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和

鄭元和

李亞仙鄭元和故事的最早記載,見於唐代元稹《酬自學士代書一百韻》詩下小注,日:“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李亞仙鄭元和故事在戲劇系統的流傳中展現了時代的印記。由於元代蒙古對於中原文化的衝擊和殘酷的民族、階段壓迫,作品被賦予更多的叛逆性。而明代對於思想鉗制的加強,使得許多在元代已被打破的思想觀念又重新占據了統治地位,因而作品在傳統思想上呈現一種復歸。

(概述圖片來源:明·唐寅文彭《鄭元和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元和
  • 出自:《酬自學士代書一百韻》
  • 朝代:唐朝
  • 作者:元稹
人物簡介,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

人物簡介

上了年紀的許多老人可能知道,從前無錫有個打“蓮湘”唱“蓮花落”的乞兒鄭元和的傳說。
相傳無錫唐代有個狀元姓鄭名徽字元和,祖籍滎陽。唐天寶年間隨父鄭仁仰任常州刺史遷居毗陵(無錫)三皇街。鄭元和少年天資聰慧,其父常以“吾家千里駒”自豪。不到二十歲就以“名列第一”的成績通過了常州地方的科舉考試,取得入京會試資格。至京後誤入花街柳巷結識煙花女子李娃,兩人熱戀貽誤考期,所帶資財耗盡,被娼家驅逐流浪街頭,成為代辦喪事的輓歌手。其父進京見子不肖,玷辱門庭,毒打幾致於死,淪落街頭為丐。李娃情深意重,尋覓得見時鄭生已奄息待歿。李娃不顧鴇媽阻撓,毅然贖身與生同居,決心重塑公子。鄭元和“敗子回頭”,終於高中“名列第一”,授成都參軍之職。娃知為娼有辱官府,礙生前程,欲與元和分離。元和不允,寧不作官。與此同時,鄭父移官成都府尹兼劍南採訪史,李娃之節行使鄭父深受感動,欣然認媳,父子和好團圓。天寶十四年“安史叛亂”,鄭氏父子護駕有功,加官進爵,李娃也封為 國夫人,“生有四子皆為大官”。
宋《太平廣記》載有“李娃傳”史實,述及鄭狀元告老退居故里無錫三皇街後,就在原宅第後花園旁購買“藥王廟”後園地基建造“鄭公祠塑滎陽公鄭閣老(鄭元和之父鄭仁仰)像”,敬祖孝親。“鄭閣老像”於1966年“文革”時被毀;“鄭公祠”原址於1994年新建無錫市總工會而被拆除;三皇街“鄭氏宅第”於明末清初當時西大街老城隍廟失火,城隍神像因無置身處暫置鄭公祠中;後由鄭氏後裔將祖宅贈與改建“城隍廟”,至今尚存“戲台”一座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唐狀元鄭元和與 國夫人李娃歿後合葬於北塘黃天盪畔轉水河)龍船浜荷葉村上。曾傳說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精通堪輿(即風水),巡視無錫至此處勘察時就地指出“荷葉不帶梗,不出皇帝定出相”。囑無錫縣令築壩造“梗”,把此處“水中荷葉”小島改成半島,“梗”稱“亮壩”。至1925年民國時因水利航程不便發展手工造船場地所需而開壩造“亮壩橋”。唐狀元墳址所在地解放初期還保留“龍船浜”、“墳腳上”的地名。那裡的世居老人還能指出“唐狀元墳址”和講述“鄭元和敗子回頭,落魄成丐中狀元”的故事。

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

書生鄭元和,奉父命上京應試。在京城結識了妓女李亞仙,雙方愛上了。後來鄭元和床頭金盡,鴇母設計甩開了他。鄭元和貧病交迫,幸被東肆主所收容,教他學唱輓歌。一日,東西兩凶肆比賽輓歌,鄭元和登台歌唱,恰被他上京任職的父親認出。鄭父憎恨元和的墮落,把他打至氣絕,拋屍郊外,被路過的乞兒救活,於是淪為乞丐。在偶然的機會裡,李亞仙認出了鄭元和,十分悲慟。她不顧鴇母的阻撓,把鄭元和迎回家裡,盡心調養,又激勵他發奮讀書,結果考上狀元。鄭父知道了李亞仙對鄭元和的態度,也很感動,不以妓女為嫌,娶她為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