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阮鶚墓修建時間前後長達60多年,從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開始修建,到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之後的若干年才全部竣工。主墓墓碑,落款時間為“明嘉靖丁巳歲孟冬一日”,即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年)十月一日。
文革時期,阮鶚墓遭到破壞。
20世紀90年代,開始阮鶚墓修復工作。
2003年農曆7月,阮鶚墓遭到嚴重盜竊。
2019年,考古人員先後兩次到阮鶚墓考察。
文物特點
阮鶚墓石刻為明代抗倭名將
阮鶚墓神道石刻。石刻包括牌坊、墓碑、望柱、羊、麒麟、象、武將、文臣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主墓在山腰,依山勢平緩而下,兩側分布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麒麟、石象等大型石雕,前方豎有華表及大型紀事石碑、碑座。最前方的入口處為一座巨型石牌坊。石牌坊榫卯搭接,四柱三間沖天式,四柱頂端飾蹲獅,樓間鏤雕祥龍雄獅、珍禽奇卉等圖案。整座陵園的石雕、石刻造型生動,工藝精美。石刻均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體積碩大,集線刻、浮雕、圓雕等多種技法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技藝。阮鶚墓葬制之高,在安徽省境內的明代墓葬中,僅次於明皇陵,是皖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明代墓葬。
阮鶚墓規模宏大,較為壯觀,主墓墓冢為三座。中間一座為圓形結構,漢白玉環形拱起七級台階,中豎圓形蓮花石雕。兩旁墳冢為長方形結構,也是漢白玉拱起,台階五級,上豎方形蓮花石雕。主、副墓後都立有墓碑,但只有主墓有碑文,副墓有碑沒有雕刻文字,四周雕花形式也與主墓不同。據王樂群先生所著《樅陽文物志》記載:主墓碑文為“贈承德郎南京刑部主事口鶚口壽域”。
文物遺存
阮鶚墓墓碑正中的碑文,為“敕贈南京刑部主事愛雲阮公壽域”。與“南京刑部主事愛雲阮公”並列的一行文字,為“太安人童氏”。右側的文字為“明嘉靖丁巳歲孟冬一日男光祿丞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鶚孫”。左側的文字,為“禮部儀制司主事自嵩國子生自岱自侖府庠生自恆百拜謹立”。
阮鶚墓有3道石質拜台。拜台前為長達數十米的神道,道旁豎立石象生,計有石翁仲4件、石像2件、石麒麟2件、石羊2件、石望柱2件,皆為白玉石質地。最前面的是神門,周圍豎立6通青石碑,其中兩通石碑頂有龍紋碑額,座有臥伏龜贔。
歷史文化
阮鶚(1509年~1567年),字應薦,明南直隸桐城(今樅陽𠙶山鎮)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歷任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學副使、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是明代初年抗倭將領之一。
文物價值
阮鶚墓石刻用料考究,刻琢精細,刀法簡潔,是明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對明代喪葬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阮鶚墓石刻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𠙶山鎮𠙶山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阮鶚墓石刻,路程約17.3千米,用時約2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