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於樅陽縣北部,瀕臨白盪湖,南臨白盪湖,西鄰
菜子湖,南望九華,北靠長江。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合肥市的
廬江縣交界。主景區浮山,面積19.1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廬(江)樅(陽)火山岩盆地西緣,緊臨郯廬斷裂帶東南側。山體主要由浮山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組成。岩層種類自上而下依次為:淺紫紅色薄層粗面質凝灰岩,淺紅色、肉紅色塊狀粗面質凝灰角礫岩,肉紅色塊狀粗面質熔結凝灰岩,淺肉紅色塊狀粗面熔岩、角礫集塊岩和粗面質凝灰岩。共厚約100米。在火山岩中,有零星細小的岩漿岩侵入。
浮山是個
古火山口,屬於破火山口。火山機構完整,形態典型。破火山口近似圓形,直徑約4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火山機構為一盆形凹地,四周山丘的山脊線呈環形或弧形分布。火山岩岩體走向呈弧形彎曲,傾角多向內傾斜。岩體有熔岩岩流的流面構造,邊緣傾角50-74°,向內迅速變緩,至中心僅幾度至十幾度。
地貌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沿江平原區
江北丘陵帶。環浮山、紗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構成一開闊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岩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邊緣地帶高度僅60米左右,兩側海拔40-50米,主峰長山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氣候特點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樅陽縣的暴雨中心之一,最大降雨量可達214.7毫米,且多發生在7月份。梅雨季節後,氣溫升高,降雨減少,8月份時有暴雨發生,較短暫。秋季雨量偏少,占年降雨量16%。冬季降水量少,占年降水量11%,12月份最少,平均僅37毫米,有時伴有降雪。每年降雪初日為12月12日前後,降雪終日為3月8日左右,初終間年均日數138天左右。
資源情況
山體資源
浮山是一座古火山,由富含鈉、鉀的火山岩組成。因火山噴發形成大小洞穴500個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構成了浮山四大奇觀。浮山火山噴發,是連續兩次噴發,形成了兩個流動單元,整體冷卻。如此形成的岩石構成現在浮山主要景觀--陡崖、疊嶂、岩洞、龜裂紋、柱狀節理、噴氣孔等。
植物資源
安徽浮山國家森林公園有維管束植物586種,植物主要有馬尾松、羅漢松、火炬松、側柏、濕地松、杉木、黑松、白玉蘭、銀杏、冬青、無患子、圓柏、元寶樹、栓皮櫟、石楠、黃連木、池杉、水杉、落羽杉、金錢松、楓香、栓皮櫟、麻櫟、山槐、苦櫧、茅栗、小葉櫟、桷櫟、毛白楊、化香、大葉櫸、臭椿、八角楓、黑棗柿、枸骨、青岡櫟等。
景區景點
| 浮山摩崖石刻現存483塊,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有題詩留名。字型大者1米見方,小者不及1寸。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金谷禪寺建於宋代前。入山門,步石級,可達大殿。殿兩廂是倚岩而建的東、西樓,左側是選佛岩,岩下建有僧廚。全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宋時,大通禪師結庵於此,初名“綠蘿庵”,陸元鈞有記,刻於殿後石壁上。其後,有高僧古庭、大遷、如金、如谷、如岩、如浮、西宗、以德、慈明、了悟等,均在此開壇傳戒。 |
| 浮山會聖岩集中了一百多塊摩崖石刻,大多是宋、明、清石刻。“因棋說法”記載了浮山遠祿和尚和歐陽修因棋說法的故事。 |
開發建設
品牌建設
1987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浮山為首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11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浮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1年12月,國土資源部將浮山列為國家地質公園;
2012年1月,國家旅遊局評定浮山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3月,國務院將浮山摩崖石刻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線路
交通
公路:合銅黃(G3)、德上(G3W)、北沿江等高速,以及G347國道縱橫交錯於境內,經S425省道可直達主景區浮山;
鐵路:高鐵合肥南站、銅陵站、安慶站均在浮山景區1小時交通圈內。
線路
線路一:
浮山鎮-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雙瞻閣-金谷岩-紫霞關-龍湫池-望江亭-打鼓洞-仙人橋-會聖岩-大天池-張公岩-海島岩-檣山-浮山鎮。
線路二:
浮山鎮-浮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門-靈猴迎客石-御碑亭-金谷岩-紫霞關-首楞岩-望江亭-仙人橋-談禪岩-打鼓洞-雷公洞-浩笑廊-會聖寺-三寶塔-方以智墓-雙瞻閣-浮山鎮。
線路三:
浮山鎮-檣山-摘星岩-醉翁岩-海島岩-張公岩-大天池-元寶峰-抱龍峰-烈士墓-浮山鎮。
歷史文化
人文
歷代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均來此遊覽過。這裡還誕生了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
這些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國的大量的摩崖石刻。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題詞留名。大者一米見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鐵畫銀勾,或清瘦嚴謹,或豐潤飽滿,或端莊秀麗,構成了浮山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