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無論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如果對佛教的緣起法有了一定的認識,當下就會受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緣起法
內容,歷史,
內容
緣起法的提出,一是在佛經裡頭:“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還有一段論述被記刻在印度阿育王石柱上:“諸法從緣生,還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由此可以看到緣起法的重要性。而前五百年前,佛陀反覆把他領悟到的緣起法的道理講給弟子,使他們得以解脫。對於現代人,這是最好理解的,如一層薄紙,一捅就破。受過一般教育的人,也能聽懂。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是內因,緣是事物生成的條件。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的、變化的。
緣起法,即佛陀於菩提樹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有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他們是相依的因緣生滅在相續流轉,是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個生命在生死流轉,實際上,這中間沒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其中,共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過去因到現在果:過去因,為“無明”和“行”;現在果,為“識、名色、六入、觸、受”。第二重,現在因到未來果:現在因,“愛、取、有”;未來果:“生”和“老死”。
歷史
緣起法,(論因說因)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
在說明苦集滅三諦的偈文說:“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或譯作:「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吾佛大師說」。此偈系阿說示(馬勝)比丘為舍利弗宣說釋尊的教法,經說舍利弗聞是法已,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四聖諦中的“苦集滅”諦講的是因緣法:“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一切法的生起和消滅同樣是從因緣而產生的。佛陀最主要的開示就是生滅因緣,這也是佛法所建立的緣起法的主要標示,是與外道與世不共的特質,所以佛陀說法的主題就是論因說因――即以因緣為主而教化眾生。
經典里記載,舍利弗未歸依佛陀前,歸依的是六師外道中的一位師父。一天,他在路邊看到了較早親近佛陀的馬勝比丘。一個修行人的威儀就是其內在的展現,舍利弗非常有內涵智慧型,一看就知道這個人與眾不同,馬勝比丘莊嚴肅穆的威儀使他非常感動和震撼,所以馬上就去親近馬勝比丘:“你師父是誰?學的是什麼法?”馬勝比丘告訴舍利弗:我的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他講的法就是“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這個偈子很出名,舍利弗在聽這個偈子的當下就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初果)。他回去後高興地告訴好朋友目揵連,他們兩個都是領導人物,非常有智慧型內涵,各領導著二百五十人的修行。目揵連聽舍利弗說後,就歡喜地一起來見佛,很快歸依佛陀隨佛出家。半月後,佛陀在為長爪梵志開示時,出家後的舍利站在佛陀的身後,當下就證了阿羅漢。舍利弗聽到緣起的偈子當下就證初果,出家半個月後就證阿羅漢,慧根非常非常深,所以後人都認為舍利弗是大智慧型者。
論因說因就是在點出因緣法的殊勝,而佛法的特質就在因緣法上,能把握這點,就知道佛法與外道、一般思想的宗教及哲學間不同的特質就在因緣法上。
“以有情為中心,論到自他、心境、物我的佛法,唯一的特色,就是因緣論。「雜阿含」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的“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就是條件,以條件來集起世間,而所謂的“世間”就是五蘊、六處、煩惱。其實世間就是指我們的身心以及身心作用所起的煩惱;還有身心以外山河大地一切法叫器世間,沒有生命的“無情”。有生命的叫“有情”,這裡所說的世間就是有情的身心以及所起的煩惱。有因有緣,就是有主要的條件和次要的條件,當眾多的因緣條件集起時,就會產生有情的身心,那就是“有因有緣集世間”。而“有因有緣世間集”,這個“世間集”與“集世間”哪裡不同?集世間是在講它的條件,是因;世間集就是它的成立,是果。其實都一樣,因為有種種的因緣條件就成立了我們的身心(世間一切法),這完全是因緣聚合而成的。
“有因有緣滅世間”,不管是我們的身心還是山河大地的變化消滅,也都是隨因緣的轉化變異而變動消滅。產生這些變化的也是因緣條件,當具備了這些變化的條件時,這個世間(身心以及山河大地)就一定會壞,它是必歸於滅的。
舍利弗從這個偈子中馬上就能明白緣起法的意義,體會非常深。一切萬法(包括我們的身心)都是因緣條件聚合而成,因緣條件是很複雜而不是單一的。凡是緣起而形成的一切法(身心與山河大地),由於因緣條件的變動,最後必然會歸於滅。這個涵義告訴我們:因緣法通兩邊,一邊是形成,形成需要因緣;一邊是消滅,消滅也需要因緣。明白了這個主題內容,才能了解後面所引伸的佛法。明白佛法所談因果的實質,佛法之所以否認外面的主宰上帝,就是建立在緣起法的根本上。
“「因」是依特性說指主要的;「緣」是依力用說,指一般次要的。總論因緣,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須具備某些條件;凡是能為生起某法的條件,就稱為此法的因緣。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滅而不存在,也不是自然的,也需要具備種種障礙或破壞的條件。故,佛法說的集----生與滅,都依於因緣。這是在說明世間是什麼,為什麼生起,怎樣才會滅去。從這生滅因緣的把握中,指導人去怎樣實行,達到目的。”
因是主要的因(條件),緣是次要的因(條件)。緣生也緣滅,因緣是通於兩邊的,這個很重要!一般人談緣起,都只知道生起的一部分,以為緣起僅在講流轉的無常變化,而不知緣起是涵蓋兩邊的。如果只知生的一邊,而不知道滅的一邊,那就是沒有究竟明白緣起法的內涵。生的必歸於滅,這是緣起的特色,也是緣起的必然性,這個必然性最需要我們注意:某些條件組合起來會變成某一個法,這裡面一定有其必然性,如H2O會變成水,是由於其間有組合的必然性。為善會得到喜悅幸福,為惡就會心不安。孩子生出來,會成長會老死……這些都有著必然性。在一切因果法則之中,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學法的人如果沒有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會錯解因果即非因計因。要成就某一法,如把因果的條件認錯了,那就達不到所要的果。正確的因必然會引申為必然的果,明白了這個必然理則,就不會胡裡胡塗地迷信崇拜而等待他力救度。
查因知果,從果知因,明白該具備、轉換什麼樣的條件,從而去創造,才能改造我們的因果,這不是靠信仰他力能達到的。搞不清因緣法的理路,怎能達到修行的最終目的呢?所謂解脫,就是解脫我們的貪瞋痴煩惱,因為貪瞋痴煩惱帶來的業力讓我們痛苦煩惱而生死相續不斷。明白了這點,就知道貪瞋痴是我們要斷除的煩惱,唯有消除了貪嗔痴,才能解脫,這是最簡單的因果道理。貪瞋痴不消除,煩惱不斷,請問:你如何解脫自在?一味想像要去哪裡“永生”,可能嗎?現在的修行者大多沒有針對這個問題而下手。所以,知因果就是知條件,條件不轉化,你怎么修?又如何能成就?煮飯要用米,這是主要的因,還要水,這是條件。其中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對,就不可能煮成飯,這就叫必然性。沙為什麼不能煮成飯?因不對么。修行也是這樣,我們有沒有真正認清生死輪迴、痛苦煩惱的條件?為什麼每一個人都那么虔誠敬愛布施能舍,可還是痛苦煩惱不斷?因為沒有看清真正的因,沒有在正確的因上著手轉化它,只有迷信崇拜信仰,那只是無知而已,怎么能解脫呢?所以不要輕視喔!大家都在談因果,但正確認識因果還真的很不容易哪!
佛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緣起”兩字,這裡的論因說因,以及後面所講的緣起法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修行最重要的地方!真正能深入了解緣起的內涵,明白萬法的形成以及變化流轉,最後必歸於滅的內容,這樣的智慧型叫法住智。佛法的次第就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如果沒有了解生死的因果內涵(即法住智),又如何證得涅槃解脫?唯有知道了因,才能轉化其因而成果,法住智就是了解因果內涵的智慧型。我們的上課其實就在建立法住智,而不是泛泛的談因果談信仰,而是深入法性的內涵。明白了生死的因緣,修行才有下手處,才能達到我們要解脫的目的。緣起法是多么的重要!沒有得正確的法住智,只有盲修瞎練,那是不可能成就的!
“人生現有的痛苦困難,要探求痛苦的原因,知道了苦的原因,就知道沒有了此因,困苦即會消滅。這必須要求得消除此困苦的方法才行。如生病求醫,先要從病象而測知病因,然後再以對治病因的藥方,使病者吃下,才能痊越。因此,知道世間困苦的所以生,所以滅的條件,才能合理的解決它,使應生的生起,應滅的滅除。釋尊開示四諦,即染淨因果解說:
苦――如病(果)
有因有緣世間集世間因果
苦集――如病因(因)
苦集滅――如病癒(果)
有因有緣世間滅出世因果
苦集滅道 ――如藥(因)”
這個表在說明:有因緣就“集”起世間“苦”,“苦”就好比病,“集”就是病的因,“苦”和“集”二諦就是人間性的因果。有因緣而世間滅,即修行到聖者的解脫――“滅”和“道”的二諦,苦集的“滅”,猶如病痊癒了;苦滅的“道”,猶如治病的藥即修行的方法,“滅”和“道”二諦屬於出世間的因果。
由此而知:佛法講的“苦集滅道”四諦就是因果緣起的全部內容。一般人以為苦集滅道和緣起有別,其實四諦與緣起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不明白上面所講的因緣法則的內容,就像找不到病的因,修行哪裡有下手處?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好像正確的藥一樣,這些缺一不可。
從下面講的無因邪因與正因,才可以看出佛法的正見正因。明白了外道的非因計因或邪因,就知道佛法能使人達到究竟解脫的原因,並不是自以為佛法偉大而批評別人,佛法確實有其真實內容。
-《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