提供給這些人的則是星級酒店的服務。
這一標準在美軍來華參戰後依然延續,並成為各地的沉重負擔:僅昆明一地的美軍每天就要消費黃牛約100頭。昆明一度將當地的黃牛全部宰殺以供應美軍肉食,後來不得已改用水牛肉繼續供給。直到後來連水牛也供應不上時,國軍還設法為美軍提供了不少氂牛肉。
在飛虎隊員們來華時期,當時的東方大陸對這些
飛行員們來說是神秘的和充滿吸引力的,同樣對於中國軍民來說,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年輕人也同樣讓他們感到新奇。但是語言不通成為了雙方語言交流上的障礙,中國軍民為了表達對這些援華作戰的年輕人的敬意,於是豎起大拇指,說“頂好(ding hao)”。這些飛行員非常喜歡這個標語和手勢,他們經常和當地軍民互相豎起大拇指,說“頂好(ding hao)”,這成為了當時當地軍民和飛虎隊隊員中的流行語言和動作,有的飛行員甚至也將此標語的拼音寫在了飛機上以及宣傳畫上。
飛虎隊來到中國時,彩色照相機剛發明不久,他們在與中國軍民交流的過程中用彩色相機拍下了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成為寶貴的彩色照片歷史資料。而且,飛虎隊還帶來了可口可樂,將它傳遍大江南北。
秧塘印記——— 飛虎隊一段段不朽的往事
臨桂秧塘工業園雞公山腳下的秧塘機場,已經是飛虎隊在桂林僅存的建築遺存,機場輪廓依稀可辨。當年,這裡曾是中美空軍並肩作戰、狠狠打擊日本強盜的重要前沿基地。1941年下半年至1944年9月20日,先後有上萬的桂林人服務於該基地,留下了可以自豪的青春足跡。
70年過去了,一座全新的紀念館拔地而起,當年的往事依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輝。
成千上萬桂林人建設秧塘機場
日前,記者來到了陳納德當年的飛虎隊指揮所。指揮所設在機場跑道旁的山腰洞裡,山壁上有一塊白色石刻,用中英文刻著“飛虎隊指揮所舊址1943.12—1944.9”幾個極為醒目的大字。字的下面樹木蔥蘢,掩映著指揮所的洞口。整個山洞面積三四百平方米,洞壁刻有飛虎隊在桂林的概況。
洞口外有一塊大石,石上刻著陳納德將軍夫人陳香梅用中英文書寫的“陳納德將軍觀戰石”。當年,
陳納德就是站在這塊石上觀看他的戰士們出征和返航。如果從軍事的眼光分析,東西峰叢可做天然屏障,南北方開闊延伸適合飛機起降,淨空條件比較差卻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用機場理想之地。
抗戰全面爆發後,秧塘機場被中央航空委員會及其顧問陳納德看中,先後在1939年、1940年和1941年進行了三次較大範圍的擴建。
修建沒有機械和動力,參與的各縣農民成千上萬,村村都奉命安排人員,他們搭建了茅棚竹舍,就住在機場周邊。
小山頭村的龍福旭老人當年修過機場、當過養場兵,人稱“機場通”。擴修大跑道時,20多歲的他是承修人之一。老人曾不止一次地向後輩回憶起過去的情景:“那時候我們先平整機場丘陵,然後在大跑道下挖基礎,放一層大片石為底,再放一層中片石,面上再放一層石渣。”因為沒有水泥,只能用混了黃泥漿的小石渣鋪做路面,到機場建設後期才改成用石灰、黃泥、沙子混合的三合土。這種獨特的路面,使得凡有飛機起落,秧塘機場的跑道上都會塵土飛揚。
由於要起落重型轟炸機,跑道的路面必須夠硬。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龍福旭這樣的民工只能拉著幾噸重的鋼筋混凝土巨碾來回壓實。劉村的劉富生老人也參加過這樣的工程。當時使用的石碾有大、中、小三種,中型石碾一般是70多人一組,大型石碾120人一組。老人曾說:“我們一邊唱著號子一邊拉石滾,也是蠻有味道的。”
限於落後的生產技術,幾乎每次開山取石都會有不少民工傷亡,但大家還是積極地投身到機場建設中,完成一個個偉大的工程,為戰機消滅侵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1942年6月11日,
陳納德親自從昆明率領飛虎隊4架P-40E和8架P-40B戰鷹戰鬥機抵達桂林。帥氣的機隊在低空亮相時,桂林市民都向空中揮手歡呼。
飛虎隊抵達秧塘次日即與日軍激戰
凌晨5點25分,引擎呼嘯聲震撼了大地,由21架日機組成的大編隊逼近桂林上空。訓練有素的飛虎隊立即起飛升空迎戰。日機剛剛飛臨秧塘機場上空,邦德機組突然一個爬升,穿過敵人的戰鬥機群,徑直向中心的轟炸機群飛去。機槍一排掃射,敵轟炸機措手不及,企圖逃之夭夭。邦德機組的隊員迪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落一架敵機,鮑勃和約翰也彈無虛發,擊中兩架敵機。
邦德咬住一架轟炸機的尾部不放,對準其機尾射手的位置開火,不料自身的6挺機槍啞了5挺,機身還連連中彈。他趕緊避開敵機的炮火,準備重新裝彈。可是,飛機的冷卻裝置卻被擊中,向地面猛紮下去,直到降至600米低空的時候,他才終於拉平了機身。然而,一架日軍戰鬥機還是緊緊地咬住了他。此時,邦德的戰機油壓表降至零,儀錶板因無油而發出了濃煙,根本不能繼續戰鬥。看著跳傘高度不夠,邦德將飛機迫降在稻田裡,身受重傷卻得以死裡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