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污染

網路污染

網路污染(Internet Pollution)廣義上指網路中存在的類似於現實世界的環境污染問題。範圍包括計算機網際網路,並擴展到移動通信等其它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產生的各種與網路相關的領域。目前,對於“網路污染”還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污染
  • 外文名:Internet Pollution
  • 影響範圍: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等
  • 定義:暫無明確定義
背景,發展現狀,治理方式,網路監管,我國舉措,負面影響,污染源,危害,危害方式,

背景

隨著網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際網路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更為寬闊的天地,這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通過網路技術所提供的傳播交流平台,盡情享受著豐富多彩的畫面,並可各抒己見。這種功能強大,且快捷先進科學的精神生活活動平台,使多少人為之嘆服。然而,對廣大網民來說,時下國內許多網站上存在著越來越多有如牛皮癬般令人煩惱不已的“網路污染”。

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網際網路站已達70萬家,上網用戶逾1.1億。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年增長率為28.9%。中國手機網民去年增加1.2億,達到2.33億人,手機上網成為網際網路用戶新的增長點。如何為數億網民提供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我國網際網路發展有三個特點,輿論傳播突出、網路空間與現實生活互動突出、先發展後管理突出。各種矛盾在套用中暴露出來,而當前法律建設還不完善。同時,網際網路領域發展有強大動力,套用從傳播到商用服務正在延伸,傳播手段從傳統到移動延伸,服務模式從信息服務到平台模式轉變。管理面臨新的挑戰,難度加大。

治理方式

網路監管

一、世界各國網路監管舉措:
1、美國:“軟硬兼施”的多元化控制
美國是網際網路發展較早的國家,在網際網路輿論的管理理念與實踐方面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法律法規的制定相對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也較為成熟,總體說來,美國的網際網路監管措施體現了“軟硬兼施”的特點。 (1)社會主流意識引導:通過社會的力量和主流價值觀的輿論影響,迫使網站進行自律。(2)行業協會搭建管理平台:對於違規者,行業協會代表整個行業向其施加壓力,迫使其改正其行為,行業協會甚至採取嚴厲措施使違規者失去發展機會。(3)民間組織自建管理機制:民間組織率先提出建立自律模式,通過自覺的研究、摸索、試驗和示範來引導和推動網際網路的健康發展。(4)網站對其網上論壇實施分級分地管理:美國各大網站在實踐中已初步形成一套管理辦法。主要有制定張貼規則、供張貼者自律、接受網民針對違規信息的舉報、及時制止違規行為等。(5)技術手段控制:目前網路輿論控制最常見的技術手段是對內容進行分級與過濾。(6)制定法律法規:美國最基本的有關媒體內容和運營的法律是《第一修正案》。
2、英國:成立專門組織管理和嚴打並舉重在保護青少年
英國在網路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是立法保障和行業自律,並輔之以政府指導。在部落格BBS等網路空間盡情暢遊的網民如果利用網路乾違法的事情,一定會受到查處。英國的網路管理工作主要由一個名為“網路觀察基金會”的組織負責,在英國貿易和工業部、內政部和英國城市警察署的支持下開展日常工作。基金會為鼓勵從業者自律,與由50家網路服務提供商組成的聯盟組織、英國城市警察署和內政部等共同簽署了《“安全網路:分級、檢舉、責任”協定》。“網路觀察基金會”以此為基礎,制定了從業人員行為守則,主要內容包括“網路服務提供者有責任確保內容的合法性“等。
3、韓國:網路實名制、法制保障、民間自律和監督
韓國是世界上網際網路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上網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網路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和使用網際網路,為保護青少年,韓國政府從管理、立法、監督和教育幾個方面採取行動,加強對網路的管理。在韓國,各個網站都要求申請網站信箱或聊天賬號等的用戶填寫詳細的客戶資料,填報真實姓名、住址、身份證號、職業等詳細信息。為杜絕虛假信息,網站對每個申請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核實無誤後,才提供信箱或賬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上網聊天和傳送電子郵件的用戶真實資料進行備案,防止不法之徒利用虛假信息從事網路犯罪。
4、日本:匿名不等於放任
日本網民多數習慣以虛擬身份穿梭於部落格、留言板等網路空間。日本政府雖然沒有實行網路實名制,但對於網上各種有害信息並沒有放任不管。日本在2002年就開始實施《提供商責任限制法》。根據這部法律,若網頁或BBS上傳播的信息對他人名譽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權要求網路服務提供商公開信息發布者的名稱、住址、電子郵件地址及相關IP位址。根據日本2004年10月修訂的一部法律,如果網際網路上傳播的信息造成重大人權侵害,法務省相關機構有權要求網路服務提供商刪除這些信息。
5、法國:重點幫未成年人“防毒”軟體可禁止90%以上不良網站
法國主要有兩個保護兒童免於不良網站毒害的組織,一個是“電子·兒童”協會,一個是“無辜行動”協會。它們的主要任務都是向學校和家長免費提供家用網路管理軟體,指導學校和家長對兒童進行“防毒”保護。“電子·兒童”協會目前已與其他合作夥伴開發出一系列保護軟體,這些軟體分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未成年人,可禁止掉90%以上的包含色情、暴力、毒品和種族歧視等不良信息的網站及一些遊戲網站,並可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
二、我國的網路監管:
國務院新聞辦網路局副局長劉正榮說,中國政府對網際網路的監管正處在不斷摸索與完善的階段。他說“網際網路一直在快速發展之中,網路技術的演變日新月異,政府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和治理措施,才能真正確保網際網路的安全。”
“中國對網際網路監管手段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監管的手段和對象,都是必須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他表示,管理的目的不是將中國封閉起來,因而在監管手段上必須符合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律,必須與現代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

我國舉措

中國在網路監管方面有《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網際網路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等等。
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10月,新修改的《著作權法》為加大著作權保護力度,明確規定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並在第十四條中增加了對資料庫的保護。上述立法和司法解釋以及我國《商標權法》、《專利權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中對商標權、專利權、人格權和身份權等權利的保護性規定構成了我國網路侵權法律制度的總體框架。
2010年4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後的《國家保密法》,首次把網際網路納入監管範圍。 新的國家保秘法將從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負面影響

污染源

①網路黃毒
網路淫穢色情信息,被稱為“網路黃毒”。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特別是網路視聽節目、部落格和點對點網路等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以及手機增值服務業務的猛增,網路淫穢色情等網路“黃毒”開始蔓延。
②網路侵權
1.隱私權侵權
網路服務供應商及其他人可以追蹤
並記錄網路訪問者的私人內容。如
果被收集者非法披露或轉賣給第三
方,則必然導致隱私權侵權。
2.名譽權侵權
通過在網上登載作品,
侵犯公民或法人的名譽並使其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的,
即構成名譽權侵權。
3.智慧財產權侵權
在網路時代,如果智慧財產權權利人
不能有效地控制網路這種日益主流
的傳播方式,那么其智慧財產權就不
可避免地會受到他人的侵犯。
4.網路域名侵權
由於我國法律尚未將網路域名劃入智慧財產權領域,
因此將域名侵權單列為一種以區別於其他網路侵權方
式。
③網路詐欺
1.利用網路發布虛假買賣
信息進行詐欺。
2.利用釣魚網站進行詐欺。
3.六合彩、福彩網站詐欺。
4.利用網路通訊手段傳送
信息詐欺。
5.利用網路交友詐欺。
網路詐欺的共同點是被騙者輕信他人或貪小便宜導致對方詐欺得手。警方提醒市民在進行網路交易時,要對交易網站和交易方的資質進行全面了解,特別是一些企業類的電子商務網站。網上流動的低價競拍暗藏更多欺詐可能性,市民勿輕信。
④網路惡搞
網際網路已發展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擔起維護和發展社會文明的義務。社會對網路文化的寬鬆包容,絕不是放任自流。網上“惡搞”必須有個度,這個 “度”就是法律的規定和基本的道德規範。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對“網路惡作劇只不過是一種調侃娛樂的表現而已,不足為奇”的這種認識,雖然不能批駁為錯誤,但是,任何調侃娛樂都必須把握好度。

危害

1.網路成癮:因為網路的許多特質帶給使用者許多快感,同時又因很容易重複獲得這些愉悅的體驗,使用者便在享受這些快感時漸漸失去了時間感,一方面逐漸對網路產生依賴,另一方面導致沉迷和上癮。
2.網戀問題:青少年則是在網上交了異性朋友,不諳世事的他們情竇初開,又缺乏相應的自制力,在網上談情說愛,深陷網戀難以自拔,而且這種網路愛情又是那么的隱蔽,讓家長難以察覺。如今這一現象已成為困擾許多青少年的嚴重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網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日漸成為讓家長和學校深感頭疼的難題。
3.網路暴力: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網路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觸犯著道德底線。

危害方式

惡意傳播有害信息
有害信息的定義:世界各國都有對有害信息的定義,英國的比較有代表性,它把有害信息分為三類:一類是非法信息,指危害國家安全等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信息;一類是有害信息,比如說鼓勵或教唆自殺的信息;還有一類是令人厭惡的信息,比如有些色情信息。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通過立法等形式,將色情、暴力、危害國家安全、煽動種族和宗教仇恨歧視等信息明確定義為有害不良信息。
網際網路不良信息的傳播:分析顯示,不良信息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搜尋引擎。搜尋引擎頁面能夠將網民需要的信息匯總起來,給用戶提供豐富的選擇。一些不良信息的製造者就利用搜尋引擎的進行信息傳播,幸好現在的搜尋引擎網站監管力度很強,不良信息量已經非常少。其次,是垃圾郵件。現在網民的信箱經常被垃圾郵件“騷擾”,這其中大部分是不良信息,比如反人類反政府類信息、辦假證、賣發票、伴遊等各類違法信息。最後,是IM即時通信軟體,如MSN、QQ等,網民在上網聊天時經常遇到各類彈出連結,釣魚網站信息大都通過此途徑傳播。
修改健康信息
包括故意增加無用信息和有意刪減有用信息,從而使健康信息難以辨認甚至失真。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使用者不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代價,而且還會被迫支付更多的購買成本。也就是他在購買所需要的健康信息的同時,也不得不為無用信息支付費用,同時還要把無用信息過濾出去。故意增加無用信息雖然使健康信息難以辨認,但健康的信息畢竟還保存在其中,而有意刪減有用信息卻往往使健康信息失真。信息使用者由於不知道健康信息已被刪減,結果在這種信息支撐下的研究成果就難免不會失去其科學性。
製造和傳播垃圾信息
當前,垃圾信息中以垃圾郵件和強制瀏覽性信息兩種最為普遍。由於垃圾郵件一般通過廣播式的群發,用戶無法拒收,因此用戶的正常接受受到嚴重干擾,用戶為此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精神成本。同樣,強制瀏覽性信息,也是在瀏覽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某一網站設為瀏覽器的默認主頁,自動進入;或將該網站不經允許地加到瀏覽者的收藏夾里;或讓瀏覽器標題總是出現某網站的網址或廣告,使瀏覽者開機後就自動撥號進入該網站,因此瀏覽者也要為之付出相應的成本。更為嚴重的是,製造垃圾信息的人往往有特殊的目的。要么是為了非法營利;要么是為了散發反動言論,影響政治穩定;要么是製造謠言,使社會產生某種恐懼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