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美伊戰爭)

伊拉克戰爭

美伊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檔案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藉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總軍費高達7630億美元,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另有觀點認為,美國剷除伊薩達姆政權,實質就是維護美元霸權的地位。這次戰爭再次詮釋了科技是現代軍隊發展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支柱。

基本介紹

  • 名稱:伊拉克戰爭
  • 地點:伊拉克境內及其邊境地區
  • 時間: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
  • 參戰方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丹麥波蘭等,伊拉克
  • 結果:美英聯軍勝利且推翻了薩達姆政府並在2011年撤出駐伊軍隊
  • 參戰方兵力:美國:19.2萬人
    伊拉克:薩達姆政府軍隊45萬人,預備役65萬人
    英國:45000人
    邁赫迪武裝:6萬人
  • 傷亡情況:美國:4497人死亡,47541受傷或者生病
    英國:179人死亡,3598受傷或者生病
    伊拉克軍隊(薩達姆政府):7600-10800人死亡 
    伊拉克安全部隊(新政府):17690人死亡,超過4萬受傷 
    各派武裝分子:26544人被擊斃,1.2萬人被捕(2003—2011)
  • 主要指揮官喬治·沃克·布希薩達姆·海珊
戰爭原因,戰爭性質,相關爭議,戰爭經過,開始階段,僵持階段,轉折階段,收尾階段,戰爭結束,總統講話,降旗儀式,戰爭結果,戰爭影響,相關研究,美國用兵,戰爭代價,美方,伊方,相關資料,假情報,宣布撤軍,結束任務,結束日期,痛快獲勝,勝利逃亡,駐伊美軍撤離,風雲人物,

戰爭原因

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全名:喬治·沃克·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
戰爭前的離別戰爭前的離別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
1,剷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
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2003年美軍對巴格達進行空襲2003年美軍對巴格達進行空襲
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美國戰死士兵家屬在靈柩前祈禱美國戰死士兵家屬在靈柩前祈禱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國人士在內的很多輿論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如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表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操縱,占領伊拉克僅僅是龐大侵略計畫的序曲而已。
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他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美國防部長蓋茨回應說“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就有過同樣的宣稱,但我是不會相信這說法的。”格林斯潘後告訴華盛頓郵報他的話被誤解了,“我不是要說這是(小布希)政府開戰的動機……我只是想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幹掉薩達姆算是幸運的嗎”我會說:這是必須的”。2011年2月15日,當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變節者首次承認一切均為謊言。

戰爭性質

支持戰爭者認為薩達姆犯下了太多大規模屠殺本國人民的反人類罪行,包括人類歷史上首次對自己國民使用化學武器,當天死亡5000平民,傷10000人,還有很多令人髮指的酷刑對待自己的人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本著人道主義發動了解放伊拉克的戰爭;反對戰爭者認為這是一場美國為爭奪石油資源而發動的戰爭,而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是編造的。
在伊拉克街頭警戒的美軍士兵在伊拉克街頭警戒的美軍士兵
事實上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中就大量使用化學武器,而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在完全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持續支持伊拉克,甚至為伊拉克研發生化武器提供便利;化學武器殺害5000平民事件發生在1988年,該事件也並未影響當時美伊關係的迅速發展。戰爭爆發前薩達姆政府反覆聲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聲稱聯合國銷毀了所有的相關武器。戰爭結束後美國經過徹底搜尋未發現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任何證據。

相關爭議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阿拉伯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於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土耳其禁止美軍通過其領土向伊拉克北部發動進攻,沙烏地阿拉伯禁止美軍飛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聯軍占領伊拉克初期,由於結束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受到伊拉克民眾的廣泛歡迎。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也曾被當地市民夾道歡迎。戰後,在美國及各國的幫助下,伊拉克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發展緩慢,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薩達姆塑像被推翻薩達姆塑像被推翻
伊拉克針對美英的軍事占領而進行游擊戰,美國18萬占領軍介入伊拉克戰爭,深陷比越戰更難以自拔的泥沼,兵力緊繃,使美國無餘力對付其它挑戰。美軍陣亡人數於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另有3000多人死於事故,大大超過了9.11恐怖攻擊的死亡人數;除此之外,伊拉克戰爭還導致美軍50000多人受傷,許多士兵留下終身殘疾或心理陰影,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

戰爭經過

開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凌晨5點半)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斯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飛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陣亡的美軍士兵陣亡的美軍士兵

僵持階段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轉折階段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藉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斯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
伊拉克戰爭作戰現場伊拉克戰爭作戰現場
2003年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占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在勸說百姓與敵人同歸於盡後,其本人與少數親信為了生存藏匿起來。

收尾階段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據美國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美軍人數為262人,其中139人陣亡,123人死於事故。英軍士兵死亡33人。戰爭消耗了美國230億美元。2003年3月美國開打伊拉克戰爭,迄今共有4869名美軍陣亡,4403名美軍死於事故。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於2011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駐伊拉克美軍,正式終結持續近9年時間的伊拉克戰爭。
布希在核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上發表演講布希在核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上發表演講
2010年8月,在撤走作戰部隊之際,歐巴馬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但仍將約5.6萬名美軍留在伊拉克。據五角大樓統計,現階段駐伊美軍人數減至3.9萬人,如果全部撤離,還需把上百萬件武器裝備處理完畢。

戰爭結束

總統講話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1年12月14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發表演講說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
歐巴馬電視講話歐巴馬電視講話
歐巴馬說,伊拉克戰爭很快就將成為歷史。伊拉克戰爭的終結結束了“美軍歷史上最不同尋常的篇章之一”。他說,結束一場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的戰爭有著深刻含義。面對在場的美軍,歐巴馬連續四次說“歡迎回家”。
在持續9年多的伊拉克戰爭中,有超過9000美軍官兵喪生,5.6萬人受傷。一直對伊拉克戰爭持反對立場的歐巴馬說,伊拉克戰爭曾在美國引起極大爭議,“結束一場戰爭較開始一場戰爭更難。” (就像其實什麼事都是開始容易,然而結束不易。因為開始需要的只是“想”實現什麼——比如美國,我們相信它開啟伊拉克之戰只是想讓薩達姆為9.11事件付出代價;而結束需要的是真正“實現”開始的目標,既有最初自己想的,也有期間外在給你施加的——同樣是美國,想要結束這場戰爭,但薩達姆政權仍餘存,還徒增分裂主義;二也沒有實現伊拉克人民所寄望的改善伊經濟、社會福利等。這也是美剛來受到歡迎最後又被伊厭惡之因——寄予期望但卻未實現。)

降旗儀式

2011年12月15日,美國駐伊拉克部隊在巴格達附近的軍事基地舉行了
降旗儀式降旗儀式
降旗儀式,這標誌著歷時九年的美國伊拉克戰爭正式畫上句號。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登普西、駐伊拉克美軍最高指揮官奧斯汀及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等美國軍事和外交官員出席了降旗儀式。
帕內塔說,美國在伊戰中的付出是值得的。他對自己的軍隊說,“你們將非常自豪地離開……你們的犧牲已經幫助伊拉克人民開始一個新的歷史篇章。”
但許多伊拉克人顯然不這么看。美聯社採訪的一名伊拉克人表示,“美國人留下的是一個遭到他們破壞的國家,美國人沒有留下現代化的學校或大工廠,相反,他們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孤兒寡母。”
據統計,2003年開始的歷時近九年的伊拉克戰爭導致超過10萬伊拉克人死亡。同樣也給美國許多家庭造成創傷。據美聯社統計,伊拉克戰爭導致4491名美國士兵死亡,32753名美國士兵受傷。
雖然15日的降旗儀式標誌著伊拉克戰爭的結束,但截至當天在伊美軍仍有4000人,按照美伊協定,這批美軍將在12月31日前全部撤離,但美國士兵們希望能提前一點撤回美國,或許還能趕上與家人一同過聖誕節
憤怒的伊拉克人殺死美國承包商憤怒的伊拉克人殺死美國承包商
另據外媒報導,數百名伊拉克人14日聚集在西部城市費盧傑市中心廣場,慶祝美軍撤出伊拉克。不少人打出反美標語,一些人焚燒美國和以色列國旗,更有人捧出當年反美武裝頭目的畫像以示“抵抗勝利”。
美國共和黨批評過早撤軍可能使美伊取得的進展處於更大風險之中。帕內塔在當天的儀式上也警告說:伊拉克在今後的日子裡將經受恐怖主義、分離主義、經濟和社會問題以及民主要求的考驗。但他也強調,美國將支持伊拉克人民應對這些挑戰,建設更強大和繁榮的國家。

戰爭結果

關於伊拉克戰爭,似乎是美國勝利了,但是也有人說美國失敗了。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已經打敗了薩達姆,最初的目的達到了,因而美國算是勝利了。但是從戰略全局,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道義等綜合角度看,美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

戰爭影響

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美國“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達到,但是美國政府很快發現,他們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中。從布希總統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到現 在,伊拉克的局勢並沒有如想像的那樣趨於穩定,而是越發混亂不堪。越來越複雜的戰爭形勢和巨額的軍費開支,讓美國政府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悲傷的伊拉克婦女悲傷的伊拉克婦女
至今,伊拉克局勢仍舊動盪,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後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旅遊業和航空業遭受重創,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美國經濟復甦將步履艱難等幾個方面。

相關研究

海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對比:
海灣戰爭中的主戰場不在伊拉克本土,海灣戰爭中美國經過了聯合國的授權。而伊拉克戰爭,聯合國否決美國開戰的決議,然而美國繞開了聯合國直接發動戰爭。也就是說這次戰爭是不合法的。關於該層面的問題,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伊戰前稱已掌握伊拉克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4載核查無果美終承認伊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庫爾德武裝力量。他們是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並動用了美國在海灣地區駐紮的大量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支援。
美國陸軍第三機步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第82空降師的若干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后,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當地的庫爾德武裝力量結成同盟,美國計畫中的準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其通過土耳其領土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鬥。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茨爾港(Umm Qasr)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亂之中,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各地的大量古遺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為了緩減徵兵遇到的困難,美國更進一步加大了“綠卡兵”(實際上並未一定有綠卡,凡是在美居留的非美公民當兵都算在內)的徵召力度,為了報答他們對美國的最高貢獻,當他們為美國死於戰區時都會被追認美國公民身份。
轟炸後的伊拉克轟炸後的伊拉克
推動美國對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
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同盟;還可以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控制了伊拉克,還可以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都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鵰的作用。
基於地緣政治的戰略考慮
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準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劃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準,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剷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剷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場供應的主動權。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國際能源組織和節能技術消極地應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反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配額生產機制。而此次“倒薩”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主動權。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僅次於沙特阿拉伯,位於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場舉足輕重的供應者。20世紀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後)至70年代初,伊拉克對該國石油資源進行國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對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的控制與開發。伊拉克在此後積極參與“製造”了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多次通過對石油的限產、提價和禁運企圖實現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還通過停止石油出口一個月聲援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的鬥爭。此次美國“倒薩”戰爭的勝利無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資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權必將對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甚至對OPEC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也將產生重要抑制作用。
抗議美軍的伊拉克民眾抗議美軍的伊拉克民眾
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占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國占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著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就占OPEC日產量的1/2左右。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指控的“邪惡軸心”成員,沙烏地阿拉伯在“9·11”事件後與美國的關係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與整個世界嚴重依賴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伊拉克,對於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薦為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誌發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爭)不僅僅關係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係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於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採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註:[美]詹姆斯·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戰爭後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產生制衡作用。委內瑞拉的查維茲被認為是拉美的第二個卡斯楚,有著強烈的反美和平民主義的傾向,美國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場,至少查維茲政權的作用將被進一步削弱;而俄羅斯儘管在近 年來與美國拉近了關係,但美國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約俄羅斯,這對今後迫使俄在重要國際問題上支持美國將增加了籌碼。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油價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仍具有重要影響,其他經濟體不穩定也會波及美國經濟。如果美國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應,不僅可以減少美國經濟受石油影響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可以在這種控制下從世界政治經濟中獲得巨大的權力與租金,有助於控制未來的競爭者。
衝鋒中的美軍衝鋒中的美軍
2002年下半年,美國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作為理由,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在中東的利益構成了“潛在威脅”,稱美國掌握了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證據,對伊政權一再隱瞞事實、欺騙國際社會的行為已經失去了耐心,公開表示將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並隨之大量陳兵海灣。2003年3月20日上午,台北時間10:35,美英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開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軍入侵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戰後的伊拉克雖然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盪不安,但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已經初見雛形。
伊拉克戰爭,將深刻影響中東局勢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武力改造中東的序幕。伴隨著伊拉克戰爭,美國推出了“邪惡軸心國”、文明衝突論和大中東計畫。美國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即通過攻打伊拉克,推翻薩達姆,在中東殺雞給猴看,讓中東國家知道,如果不自動服從美國控制,則就會遭到如薩達姆一樣的下場。同時,推出邪惡軸心國,明確以伊朗和朝鮮為邪惡軸心國,即對朝鮮和伊朗發出警告,薩達姆就是他們的下場。為了安撫世界輿論和其他溫和的阿拉伯國家,美國推出文明衝突論和大中東計畫,把美國霸權殖民中東的目的說成是改造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的中東,把美國與伊拉克、伊朗人民的衝突說成是文明的衝突,以獲得最大的西方世界人民的支持。

美國用兵

●耗費軍費7630億美元,超過朝鮮、越南戰爭的費用。
●與7年前相比,美國在中東的介入更深,立足點更多,但影響力反倒還不如當初,對以色列控制不力,在巴以和談上乏善可陳,對伊朗的態度進退維谷。
●兩伊原本保持著中東的平衡均勢,薩達姆的垮台,讓伊朗少了一個羈絆,影響力大增,原本在這一地區不成氣候的“基地”組織也猖獗起來。
●現已調職阿富汗的前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當初在伊拉克推行“拯救計畫”,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什葉派和遜尼派間的仇殺,孤立了原本就是“外來戶”的“基地”勢力,讓北方庫德人同意留在伊拉克版圖內。

戰爭代價

美方

■4,491名軍人死亡
2010.8.29部分駐伊美軍戰鬥部隊返回華盛頓2010.8.29部分駐伊美軍戰鬥部隊返回華盛頓
■47,541名左右的軍人傷殘
■7,630億美元戰爭開支
■500億美元重建

伊方

■7,600-10,800名士兵傷亡,武裝分子26,544人傷亡。
■平民死亡數字,10-120萬。
■480萬難民。

相關資料

伊拉克戰爭的“直接教訓”
2003年4月底,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發表了一份題為《伊拉克戰爭的“直接教訓”》(The “Instant Lessons” of the Iraq War)的研究報告。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美國研究機構有關伊拉克戰爭的最新最完整的報告。報告系統描述了交戰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和作戰過程,從戰略、戰術、軍事理論、科技運用等方面對美伊戰爭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關於軍事原則和新戰術相互作用
一、能力、適應力和戰爭計畫的彈性。
二、同步性、同時性、速度、聯合和聯合武器。
三、情況獲知、情報監視和偵察。
四、太空戰的衝擊。
五、全面聯合優勢。
六、正在推進的空間化。
七、訓練、戰備和人的因素的價值。
八、技術的價值。
九、持續性的重要性。
十、空中加油
十一、後勤和力量投送(後勤和力量規劃)。
十二、海運和空運。
美英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具體教訓
一、影響戰爭與聯軍部隊總體進程的經驗教訓:
(1)陸空力量互為補充。
(2)精度和焦點。
(3)網路中心戰
(4)不對稱戰爭
(5)誤傷和傷亡問題。
(6)戰後回顧兵力計畫和增兵。
(7)維和與重建。
二、空中力量、飛彈和地面防空力量的經驗教訓:
(1)制空權
(2)真正全天候空中精確打擊能力。
(3)效果中心戰:限制平民傷亡及附帶損傷的同時根本改變了空中力量的效力。
(4)是否限制平民傷亡和平民設施的破壞——---不對稱戰爭的一個雙重標準
(5)集束彈藥問題。
(6)轟炸機和大載彈量的優點。
(7)隱形。
(8)EC-8聯合星飛機(JSTARS)的作用。
(9)對敵防空系統的壓制。
(10)城市近距離空中支持是一個現實。
(11)A-10攻擊機的實力和弱點。
(12)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實力和弱點。
(13)美國海軍陸戰隊鷂式戰鬥機。
(14)巡航飛彈
(15)遠征空中力量的價值和聯軍戰備、配合默契性和維新性的問題。
(16)愛國者飛彈的作用依然引起爭議 敵我識別(IFF)問題暴露。
三、主要影響地面部隊的教訓:
(1)主戰坦克、重火力和裝甲部隊的價值。
(2)“精確炮擊”是“精確空中力量”的天然夥伴。
四、特種部隊成為聯合作戰中重要角色的教訓。
(1)城市陸戰不必在傳統條件下進行。
(2)使守衛者調遣到城市外。
(3)研究和再研究本地氣候條件和作戰條件。
(4)聯合力量規劃、配合能力和聯合作戰能力問題。
五、影響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教訓:
(1)航空母艦
(2)巡航飛彈船隻。
(3)海軍是“後兩棲”和“後近岸”力量。
六、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對稱戰爭和情報相關的教訓:
(1)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關鍵的運輸系統需要更好的評價、定性、定位。
(2)迅速可靠地確定化學、生物武器的設計和恰當的防護設備。
(3)在多國搜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4)伊拉克不對稱戰術和與恐怖組織的聯繫。
七、政治、外交、心理戰的教訓:
(1)心理戰的有限成功。
(2)公共外交的戰略失敗。
(3)布希政府存在的問題。
八、其他教訓:
(1)婦女在戰爭中的地位。
(2)軍事醫療設施和性能。
(3)安全成為一個更嚴峻的話題。
美國高層的爭論
一、戰爭計畫的爭論。
二、政治因素引起“戰爭計畫”的爭論。
三、關於不了解“戰爭計畫”詳細過程和特質的爭論。
四、“戰爭新樣式”的爭論。
五、“鮑威爾學說”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爭論。

假情報

14載核查無果 美承認伊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組圖)美國中央情報局負責在伊拉克搜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首席武器核查官查爾斯·迪爾費爾對外界宣布,武器核查小組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沒有找到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
2003年1月27日
聯合國監核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向安理會提交第一份核查報告。報告認為實地核查工作總體上得到了伊方“相當不錯的”合作,承認伊方提供了“相當多的”有關過去4年研發飛彈和生物武器的新材料和新信息。
2003年2月14日
聯合國監核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第二份核查報告,報告指出核查人員通過對300多處可疑地點實施突然核查後得出結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伊方對核查進行了事先準備”。
2003年3月7日
聯合國監核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第三份報告。報告稱伊在銷毀違禁武器方面採取了一些實質性措施,“致命武器正在被銷毀,核查工作正在繼續進行並可能產生一些結果。”另外,三個月突襲式核查也未發現伊恢復其核武器計畫的證據或跡象。
2003年夏天
美國政府成立“伊拉克調查小組”,該小組由1000多名武器專家、翻譯和其他方面專家組成,第一任負責人由前聯合國核查官、美國人戴維·凱擔任。凱曾在2003年10月向國會提交了一份中期報告,稱他所帶領的小組在伊拉克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04年1月,凱突然辭職並稱在伊拉克問題上“我們幾乎都錯了”。此後,迪爾費爾接替凱帶領調查小組。
伊拉克戰爭(圖3)伊拉克戰爭(圖3)
2004年10月6日
迪爾費爾帶領的“伊拉克調查小組”公布了有關伊拉克武器問題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定,伊拉克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就沒有再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由於聯合國10多年的制裁,薩達姆政權在製造武器方面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提高,反而受到了極大削弱。至此,為期18個多月的武器搜查工作畫上了句號。 迪爾費爾通過中情局官方網站公布了92頁的附錄,以補充說明2004年秋天公布的長達1000頁的武器搜查最終報告並得出最終結論。附錄指出:“經過18個多月的努力,我們已經盡力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審問有關囚犯……從目前看來,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已經動用一切可能手段。”
據悉,為了在伊拉克搜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政府最多時動用了1000多人,包括翻譯、武器專家和其他專家。這個武器搜查小組已於4月份早些時候正式解散。不過,美國官員表示,有一個小型工作組將在駐伊聯軍的領導下繼續工作,以處理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事宜。
“弧線球”是棒球比賽中投球手擲出運動軌跡呈弧線的球,用於欺騙擊球手。美國總統布希指派的獨立調查小組近 日公布伊拉克戰爭情報調查報告稱,美國在伊戰前的情報失誤主要是受“弧線球”欺騙所致。這裡的“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線人的代號。按照調查報告的說法,這個“弧線球”聲稱伊拉克研發化學武器,並擁有大量移動生化實驗室。但伊戰結束後的調查發現,聲稱自己參與伊拉克違禁武器計畫期間,這名線人其實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內。伊戰情報惟一來源 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學工程師。
聯合國核查人員1998年撤離伊拉克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治單位急需獲得有關伊拉克武器發展的新情報,“弧線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了線人。報告指出,美國2002年10月公布《國家情報評估》認定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幾乎完全只基於”來自“弧線球”的情報。報告指出,美國情報部門幾乎完全依靠“弧線球”提供的線報,並且未對線人提供情報進行細緻核實,這是中央情報局及其他情報部門錯誤判斷伊拉克違禁武器情況的“主要原因”。美國情治單位成員很早就對“弧線球”產生懷疑。部分中情局官員指出,當“弧線球”申請移民歐洲時,他的記憶力突然大幅“增強”;當移民申請得到批准後,他似乎又患上了失憶症。
進行巷戰的美軍士兵進行巷戰的美軍士兵
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國防部官員獲準與“弧線球”見面,顯然是為了調查這名線人是否真的經歷過所謂的化學武器事故。調查報告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不確定”。但這名官員表示,“弧線球”在見面過程中表現出“不適”,“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還對線人一口流利的英語感到吃驚,因為德國情報部門說線人不會英語。中情局2001年從德國情報部門得知,線人“失控”,不知去向。雖然存在諸多疑點,但這名線人的一派胡言最終還是成了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其中蹊蹺耐人尋味。美國《紐約時報》昨天評論說,這份最新的調查報告在伊拉克戰前情報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決策者如何利用情報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等問題上,語焉不詳。隨著伊拉克戰爭臨近,問題不斷出現。鮑威爾在聯合國做陳述報告前,中情局要求與“弧線球”直接接觸。中情局下屬某部門負責人要求德國情報官員安排與線人共進午餐。根據調查報告,德國情報官員反對說:“你不會想見他,因為他是瘋子。”德國情報官員說,“弧線球”患有精神病,與他談話只會“浪費時間”,他可能是個“騙子”。中情局多名成員表示,他們當時向上級報告“弧線球”可能不可靠,但沒有得到相應重視。一名中情局成員透露,後任中情局副局長的約翰·麥克勞克林當時聽說線人可能是騙子後只是說:“喔,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 一名中情局官員說,鮑威爾在聯合國陳述報告的前一晚,他與後任中情局局長的喬治·特尼特通電話,警告依靠單一情報源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調查報告說:“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體疲勞作為回答。”
英國伊戰前已掌握伊拉克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卡利特在轉到英國軍情六處任職之前,曾於2001至2004年間擔任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周二,他告知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稱,英國方面早就掌握伊拉克廢除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 報導指出,2003年3月7日,斯卡利特在一份情報當中透露“伊拉克沒有能夠發射到以色列的飛彈,而且也無一能攜帶細菌或生物武器。因怕被發現,(伊方)領導人(薩達姆)海珊已經下令廢除相關飛彈,不過伊方認為他們能很快重組這些武器”。數日之後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情治單位已經接收到伊方化學武器“已被廢除、消解且很難重新組裝”的訊息。然而,就在這些報告出爐後的數日內,英國加入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斯卡利特就這些訊息表示,2003年3月對“伊拉克已廢除生化武器”的評估與薩達姆。海珊可獲得武器或分解這些武器的結論並不互相牴觸。斯卡利特辯解說,自己的報告並未說明伊拉克的那些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說這些武器可能很難被找到。
當被問及這些報告是否代表著“顛覆性的時刻”時,斯卡利特說,“它們不是”。
而就在8日當天,曾在伊拉克英軍中服役的英保守黨議員亞當。霍洛維同樣在自己的報告中指出,英國政府所謂“伊拉克具備45分鐘內向英國發射化學武器的能力”這一重要情報的次級來源竟是一名伊拉克計程車司機,而這名計程車司機在偷聽乘客閒聊後,得來一個錯誤信息。英國軍情六處已表示該情報無效,但出於種種原因,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在伊拉克武器威脅情報檔案中,就將“45分鐘”這一謬誤當作伊拉克武器威脅檔案的核心內容向外公布,並隨後加入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打響7 年來,英國國內反戰情緒一直未中斷過,曾引發大規模抗議遊行。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有179名駐伊英軍士兵喪生。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小組預計明年晚些時候將做出一份全面評估這場戰爭的報告。不過,此次對伊戰的調查只是為了“接受教訓”,而非懲治任何與伊戰相關的人員。
2016年07月06日
2003年英國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伊戰陰霾至今仍纏繞。英國政府2009年任命奇爾科特爵士就此進行調查,其報告綿延7年後終於完成,將於6日公開。
據悉,報告不會就當年攻伊的正當性置評,但會嚴厲批評當時力排眾議、堅決參戰的時任首相布萊爾,在決策過程上嚴重出錯。
在2003年到2009年期間,共有179名英國士兵陣亡,數十萬伊拉克人在戰爭期間和戰後暴力中喪生。
以奇爾科特為首的英國官方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從2009年開始進行調查,報告最終版本的字數超過250萬字。報告耗資超過1000萬英鎊製作,聽取超過120名證人口供,包括布萊爾、下令發起調查的前首相布朗、多名政府高官及英軍高層等等。
該報告調查由前首相布萊爾領導的英國2003年捲入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內容囊括英軍備戰、參戰、撤軍的全過程,旨在判斷英國當年參戰是否具有正當性,以及時任首相布萊爾是否利用虛假信息誤導了國會議員和公眾。
報告原本預期一年內完成,但由於涉案人士身份及內容敏感,結果延至今日才公開。
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調查報告的發布日期確定是一個好訊息。處於爭議漩渦中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發言人表示,布萊爾對調查報告即將發布表示歡迎。
英國公布調查報告,報告稱,事實證明,沒有人能夠在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些全是情報部門提供的錯誤或誇大信息。英國在窮盡所有和平手段前,就選擇了加入軍事行動,軍事行動並非最後解決手段。

宣布撤軍

月底終戰伊拉克
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表示,本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屆時,自歐巴馬上任以來,9萬名美國士兵將被帶回故土。儘管這對民主黨的中期選舉不會有利,因為阿富汗戰爭已經愈加血腥而充滿爭議,但這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里程碑。歐巴馬的演講很不錯,他成功地讓退伍軍人感覺到自己在這場“啞巴”戰爭中服役的價值。而且他還說中了一點,那就是美軍在接下來的一年將面臨更多傷亡,因為過渡部隊要等到2011年底方能撤出。美國究竟從這場干預戰爭中得到了什麼?但凡有一點所得,那也是對入侵伊拉克這一決定的持續積怨,以至於無法冷靜對此問題作出辯論。我們曾是入侵伊拉克的堅定支持者,但並非因為我們認為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與“9/11”有一丁點關係,而是因為我們害怕他從海灣戰爭之後被禁錮的牢籠里衝出,再度對該地區造成危害。但我們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論斷是錯誤的,我們對這場戰爭付出的生命代價的估量更是錯上加錯。倘若當時能夠預見到伊拉克會就此崩潰,陷入血腥與混亂,我們不會支持這場戰爭。
歐巴馬宣布從伊拉克撤軍的訊息歐巴馬宣布從伊拉克撤軍的訊息
說到頭來,伊拉克今天的境遇究竟如何?《紐約時報》有一篇令人沮喪的故事,講述了美國及其盟友甚至連最基本也最關鍵的供電都無法讓巴格達實現,而他們占據這座城市已有十年。
在政治方面,情況更為複雜。伊拉克尚未出現廣泛擔憂的另一個獨裁者,截至目前,該國各股政治勢力無不按教派分立而四分五裂。上一次大規模和平選舉出現在去年春天,儘管參與者甚眾,但並未產生明確的多數派,從那時起,僵持和拉鋸就成為家常便飯。選舉也表明,並不像遙遠的專家們說的那樣,阿拉伯人並無困難理解民主的含義,他們自身也期盼著擁有民主。隨後陷入的政治僵局就說明了他們為什麼不理解:現任執政者對權力有急切的占有欲,他們不管那些投票箱前的人們究竟想表達哪些意願。
在這個特殊時刻,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美國能否以在伊拉克現存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力量,讓該政府願意傾聽選民聲音?一個可能的結果是,伊拉克通過和平選舉的方式實現了政府的和平轉變。這不僅對伊拉克具有象徵意義,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勝利。問題在於,一旦美國從伊拉克撤軍,那么對該國形成影響的力量也隨之減弱。此外,伊拉克現 在應是一個主權國家了,美國究竟以何權力干涉該國內政?
據猜測,歐巴馬目 前的首要任務是,在不冒任何風險的情況下將駐伊美軍順利撤出。他還有阿富汗要去關心,當然更包括尋求連任事宜。在小布希的“自由議程”中東計畫造成一系列悲慘惡果之後,審慎行事確實比蠻幹更好些:趁著情況還算過得去,能溜且溜。但是現 在距離建立一個負責任的伊拉克政府何其接近,此時,在成功幾乎唾手可得時放手,這種誘惑力多有悲劇色彩!
以伊制伊——美軍職能轉向
歐巴馬政府去 年就低調地開始了撤軍工作。2009年1月駐伊美軍有11萬人,到2010年7月底,這個數字下降到5萬人。
8月2日,白宮表示,終止作戰任務並不意味著美軍在伊任務全面終結。8月31日後,駐伊美軍將進入為期一年多的過渡期,直至2011年12月,過渡期內部分軍力仍將保留。歐巴馬此前曾表示,保留軍力可能在3.5萬到5萬名之間。
開火中的美軍裝甲車開火中的美軍裝甲車
白宮8月2日還向媒體分發了一張2010年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美軍數量變化表,但並沒有公布其中有多少承擔“作戰任務”的部隊。
伍德告訴記者,美軍中“作戰部隊”是個含糊的概念,通常指親身參與武裝進攻的人員,除此之外的所有人員均為支持部隊。在伊拉克,後者通常承擔培訓當地武裝力量等任務,以維護治安、打擊恐怖分子。
伍德認為,歐巴馬2日表態的實質含義是,美軍在伊拉克的職能將逐步從直接打擊反美武裝分子,轉向培訓當地軍事和警察力量。“8月31日以後,你將看不到美國兵在伊拉克大街上維護秩序,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人。”
發展經濟——伊拉克維穩關鍵
“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以後也不會有。”
8月2 日,美國《時代》周刊的資深記者Joe Klein在歐巴馬宣布終戰行動後,這樣評價說。
但伊拉克卻是戰爭不折不扣的輸家。
常年戰亂、國際經濟制裁使得盛產石油的伊拉克民不聊生。戰爭爆發以來,該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目 前伊拉克總體失業率為15%,青年人失業率甚至高達24%。大量無業青年為恐怖分子滲透提供了機會。
發展經濟成了當下伊拉克政府維護安全局勢的關鍵。
伊拉克政府今 年7 月高調發布了“五年發展計畫”(2010-2014年),致力於實現經濟多元化,改變單純依賴石油出口的局面。計畫設計資金1860億美元,涵蓋2700多個項目。
然而,伊拉克政府事實上無力支持這一計畫。IMF報告顯示,伊拉克財政情況嚴重惡化,政府在2011年前很難消除財政赤字。
為了穩定國內經濟,伊拉克於2010年2月與IMF達成備用借款安排,總計36億美元,為期24個月。
另一場戰爭
在今 年2月美國國防部公布《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前,“具備在不同地點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是美軍遵循了25年的傳統軍事戰略。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現狀,讓美軍不得不面對現實:勝利如此遙遠,從泥潭中抽身而出才是正道。如今,一場戰爭即將在“無法取勝”的陰霾中結束,另一場戰爭仍在繼續。和伊拉克戰爭一樣,歐巴馬也曾承諾儘快結束在阿富汗的這場於2001年開始的戰爭。不過,和伊戰不一樣的是,歐巴馬在阿富汗採用的是“以進謀退”的策略。2009年12月1日,歐巴馬在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萬人,阿富汗戰場升級。歐巴馬的構想是,在經歷18個月“短暫密集”的軍事行動之後,美軍能夠在2011年7月開始從阿富汗撤出。相比於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對美國的意義更為重要:不僅折射著美國反恐戰爭的成敗,更意味著以阿富汗為基地、輻射亞歐的美國中亞地緣戰略目標的成敗。無論歐巴馬如何結束由布希開啟的戰爭大門,有一點可以肯定:繼續戰爭是美國無法承受之重。如果完全按照歐巴馬的撤軍日程,美國將在這兩場戰爭中面臨失敗的風險。失敗的罪責必須有人來承擔,不是民主黨就是共和黨。民意的天平偏向哪方,11月美國中期選舉將是最好的觀測時機。
就在美國人日益關注陷入困境的阿富汗戰爭、一蹶不振的國內經濟、共和黨決心在國會中期選舉東山再起的時候,歐巴馬總統日前高調宣布,美國在伊拉克的軍隊將按計畫、分階段地撤出,餘下作為“過渡力量”的5萬駐伊美軍將從肩負“戰鬥使命”轉為“外交使命”,包括“指導和幫助”建立一個民主的伊拉克政權。
從目前來看,美國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至少受制於複雜的中東地緣政治和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美國在海灣地區的戰略及經濟核心利益,顯然是要確保該地區的政治穩定和能源安全。然而,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使得它在中東並不受歡迎。撤離駐伊美軍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形象。不過,該地區的核問題、美國和伊朗關係、伊朗和以色列關係、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等,這些複雜的地區性政治敵意及政治發展,限制了美國和它的盟友在該地區有效應對地區安全威脅和政治不穩定的能力。因此,在美國政府看來,扶植一個新型的伊拉克政權和它的安全力量,不僅會遏制猖獗的地區恐怖主義活動,而且會對美國的心腹大患伊朗構成地區性戰略平衡。因此,在當下的伊拉克政策中,歐巴馬政府選擇了一種具有外交接觸和潛在遏制性質的雙軌戰略。
在美國國內,儘管歐巴馬總統對目 前的伊拉克局勢抱“樂觀態度”,堅持要兌現他競選期間對選民許下的分階段從伊撤軍的承諾,但是,美國國內輿論對當下伊拉克國內複雜局勢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共和黨人和新保守主義者們認為,歐巴馬政府把伊拉克戰爭說成取得軍事成功是“眼光短淺”,是以犧牲美國人的安全換取國內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在他們看來,歐巴馬政府實施美軍撤離計畫,與其說是出於軍事戰爭的考慮,還不如說是國內政治壓力的選擇。也有人擔心,美國軍隊結束在伊“戰鬥使命”,不排除在可預見的未來,因美軍撤離造成“政治真空”而使伊拉克局勢重新出現惡化。那時,它將成為共和黨人和新保守主義者向歐巴馬政府重新發難的新理由,自然也會使民主黨人在政治和對外政策上失分。
實施駐伊美軍的撤離計畫,將有助於歐巴馬把更多精力放在應付另一場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上,以尋求兌現他任期內實現美國對阿富汗“戰略目標”的許諾。阿富汗戰爭已經變成一場“歐巴馬的戰爭”。最 近公開的“維基泄密檔案”表明,白宮和五角大樓清楚知道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是一場災難,這場戰爭正在削弱而不是加強美國的國家安全。儘管歐巴馬政府竭力淡化“維基泄密檔案”所具有的嚴重性質,但是,它還是告訴人們,塔利班勢力正在捲土重來,並在阿富汗戰爭問題上成功地使美國和它的傳統盟國巴基斯坦之間產生“矛盾”與“不和”。

結束任務

結束日期

8月31 日,對於美國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按照歐巴馬去年制定的時間表,從這一天起,駐伊美軍正式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並將安保任務移交給伊拉克安全部隊,駐伊美軍人數降至5萬以下,並於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軍。歐巴馬說,作戰部隊的離開意味著這場戰爭“結束”,伊拉克將自己“做主”。這場由美國前總統小布希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自由行動”將“壽終正寢”,但伊拉克會迎來新曙光嗎?

痛快獲勝

不過,未能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沒有讓布希政府感到羞愧,因為這時候,美國人已經找到了第二塊遮羞布———將伊拉克建成中東民主的典範。布希承諾要給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帶來自由和安全。
然而,薩達姆政權倒台後,伊拉克國內不斷爆發的反美武裝襲擊、教派衝突,讓伊拉克的政局極為動盪,“安全”成為奢侈,虐囚醜聞的連續曝光也讓“自由”成為謊言。

勝利逃亡

面對混亂,美國人也開始顯得有心無力了。2009年2月27日,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了美國將從伊拉克撤軍的計畫。這位打著“反戰”旗號的美國非洲裔總統的撤軍計畫包括:在2010年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離大部分軍隊,結束作戰任務,只留下3.5萬至5萬兵力負責支持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隊的軍事行動。然後,在2011年底前撤回全部剩餘部隊。
拖著疲憊身軀回家的美國人留給伊拉克人的是一個爛攤子。而對這群大兵們來說,活著回去,就是勝利。

駐伊美軍撤離

新華網巴格達12月18日電(記者 張寧王宏彬)伊拉克國家電視台18日報導說,最後一支美軍車隊當天離開伊拉克進入科威特境內。至此,美軍已完成撤離伊拉克的整個計畫。隨著最後一批駐伊美軍“秘密”撤離伊拉克,長達近九年的伊拉克戰爭正式落幕。

風雲人物

布希: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2003年3月20日,布希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藉口,宣布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但美國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薩達姆政權支持恐怖主義證據。儘管布希曾承認他的對伊政策存在“一系列問題”,但他對伊戰的堅持卻從未鬆動過。
歐巴馬:布希“栽樹”,我來“乘涼”
駐伊美軍作戰部隊完成撤離並非意味著伊拉克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但是歐巴馬卻把這個事件視作兌現競選承諾的機遇,同時也藉此向全世界宣布,他為國際和平做出巨大貢獻。
拉姆斯菲爾德:成也伊戰,敗也伊戰
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將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聲望推向了巔峰,但是美軍隨後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聲望從雲端開始墜落。
布萊爾: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首位以工黨黨魁的身份連任3屆的首相。他在內政上頗有建樹,創造了英國二戰後最長經濟繁榮期的傲人佳績。由於他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不得不以辭職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從而也終結了他一手創造的“不敗傳奇”。
薩達姆:棺已蓋,論難定
2003年12月13日,薩達姆被美軍抓獲。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執行絞刑。
無論是在伊拉克國內還是在國外,對“一代梟雄”薩達姆的評價似乎永無定論。
歐巴馬宣布,美國將繼續對伊拉克出售F-16戰機等武器,並表示將擴大與伊拉克的經貿關係,因為在未來幾年伊拉克經濟成長速度將超越中國與印度。歐巴馬說:“我們在此標誌著這場戰爭的終結,並展開我們兩國歷史的新篇章。”
《聯合早報》指出,這場耗費美國將約1萬億美元、造成近4500名美軍士兵陣亡的戰爭在歐巴馬上台後逐步終結,歐巴馬已經陸續撤出15萬美軍,最後一批6000人將在今 年底前完全撤出。儘管將近8成美國民眾支持撤軍,但共和黨仍批評完全撤軍將傷害美國國家安全。
不過,歐巴馬強調,這是在實踐他競選總統時的諾言,他也對過去批評伊拉克戰爭是愚蠢的戰爭做出辯護。歐巴馬說:“我想歷史會評判當初進入伊拉克的決定,我們今天已使伊拉克有能力自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