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襦記

繡襦記

《繡襦記》,中國戲曲。明代徐霖撰(另有薛近兗、鄭若庸撰兩說),共四十一出。是在唐白行簡傳奇小說李娃傳》、宋元南戲李亞仙》、元雜劇《鄭元和風雪打瓦罐》、《李亞仙花酒麴江池》及朱有燉雜劇《曲江池》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描寫得最為細緻完整。圍繞李、鄭的遭遇,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中的門閥觀念,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冷酷和虛偽。李亞仙的心地善良和忍辱負重、胸懷大志的性格,刻畫得也較成功。結構精練,較少枝蔓,是同類題材創作中較為完美的一部劇作。明萬曆年間,又據此改編為小說,廣為流傳,近世許多地方戲據此改編為傳統劇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繡襦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戲曲
  • 作者:徐霖撰
傳奇作品,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改編情況,越劇劇目,劇情簡介,演出歷史,

傳奇作品

作者簡介

徐霖(1462-1538),字子仁,號九峰、髯仙,又稱徐山人。先世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後移居金陵。明代戲曲作家。作者另有薛近兗、鄭若庸兩說,但兩人生年時間與作品創作時間不符,唯有徐霖的生平時間與《繡襦記》創作時間接近。同時,徐霖亦非《繡襦記》最初作者,而是《繡襦記》民間寫本的文人改編者。

內容簡介

書生鄭元和,奉父命上京應試。在京城結識了妓女李亞仙,雙方愛上了。後來鄭元和床頭金盡,鴇母設計甩開了他。鄭元和貧病交迫,幸被東肆主所收容,教他學唱輓歌。一日,東西兩凶肆比賽輓歌,鄭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職的父親認出。鄭父憎恨元和的墮落,把他打至氣絕,拋屍郊外,被路過的乞兒救活,於是淪為乞丐。在偶然的機會裡,李亞仙認出了鄭元和,十分悲慟。她不顧鴇母的阻撓,把鄭元和迎回家裡,盡心調養,又激勵他發奮讀書,結果考上狀元。鄭父知道了李亞仙對鄭元和的態度,也很感動,不以妓女為嫌,娶她為媳。

改編情況

陳墨香曾將傳奇《繡襦記》改變為京劇,荀慧生曾演出,為“荀派六大喜劇”之一。川劇秦腔同州梆子有《刺目勸學》、《曲江打子》,梨園戲有《鄭元和》,河北梆子有《刺目》,滇劇有《白天院》。

越劇劇目

古裝戲。

劇情簡介

寫唐代官家子鄭元和,熱戀長安名妓李亞仙,因金錢盪盡,被鴇母逐出,流落下層為歌郎。被其父鄭北海發現,認為有辱家門,鞭笞至死,棄屍荒郊,後被叫化李四救活。一日,元和行乞市上,被亞仙遇見帶歸,勸其苦讀。但元和戀情,用心不專。亞仙剔目以激勵,元和遂發奮攻書,終於中試做官。父子、夫妻、翁媳盡釋前嫌,合家團圓。

演出歷史

該劇原系上海越劇院一團向成都川劇院學習劇目,1959年9月16日移植演出於人民大舞台,劇名為《李亞仙》。由朱鏗導演、項管森音樂整理、顧大良美術設計、明道宣燈光設計。范瑞娟鄭元和傅全香飾李亞仙、張桂鳳飾鄭北海、竺菊香飾李四。演出很上座,連演1個多月。1962年,朱鏗、張潔嫻參考唐代白行簡的《李娃傳》和60種曲《繡襦記》進行改編,定名為《繡襦記》,演出仍受歡迎,連續客滿100多場,也引起了上海戲劇界的爭鳴。《上海戲劇》1963年第2期、第3期分別發表袁斯洪和王一綱的褒貶不一的長篇評論文章。1981年劇院將該劇修改復演,易名《李娃傳》,由青年演員男女合演。1983年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仍由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竺菊香主演,陳鵬導演、劉如曾作曲。該劇為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其中“責子”、“剔目”、“教歌”三場戲唱、做精彩,常作為折子戲演出。全劇已由上海電視台錄像播放。主要唱段已由中國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錄音帶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