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6.6米,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群風格多樣,從建築的角度來剖析,綿山仿古建築既取之先代建築之長,又加上設計者和建設者的現代創意,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築物的獨特風格。

在綿山綿山風景名勝區建築群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台、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蹟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為古建築博物院(園)。綿山風景名勝區有14個大景點,360餘個小景點:人文景觀: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岩、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峰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綿山風景名勝區
  • 外文名:Mianshan Scenic Area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綿山鎮南槐志村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9:00-21:00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105元/人
  • 占地面積:40 km
  • 著名景點:龍頭寺、大羅宮、水濤溝等
  • 景區類型: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介休市
  • 建議遊玩時長:一天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水文,氣候,自然資源,植被,動物,主要景點,歷史文化,音樂文化,飲食文化,景區文化,旅遊信息,免費政策,景區門票,交通信息,旅遊季節,綿山特產,景區熱度指數,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著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08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環境

位置

綿山地處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岳山北側、汾河南畔,坐標在東經110°44′10〞-112 °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綿延百里,西入靈石縣境,南與沁源縣毗連。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為135平方公里,管轄範圍為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766餘米。南同蒲鐵路二級編組站介休車站,大運公路一級路段、108國道穿越縣境。北距省會太原137公里,南至臨汾135公里,是山西省南北交通樞紐。

地質

綿山由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奧陶系寒武系構成,約開始於19億年前,結束於4億多年前,是大地被海水淹沒後沉積了石灰岩、白雲岩、沙岩等,山體繼續上升,谷地相對下降,繼續接納物質堆積,沉降速度大於堆積速度而形成。為侵蝕構造型石灰岩高山區,屬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的侵蝕構造類型。谷壁多有岩溶溶洞,沿層面發育。地震為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特徵。

水文

綿山地下水主要儲存於石灰岩裂隙溶洞。地表岩溝泉水綿山石桐水總長7.5公里,流量為0.2-0.5立方米/秒,據省主管部門統一分析化驗,屬清潔級。綿山不僅溝中有泉流,山頂茶坊沿、李姑岩、五龍寺、半山腰峰房泉、龍池、一鍋泉,山根冀家莊等處都有泉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氣候

綿山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較多,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1℃;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4℃。年平均氣溫為10℃--9℃。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遞減1度左右。陽坡凹處溫度相對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全年多西南風,風速平均為2.2米/秒。四月份風多較大,八月份風少而小。四季景色各異,皆宜遊覽,尤宜冬日雪霽。

自然資源

植被

綿山為黃土質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頂以牡羊草、苔草、蘭花棘豆、鐵桿蒿、阿爾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黃刺梅、醋柳等為主,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為黃土質山地棕壤,自然植被為繁茂的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有黃榆、樺、柞、山柏、側柏、油樺、白皮松、黃榆、鵝耳櫪、山楊等。灌木有荊條、黃刺梅等。果木林有獼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櫻桃、槽子、酸棗、野核桃等。中藥材非常豐富,有靈芝、豬苓、黨參、黃芪、五靈脂血見愁等200餘種。地表覆蓋率在90%以上。

動物

綿山動物,走獸類有豹、山豬、山羊、豺、狼、狐、、獾、鼯鼠、松鼠、黃鼠、刺蝟、野兔、蝙蝠等;飛禽類有丹頂鶴、喜鵲、烏鴉、貓頭鷹、、燕、布穀鳥、白頭翁斑鳩、野雞、啄木鳥、黃鸝、青雀、麻雀等。爬蟲類有蛇、蠍、螽斯、蜈蚣、青蛙、蜘蛛、蝴蝶等。此外,石桐水於積處還有魚、蝦。

主要景點

龍頭寺
龍頭寺,原名塔岩頭,因岩下黃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貞觀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駕幸綿山禮佛時,有雙龍顯靈而改為現名。區內有毓德堂、關帝廟、真武廟、南天門等名勝古蹟。有《葉劍英元帥論綿山》、《左傳·介子推不言祿》、屈原九章》、宋廷魁《綿山賦》、唐太宗御製詩碑等,這些石刻是領略綿山厚重歷史文化的主要景觀。這裡也是朝觀雲海,夕觀日落的絕妙去處。
龍脊嶺、介子推母子塑像、養生園
龍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該遊覽區主要展現李唐軍事文化和道家養生文化,有龍抬頭、龍涎泉、龍鬚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二十餘處景點。子推母子塑像生動傳神,再現了當年介子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綿山唐營是國內唯一留存的唐代古營。督戰台、插旗石等歷史遺蹟,講述著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的故事。綿山的靈氣吸引了眾多的仙家、聖人,僅此處就有伯子常彭祖子喬華佗漢鐘離呂洞賓陳摶等歷代古賢的修行洞十餘處,是中國最古老的養生地。養生源用碑石圖文對養生功法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李姑岩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是國內罕見的皇姑出家的遊覽勝地。這裡保存有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的介休梁鐘豫《修李姑岩記》載:“綿山之岩有名李姑岩者”。相傳,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妹長昭公主隨駕禮佛,至此結廬,焚修有年,卒登覺岸,顯靈助人,後人在此塑其像祭祀。
李姑岩位於龍脊嶺西側,是一處長達200餘米,深20餘米,高30餘米的天然巨型岩洞,廟殿分建為上下兩層。依山築閣,別具特色。其中廟殿有皇姑殿、釋迦殿、關帝殿、都龍王殿、羅漢堂、三身佛殿等名勝。
皇姑殿內九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遺物,十分珍貴。皇姑樓是當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設定和壁畫,再現了大唐皇室風貌。其它各殿的來歷都與李姑有關,傳承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故事。
綿山風景名勝區
李姑岩
整個遊覽區坐落在原始林木的樹蔭之中,雲垂煙接,披拂清芬,一派古色古香的氣氛,是綿山旅遊區的獨特景觀。因此,千百年來,三晉百姓中流傳著在綿山“千游岩,萬游岩,最美還是李姑岩”的說法。為了方便遊客,開通了上下龍脊嶺的觀光纜車,使人去李姑岩十分便捷安全。
蜂房泉、天井賞月
蜂房泉,又名聖乳泉、母奶頭,是一處罕見的自然奇觀,中國絕無僅有的懸泉。北宋宰相張商英曾用:“水竇蜂房泉,山頭鹿(糧倉)頂圓;風吹鞴袋谷,雲罩簸箕天”來形容這裡的山勢地貌。巨大的懸崖絕壁上數十對苔蘚茸結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斷線,滴落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弦彈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康熙年間山西名士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龍那伽也只能品嘗一勺,而不許多貪。詩云:“佛恩滋靜者,石乳敕龍潭。菡萏瓊茄引,摩尼玉線甘。惠該功德八,清徹法身三。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許貪。”該景區還有望峰門、五龍朝母殿、四海龍王殿、三皇閣、五嶽殿、媽祖殿、聖母殿、八仙洞、上善若水牌樓等景點。
綿山風景名勝區
蜂房泉、天井賞月
大羅宮遊覽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大羅宮遊覽區
大羅宮遊覽區,當地人俗稱“中岩”。“三清上,曰大羅”。道家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為大羅天,因此這座宮殿為大羅宮,意為最高的仙宮。
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整個建築群面積為三萬多平方米,共十三層組成,總高110米,遊客稱讚“可以與布達拉宮相媲美”,可謂天下道家第一宮觀。
大羅宮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在春秋時介子推來綿山隱居,就有道家人物活動的遺蹟,東漢時已有部分殿廟初具規模。唐開元十一年(723),玄宗皇帝南出雀鼠谷時,專程駕幸綿山緬懷前朝聖祖功德,感戴綿山諸神護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羅宮諸殿。以後宋代元佑年間、明萬曆年間、清代康乾年間官方與民間屢加修葺。至1940年遭日軍焚毀,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上重修,才成為今日勝狀。
綿山風景名勝區
大羅宮遊覽區
本區內包括大羅宮主殿的講經壇、混元殿、群仙殿。還有靈霄殿、三清殿、財神殿、救苦殿、元辰殿、三官殿、五老君殿、斗姆殿等諸殿。展廳內綿山唐、宋、元、明、清歷代精品彩塑,被稱為“山西的敦煌”。藏經閣是中國名勝區最大的藏書之處。宮內《道德經》木刻、石刻及英、日俄等譯文,堪為《道德經》文化之大觀。岩上有一天然石洞,夏日常有白雲飄出,故稱為“白雲洞”。洞旁建一草庵,叫白雲庵。庵內的《金剛經》石刻,為唐代遺留的稀世文物。
天橋
天橋是因修築在懸崖絕壁上的棧道而得名,有千餘年的歷史。長300餘米,寬 1 米多,上離峰頂80餘米,高入雲表;下距溝底300餘米,懸於危岩上。每逢雨過雲涌,人在橋上過,雲在腳下飛,使人有平步青雲,飄飄欲仙之感。景區內主要建築是洞神宮、祖師殿、七真殿、水母殿、懸空長廊等和回頭看柏龍、兔橋、須彌石等名勝景觀。有孔明和張良等人的修行洞。此外還有中國古代最險絕的軍事堡壘——石勒寨,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綿山風景名勝區
天橋
洞神宮是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與劉武周在雀鼠谷度索原交兵時曾得洞神宮太清道德天尊護佑而大捷。唐太宗李世民為感神恩,於貞觀十六年(642)降詔重修。宋、元、明、清官方和民間先後增葺。1940年遭日軍焚毀。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擴建。
一斗泉
一斗泉是一處天然生成的石泉,因僅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傳說很久以前綿山缺水,元始天尊雲遊至此,用拂塵醮東海之水,往綿山灑了幾點,綿山便出現了很多泉水,最後一點滴在此處,形成一斗泉。
綿山風景名勝區
一斗泉
朱家凹、臥龍賓館
綿山朱家凹景區和朱明王朝興起有關,是一處“聖跡”。據稱在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在這裡修行,祈禱上蒼保佑兒孫富貴。結果他的兒子朱元璋的在靈寶天尊的庇佑下,統一了中國,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洪武十八年派皇十七子朱權來綿山謝恩,大興土木,修葺洞玄宮,這就是朱家凹的來歷。
朱家凹是上清靈寶天尊的道場,左右偏殿為十方靈寶殿和諸仙殿。西面山崗上有玉皇閣,嘉靖二十一年(1542)朱世宗在此建醮,祈求大明江山千秋永固。岩下是臥龍賓館,原意出自《易經》“潛龍在淵”、“利見大人”。在明代是個山房,明代天子朝山時都要在此駐蹕,所以稱臥龍賓館。
雲峰寺抱腹岩
雲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於抱腹岩而得名。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高僧迪公經營始建,距今一千七百餘年。抱腹岩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主要景點有毗盧殿、玉皇閣、空王殿、五龍殿、迪公洞、鸞公洞、志超洞、五龍松、鐵索嶺、《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餘處。寺內供奉有當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田志超是漢人第一個成佛的,塑像為包骨真身。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抱腹岩頂壁掛鈴,場面驚心動魄,令人讚嘆叫絕。鐵索嶺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鐵索嶺的鐵索和下方雲梯懸掛於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登山的一條險徑。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於崇禎十年(1637)題寫的長聯,清光緒三年(1877)皇帝所賜“慈雲法雨”御匾,以及當代著名學者邑人張頷所題“抱腹棲雲”的匾額,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綿山風景名勝區
雲峰寺抱腹岩
正果寺、全身舍利像
綿山原為五龍母子所有,志超來山後,龍母將綿山以下棋的方式讓給志超,五龍皈依佛法,常在說法台上聽空王佛說法。後來,五龍功力大增,飛升躍過對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溝壑,故名五龍躔。本區主廟叫“正果寺”。寺內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雖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是研究綿山歷史文化和地理氣候的重要文物。此外還有通天雲衢、五龍松、彌陀殿聖母殿觀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龍殿等,來歷神奇,廟殿靈驗。靈應塔明七暗九層,高達69米,高出雲霄,巍峨壯觀,是中國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更兼這裡地勢險峻,松柏參天,成為綿山極具特色的遊覽勝地。
綿山風景名勝區
正果寺、全身舍利像
棲賢谷、九曲一線天大峽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具有皇家園林的氣象。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遊覽區內還有清風洞、迎仙坊、天源瀑布、超凡洞、簫聲疊瀑、鱷魚石、仙界石、壁上園、蝴蝶窩、馴虎之神、點石為羊、仙泉等二十餘處景點。
綿山風景名勝區
棲賢谷、九曲一線天大峽谷
介公嶺、介公墓
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俗銘記的歷史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本區內還有哀號坡、綿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蓮葉泉、白鴉山、如意泉、魚龜山、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懾神石等主要景點。魚龜山,諧音“于歸”,是介子推的歸隱處。思煙臺記載了晉文公焚山,有白鴉繞煙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號坡、足下亭,講述著晉文公面對枯木余煙,用燒剩的木頭製成木屐穿在腳上口呼“足下”,頓足哀號的往事。介公墓建於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古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歷代墓碑數通。介神廟坐落在一處深28米,寬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祠廟。
綿山風景名勝區
介公嶺、介公墓
水濤溝
綿山秀色,首推水濤仙溝。溝前說法台蒼翠如黛,聳立於兩山之間,環繞於澗水之中,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 ,如詩如畫。十里仙谷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稱的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盪,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數十處,宛若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
綿山風景名勝區
水濤溝
溝中主要景觀有:五龍樹、五龍飛瀑、蓮花峰、仙籙榜、子月峰、刀劈石、雄獅瀑、水簾洞等自然山水奇觀;又有仙女坐龜,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等雕塑小品。華夏奇瀑五龍飛瀑,落差80餘米,跌落於五龍潭;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洞口飛流如練,洞內可容三四十人,為歷代高僧、高道辟關、辟穀的修煉場所。
古藤谷
古藤谷,俗名“西水溝”。它地處聞名遐爾的水濤溝西側,與水濤溝相媲美,又別具特色。據《史書》記載,這裡曾經是綿山靜林河的發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創辦靜林書院之地。谷內古藤纏繞古樹,形成似傘、似尾、似洞、似橋、似網、似宮等形態各異的藤景奇觀。獼猴桃、山葡萄、山櫻桃、山核桃、野山楂、山梨、山杏等山珍野果,隨處可見。此外,這裡還是天然的中草藥植物園,僅載入《本草綱目》的名貴藥材就有黨參、綿黃芩、五苓子、蜱蘚、菖蒲、茯苓等百餘種。許多天然造化的奇石千姿百態,酷似各種動物。因此,千百年來吸引了眾多的歷史名人來此遊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題留石刻,至今清晰可辯的還有唐玄宗、令狐楚、文彥博、賀知章、張煊等的手跡。由於谷內是典型的溫帶雨林氣候,被遊人稱為“天然氧吧”,是消夏避暑的最佳去處。
綿山風景名勝區
古藤谷
毓德堂
綿山毓德堂,是集中體現綿山大道思想,供奉“天地君親師尊位”莊嚴神聖的殿堂。始建於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建。意在告誡世人遵循天、地、君、親、師、諸道敬天敬地、忠君愛國、孝敬父母、仁愛兄長、尊敬長輩,用介之推的“忠孝仁信、禮義廉恥、慈儉溫良、謹讓謙和”16字箴言教化天下。綿山毓德堂是中國最早弘揚大道思想的殿堂。殿內莊嚴肅穆,皇家氣派。珍藏著歷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至理名言書法瑰寶。唐太宗李世民曾兩次幸臨綿山。朝拜介之推、空王佛後,他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風亮節和空王佛解民倒懸、普度眾生大道思想所啟發,在毓德堂留下了“為人君者,當為庶民父母、百姓應盡己之力,國家和諧,實實在在是為天下百姓著想”的墨跡”。“皇上應勤政為民,朝夕聞道,鞠躬盡瘁,千萬不敢違背這些祖訓”。“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出將入相50年的北宋著名宰相文彥博、明代著名天文學家劉伯溫,都是在綿山毓德堂留下了“治國必須厚德”、“人倫道德尊卑有序,綱常有法”的哲理名言。
綿山風景名勝區
毓德堂
毓德堂上層,正中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右側為祭母文、祭社稷文、玄宗皇帝祭天地文,左側為神宗奠玉皇大帝文、秦王出師告天地文、太宗皇帝祭介山文。由此可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拜理念,在綿山毓德堂得以傳承和延續,顯示了綿山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博大精深的和諧社會理念。弘揚大道思想,傳承道德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這就是綿山毓德堂一貫遵循的宗旨。

歷史文化

音樂文化

綿山道教音樂,伴隨著綿山道教的發展而成長,其內涵極為豐富,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極具地方特徵的道樂,又稱之“土樂”,另一部分是結合了宮廷風格的道樂,亦稱“法樂”。道樂作為宣道、禮神及道士修為的形態,存在於道教科儀之中,其作用為:祈福迎祥,解厄除穢,施食度亡。分為陽事、陰事兩大類。
過去的道士迫於生計,常與本宮觀外其他道士合作,在信眾家中建醮,故一些固定俗成的曲目得以流傳,如:陽事中的《普庵咒》(四股)、《要帳》(二股)、《水紅花》(一般)、《大走馬》(三股)、《駐馬亭》(四股)、《罵漁郎》曲目,稱為“六十套曲”曲中填上經文,為信眾解除災厄,祈禱祥瑞。陰事中國的曲目有:《一盞燈》、《十滅罪》、《十報恩》、《永皈依》、《種種無名》、《一柱道德》、《五音贊》等,目的是超度亡魂、安宅鎮土,令亡者早離地獄得道成真。這些曲目大都是口傳心授,好多曲目已經失傳。
唐時,因道祖李聃與皇家均為李姓,特別是李世民在綿山附近的雀鼠谷擊敗突厥可汗劉武周部將宋金剛,為李唐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為宣揚君權神授,在綿山興建了諸多宮觀。唐貞觀年間,太宗駕幸綿山,修齋建醮,祭拜神靈,使綿山道教的發展大放異彩。而極具宮廷風格的“法樂”,亦成為綿山道樂特色流傳至今。
1995年,山西省著名企業家,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大善士閻吉英,投巨資修復綿山,修復宮觀殿80餘座,道教神像2000餘尊;介休市道教協會在綿山大羅宮掛牌;並且成立了綿山宗教樂團,蒐集整理綿山道教音樂,規範道教道場科儀,博大精深的綿山文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使綿山道教文化得以恢復;2001年5月21日,綿山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指導下,成功啟建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羅天大醮”法會,婉轉悠揚、莊重典雅的綿山道樂,得到了國內外道教同仁及新加坡、韓國、法國、德國、荷蘭行等地友人的一致好評,中國道教協會閔智亭會長,面對復修後的綿山感慨萬千,欣然揮毫,寫下了“人間仙境,道教名山”的題詞。綿山經團的管理模式被譽為“綿山模式”,中國道協曾發出“向綿山經團學習”的號召。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道教音樂,世人稱之為“綿山仙樂”。其風格清幽典雅,重聲韻而不沿華彩,旋律動感豐富,韻腔修揚,一唱三嘆,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息。綿山道樂有明顯的重宮音的調式特點;顯示了其莊嚴肅穆與恬靜穩重的特色,傾聽綿山道樂,猶如置身於清虛仙境,令人身心清靜,氣脈調和。綿山道樂的法器有:鐺、鑔、魚、鈴、、鈸、鼓、;演奏樂器有:笙、蕭、管、笛、陶塤嗩吶雲鑼、揚琴、古箏、琵琶、中阮、大阮、月琴、三弦、二胡、高胡、中胡、低胡、西洋樂器。綿山道樂曲調豐富,陽韻莊嚴、明朗、肅穆,陰韻則婉轉、悲悽、哀傷,按其用途可分為“法事道樂”和“民間道樂”:法事道樂是指舉行道場科儀時所用的道樂,它包括前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間道樂則稱之為“牌子”或“耍曲”,類似於民間音樂的“器樂曲牌”,是融合地方民間音樂,用於法事道場開壇前後焚香禮拜或法事道場中高功拜表飛升等場合,這類道樂經松、活潑,很受信眾喜歡;綿山宗教樂團不斷完善努力進取,創作、改編了大量的具有綿山道樂特色的曲目,如:《混元贊》《送花贊》《大羅獻樂》《綿山秋月》《綿山情韻》《介公贊》《飛仙曲》等,受到了道教界及有關專家的讚賞。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綿山之神為介之推。西漢劉向列仙傳》載:“介之推者,姓王 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游。旦有黃雀在門上,晉文公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及返,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游。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後趙皇帝石勒敕建“介神廟”,稱其為“威烈天神”,專事興雲布雨,視察民間疾苦,為民排憂解難。綿山另一位神為尉遲恭。恭隋末從軍,以功授朝散大夫。後為突厥所封定揚可汗的偏將,曾留守介州(今介休市)。當時為非常時期,留守即相當於縣令。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與突厥所封定楊可汗劉武周部宋金剛,在綿山雀鼠谷、度索原之戰,戰敗歸唐。為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其間在綿山一帶活動頗多,留有“點將台”、“聽令巷”、“馬跑泉”、“馬劈石”等遣跡和傳說。晚年篤信道教方術,被奉為“鬥神”。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之佛為北魏高僧曇鸞,為佛教淨土宗先驅。在洛陽受天竺高僧菩提留支真傳後,魏主“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復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元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鸞公岩是也。”(見《唐高僧傳》)“大寺”《汾州府志》、《山西通志》稱“大岩寺”。據綿山五龍躔明隆慶“大岩寺岩主明古鏡”的記載,大岩寺即抱腹寺(現名雲峰寺)。綿山黃土坡原有“曇鸞和尚墓”。(見《淨土古剎玄中寺》一書)。鸞公被梁蕭王尊稱為“菩薩”,在世人心目中早已是佛。綿山的另一位佛為隋唐高僧志超。僧俗姓田,為反抗地痞官府盤剝為民請命而離家出走。唐武德五年,入於介山,創聚禪侶,岩名抱腹……又於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岩寺”,後終成正果。據傳,他是過去世之一佛——空王古佛的應化身,是一位疾惡如仇,見義勇為,樂善好施,走到哪裡就把好事做到哪裡的“禪林大德”,世稱“綿山活佛”。圓寂後,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其為“空王古佛”,為漢人中最早成佛的一位。
以上神佛,介之推為晉人(一說夏縣裴介,一說介休小宋曲,一說沁州銅鞮);尉遲恭為溯州善陽(今溯州)人;曇鸞為雁門(今代縣一帶)人;志超為榆次源渦人。都是曾經生長在山西這塊土地上的活生生的神、佛。這種“真神真佛”集於一山的現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飲食文化

文公宴
文公宴始於春秋時期,晉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到綿山祭祀介之推,曾是介之推鄰居的解張,看到晉文公連續三年祭祀介公,心中十分感動,特地從城中請來一位叫王春發的名廚,為晉文公備下一桌盛宴。此宴氣味芬香,別具風味。文公看到滿心喜歡,品嘗後更是讚不絕口,稱道是平生從未嘗過的美食。這時狐偃趙衰等人也連聲叫好,眾人公議此宴定名為“文公宴”。從此,此宴一舉成名,成為晉宴名宴,歷經2600餘年不衰。
介公宴
介公宴始於西晉末年,朝綱腐朽,諸侯割據,石勒遂在綿山建寨起義。石勒立志解民倒懸,廣招天下英雄豪傑,恰逢名士張賓前來投奔。二人志同道合,一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協力,救困護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後同入寨中飲酒進食,席宴豐盛,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張賓用餐後極為讚賞,便問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說:“我兄弟二人剛祈禱完介神,願介神護佑咱拯救百姓,統一華夏早日成功,就定名為介公宴吧。”從此該宴便成為綿山佳肴。據說,石勒稱帝後常常用此宴宴請大臣,成為眾臣常食的美味佳肴。
彭祖養生藥膳
彭祖,即彭鏗。據考彭祖年輕時曾在綿山龍脊嶺修行多年,期間常食綿黃芪、黃精、黨參、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歲,成為中國歷代最長壽的人。彭祖倡導美食、養生、藥膳,是氣功導引第一人,創出了天下名宴彭祖養生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烹飪先師。彭祖養生宴歷經4千多年演變、發展、充實,最終成為綿山的著名風味宴席之一,是國內歷史悠久、品種較豐富的特色養生宴,也是瓊崖賓館養元齋名廚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養生、滋補,在菜餚配製過程中,參閱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飲食正要》、《調鼎集》、《中藥大辭典》等大量典籍,並以選料豐富、烹調方法多樣、菜餚口味多變、滋補養生功效顯著而受到廣大遊客的好評。
朱家宴
朱家宴源自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朱權字癯仙,號涵虛子。朱元璋封其寧王。洪武年間,朱元璋想到父親朱世珍在綿山上禱天下禱地,自己才當上皇帝,便派朱權至綿山祭祖。事畢,來到了綿山一家小飯館。聽遊人說,有一位田廚師烹飪技術相當了得,特地前往品嘗他的手藝。田廚師用當地肉菜製作了一桌山珍美味佳肴。朱權品嘗後,大為讚賞,將此宴起名為“朱家宴”,並從此傳入宮中叫“朱明王朝宴”。
晉王宴
晉王宴,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李治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晉王。當時他目睹李承乾與李泰激烈爭奪王位,於是上綿山祈禱神靈護佑自己,結果登基繼位。後感神恩,親臨綿山下詔復修洞真宮。傍晚時在綿山一家飯莊就餐,店家為其備下一桌豐盛宴席。高宗觀其色、聞其味,拍手叫絕,一嘗,果然香鮮味美,稱其“綿山佳肴”。此事傳至後世,歷代達官貴人上綿山,都要品嘗晉王宴。
潞公宴
潞公宴源自北宋名相文彥博。彥博,字寬夫,介休文家莊人。曾出將入相五十年。因平叛有功,宋神宗封其潞國公。元豐年間,宋神宗誥封介之推為潔惠侯,文彥博奉旨至綿山修建封侯亭。竣工後,縣令設宴款待,並請文彥博點菜,文彥博不好拒絕,就按照自己的口味點了十幾個。之後潞公宴逐漸傳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宴。
開元御宴
“開元御宴”是聞名三晉的綿山名宴,它始於唐代。相傳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上綿山朝拜,縣令要在綿山一家飯莊接待,並要求菜餚鮮美,風味獨特。店家便按當地口味做了一桌宴席。唐玄宗食後贊其“香鮮味美”,張悅、宋璟也從未品嘗過這種山中風味,齊夸“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滿意,遂斗膽請求聖上賜名,唐玄宗脫口而出,“就叫開元御宴吧”。之後,凡上綿山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要品吃此宴,此宴逐漸出名,流傳至今。
青主宴
明末清初大學者、醫學家傅山一生喜名山大川,曾數次入綿山修道。尤擅醫道和養生。他主張“學仙先學醫,醫道通仙道。”他發現綿山中藥材品種達一千多種,其中珍貴藥材就有幾十種,遂四處採集,令人將藥材、野菜、野果、蔬菜、肉類製成一宴,味道清新爽口,風味獨特,後人稱之為“青主宴”。青主宴主要特色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諸味合而服之,調和陰陽,補精益氣。
農家宴
相傳,此宴出自東漢永興年間。東漢後期,郭泰聯合三萬名太學生抨擊朝政黑暗與腐敗,成為當時名震天下的“清議”。河南尹李膺稱郭泰“身有仙骨,寰觀氣宇”;汝南太守范滂贊其“隱不違親,貞不絕俗。”之後,由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擊,飽讀經典的郭泰從洛陽返回介休從教育人。一日,與郭泰結為莫逆之交李膺、范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綿山朝拜遊覽。為款待老友,郭泰特地在綿山一館舍備下一桌農家宴,綿山雜食,香氣飄逸,鄉風山野之趣,令這些見多識廣的朝廷大員嘖嘖稱奇。從此,“農家宴”這一佳話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成為三晉名宴。至今,農家宴更因文化底蘊深厚而名揚天下。

景區文化

1、歷史記載最早,在中國第一部史書《左傳》中就曾4次提到,最早的詩集《詩經》、《楚辭》中也都有記述。《詩經》中記載“逝將出汝,適被牙郊,誰之永號。”真實地描寫了介推母子的隱居生活 。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成為歷代膾之人口的佳話。
綿山風景名勝區
景區文化
2、抱腹岩的山勢奇特為天下"絕無僅有"。它高60米,寬180米,深50米。可以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其中。驚險壯觀的岩下飛空掛鈴,更為一絕。
3、《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形成於唐代開元二十年,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它生動地記述了三國曹魏時期高僧迪公籌劃創建抱腹寺的情況2,並有許多唐 、宋名人題記。內容與書法價值極高。特別是碑與寺相距200餘米,可謂千古之謎,中國沒有第二例。
4、“賀知章登山道”,是從岩溝直插岩上的一條險道。據《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側唐代詩人賀知章題記,他當年登綿山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50米以上的“棋盤洞”附近,再由棋盤洞攀100米雲梯到雲峰寺下;然後沿120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抓70餘米的鐵索登上鐵索嶺,並一股作氣爬上摩斯塔的。全長500餘米的路程幾乎都是75度的絕壁。既是一處奇險的自然景觀,又具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可謂天下奇觀。
5、蜂房泉是一處高100餘米,寬30餘米的抱腹岩。岩的下部大小數十個石乳常年滴水,落入石池時發出叮咚的樂聲。歷代文人把它稱做"懸泉"。像這樣掛在岩壁上的泉,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
6、大羅宮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築,總面積達30000平方米,堪與布達拉宮媲美,為天下第一道宮。宮內300平方米中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畫都是中國一絕。
7、天橋棧道全長300餘米,全部建在山的頂部,邊上裝有仿漢白玉欄桿,遠遠看去猶如白鶴凌空展翅。人從橋上過,泉在腳下涌,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此情此景,即使游遍中國名山大川也難尋難覓。
8、二十公里的水濤溝、蒼岩、曲徑、奇樹、怪石、山花、野草點綴其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說的綿山 石桐水千迴百轉 ,湍湍流過,蒼鷹低回空谷鳥鳴,組成了一幅奇特的山水畫卷。其中的五龍飛瀑落差80餘米,遊人可從瀑下通過;水簾洞府瀑流從洞前飛流直下,洞內可容納三四十人。這樣的風光,在北方地區實屬罕見。
9、綿山之神為介之推,距今2600多年,為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 。綿山之佛為空王佛,俗名田志超,原是一名唐代高僧,是漢人成佛的第一位。此外初唐大將尉遲公,北魏淨土宗先驅曇鸞也都是綿 山 特有的神佛。他們全都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這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綿山這神從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到山神、土地,綿山之佛從燈明、妙光、燃燈到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神、佛之多之全,也為中國之最。
10、綿山宗教樂團由150人組成,多次為台灣宗教人士表演,尤其是北京白雲觀舉辦方丈升座典禮,河北鹿台開光典禮 ,遼寧普庵觀開觀典禮,樂團表演頗受好評。中國道教協會長閔智亭對綿山宗教樂團給予高度評價。

旅遊信息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有效證件指醫師執業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護師資格證等相關證件。

景區門票

門票:旺季票價110元,停車費50元
綿山風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中國民間故宮,華夏第一民居——王家大院,近在咫尺,任您組合,名山、名城、名院一游皆得。山西省境內大運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把山西許多著名旅遊景點串連一線,游名山(綿山)觀名城(平遙古城)看名院(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名樹(洪洞大槐樹)尋根祀祖盡在彈指一揮間。

交通信息

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公路南下至靈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後約10公里左右。
西安方向:沿西禹高速過黃河龍門大橋至侯禹高速到大運高速北上至靈石出口下約10公里左右。
火車路線:
1096次 普快 西安——介休
1673次/1676次 空調普快 西安——介休
2670次普快 西安——介休
2672次 普快 西安——介休
K690次 快速 西安——介休

旅遊季節

03——04月份春到綿山,回歸自然生態游;
05——09月份尋幽探奇,消夏避暑游;
10——11月份金秋紅葉、層林盡染,綿山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12——02月份綿山暖冬遊,古老神奇的綿山同一景區溫差懸殊,水濤溝觀冰峰,玉柱擎天,龍脊嶺賞鮮花,山花爛漫。

綿山特產

陳釀黃酒
黃酒亦稱“老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飲料酒,俗稱“國寶”、“液體蛋糕”,其豐富的營養價值、獨特的口感、低酒精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飲用黃酒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一種時尚及健康首選。綿山陳釀黃酒在充分保證黃酒營養價值的基礎上,為更好的保證黃酒的口感,加入了木瓜、紅棗等高營養價值的綿山純天然、無污染的原材料,經過長期的陳釀,形成了不同年份的陳釀黃酒。
綿山風景名勝區
陳釀黃酒
綿山黃酒,是在清鹹豐年間介休義安村“鹹亨涌”木瓜黃酒的基礎上經不斷最佳化升級而釀製的優質黃酒。早在民國十八年(1929)就獲得了國際巴拿馬賽酒會銀質獎章。一個酒品能有如此久遠的獲獎歷史,這在黃酒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另外綿山風景區做為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寒食清明節發源地,慈孝之都,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綿山”牌做為綿山陳釀黃酒的商標,在顧客中有很好的美益度及知名度,便於我們的宣傳、推廣,易於消費者接受、認可。
綿山陳醋
綿山陳醋,名揚四海。其釀造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期。晉文公二年,綿山立介公廟,廟主解張設坊造酒,既而釀醋。後傳之民間,經歷代醋工不斷研製,始具特色。
綿山風景名勝區
綿山陳醋
明末,介休人王來福,立“美和居”醋坊振興祖業,選用當地高粱為主料,用小麥豌豆大曲發酵,改“白焙”為“熏焙”,使用“三伏暴曬”、“三九撈冰”的方法,釀製成酸、香、綿、甜,色味俱佳的綿山陳醋。並在康熙年間傳入宮中,成為御膳佐料。從此,綿山陳醋名聲鵲起,卓然雄踞中國四大名醋之首。
如今,綿山陳醋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創新發展,精選當地特產高粱、小麥和綿山泉水,釀製出品質優良風味絕佳的新一代綿山老陳醋,成為三晉醋業的盟主。
寒食宴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寒食節前,玄宗皇帝駕幸大明宮,文武百官早朝,山呼禮畢,高力士唱道:“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宰相張九齡奏道:“寒食節自晉文公以降,歷久不衰。今聖朝敦化,宜給百官假休,以顯盛世皇恩,望陛下三思。”玄宗龍顏甚悅,遂命降旨:“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歷史上寒食清明節放假即從此始。寒食節當日,玄宗在大明宮設宴款待百官。時逢灞河邊柳樹已長新芽,張九齡歷年寒食節冷食時素喜柳芽新菜。這天,他將夫人新制柳葉菜獻上,玄宗久在深宮,偶吃柳芽,甚覺味美。遂唱詩云:“長安芳樹映天津,灞橋翠柳窣地新。今歲盛宴過寒食,明年興酒作清明。”眾臣紛紛唱和,張九齡詩云:“賜宴初逢寒食節,筵開盛世禁苑新。桑榆垂暮已晚景,赤心何路報堯仁。”後來,此宴由宮中傳出,成為民間佳肴。綿山開發後,挖掘推出此宴,以享佳賓。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29.86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26.50

所獲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