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何傳》,黃子澄撰寫的練氏溯源序,《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四庫全書萬姓統譜,《舊唐書太宗下》卷三記載,《新唐書太宗本紀》卷二記載,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吟望月篇,遼城望月,古蹟景觀——遼陽,練何獻計焚城有關史料,練氏賜姓受封之地中國帝王觀海詩篇,練氏賜姓之地——今北戴河詩賦三篇,練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壇歷代名人歌賦篇,中華第一壇——華夏文明沁陽尋根,練姓開族始祖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職品級考究,唐代有 練何 《尚友錄》卷十八,練何墓,練誕節,
《練何傳》
練何,本姓東,唐太宗賜姓練,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寨里人,其先風氏也,起於伏羲,帝堯時,先祖羲仲易姓為東方氏。至帝舜時,有東不訾者,舜呼為東友,遂以東為姓,傳九十六代,至東何。
東何之祖乃北周府戶,尚武,創東家拳。東何於隋開皇十八年生(598年),父東恆曷。東何六歲習詩文,九歲習弓馬,文武俱修。弱冠娶趙氏,生一子。
時隋末,天下洶洶,群雄蜂起,東何不欲老於鄉里,乃從軍,投大唐柏崖城
黃君漢麾下,黃君漢壯東何之為人,委任隊正,又為校衛。
武德三年(620),大唐攻王世充於洛陽,黃君漢攻洛陽東,東何率壯士與鄭太子王玄應遇,東何布陣應敵,破王玄應,軍中始知有東何。
黃君漢攻鄭之回洛城,東何進言曰:“時逢夏,河水升,莫若以舟師攻之,必取。”黃君漢然之,八月甲辰,遣校尉張夜義,以舟師襲回洛城,克之。皆東何之謀也。以功,秦王封賞東何為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代丹水折衝府兵曹參軍事。
武德六年(623),
輔公祏反,唐伐之,東何隨黃君漢征戰,圍壽陽,助李勣,嘗於壽陽西逢援軍陳政通,東何無懼色,擊卻陳政通。政通退,李勣克壽陽,乃見東何,曰:“恨見君之晚也。” 輔公祏既平,以東何為宣節副尉,丹水折衝府別將。
貞觀六年(632),任并州總管府兵曹參軍事、功曹參軍事,下正七品。
貞觀十年(636),擢升并州總督府錄事參軍,上正七品。
貞觀十八年(644)十一月,征高句麗,水陸並進,何隨
李勣北上幽州,抵遼東。十九年五月,大唐圍遼東城。淵蓋蘇文以十萬師迎擊,其中以四萬援遼東城。唐兵圍遼東城者,亦四萬,遠來疲憊,若分師應蓋蘇文,則不免捉襟見肘,時唐太宗親征,不日將至,李勣憂懼。
東何見李勣曰:“自征討以來,大唐數勝,
高句麗數敗,我士氣漲,彼軍心搖,則圍遼東且兼擊援兵,事可為也。且蓋蘇文援師皆新調之卒,焉能力戰,且以為我勞師遠征,必輕我。某願效力,請以輕師襲彼援軍”。李勣沉吟良久,曰:“君之策可行。”乃以總管張君乂、果毅都尉馬文舉所部付何,擊蓋蘇文援軍。
既與高句麗援軍遇,高句麗軍果然輕唐軍,布陣無法,散亂無序,馬文舉振臂呼曰:“今日當為天子掃除”,乃陷陣殺敵。東何將三百壯士,若入無人境,直突高句麗軍麾下,高句麗軍大潰。是役,斬敵首數千,高句麗援軍退。唐太宗御駕至,感嘆唐師之勇,見李勣、東何,慰勉,唯張君乂少潰,斬。
遼東城固塹深,守則易,攻則難,唐軍以土掩護城河,又以雲梯攻,十二日不能下。至五月十七日,大風起。東何隨御駕,見風起,乃求見唐太宗,上言曰:“今日風,天助我攻遼東城也。”唐太宗曰:“卿但言之”。東何曰:“吾但得騎兵一支,以火射城中,城必焚,大軍隨之登,城必克。”當時南風緊,東何率壯士,登沖竿之巔,縱火燒西南樓,俄而火大,煙炎張天,風助火勢,蔓延一城,唐軍遂登,乃克
遼東城。是役,斬敵萬餘,俘萬餘,改遼東城為遼州。
貞觀十九年(645),夏曆九月十八日,大唐班師。十月廿三日於臨渝關漢武台,唐太宗以東何功著,贊曰“精練軍戎”,賜姓練,以彰其功也。封岐山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
李勣甚重練何,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
是歲,練何四十八歲,皇封練姓,自何始。
貞觀二十年(646),隨李勣討薛延陀多摩支,至靈州。練何謂李勣曰:“今日討薛延陀,豈用我大唐之力。”勣問曰:“願聞其詳”。練何對曰:“今多摩支自封可汗,違逆眾心,敕勒九姓不從,齟齬者久矣,若得九姓之助,則多摩支可擒也。” 李勣喜曰:“君誠為大唐智勇士也。”
六月,練何乃將二百騎,遍說九姓,九姓乃歸附,各遣壯士從練何,屯兵郁督軍山。多摩支勢孤,彷徨荒谷,乃降。
貞觀二十二年(648),夏,練何至岐山巡查。練何岐山治水,且捐二歲租賦修河谷溝渠,集屬吏於卷阿頒護周公聖水泉令。
練何雖久在戎中,然好學,太史令李淳風省風親岐山,見練何,練何以師事
李淳風,學《乙巳占》,識鑒益增。
永徽元年(650),高宗賜練何從三品雲麾將軍。五年五月,高宗從群臣及後駐蹕麟遊縣萬年宮,夜,山洪忽至,薛仁貴登高呼急,高宗與後及群臣得免,死者三千餘人。練何與夫人安置宮人,以護駕有功,賞百金,絲綢千匹。
顯慶五年(660),練何歸鄉里省親,傳授“練家拳法”、“練家槍法”享譽懷州。
麟德二年(665)十月,高宗封禪泰山,車駕至練何鄉里,何接駕侍應,隨駕往泰山。三年五月,封禪禮畢,敕文武官三品以上賜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階,誥命何妻趙氏夫人晉爵。
總章元年(668),練何逝,壽七十,臨命終,謂長子
練舜麒、次子
練舜麟曰:“我族之姓,聖命所賜,崇榮備至,當葬吾於高處,以彰皇恩。”乃葬懷州河內縣趙寨里北之紫金山紫金壇上。誥命趙氏夫人一品命婦,逝後乃與練何合葬。
曰:練何起自鄉里,懷文武之才,逢隋末英雄群起,遂得馳騁,裂土封侯,功垂後世,亦足以不朽。其行事,其言語,散見於唐書、通鑑諸史冊,信而有證也,非唯練家之盛事也,亦中華之盛事也。遙想練公當年,屢有奇計,舟師襲回洛,火攻克遼東,縱橫薛延陀,其功雖與
凌煙閣英雄並駕,亦無愧也。
黃子澄撰寫的練氏溯源序
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
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
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
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自不訾以後,歷傳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公,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
元孫,世居懷州
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
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
李勣伐
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上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
世族、郡縣,人文愈傳愈盛,可得而詳記焉。
自何公受姓,生子舜麒、舜麟。麒公授世襲職騎尉將軍,生友欽、友明、友文、友思。欽公為襲職騎尉將軍,生賢相,相公亦為襲職騎尉將軍。而友明公自幼能文,工於詩,不求聞達,好山水之清奇,遷閩之建州浦城,娶王氏,生賢佐、賢佑。佐公有文行考功員外郎,生裔慶。慶公授選布政司理問直隸分州,生岐安。安公生山毓。毓公生侯簡、侯籍。簡公任山西津河縣令。籍公邑庠生,生第高、第亨,女玉姑適章
太傅,忠貞之名,載於史記。亨公生貞石、貞竹、貞絲。絲公生觀星、觀斗。星公
武德郎雲騎尉漕衛領運千總,生恩春、恩冠。春公生及柄、及桂。柄公名定,嘉佑九年進士,官至
朝議大夫,生賜瑚。桂公字月亭,嘉佑六年副魁,任授廣東保昌縣訓導, 生賜璉、賜璋。璉公字素,崇寧元年進士,生性初。璋公廷試進士,任授江南
倉州知州,督理甘肅糧餉軍務有功,擢升山東道
巡按御史,生性敏、性良。敏公大觀三年進士,官至奉議郎,生啟玉、啟運、啟蓮。良公邑庠生,生啟明、啟日。明公名乾譽,賜進士出身,遷建州南吉游坑,任河南考城縣令,清廉民建有祠奉祀,生宇亮、宇禎、宇樹、宇梧。亮公名粲,官至通直郎,民以廉稱之。禎公名來,著《大易發微》、《二禮釋疑》、《采野遺民》諸集。樹公名表鵬,邑優行廩膳生,以著書自娛、《大易發微》等書傳世。梧公名逢,登進士,授
撫州司,遷劍浦縣令,調本州推官。樹公生詩賦、詩興、詩傳。傳公名文開,登開禧時進士,任江南
淮安府教授,生書紳、書縉。縉公生冠群、冠世。世公恩授貢生,生冕端、冕靖。
端公郡
廩生,
恩科明經進士,生詒嘉、詒聲。嘉公字子善,覃恩承德郎,由閩遷江西新淦縣之三洲,生謀政、謀德、謀道。政公生濟柏、濟炳、濟林、濟松、濟椿。柏公大宋時
鄉試進士,生美志、美成、美衷、美源。志公字孟庸,號一郎,任福建建寧府通判,致仕後創修宗譜作
家訓,以遺子孫,妣黎太宜人,生理通、理中。中公生學洙、學泗。洙公字永升,賜贈修職郎,生淵才、淵海、淵文、淵瀾。淵才字英,號孟顏,遷長洲,妣劉氏,生源振。淵海字雄,號仲顏,任三洲指揮職,生源巨。巨公字清,妣黃氏,生文壽、文從、文棠、文甫、文常。夫文甫公者,妣黎氏,生伯尚、伯升。伯尚,諱明,字高,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妣郭、李、郝氏,生子寧、子載、子宏。子寧,字名安,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配王、何、曾氏,生觀、宣童、仁善、成經、任忠。子載生人異、人特、朋童。子宏任授福建上杭教諭。淵文字豪,號
伯顏,郡
廩生,恩授明經進士,任授福建
汀州府寧化縣教諭,因贛州
蔡五九亂陷寧化城,由葛村至武平
象洞鄉陽賁村而居焉。淵瀾字傑,號叔顏,妣李氏,生源富。
子寧先生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未幾丁艱歸里,修輯家乘,以稿示余,余閱斯譜,世次井然有序,分遷昭然不爽,親疏有辨,異同有別,昭穆有序,凡祖德宗功,一一表揚,而弗替者,秩秩乎大猶也,非先生之孝思不匱,亦焉能彰明較著若是哉。余不文,謹溯其姓氏,考其源流,臚列陳之,以垂諸篇端雲。
乙丑科賜進士欽點探花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詹事侍東宮講讀年家姻眷晚生
黃子澄頓首拜撰
大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歲三月朔日
註:《練氏溯源序》明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洪武進士,
工部侍郎,御史大夫
練子寧續譜時,請同科進士
黃子澄撰寫的譜序。此文是經多方考證後之文。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
練何,字子俊,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
遼東城,上以“精練軍戎”封岐山侯,賜姓練。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 頁)
四庫全書萬姓統譜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功策遼東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449頁欽定四庫全書
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練何出生地是(懷州河內縣趙寨里)河南省
沁陽市紫陵鎮
趙寨村人。練何獻火攻策,建功地是
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練何建功後是在現河北省
昌黎縣碣石山上的仙台頂受封賜姓。練何被唐太宗封為岐山侯封地為岐山是現在陝西省
岐山縣。練何葬在現河南省沁陽市
神農壇(紫金壇)。
《舊唐書太宗下》卷三記載
……
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溫湯。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宮。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宮。丁卯,散騎常侍清苑男劉洎為侍中,中書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書侍郎馬周並為中書令。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預朝政。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蝕之。甲辰,初置太子司議郎官員。甲寅,幸洛陽宮。安西都護郭孝恪帥師滅焉耆,執其王突騎支送行在所。十一月壬寅,車駕至洛陽宮。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
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贈殷比干為太師,謚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為文以祭之。三月壬辰,上發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師兼檢校侍中、趙國公
長孫無忌,中書令岑文本、楊師道從。
夏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城南,因大饗六軍以遣之。丁未,中書令岑文本卒於師。癸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勣攻蓋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車駕渡遼。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勣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賜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冬十月丙辰,入臨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
戊午,次
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十一月辛未,幸幽州。癸酉,大饗,還師。十二月戊申,幸并州。侍中、清苑男劉洎以罪賜死。是歲,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死。
……
《新唐書太宗本紀》卷二記載
……
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鐘官城。庚子,如鄠。壬寅,幸溫湯。二月己酉,如零口。乙卯,至自零口。丁巳,給復突厥、高昌部人隸諸州者二年。四月辛亥,如九成宮。七月甲午,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兵及契丹、奚以伐高麗。八月壬子,安酉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焉耆。甲子,至自九成宮。丁卯,劉洎為侍中,岑文本為中書令,中書侍郎馬周守中書令。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豫朝政。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戰,敗之。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癸卯,宴雍州父老於上林苑,賜粟帛。甲寅,如洛陽宮。己巳,獵於天池。十一月戊寅,慮囚。庚辰,遣使巡問鄭、汝、懷、澤四州高年,宴賜之。甲午,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癸丑,射虎於武德北山。乙卯,皇太子監國於定州。丁巳,賜所過高年鰥寡粟帛,贈比干太師,謚忠烈。三月壬辰,長孫無忌攝侍中,吏部尚書楊師道攝
中書令。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丁未,岑文本薨。癸亥,李世勣克蓋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亡者。乙亥,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君乂有罪,伏誅。丁丑,軍於馬首山。甲申,克遼東城。六月丁酉,克白岩城。已未,大敗高麗於安市城東南山,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死之。辛酉,賜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級,以一子襲。九月癸未,班師。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
戊午,次
漢武台,刻石紀功。十一月癸酉,大饗軍於幽州。庚辰,次易州。癸未,平壤道行軍總管張文乾有罪,伏誅。丙戌,次定州。丁亥,貶楊師道為工部尚書。十二月戊申,次并州。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敗之。庚申,殺劉洎。……
練何立功之地——遼東城吟望月篇
唐太宗伐高麗之戰為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立功賜姓之戰。據唐朝史書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五月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勣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冬十月丙辰,入臨
渝關,皇太子自定州迎謁。戊午,次漢武台,刻石以紀功德”。故結合史書記載推算,東何公與李勣將軍伐高麗時獻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應屬遼東城(今遼陽)。
在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獻火攻策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唐太宗、康熙、乾隆三代帝王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用同首望月詩原韻,給我們留下不朽的詩篇,請大家鑑賞: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一
《遼城望月》
唐太宗·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註:貞觀十九年(
公元645年),唐太宗東征高麗,五月十七日,在李勣率領不捨晝夜地圍攻十多天后,採納練姓始祖練何公所獻的火攻之策,點燃西南城樓,焚城攻克
遼東城(今遼陽)後李世民作此詩。全詩借望月表達了作者攻占遼東城後的興奮心情,抒發了作者收復遼東的博大胸懷。詩人登上遼城,明月初輝,月色明淨,光照遼碣。浮雲遮月光暫隱,月光隔樹花如綴。微光漸明滿桂枝,圓月虧時鏡彩缺。影散暈重筆下傳神,烘雲托月細緻入微。詩人駐蹕遼城,借望月抒懷,表達了“佇觀妖氛滅”的愉快心情。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二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玄燁
夜氣澄炎景,清光渡海碣。
流雲漸稀朗,繁星燦如綴。
蟾殿魄初明,冰輪影未缺。
懷古聽行漏,素心良蘊結。
曠然望九宵,妖氛盡殄滅。
註:往事越過千年,時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懷平定“
三藩之亂”的喜悅,於東巡途中駐蹕遼陽。頓時,想到了唐太宗的遼東戰績,想到了那一首千古傳唱的望月詩篇,於是,這兩位被歲月間隔了千年的皇帝,面對同一輪遼東滿月,有了一段心靈的交流。玄燁步唐太宗遼城望月詩原韻,輕輕吟成此新的詩句。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三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弘曆
呈象涌泛瀛,見光先渤碣。
桂樹吳剛修,不放杖外綴。
散彩麗宵漢,示沖表盈缺。
於時逾中秋,廣寒徒念結。
夙興偏宜觀,漸向西林滅。
註:相似的人生高度,引發了相似的際遇情懷,後者對於前者的崇敬不言而喻。緊接著清代的又一位頗有作為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也加入了這一場中國詩壇上曠世的唱和。詩題當然還是《遼城望月》,詩韻當然還是唐太宗的,但是情感卻是弘曆自己的。
【練何公立功之地——遼東城中國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四
《遼城望月》
愛新覺羅·弘曆
隴得復望蜀,征去尚存碣。
誰能放舜階,繽紛乾羽綴。
今月猶古月,千秋何盈缺。
壯志想當年,萋萋菸草結。
情因寥宇寄,光向疏林滅。
註:弘曆在位六十年,年號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文治武功有口皆碑,與他的祖父玄燁一代,形成了清帝十二朝的統治高峰,被稱為“康乾盛世”。弘曆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諳熟歷史,精通詩文,對其祖上發祥之地的遼東之史跡典故更是了如指掌。因此,遼城之月當然地成了他與先人對語的媒介。他一生曾三次巡幸遼東,寫下大量詩文,其中以遼城望月為題材的還有上述這一首。
千古一月,讓多少人心潮起伏。詠月的詩篇不計其數,浩若繁星,而各篇《
遼城望月》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其韻律之鐵硬,其詩意之鋒銳,那能是用柔軟的毛筆寫成,分明是用干戈揮就。不同時代的君王,站立在同一座城頭之上,讓一輪圓月把情愫慣穿,讓人難以說清這到底是偶然中的必然,還是必然中的偶然?它不單單創造了文學史上的一段趣事,還為練何公伐高麗立功之地——遼陽古城的人傑地靈之說找到了人文的註解。
遼城望月
唐太宗時代,高麗、新羅、百濟等都仍是臣服於唐王朝的藩屬之邦。它們占據著遼東和朝鮮半島,間有宿仇,迭相攻擊。唐因派使臣進行調解不遂而介入他們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蓋牟、遼東本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復之意。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決定用兵高麗。
貞觀十八年(644)七月,唐太宗令人征糧、集草、製造軍船,派遣營州都督張儉先行進發遼東,以觀察形勢。張儉率領幽、營二州都督府的兵馬及契丹、奚、
族士兵,軍至遼西時,正值遼河漲水,遲遲不能渡越。張儉應召回到洛陽,向太宗匯報了滯留的原因。太宗再度調兵遣將,制定方略,並決意親征。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統帥各路大軍從洛陽出發;三月,到達定州,四月,到達幽州,召開誓師大會,並分水陸二路並進。兵部尚書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率陸路北路軍。大軍從柳州(今遼寧朝陽)出發,大張聲勢,假裝要通過懷遠鎮(今遼陽西北),而秘密派部隊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麗。四月初一,李世勣從通定(今瀋陽北)渡遼河,到達玄菟(今新賓西南)。高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邑都關門防守。四月初五,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領兵數千人到達新城(今
撫順市),折衝都尉曹三良帶領十多個騎兵直逼城門,城中立刻驚恐騷亂,沒有人敢出來應戰。營州都督張儉率領胡族士兵做為前鋒,渡過遼河,直奔建安城(今營口東),大敗高麗兵,斬殺數千人。四月十五日,李世勣、李道宗一道攻打高麗的蓋牟城(今蓋州境內),四月二十六日,蓋牟城破,俘虜二萬多口人,獲得糧食十多萬石。最後,所向披糜的北路軍進圍遼東城(今遼陽)。
另一路大軍是水路軍,由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統率。水路軍同樣攻無不克。他們從東萊渡海襲擊畢沙城(今
大連市東北)。該城四面環水,陡懸無路,只有西門可以進入。右驍衛將軍程名振乘夜到達城下,副總管王大度先行登城。五月初三,攻下該城,俘獲男女八千多人。
五月初十,唐太宗親統中路軍,通過遼澤二百里泥沼,渡過遼河後立即撤毀橋樑,以此來堅定將士們的決心,隨後將部隊駐紮在遼東城東南的首山上。這時,李世勣率領部隊已在遼東城外,不捨晝夜地攻了十二天,遼東城堅硬如鐵。唐太宗於是帶領精兵會合,在城牆外圍了幾百層,鼓譟之聲震天動地。五月十七日,忽然南風驟起。機會終於來了。太宗派遣敏捷士兵登上沖桿的頂端,點燃西南城樓(即我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所獻的火攻策略)。火勢漫延,很快燒到城中。太宗指揮將士們登城。高麗兵雖奮力作戰,但終於抵抗不止,遼東城於是被攻克。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強兵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同時,把遼東城攻為遼城州。
東征首次大捷,又時值月中的夜晚,滿月當空。唐太宗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心情慾然開朗,詩興大發,於是,詠成
《遼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
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
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這是一篇關於戰爭的總結,這是一幅邊塞滿月的圖畫,這是辛苦中的喜悅,這是缺憾中的滿足......
古蹟景觀——遼陽
根據文字記載,遼陽的最早名稱為襄平。戰國時代,北方的大國燕的勢力達到遼河以東,設定了遼東郡。遼東郡的郡治,就設在襄平。燕國修築長城,東到襄平。《
史記·匈奴傳》中寫道:“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距胡。”根據這段文字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燕國將長城修築到襄平,是為了分隔開農業民族與
遊牧民族。襄平以南,為從事農業的民族,他們是從中原地區遷移來的。襄平以北,為遊牧民族,即胡人。遼東郡首府襄平顯然具有雙重職能,一是對居住在遼東地區的農業居民實行行政管理,一是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監督和防禦。
實際上,早在戰國以前,中原地區的農業民族就不斷向遼東地區遷移。在周滅商後,殷商的遺民大批遷移到朝鮮半島,遼陽地區是他們從陸路到朝鮮的必經之地。在遷侈過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遼陽、熊岳、海城等地發現戰國時代的貨幣。根據錢幣上的文字,有的出於趙國,有的出於燕國,有的出於齊國。在遼陽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趙國的貨幣。這些事實說明,戰國時期,不僅燕國的人民大批遷移到遼東地區,其它國家的人民也大批向這裡遷移。
戰國時代六雄爭奪。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殺秦始皇夫遂。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國。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後被殺。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有遠見卓識的愛國太子,將大梁水改名為太子河。
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設遼東郡,首府在襄平。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秦派大將蒙恬築長城,東到遼東。
兩漢時期,仍沿襲這一建置。在今遼陽火車站附近,曾發現
漢代瓦當以及大量漢代陶器,在遼陽附近地區,曾發現漢魏時代的墓群,表明這一時期的襄平仍位於現在的遼陽。
東漢末年以後,統治遼陽的政權象走馬燈似的不斷更迭。先是公孫度於東漢末年割據遼東,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仍以襄平為首府。到他的孫子公孫淵時,為曹魏所滅,平州隨之而廢。晉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此時平州的最高官員稱平州刺史,又兼東夷校尉,居襄平。這時的平州刺史,不僅管轄東北地區的漢族,還管轄東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實際上是東北地區的最高行政官員和軍事長官。後鮮卑慕容氏取代晉朝而據有遼東。隨著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關內,高句麗則逐漸擴展勢力,占有遼東,將襄平改名為遼東城。直到隋代仍將襄平城稱為遼東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麗,攻陷遼東城,以其城遼州,但翌年又罷遼州都督府。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滅高麗,置安東都護府。遼陽一度為安東都護府的首府,遼陽在歷史上曾是兵家柏爭之地,在這裡曾進付過多次大規模的攻守戰。
根據文獻記載,這裡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戰爭是三國時期司馬懿攻打公孫淵的戰爭。公孫淵為東漢末年割據遼東的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對曹魏政權陽奉陰違,表面上臣屬曹魏政權,暗裡卻又和東吳孫權通好,最後終於和曹魏政權公開對立。於是曹魏政權派司馬懿討伐他。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大軍到達遼東。公孫淵派步兵和騎兵數萬,在今
遼陽市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敵。當時該地稱遼隧。司馬懿虛張聲勢,擺出一副要從遼隧經過的樣子,但命大軍不聲不響地從遼隧的北面渡河,繞過公孫淵的主力,直奔守備空虛的遼陽城。公孫淵急忙把軍隊撤到遼陽西南約七公里處的首山以拒敵,被司馬懿打得大敗。當時正值陰曆七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對包圍遼陽城造成了困難。當時軍心動搖,司馬懿下令,凡軍中有談論撤退者予以斬首。雨停天晴,完成對遼陽的合圍。於是,挖地道,堆土山,晝夜強攻,投射的箭和石頭如下雨一般。最後遼陽城內糧盡人相食,公孫淵成為孤家寡人,和他的兒子帶數百騎向東南突圍,被司馬懿大軍追殺於梁水之上。
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發生了又一次爭奪遼陽城的大規模戰役。此年,隋場帝下令發二十四軍征討高麗。該年三月,隋煬帝親率大軍圍攻遼東城。當時隋朝大軍會集於遼河西岸,高麗兵憑河險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隋煬帝命架浮橋三座。經過兩天激烈戰鬥,隋軍進到東岸,又乘勝圍打遼東城,久攻不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又親率大軍征討高麗。四月,隋煬帝渡過遼河,命諸將攻遼東城,雲梯、地道等各種辦法都使用了,從四面進攻,晝夜不息,而高麗都有辦法對付。經過二十餘天的苦戰,仍攻不下,雙方都傷亡甚多。
爭奪遼陽城的第三次大規模戰役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45年)。此年二月,唐太宗親自統帥六軍從洛陽出發。四月,誓師於幽州城南。然後,派李統帥陸路之師,先渡遼河,攻打遼陽周圍的幾個城,打退高麗的援軍。接著唐太宗親自率領大軍越過泥淖的遼澤,過遼河。唐軍將遼東城圍困數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勢很猛,鼓譟聲震天,最後利用狂急的南風進行火攻(即我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所獻的火攻策略),終於攻破。於是,唐將遼東城改為遼州。
練何獻計焚城有關史料
出自:中國通史 第六卷 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
.....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將進擊高麗,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兵、騎兵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兵計六萬人,向遼東進發。第二年三月,李勣從柳城(今遼寧朝陽)出師,先虛張聲勢,給人以出擊懷遠鎮的假象,而暗中進軍甬道。四月,從通定鎮渡過遼水,抵達玄菟(今遼寧鐵嶺南)。高麗驚慌失措,關閉城門自守。接著李勣攻占了蓋牟城(今遼寧撫順),俘虜了二萬餘人,繳獲糧食十幾萬石。李勣又乘勝進軍,兵臨遼東城(今遼寧
遼陽)下。
李勣開始攻城,唐太宗也率一萬甲騎趕到。高麗害怕唐軍拋石車,乃於城上積木築戰樓,以抵禦拋石。李勣把拋石車排列在城下,拋石擊城,塊塊巨石飛射城上,無堅不摧;另一方面又用撞車撞其樓閣,所撞之處,無不傾倒。這時又颳起了南風,李勣乘機縱火,點著了城西南樓。大火迅即蔓延到城中。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全城立時濃煙滾滾,烈焰騰騰,城內一片混亂。唐軍一舉攻克了遼東城,燒死俘虜高麗兵萬餘人。
在攻占遼東城後,唐軍乘勝圍攻白岩城(今遼陽東南)。白岩城靠山臨水,四面險絕難攻。李勣以撞車撞城,又用拋石車飛石擊城,飛石流矢雨點般射向城中。高麗守將孫代文抵擋不住,遂舉城請求投降。於是,唐軍又攻占了白岩城。
練氏賜姓受封之地中國帝王觀海詩篇
【臨渝關】或【
漢武台】或【碣石】或【北戴河】是為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記功賜姓之地。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東巡封禪泰山以後,北巡海上而到碣石臨幸,曾在北戴河築“漢武台”。希以他之雄才大略,足使大漢天威,遠播中華大地之外。公元645年(觀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東征高麗班師回朝入臨渝關後,在“次漢武台,刻石記功”時,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練軍戎”,封何公為岐山侯,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賜姓練氏,易東為練,子孫相襲,相傳至今。
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記功賜姓之地,是中國觀滄海的著名之地,在此留古人下許多不朽的詩篇,以下就是我所收集到的中國最有名的帝王在在此觀海的著名詩篇,請大家鑑賞:
【練氏賜姓受封之地中國帝王觀海詩篇】一
春日觀海
唐·李世民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
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
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註:貞觀19年(公元645年),唐太宗
李世民(599~649)親征高麗,九月班師,十月入臨渝關(今山海關),並“次漢武台,刻石記功(練姓始祖何公正是在此時此地被賜姓受封)”,並賦此《春日觀海》。
【練氏賜姓受封之地中國帝王觀海詩篇】二
碣石門辭
秦始皇·贏政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
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民鹹服。
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
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地勢既定,黎庶無徭,天下鹹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註: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出巡到碣石山(即後來練何公被賜姓受封之地)來求仙刻石,並令丞相李斯刻寫了共108字的《碣石門辭》。
練氏賜姓之地——今北戴河詩賦三篇
海量
日暖風和海水清,
海不揚波抱太平。
江河匯集成海洋,
海量寬懷永不盈
註:朱德(1886~1976,
客家人)第二次視察北戴河(練氏賜姓之地)耀華,1956年7月5日賦詩《海量》:
北戴河
郭沫若
滿地苕秧沙岸綠,
一天彩霞海披紅。
燈塔明滅東山上,
月橫依稀碧落中。
註:1964年郭沫若(1892~1978,客家人)為北戴河(練氏賜姓之地)題此《北戴河》。
北戴河
林越日光淡,
晚來潮不停。
秋涼真似水,
遠海萬燈明。
註:陳毅(1901~1972)為北戴河(練氏賜姓之地)題此《北戴河》
練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壇歷代名人歌賦篇
紫金壇——是我們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仙葬之地。
紫金壇——即今河南沁陽神農山神農壇。神農山(原來叫“紫金山”,自2002經專家重新定位後,改稱“神農山”,“紫金壇”也改為“神農壇”)位於沁陽市城區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占地總面積為96平方公里。主峰紫金頂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氣勢雄渾;三大天門比泰山早154年。這裡曾是炎帝神農辨百穀,嘗百草,登壇祭天的聖地 ;也是道教創始人老子築爐煉丹、成道仙升之所。神農山風景名勝區,現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基金組織A級優先保護區及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山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賞桃花爛漫、夏看流泉飛瀑、秋觀滿山紅葉、冬覽冰霜玉龍,遊走其間,移步換景,恍若人間仙境,令人魄悸魂動,陡然升華。其山勢之雄險奇絕,樹型之屈曲優美,景層之深奧神秀,當推全國之最。
練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壇,歷代名人在此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歌賦,現輯錄幾首,請大家鑑賞:
【練何公仙葬之地——紫金壇歷代名人歌賦篇】
紫金壇
明·薛所蘊
路疑天上出,人在半空行。
迎面孤峰起,離雲萬壑生。
秋深霜醉葉,磴轉澗通明。
最愛王維畫,王維畫不成。
望紫金山有作
隔河一帶碧嶙峋,
薄墓登台注望頻。
古洞深松歸老鶴,
金山瑤草侍幽人。
泉奔巨壑常風雨,
月傍高壇自鬼神。
丹倡有期應不負,
三花樹底醉長春。
紫金壇
明·魏允貞
太行絕壁渺仙壇,
磴道笤堯郁幾盤。
王母洞虛瓊佩沓,
金龍石碧玉漿寒。
陰崖帶雪從扶起,
遠樹含雲故倚欄。
聞說真源迷咫尺,
此身猶自系微宮。
中華第一壇——華夏文明沁陽尋根
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北部太行山的神農山(原來叫“紫金山”,自2002年起當地根據旅遊業發展的需要按專家的意見重新定位後,改稱“神農山”,“紫金壇”也改稱為“神農壇”)是國家AAAA級景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之一,因炎帝神農在此設壇祭天並長期居住而得名。2002年9月,14位國內著名考古學家實地考察後向世人宣布:神農山祭天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座與炎帝神農有關的祭壇。專家們綜合民間傳說、歷史資料發現,5000年前炎帝神農登壇祭天就在神農山上,確立了神農祭天壇為中華第一壇的歷史地位。現在,讓我們登上中華第一壇,穿越時光隧道,去探尋人文始祖炎帝神農登壇遙拜上蒼及祭祀祈禱的先祖文明。
素有中原明珠之稱的沁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面積623.5平方公里,是歷史上著名的懷慶府所在地,有覃懷古郡、河朔名邦之稱。這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如夢如幻的青山綠水,尤其是神農山風景區,堪稱北國山水的經典。這裡因遠古時期炎帝神農辨五穀、嘗百草,登壇祭天而成為眾多華夏子孫拜炎黃祖、尋華夏根的聖地。
靈山聖跡留神農
2002年夏季,14位國家及省內的文物考古專家來到沁陽神農山,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考察後一致認為,神農山頂峰上的神農壇(即“紫金壇”,是我們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仙葬之地)就是炎帝神農登壇祭天的場所。
專家考察後發現,沁陽距炎帝神農故里不足50公里,周圍93平方公里範圍內有136個與神農相關的地名與傳說。相傳,神農氏為了教百姓種莊稼、醫疾病,走遍中原嘗百草。當來到懷川太行山時,神農氏見這裡生長著1000多種草藥,便在此住下,故在山西境內留下了神農城、炎帝陵、神農泉、五穀畦、神農廟、神農井、百穀洞等,在沁陽留下了
神農山、
神農壇、神農澗、神農廟、五穀台、神農居、神農窟、百草坡等與神農氏有關的地名。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等重點考察了神農山頂峰的神農壇,發現這個祭壇築在頂峰最寬處,以峰頂自然隆起的圜丘為基礎修出層次,然後在中間填土而成。現在,古壇的原貌雖已被毀,但掘坑探查發現,古壇地面以下有30~40厘米厚的積土與少量散亂的草木灰,祭壇周圍還出土了元中統二年立的《重修陽洛山記》石碑,上書:“□□窮太素純精,芒降從於帝嚳,羅雲祭祝丹。壟實自於炎農。曷若啟……抑又禹帝□之事也。奠高山祭川境,周武王告助也。”
在海拔1028米的神農山主峰上有一個長200米、寬30米的平台,從南至北排列著南王門、祖師殿、太極殿、玉帝殿等建築。在玉帝殿北60~90米的地方,是神農山主峰最高、最寬處,建了一個東西寬30米、南北進深22米的橢圓形祭壇,它就是神農祭天壇。
其實,神農山原來叫紫金山,神農壇叫紫金壇。怎么確認神農壇就是神農祭天的地方呢?沁陽市文物考古專家鄧宏禮說:“炎帝神農選擇在這裡進行祭祀活動,既是鬼斧神工,又合人意情理。”
神農山位於太行山南麓,面積93平方公里,源於山西橫向切割的仙神河、雲陽河將其分為陽洛、紫金和雲陽三大南北走向山脈。陽洛山在仙神河西,自前而後分為重陽、蛟脊、懸谷、沐澗、大壤、龍壇諸山。雲陽山在雲陽河東,自前而後分為八仙、金傘、雲台等山。紫金山居中,前列仙人、臨川、大雄三山,中聳女媧、猴嶺、紫金、老君、神農五山,後有青龍、大月等山。眾山環列,群峰簇擁,神農山一峰突兀,海拔1028米。清代詩人許邦彥寫道:“孤峰萬丈一飛身,手托日月足踏雲。極目四觀天下小,高聲恐惹上神聞。”
神農山紫金頂直插雲霄,猶如龍首。從紫金頂向北望,一道山嶺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從捨身崖一躍而下,奔向太行山的群峰之中,它就是白松嶺。白松嶺是雲陽河和仙神河之間的分水嶺,一嶺九峰,雲騰霧繞,海拔最高處1020米,長約11.5公里。白松嶺物種豐富,生長著1912種植物,僅名貴中藥材就有330種。
至於神農山的名字,鄧宏禮綜合專家的考察結果認為,神農山之所以以紫金山、紫金壇而命名,是有原因的。“有熊氏因榆罔作亂,禱上帝遣金母,命元女授陰符於此。帝遂得策,大破蚩尤。”文中敘述了軒轅與炎帝神農的
阪泉大戰和軒轅擊殺蚩尤的
涿鹿之戰,文中的“於此”即指神農壇。軒轅兩戰全勝,且有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學等發明,備受世人尊重,視其為帝,稱軒轅黃帝,奉其為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上,從而取代了炎帝神農,神農僅列左位。
春秋時期,老子“天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學思想確立。西漢初期,人們把軒轅黃帝與老子的哲學思想聯繫在一起,成為以“黃老”哲學思想為崇拜的主體。作為一種民俗的祭祀活動,宗教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神農山變成了太上老君煉丹的場所。於是,神農山變成了紫金山,神農壇也變成了紫金壇。就連神農當初辨五穀、嘗百草的神農谷也改做老君窪,人們還在那裡修建了老君廟。“唐玄宗在東都御五風樓輔宴,令三百里縣令刺史各以聲樂集。懷慶刺史以車載樂工數百,皆衣文繡服。廂之牛,皆為虎、豹、犀、象之狀。上謂宰相曰:‘懷州之人其塗炭乎!’以刺使為散官。”懷州刺史本想以遠古圖騰裝飾和歌舞表示對中華人類始祖炎黃二帝的崇拜,頌揚當朝的皇帝,同時也想藉此恢復神農山、神農壇的本來面貌,但他沒有想到竟因此被貶。
直到元代,人們才開始對神農山進行開發,但目的仍是弘揚道教。我們從元中統二年(1261年)的《重修聚仙觀碑》里“紫虛壇古高峻增,南有元宮開福宇”的銘詞中可知,元代開發神農山時,用於祭祀天地的神農壇還十分完好。因為從銘詞中可知,古壇高而且還在,元宮(指玉帝殿)是在壇的南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神農壇遭到破壞,神農祭壇上蓋起了三清大殿。
2002年仲夏,國家文物專家對三清殿的基礎進行探查後發現,室內地面以下堆土層厚0.6米,還發現了炭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炭灰的發現,說明炎帝神農是以燔柴祭天的。
從此,神農山恢復了本來的面目,紫金山改稱神農山,紫金壇改為神農壇。
練姓開族始祖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職品級考究
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職品級考究
練姓開族始祖練何公於唐貞觀時的任總管府之錄事參軍一職的品級應屬正七品上,後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岐山侯的品級應屬從三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的的品級應屬從七品至正六品之間。
因依據《
舊唐書》的記錄,唐代的勛官經歷了武德初期、武德七年令、貞觀十一年改正等三個階段。現參照有關史料的分析,對唐代勛官的品級全貌整理出下表,以方便各位對照、研究:
唐朝的勳爵品級制度對照表
爵位名稱
品
級
王 [正一品]
嗣王、郡王 [從一品]
國公 [從一品]
開國郡公 [正二品]
開國縣公 [從二品]
開國縣侯 [從三品](練何公被封的“岐山侯”應屬該品級)
開國縣伯 [正四品上]
開國縣子 [正五品上]
開國縣男 [從五品上]
皇姑為大長公主, [正一品]
姊妹為長公主,女為公主, [正一品]
皇太子女為郡主, [從一品]
親王女為縣主, [從二品]
備註:
1、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
2、皇太子子,為“郡王”
3、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
4、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
一、『功勳一欄』
功勳名稱
品
級
上柱國 [正二品]
柱國 [從二品]
上護軍 [正三品]
護軍 [從三品]
輕車都尉 [從四品]
上騎都尉 [正五品]
騎都尉 [從五品]
驍騎尉 [正六品]
飛騎尉 [從六品]
雲騎尉 [正七品]
武騎尉 [從七品](世襲“騎尉將軍”的品級應屬該四種品級之一)
二、『文官列表』
官位名稱
品
級
太師(一人) [正一品]
太傅(一人) [正一品]
太保(一人) [正一品]
太尉(一人) [正一品]
司徒(一人) [正一品]
司空(一人) [正一品]
☆尚書省☆尚書令(一人) [正二品]
左右僕射各(一人) [從二品]
尚書左丞(一人) [正四品上]
尚書右丞(一人) [正四品下]
都事各(六人) [從七品上]
主事各(六人) [從八品下]
諸司主事(無數) [從九品上]
☆六部☆尚書(一人) [正三品]
侍郎(二人) [正四品上]
郎中(二人) [正五品上]
員外郎(二人) [從六品上]
☆門下省☆郎中(二人) [正五品]
門下侍郎(二人) [正三品]
左散騎常侍(二人) [正三品]
左諫議大夫(四人) [正四品]
給事中(四人) [正五品上]
錄事(四人) [從七品上]
主事(四人) [從八品下]
左補闕(六人) [從七品上]
左拾遺(六人) [從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 [從六品上]
典儀(二人) [從九品下]
城門郎(四人) [從六品上]
符寶郎(四人) [從六品上]
☆中書省☆中書令(二人) [正二品]
侍郎(二人) [正三品]
舍人(六人) [正五品上]
主書(四人) [從七品上]
主事(四人) [從八品下]
右散騎常侍(二人) [正三品]
右補闕(六人) [從七品上]
右拾遺(六人) [從八品上]
起居舍人(二人) [從六品上]
通事舍人(十六人) [從六品上]
☆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人) [正三品]
御史中丞(二人) [正四品下]
侍御史(六人) [從六品下]
主簿(一人) [從七品下]
錄事(二人) [從九品下]
殿中侍御史(九人) [從七品下]
監察御史(十五人) [正八品下]
☆國子監☆祭酒(一人) [從三品]
司業(二人) [從四品下]
大學士(數人) [從二品]
學士(數人) [正五品]
直學士(數人) [正六品]
侍讀學士(數人) [正七品]
☆都督府☆(即總管府)
都督(一人) [從二品]
長史(一人) [從三品]
司馬(二人) [從四品下]
錄事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上](“錄事參軍事”也稱“錄事參軍”)
功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倉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戶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田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兵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法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士曹參軍事(一人) [正七品下]
『武官列表』
武官官名
品
級
驃騎大將軍 [從一品]
輔國大將軍 [正二品]
鎮軍大將軍 [從二品]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正三品上]
懷化將軍 [正三品下]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從三品上]
歸德將軍 [從三品下]
忠武將軍 [正四品上]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正四品下]
宣威將軍 [從四品上]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從四品下]
定遠將軍 [正五品上]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正五品下]
游騎將軍 [從五品上]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從五品下]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 [從六品上]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從六品下]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 [從七品上]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從七品下]
宣節校尉 [正八品上]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正八品下]
禦侮校尉 [從八品上]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從八品下]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 [從九品上]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從九品下]
唐朝的封爵情況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爵制九等:
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
二等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
三等為國公,食邑三乾戶,從一品;
四等為開國郡公,食邑二乾戶,正二品;
五等為開國縣公,食邑—乾五百戶,從二品;
六等為開國縣侯,食邑一千戶,從三品;
七等為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
八等為開國縣子,食巳五百戶,正五品上;
九等為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田,親王10000畝,郡王5000,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1400畝,伯1000畝,子800畝,男500畝。
唐代有 練何 《尚友錄》卷十八
《
尚友錄》,明萬曆四十五年廖用賢編纂,該書以韻為綱,以姓為目,記載各姓的來歷、郡望以及自上古至宋代出過的名人及其籍貫和主要事跡。
姓氏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譜牒。古代中國重視家族制度建設,修氏族譜成為家族的重要工作,譜牒學也因此具有了分別門第高下的功能。發展到後來,譜牒不僅作為家族聯姻、品鑑人物、入仕做官的根據,也成了權力鬥爭的工具。
唐以後,戰亂使得譜牒大多遺失,因此到宋代,重修家譜蔚然成風。這除了和宋明理學家強調家族觀念有關之外,也有文學因素的介入。《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南宋以後流行在書信中使用駢文,時人務切姓氏,合璧事類,其中各有類姓一門,姓氏就此成為專門的學問。另外,元代以後編氏族大全大都為寫作方便提供資料,出現了大量的姓氏學著作,與譜牒不一樣的是,這些姓氏書從史傳中摘錄人物事跡,其用途由辨明家族來源、姓氏門第高下,轉向南宋後為文學創作提供素材。元代的氏族大全把過去的氏族譜和姓氏書兩種不同功能合二為一,超越了原來家族譜系的狹隘功能,而具有了類書匯集文獻便於查考的性質。
晚清的“西學東漸”,不只為中國帶來了具體的學科知識,連同匯總各門知識的工具書,也發生了由類書向辭典和百科全書的轉化。考察西方辭典的編纂方法及內容如何與中國傳統的類書體式融合,以至最終改變了近代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練何墓
《
練氏族譜》記載:“練何公世居
河內縣”,即今河南省沁陽市,葬懷縣西北邊20多公里外的”紫金壇”上(即今神農壇),二世及旁三世、四世,“葬
三尖山”,此地有
紫金壇、
三尖山、
芝嶺,與譜載符合。
沁陽市人民政府為紀念練何將軍在神農壇刻石立碑,碑文載:練何,字子俊,(公元598~668年),本姓東,大唐河北道懷州河內縣趙寨里(今河南省沁陽市紫陵鎮趙寨村)人,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夏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精練軍戎”之譽,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練何成為練氏受姓始祖。練何夫人趙氏,皇封一品夫人,故後與夫合葬於河內縣紫金山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山
神農壇)。
練誕節
練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47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以“精練軍戎”賜
東何姓練,封
岐山侯。從公元64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起,華夏大地、中華歷史上便有了練姓,練氏一脈相傳至今,已經1370餘年。練氏宗親定每年農曆十月廿三日為公祭
練何將軍日,此日可簡稱為“
練誕節”。
據中華練氏宗親聯誼總會訊息說: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台灣等地,都要在當地
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