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綜述,公路,航運,公共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夏,屬揚州之域。
商,屬揚州之域。
西周,封為宗子國。春秋,為群舒之地。前615年,楚執宗子國君,宗子國遂滅。戰國,屬楚。
秦,屬九江郡。
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樅陽縣,屬廬江郡。東漢,樅陽併入舒,隸廬江郡。
三國,屬吳廬江郡。今下樅陽有“呂蒙城”遺址。
西晉,屬廬江郡。東晉,屬豫州晉熙郡。陶侃為樅陽令。
南朝宋,初為舒縣,屬豫州廬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廢舒縣,置呂亭左縣。陰安縣屬豫州晉熙郡,系僑置。齊,復置舒縣,屬廬江郡。梁,廢舒縣,復樅陽縣,屬樅陽郡。陳,為樅陽縣,屬晉熙郡。同時僑置陰安縣。
隋,陰安縣併入樅陽縣,屬熙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樅陽縣為同安縣。
唐初,仍名同安縣,屬同安郡。貞觀元年(627年),屬淮南道舒州。天寶元年(742年),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為盛唐郡,改同安縣為桐城縣,轄33里。
宋,為桐城縣,先後屬舒州、淮南西路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桐城縣轄4鄉9鎮,今樅陽縣境為其東、南兩鄉,東鄉石溪鎮時為九鎮之一(其餘八鎮不在今樅陽縣境內)。
元,為桐城縣,先後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慶路。
明,為桐城縣,先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屬安慶府,直隸南京。今樅陽縣域時為桐城縣東、南兩鄉,鄉名清淨、大宥。
清,為桐城縣,先屬江南省安慶府,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為桐城縣。民國3年,屬安慶道。民國17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4年,今樅陽縣境,為桐城第四區、第五區。民國25年,屬安慶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屬安徽省第一專區。民國36年(1947年)12月,劃廬江、桐城大部分地區置桐廬縣,屬中共皖西工委領導。
1949年,桐廬縣屬皖西第二專署。2月,劃桐城東、南鄉、廬江、無為兩縣少量地區置
桐廬縣。
1951年2月,更名湖東縣,屬皖北行署安慶行政區人民專員公署,後屬安慶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5年7月,更名為樅陽縣,先屬安慶專區、安慶地區,後屬安慶市。
1988年9月,安慶地區與安慶市合併。
2015年,樅陽縣劃歸銅陵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1年1月,縣政府更改同名鄉鎮,將白雲區青山鄉更名翼青鄉,橫埠區黃梅鄉更名黃崗鄉,陳湖區麒麟鄉更名麒鳳鄉,湯溝區黃山鄉更名黃泥鄉,破罡區桃花鄉更名黃梅鄉,鳳凰鄉更名鳳儀鄉,樅陽區青山鄉更名前峰鄉,將原轄老洲區的沙池鄉劃歸紅楊區。11月,撤銷紅楊區,劃歸老洲區;12月,又復設紅楊區。
1952年2月9日,將12區劃為15區(錢橋、麒麟、義津、高甸、安鳳、長河、破罡、陳洲、陳湖、老洲、橫埠、白雲、小嶺、湯溝、將軍)、142鄉、3鎮。
1955年,錢橋區由原錢橋區、麒麟區調整合併,將麒麟區的楊灣、萬年、雙興3個鄉劃歸義津區管轄。安鳳區由原安鳳區、高甸區合併。樅陽區由長河區、破罡區合併。陳湖區劃入將軍區的田埠、彭橋2個鄉。老洲區劃入湯溝區的源潭、鴨河、桃源3個鄉。橫埠區由將軍區與原橫埠區合併。白雲區由原白雲區、小嶺區合併,將橫埠區的山水鄉劃歸其管轄。湯溝區由原湯溝區、陳洲區合併,將原破罡區的長河鄉劃歸其管轄。
1958年10月,撤銷區建制,成立9個人民公社,即:湯溝、紅旗(錢橋區)、東風(義津區)、東方紅(安鳳區)、燈塔(白雲區)、光輝(橫埠區)、陳瑤湖(陳湖區)、東升(老洲區)、衛星(樅陽區)。
1973年,燕山茶林場從周潭人民公社劃出,成立施灣人民公社。
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稱“鄉(鎮)。長鳳公社,劃為長沙鄉和風儀鄉,分別隸屬湯溝區、破罡區。
1987年,撤銷義津鄉,設義津鎮(鄉級),除轄原義津鄉行政村外,增轄牛集鄉義軍村和迎龍村的許莊、上樓、下樓、黃圩村民組。
1992年2月,撤區並鄉,撤銷麒麟、錢橋、義津、官橋、白雲、橫埠、陳湖、老洲、湯溝、破罡、樅陽11個區公所;將居住在長沙鄉境內的木排、新長洲的原松園鄉𠙶山村新洲組44戶、白盪村洲南組18戶、木排組9戶、團結組3戶、護國村2戶總計76戶劃歸長沙鄉;將原老洲鄉的王套、振興、湖東村,原陳洲鄉龍潭村的新建、建設村民組住在正大圩內的85戶,原左崗鄉的裕民村,原水圩鄉的橫壩埂村劃歸老灣鄉;
改城關鎮為樅陽鎮,增轄黃羹鄉和長河鄉的蒲洲村;並義津鎮、牛集鄉為義津鎮,湯溝鎮增轄陳洲鄉(不含龍潭村的新建、建設村民組住在正大圩內的85戶)、大新鄉;並石婆鄉、陽和鄉、麒麟鄉為麒麟鎮。改浮山鄉為浮山鎮,將浮山園林管理處併入該鎮;改白石鄉為項鋪鎮,並橫埠鄉、左崗鄉(不含裕民村)為橫埠鎮;並周潭鄉、吳橋鄉(不含澄英村7戶)、施灣鄉為周潭鎮,並破罡鄉、新開鄉、松園鄉(不含𠙶山村新洲組44戶,白盪村洲南組18戶,木排組9戶,團結村3戶,護國村2戶)為𠙶山鎮;並錢橋鄉、石馬鄉、官青鄉為錢橋鎮,並紅楊鄉、老洲鄉(不含王套、振興、湖東村)為老洲鎮;並古塘鄉、石磯鄉、長河鄉(不含蒲洲村)為石磯鎮,並官橋鄉、龍橋鄉為官橋鄉;並雨壇鄉、高甸鄉為雨壇鄉,並會宮鄉、安鳳鄉為會官鄉;並金社鄉、金渡鄉為金社鄉,並白湖鄉、白柳鄉為白湖鄉;並將軍鄉、錢鋪鄉為錢鋪鄉,並老莊鄉、後方鄉為後方鄉;
並青山街鄉、陳瑤湖鄉、水圩鄉(不含橫壩埂村)為陳瑤湖鄉,將座落在原陳瑤湖鄉老排村(花園圩內)的原吳橋鄉澄英村7戶劃歸陳瑤湖鄉管轄。
1999年3月,撤銷陳瑤湖鄉,設立陳瑤湖鎮。9月,撤銷官橋鄉,設立官埠橋鎮。
2018年,樅陽縣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劃歸銅陵市郊區。
2021年,撤銷樅陽鎮、鐵銅鄉,設立樅陽鎮。撤銷山鎮、鳳儀鄉,設立山鎮。撤銷湯溝鎮、長沙鄉,設立湯溝鎮。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樅陽縣,地處
安徽省中南部,
銅陵市西北面,
長江下游北岸,
大別山東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
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
宜秀區、
迎江區毗鄰,北與
無為市、
廬江縣接壤,東與銅陵市
郊區相鄰,南與
池州市隔江相望。地跨北緯30°39'—31°05′,東經117°04'一117°34'之間。東西長49.4千米,南北寬50.9千米,總面積1473.39平方千米。
地質
樅陽縣,出露地層最古老的為古生代志留系地層。中部地區以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為主,其次為侏羅系、三疊系沉積岩及火山岩。新生代第三系地層出露於縣境西北,第四系地層廣泛分布於縣西北、東南部及長江北岸、湖濱、河畔。縣境斜貫3條深大斷裂帶,作北北東、北東方向延伸。斷裂縱橫交錯,近南北方向最為發育;火山機體(構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
地形地貌
樅陽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低丘漫崗,中部是犬牙交錯的丘陵崗沖,東南部屬沿江洲圩。境內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拔茅山、岱鰲山、浮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為最高。
氣候
樅陽縣,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季風顯著。2020年平均氣溫17.1℃,年降水量2019.2毫米;全年大於等於0.1毫米降水日數152天,全年出現暴雨10次。年日照時數1593.3小時,比歷年平均1863.4小時偏少270.1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36%。
水文
樅陽縣,有菜子湖、白盪湖、陳瑤湖、兩賽湖四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橫埠河、楊市河、錢橋河、羅昌河、擬陽河。湖泊有菜子湖、白盪湖、神靈賽湖、羹膾賽湖等,總水面344.39平方千米。
土壤
樅陽縣,土壤分類有土類、亞類、土屬、土種4類,以土類、土種為基礎單元。土壤共分7個土類。
植被
樅陽縣,處於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區,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帶。由於原生植被遭受破壞,現以人工營造的馬尾松、杉木、黑松等為主的常綠針葉林占優勢;其次系以櫟類為主、混生少量常綠闊葉樹種(冬青、苦櫧、青工岡櫟等)的天然次生林和針、闊混交林;另有少量的竹林。縣境人工植被所占面積大;灌叢、草叢、沼澤植被與水生植被亦有分布。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樅陽縣水資源主要由庫、塘、壩攔蓄的地表徑流和少量地下水組成。縣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7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151.1毫米(2016年),最小年降雨量756.5毫米(1978),平均降雨總量24.6億立方米,地表徑流量9.73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4.5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樅陽縣有土地總面積147339.57公頃,其中濕地1193.30公頃、耕地51746.79公頃(即77.62萬畝)、園地1104.45公頃、林地39103.53公頃、草地512.06公頃、商服用地189.66公頃、工礦用地1387.43公頃、住宅用地11122.07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739.81公頃、特殊用地171.36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970.4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5729.58公頃、其他土地1369.07公頃。
生物資源
樅陽縣有古樹名木737株,4個古樹群(含二級古樹5株、三級古樹18株)。按照保護級別(500年以上為一級,300一500年為二級,100一300年為三級)分為:名木1株,一級6株;二級60株;三級670株。按鄉鎮分布分為:機陽鎮33株,口山鎮27株,湯溝鎮5株,橫埠鎮132株,錢鋪鎮41株,項鋪鎮11株,白梅鄉28株,白柳鎮35株,金社鎮101株,錢橋鎮139株,麒麟鎮1株,義津鎮4株,浮山鎮30株,會宮鎮69株,官埠橋鎮33株,雨壇鎮40株,樅陽經開區8株。按科屬分為:30個科45個屬,其中楓香364株,黃連木93株,圓柏63株,其他樹種217株。
礦產資源
樅陽縣礦產資源儲量統計礦區(點)129處(不含伴生礦產),其中大型礦產地3處、中型9處、小型及以下規模礦產地117處。金屬礦產23處,非金屬礦產106處。礦種有22種。
2022年,樅陽縣已發現的礦種為20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0種(含亞礦種),其中金屬礦種6種,非金屬礦種14種。
人口
2022年,樅陽縣戶籍人口 77.99萬人,常住人口46.3萬人。人口出生率3.85‰,人口死亡率5.21‰,人口自然增長率-1.36‰。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少數民族人口數1852人,其中男性364人,女性1488人。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狀分布,樅陽縣城、湯溝、橫埠、會宮、義津、錢橋等地聚居多且相對集中,其他鄉鎮少而分散。壯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彝族是人口數較多的5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為568人,占全縣少數民族總人口31%。
全縣少數民族有32個,分別為:壯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滿族、蒙古族、白族、黎族、哈尼族、水族、仡佬族、朝鮮族、傣族、佤族、畲族、傈僳族、仫佬族、毛南族、錫伯族、藏族、維吾爾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達斡爾族、怒族、德昂族、鄂倫春族。
經濟
綜述
2022年,樅陽縣地區生產總值196.7億元,比上年增長3.3%。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33.8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55.2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億元,增長4.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1:28.8:57.4調整為17.2:28.1:54.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338元。
一是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1%,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高11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產值增長33.9%,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高25.8個百分點。二是在市場銷售中,限額以上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商品銷售增長20.7%。三是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技改投資增長38.2%,快於全部投資30.8個百分點。四是在市場主體中,新登記市場主體4249戶,增長0.54%,市場主體總數3.75萬戶,增長7.7%。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樅陽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7.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9.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0.2%。工業投資增長49.8%,其中技改投資增長38.2%,新開工製造業投資增長168.8%。
房地產開發投資13.3億元,比上年下降45.5%。商品房銷售面積20.2萬平方米,下降34.1%。商品房銷售額8.0億元,下降50.0%。商品房待售面積13.5萬平方米,增長27.3%。
財政
2022年,樅陽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6億元(含留抵退稅),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稅收收入8.6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8.3億元,增長0.1%。重點支出項目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544.8%,教育支出增長12.3%,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6.7%。
人民生活
2022年,樅陽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8元,比上年增長6.1%。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70元,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6元,增長6.9%。
第一產業
農業產業化
2020年,樅陽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5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74家,縣級29家。示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1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7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點)11個,其中省級1個,市級10個。
種植業
2020年,樅陽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0餘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面積6.89萬公頃,總產47.72萬噸,受洪災影響,比上年減產3.38萬噸。水稻收穫面積5.26萬公頃,總產39萬噸,其中早稻1.33萬公頃,總產7.7萬噸,一季稻2.53萬公頃,總產22.4萬噸,雙季晚稻1.39萬公頃,總產8.9萬噸。小麥收穫面積0.85萬公頃,總產4.6萬噸。玉米收穫面積029斤公頃 ,總產15萬噸。大豆收穫面積0.15萬公頃,總產0.8萬噸。其他雜糧0.33萬公頃,總產1.82萬噸。油料作物播栽面積1.53萬公頃,總產4.05萬噸,其中油菜種植面積1.5萬公頃,總產4.04萬噸,因面積減少總產比上年減少1600噸,單產提高。蔬菜播種面積0.75萬公頃,總產量約19萬噸,增產2萬噸。水果面積333.33公頃。
茶產業
2020年,樅陽縣茶葉種植面積2000公頃,其中白茶1666.67公頃、綠茶333.33公頃,開採茶園1000公頃,年產乾毛茶(含白茶)110噸,總產值約1.45億元。全縣茶葉綠色食品認證企業6家,面積407.86公頃,註冊商標23個(省著名商標3個),規上企業3個、省級龍頭企業2個、國家級示範合作社1個。樅陽白茶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仙羽舌白茶獲第二十一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仙羽舌白茶、雨壇白茶、柳尖綠茶獲2020年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金獎。
水產業
2020年,樅陽縣水產養殖面積1066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6.47萬噸,比上年增長1.09%,漁業產值14.10億元,增長3.77%。稻田綜合種養面積4666.67公頃,其中規模種養單位130餘家,千畝連片種養單位5家,畝產小龍蝦100千克以上,畝均純利潤1000元以上。創建4家市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申報“楓陽大閘蟹”地理標誌。白盪湖翹嘴紅鮊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幹流樅陽段以及菜子湖樅陽段(包括長河)實現“十年禁漁”。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質質量提升“五大行動”。
“三品一標”認證
2020年,樅陽縣新增“三品一標”產品認證47個,累計獲證98個,其中無公害企業16家、產品21個,綠色食品企業56家、產品66個,有機食品企業3家、產品11個。完成樅陽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第二次續報,續報面積8600公頃,基地單元涉及橫埠、金社、項鋪、浮山4個鎮,原料產量86169噸,對接企業8家,帶動41582戶農民就業。是年,全縣有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的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4個,其產品分別是安徽翠平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樅陽黑豬(2012年認證),安徽祥飛樅陽媒鴨養殖有限公司的樅陽媒鴨(2013年認證),樅陽縣白盪湖生態漁業有限公司的樅陽大閘蟹(2016年認證),安徽櫚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樅陽蘿蔔(2018年認證)。
2020年,樅陽縣農機總動力436715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824台套、旋耕機2654台、微耕機12台、水稻直播機627台、水稻插秧機473台(乘坐式128台)、植保機械505台(自走式22台)、植保無人機102台、稻麥聯合收割機549台、油菜籽收穫機15台、秸稈粉碎還田機32台、秸稈打(壓)捆機42台、穀物烘乾機249台(套)、保鮮儲藏設備7台,其中植保無人機比上年增長75.86%。機耕面積9.01萬公頃,機播面積4.08萬公頃,機收面積7.39萬公頃,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5.6%,比上年提高2.21個百分點。
2022年,樅陽縣糧食播種面積112.4萬畝,增長0.14%;糧食產量43.36萬噸,增長0.93%。生豬出欄18.63萬頭,增長0.18%。農業機械總動力37.86萬千瓦。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樅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5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
建築業
2020年,樅陽縣建築業企業104家,比上年增加25家。其中施工總承包企業66家(二級資質3家、三級資質63家),增加23家;專業承包企業25家(二級資質8家、三級資質4家、不分等級13家);勞務資質企業9家;監理及諮詢服務企業3家,增加2家;勘察設計企業1家。
2022年,樅陽縣建築業增加值19.0億元,比上年下降0.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3.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7.7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2年,樅陽縣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5.5億元,比上年增長9.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3億元,下降0.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5億元,下降2.1%;金融業增加值11.9億元,增長12.0%;房地產業增加值11.8億元,下降2.2%。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7%。
2022年,樅陽縣郵政業務總量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電信業務總量2.68億元,比上年增長4.3%;固定電話用戶總數2.68萬戶,下降4.1%;行動電話用戶47.83萬戶,增長6.4%。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6.39萬戶,增長13.3%。
2020年,樅陽縣創建國家級品牌3家,分別是黃鎮圖書館入選國家級文旅融合試點單位,樅陽縣公布為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片縣,樅陽縣入選“中國天然氧吧”。創建省級品牌7家,其中省級百佳文旅品牌5家,分別是安徽省百佳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一浮山鎮浮渡村,安徽省百佳農家樂—楓陽鎮荷葉田田農家樂和義津鎮生生緣農家樂,安徽省百佳民宿一浮山鎮坡上村79民宿和樅陽鎮青龍驛家庭農場;安徽避暑旅遊目的地2家,分別是白柳鎮和荷葉田田農莊。
2022年,樅陽縣接待國內遊客296.56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6.47%。國內旅遊收入22.04億元,下降17.79%。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處,旅遊線路7條,旅行社4家。
國內貿易
2022年,樅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億元,比上年下降1.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3.5億元,下降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1億元,下降1.4%。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銷售額84億元,餐飲收入10億元。
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0%,肉禽蛋類增長30.1%,日用品類增長66.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2%,中西藥品類增長41.8%,家具類下降51.1%,通訊器材類下降33.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37.6%,汽車類增長12.4%。
金融
截至2020年,樅陽縣金融機構有銀行11家、保險公司14家、證券公司2家。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57.22億元(包括財政性存款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8%;住戶存款餘額370.21億元,增長11.9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3.41億元,增長17.06%。12月末,含財政性存款的全縣存貸比為42.3%,不含財政性存款的全縣存貸比為42.39%。
2022年,樅陽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77.8億元,增長14.9%;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94.2億元,增長22.4%。
交通運輸
綜述
樅陽公路服務中心轄區內養護管理總里程142.58千米(不含國道347線樅陽境內41千米),路政管理屬於楓陽公路服務中心。其中:國道50.34千米,分別為國道237線濟寧段(原省道228線)31.39千米,國道330線洞合段(原省道103線)16千米,國道347線南德段2.95千米;省道92.24千米,分別為省道228線橫九段(原省道229線)16.15千米,省道233線廬十段(原縣道040線)10.54千米,省道232線三口段(原縣道098線、縣道099線)38.7千米,省道340線老龍段(原省道320線)22.95千米,原省道228線樅桐路官埠橋段3.9千米。
2022年,樅陽縣貨物運輸量1953萬噸,比上年增長5.7%。貨物運輸周轉量417958萬噸公里,增長5.7%。港口貨物吞吐量2908萬噸,增長1.9%。旅客運輸量901.95萬人次,下降4.3%。旅客運輸周轉量42807萬人公里,下降1.11%。
2022年,樅陽縣民用汽車擁有量5.76萬輛,比上年增長40%,其中私人汽車5.71萬輛,增長43%。民用轎車擁有量4.22萬輛,增長3.6%,其中私人轎車4.0萬輛,增長0.7%。高速公路里程54.35公里,增長56.6%;一級公路里程56公里,增長24.4%;境內公路里程3406公里,增長0.6%。
公路
航運
航道與港口
2020年,樅陽海事處轄區內自長江下游254紅白浮至長江下游257紅白浮受貴池中港水流分流影響,航道河床逐年變化,在長江下游257紅白浮處航道約呈120度彎曲,長江下游255紅浮附近水域水深較淺,該處約有長1千米淺灘,此處易造成船舶擱淺。自長江下游257紅白浮至長江下游264紅白浮航道較為順直,航道水深優越,通航環境良好,其中長江下游260號紅白浮聯線至長江下游261紅白浮聯線為池州長江公路大橋橋區水域。轄區有水上加油站1座,普通貨物碼頭3家,2020年進出港船舶9000餘艘次,貨物吞吐量1300餘萬噸。
渡運安全
2020年,樅陽海事處轄區有渡口11處,其中汽車渡口6處,客渡口5處。運營客渡線6條,日常營運渡船6艘,備用渡船2艘,均為個人所有。全年共渡運旅客207萬餘人次,渡運車輛6.8萬餘台次。
公共運輸
截至2020年,樅陽縣開通公交線路43條、公車234台,其中跨區域公交線路4條,縣城區公交線路7條,縣城至鄉鎮公交線路11條,鄉鎮區間公交線路6條,鎮村公交線路15條。
政治
截至2023年5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0年,樅陽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46所(含幼稚園,不含看護點、活動中心),其中高中13所(高級中學6所、完全中學3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職業高中3所),初級中學1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153所(中心學校16所、國小78所、教學點59個);幼稚園55所(公辦39個、民辦16個)。中國小幼稚園在校生65909人(不含職業教育學生),其中學前教育11859人。
公辦學校在職教職工總計5195人,其中普通高中(不含完中國中部)1118人、中職138人、國中(含完中國中部)1662人、國小(含一貫制國小部)2039人、特教學校15人、幼稚園222人(含縣示範幼稚園33人)、青少年活動中心1人。
職業教育
2020年,樅陽縣有中等職業學校3,分別為樅陽縣職業技術學校、銅陵市財經學校(民辦)和銅陵市民航科技學校(民辦),在校學生2992人,在職教師246人。
2022年,樅陽縣有普通中學34所,當年招生0.75萬人,在校學生2.52萬人,畢業生0.99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當年招生數0.26萬人,在校生0.53萬人,畢業生0.1萬人;普通國小40所,當年招生0.39萬人,在校生2.41萬人,畢業生0.39萬人;幼稚園60所,在園兒童1.09萬人。
科學技術
2022年,樅陽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4家,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2項。專利授權量302件。簽訂各類技術契約47項,技術契約成交額35.61億元。
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圖書館:樅陽縣圖書館。國家一級文化館:樅陽縣文化館。
至2020年,全縣建成211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99%。建成鄉村文化大舞台26個,其中2020年新建成6個。落實全縣214個村(社區)文化管理員崗位設定,建成麒麟鎮、會宮鎮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數位化建設項目。2020年,縣圖書館(含閱讀點)舉辦各類展覽、培訓39次,講座活動50次,免費接待讀者10萬人次。縣文化館免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11萬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展覽、文藝輔導156次,舉辦“樅陽之歌”周末大舞台,在樅陽縣蓮花湖公園演出18場。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文化設施、場地及設備等全部實行免費對外開放,每周堅持向公眾開放42小時以上,每年每站舉辦各類培訓12次以上,大中型文化活動4次以上。
2020年,全縣文化市場經許可經營單位126家,其中出版物經營單位86家、網咖14家、歌舞娛樂場所9家、電影院2家、文藝表演團體4家、印刷企業11家。2020年新增行政許可出版物經營單位5家、電影院1家、網咖2家。註銷網咖3家、文藝表演團體1家、書店1家。到期換證書店20家、娛樂場所4家。變更書店1家。
2022年,樅陽縣有文化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6個,公共圖書館2個,博物館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9%,年末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99%。
體育事業
2020年,樅陽縣有體育協會31個,社會體育組織50個,其中新成立體育協會4個,即樅陽縣馬拉松協會、樅陽縣健身秧歌協會、樅陽縣瑜伽協會、樅陽縣雙人舞協會。全縣16個鄉鎮建成14個體育總會,鄉鎮級體育總會占比87.5%。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800人,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志願者服務活動10次,服務民眾超2000人。
2022年,樅陽縣發展二級裁判員2人,發展三級裁判員10人,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100人,發展二級運動員1人。有體育場館1個。共舉辦百人以上體育健身活動18次,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總人數3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20年,全縣衛生健康系統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0所。縣直醫療衛生事業單位6所,其中二甲綜合醫院、二甲中醫院各1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20所(中心衛生院5所,一般鄉鎮衛生院10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所),村衛生室190;民營醫院5所(其中二級醫院1所,精神病專科醫院1所,中西醫結合醫院1所),血透中心1所:公辦民營社區衛生服務站24所,個體診所(門診部)22個;醫務室1個(樅陽縣社會養老服務中心醫務室);衛生所1個(樅陽縣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衛生所)。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從業人員3550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803人,高級職稱151人、中級職稱656人、初級職稱1286人;醫療衛生事業單位2226人,其中在編1471人、聘用755人,鄉村醫生530人、公辦民營社區衛生服務站從業人員63人,民營醫院296人,個體診所(門診部)70人。執業醫師(執業助理)1177人、註冊護士1265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註冊護士數(按常住人口46.9萬人測算)分別為2.51、2.7;全科醫生109人。床位數2310張,實際開放1434張。固定資產5.75億元。
全縣衛生健康系統累計購置大型醫療設備近500台,其中乙類大型設備4台,全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置16排螺旋CT1台、CR9台、DR9台、全自動生化分析儀19台、全自動血球分析儀10台、彩色都卜勒超聲機17台、電子胃鏡1台。
截至2022年,樅陽縣共有醫療機構(含診所、衛生室)262個,其中醫院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5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他衛生機構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個、村衛生室19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專科疫病防治院(所、站)0個、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275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200人,註冊護士1061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73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27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582張。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186.52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22年,樅陽縣城鎮實名制新增就業人數6763人,比上年增長12.8%。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01人,比上年增長8.1%。城鎮登記失業率3.2%,較上年持平。
2022年,樅陽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8.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07萬人,為461名失業人員發放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5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60.0萬人。1804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345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22年,樅陽縣建立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950個,社區服務中心214個,社區從業人員1801人,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552萬元。
歷史文化
陸家灣老龍燈會
陸家灣老龍燈會,是樅陽縣樅陽鎮春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已有四百餘年。陸家灣龍燈屬板龍,共十二節,由十三根頂棍串聯而成。龍燈每節均點上香燭,自請龍之日起,燭火不能熄滅,由專人看護。龍燈表演氣宇軒昂,不急不緩,雍容華貴,儀態萬方。不僅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也為當地農村增添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
2012年,成功申報為安慶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浮山傳說
浮山傳說,是許多有關浮山的傳說故事的總稱。屬民間口頭文學,已形成一個系列的傳說故事,歌唱真、善、美,鞭撻假、醜、惡,表達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是樅陽人民精神史和心靈史的真實記錄。
2012年2月,公布為樅陽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3月,被公布為安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樅陽民歌
樅陽民歌,各有特點,唱法多樣。北部山區多為山歌,南部圩區多為小調。既有皖北民歌的粗放豪邁,又有江南小調的細膩綿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演唱形式上也多種多樣,有男女對唱、邊說邊唱等。以樅陽方言為主,生動形象、詼諧幽默。2017年2月《樅陽民歌》被銅陵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樅陽腔(吹腔)
樅陽腔(吹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項目,銅陵特有的戲曲文化“活化石”。明末清初興起於安徽樅陽、懷寧石牌一帶的戲曲聲腔,是徽劇的主要腔調之一。在中國戲曲四大聲腔藝術中“崑腔、皮黃腔、吹腔、高腔”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又與崑曲、京劇、秦腔、粵劇、黃梅戲、越劇、川劇、漢劇、評劇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充分展現這一聲腔在音樂形態、器樂形式、唱腔個性等方面的藝術特點。
錢鋪木榨油製作技藝
錢鋪木榨油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有著一整套規範的製作工藝。從油菜籽進入油坊,到流出色澤金黃、清香四溢的木榨油,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響油的品質和出油的數量。木榨油坊獨特的傳統工藝,散發著濃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凝聚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2022年5月,《錢鋪木榨油製作技藝》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風景名勝
樅陽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浮山摩崖石刻(2013年由國務院核定公布),阮鶚墓石刻(2019年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尚未核定公布的一般文物286處。其中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古遺址80處(含橫埠鎮舊石器時代遺址1處),古墓葬66處,古建築71處,石窟寺及石刻1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65處。
浮山景區
浮山,又名浮渡山,海拔208米,位於安徽省楓陽縣浮山鎮。面積19.1平方千米,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安徽省風景名勝區。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的古火山,在距今1.13億年前,有兩次爆發和一次岩漿侵入過程,形成浮山獨特的火山奇觀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典型的火山遺蹟世界罕見,亞洲唯一。有“中國千年文山”的美譽,大量的文人墨客或詠詩作賦,或唱酬題刻,浮山由此積澱深厚的文化內涵,尚存483塊摩崖石刻,文體各異,書法萬千。孕育明清時期中國最大的“方氏學派”,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方以智,叱吒清代文壇200餘年的
桐城派。
阮鶚墓石刻
阮鶚墓石刻,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山鎮山村阮家享堂西側,為明代抗倭名將
阮鶚墓神道石刻。石刻包括牌坊、墓碑、望柱、羊、麒麟、象、武將、文臣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石刻均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體積碩大,集線刻、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於一體,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用料考究,刻琢精細,刀法簡潔,是明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對明代喪葬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2019年10月,阮鶚墓石刻被列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樅陽縣浮山風景名勝區,散布於全山上下尚可辨認的摩崖石刻達318塊,會聖岩景區145塊,張公岩景區88塊,金谷岩景區75塊,其它景區10塊。從年代看,唐代1塊,北宋15塊,南宋17塊,元代2塊,明代81塊,清代75塊,民國24塊,建國後1塊,年代不詳的有102塊。最早的是唐人孟郊題刻,最晚的是刻於1954年,跨歷8代,歷時1100餘年,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來的各種代表性書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書法演變的基本軌跡,是研究書法史的珍貴實物。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浮山摩崖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樅陽縣城關鎮陳氏宗祠。1949年4月
渡江戰役發起,第3兵團司令
陳錫聯、 政委
謝富治將司令部遷到樅陽鎮,指揮部設在樅陽陳氏宗祠。宗祠為前、中、後三進的清代建築。前進為三開間,中間為門廳,兩側為文物管理所辦公室和接待室;中進大廳陳列渡江戰役文物64件,有渡江時使用的武器、留下的文獻資料、船工用具、參戰證、獎狀、獎旗、渡江勝利紀念章等,還有一幅大型渡江戰役示意圖;中後進之間有天井,兩側為廂房;後進是歷史文物展覽室,收藏有歷代珍貴文物283件。
浮山中學“中大樓”
浮山中學“中大樓”,建成於民國16年(1927),羅馬式建築風格,上下兩層,面積858平方米。小青瓦屋面,青磚牆體,為“洋灰”水磨石地坪。南邊走廊外側有水泥預製欄桿,中堂左右有通道,架有木質樓梯。東西樓梯外側上下兩層為舊時教室,樓上中堂為舊時圖書館,樓下中堂為舊時教務處,現已改作他用。該樓於1941年曾遭日機轟炸,東西兩角可見修補痕跡。2012年12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樅陽媒鴨
樅陽媒鴨,安徽省樅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樅陽媒鴨體長60厘米左右,羽毛青白夾雜,嘴短尾長,腳小掌紅。肉質細嫩,含水量少,皮下脂肪少,有光澤;肌肉色澤鮮紅,肌內豐富,紋理明顯。樅陽媒鴨公鴨:脛、蹼桔紅色,喙前端為桔黃,後部為棕灰色,喙豆灰褐色或黑色,爪黑色。頭橢圓形,頸粗短,喙豆、爪黑色,虹膜棕色。母鴨:脛、蹼桔紅色,喙前端為淺橘黃色,後部呈棕褐色,喙豆灰褐色或黑色,爪黑色。頭橢圓形,頸細長,喙豆、爪黑色,虹膜棕色。鴨肉:肉質細嫩,含水量少,皮下脂肪少,有光澤;肌肉色澤鮮紅,肌內豐富,紋理明顯。
2018年3月14日,質檢總局批准對樅陽媒鴨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樅陽大閘蟹
樅陽大閘蟹,安徽省樅陽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樅陽縣濱江懷湖,水域總面積64萬畝,漁業基礎設施配套完備,盛產魚、蟹、蝦、珍珠和芡實、蓮子等水生經濟動植物,河蟹養殖面積一直穩定在15000公頃,產量1000噸。
樅陽大閘蟹主要產於白盪湖、菜子湖、陳瑤湖、楓沙湖及周邊,是樅陽水產業傳統優勢品種和主導產品之一。以白盪湖大閘蟹為代表的樅陽大閘蟹,青殼、白肚、金爪、紅毛,色香味美,品質純正,享譽省內外。
2016年5月13日,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批准對“樅陽大閘蟹”實施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樅陽黑豬
樅陽黑豬,安徽省樅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樅陽黑豬是介於淮豬和圩豬之間類型,具有耐粗飼、多胎高產、母性好、泌乳力高、適應性強等優良遺傳基因,在清朝道光年間縣誌上已有詳細記載。該品種肉質細嫩,香鮮可口,瘦肉率較高,醃臘製作火腿。
2012年,樅陽黑豬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樅陽蘿蔔
樅陽蘿蔔,安徽省樅陽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樅陽蘿蔔,板葉綠色,根頸處無青皮,外皮表面有脂肪樣光澤,肉細而脆嫩,剛收穫的鮮蘿蔔在置放時,用力略重就會自行炸裂,宜生食,汁多、味鮮甜、無辣味,有賽過雪梨之說;其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頗負盛名。
2018年12月14日,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批准對“樅陽蘿蔔”實施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著名人物
章伯鈞
章伯鈞,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1895年11月)生在安徽省桐城縣(今屬樅陽縣)後方鄉章家大屋。1916年考入武昌國立高等師範(今
武漢大學)英語系。曾任安徽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址在宣城)校長。1922年9月,赴德國
柏林大學學習哲學。1923年,由
朱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回國任
中山大學教授,參加民主革命運動,以共產黨員身份加入國民黨。1928年,與譚平山等籌組
中華革命黨,1930年5月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5年,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47年,“解委會”改名為
中國農工民主黨,已經實際領導該黨達9年之久的章伯鈞,當選為主席。
朱光潛
朱光潛(1897年-1986年),號孟實,今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他的祖父朱文濤,清貢生,曾主持桐城桐鄉書院,與吳汝綸交遊甚篤。
始從祖父接受啟蒙教育,後入父親開設的私塾學館。1912年,就讀於桐城縣孔城高小,1917年,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1918年,通過考試被香港大學錄取,入教育系修讀教育。著作有《孟實文鈔》《論文學》《符號邏輯》《西方美學史》《談美》《藝文雜談》《美學拾穗集》、《談美書簡》《美學論文集》等。是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任全國政協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美學會會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香港大學授光潛為該校名譽教授。
方東美
方東美,今義津鎮大李莊人。16歲畢業於
桐城中學,20歲畢業於
金陵大學哲學系。民國10年(1921年),留學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民國13年學成回國,先後在武昌高等師範大學、
東南大學、中央政治學院、
中央大學任教授。1961年,應邀訪問美國,先後任南達柯州立大學、
密蘇里大學、俄亥俄奧伯林學院客座教授。1964年,參加東西方哲學家會議,其論文《中國形上學中的世界與個人》,受到很高評價。
施劍翹
施劍翹,原籍安徽樅陽縣,從小生長在山東
濟南,因刺殺軍閥
孫傳芳而出名。18歲畢業於天津師範學校。1936年4月,經社會各界和國民黨元老馮玉祥、李烈鈞、于右任等出面救援,獲特赦出獄。1957年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會特邀委員。
童長榮
黃鎮
黃鎮,生於安徽桐城(現樅陽)。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建國前長期擔任中共黨和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工作,參加過長征。建國後調入
外交部,歷任
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一副部長、
文化部部長、
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央外事領導小組成員、中共
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在外事委員會顧問,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慈雲桂
慈雲桂,今麒麟鎮梅花村人。1938年8月,考取
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因生病無法登程,借讀於
湖南大學機械系,後轉入電機系。1942年,湖南大學畢業,被保送至
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新中國建立後,任
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常務委員,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屆、十一屆代表大會代表。
汪旭光
汪旭光,工業炸藥與工程爆破專家,主要從事現代工業炸藥與工程爆破技術的研究與開發。1939年12月生於安徽省樅陽縣。196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旭光,1939年12月出生,銅陵市樅陽縣人,炸藥與爆破技術專家。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現任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副組長、全國安全評價工作委員會主任、公安部爆破專家組組長。
陸大道
陸大道,樅陽縣麒麟鎮人,中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考入
北京大學地理系,1967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一直留所工作。曾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長和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
姚富強
姚富強,1957年5月生,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人,少將軍銜。1982年畢業於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90年和1993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1年在國外做訪問教授。現為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
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TUR5C國內工作組副組長、
解放軍理工大學首席教授,201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福生
王福生,1962年8月生,銅陵市樅陽縣人。傳染病學、肝病學專家。1984年畢業於
蚌埠醫學院,1992年獲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學位。現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教授。主要從事重大傳染病和疑難危重肝病的臨床診治工作,並結合臨床難題開展研究。2015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建國
曹建國,1963年8月生,銅陵市樅陽縣人。系統仿真技術專家。1988年畢業於航天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獲工學碩士學位。現任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兼任中國仿真學會理事長。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漢
朱樅鵬
朱樅鵬,安徽樅陽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1993年,從哈工大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先後參與“ 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飛船的設計研製任務。
榮譽稱號
2019年,樅陽縣入選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20年6月,樅陽縣入選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0年6月,樅陽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1月,樅陽縣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2年5月,樅陽縣入選安徽省農村電商示範縣。
2022年5月,樅陽縣入選2022年安徽省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試點縣。
2022年12月,樅陽縣入選安徽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