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了中國網路借貸行業的現狀、特徵及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異,梳理了中國網路借貸模式的演化歷程,發現中國網路借貸市場上存在多重風險,深入研究網路借貸風險防控措施,構建網路借貸市場風險緩釋機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個體網路借貸行業現狀 | 第二章 網路借貸行業模式演化進程 | 第三章 網路借貸的風險應對模式 | 第四章 構建風險緩釋機制的對策建議 |
---|
第一節 網路借貸行業特徵 第二節 中國網路借貸行業與已開發國家差異 | 第一節 網路借貸的源起與挑戰 第二節 網路借貸的發展 第三節 網路借貸的異化與野蠻生長 | 第一節 英國的風險應對模式 第二節 美國的風險應對模式 第三節 風險應對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節 網路借貸市場的前景 第二節 消化存量,緩釋風險的短期舉措 第三節 平衡監管與創新,緩釋風險的長效機制 |
創作背景
21世紀以來,個體網路借貸(P2P)對支持中國實體經濟、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該行業發展快、規模大,摻雜大量以網際網路金融名義進行的非法活動,特別是多個平台的“爆雷”現象,引發了對P2P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網路借貸風險緩釋機制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發現,當代中國網路借貸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監管比較寬鬆、徵信系統不完善、相關業務詳細統計缺失、民眾習慣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在大量個體投資人和大量個體借款人間展開的間接借貸業務。由於網路借貸支付成本高、不少平台沒有足夠多的投資人和借款人、大部分平台輕風控且大數據分析能力弱等因素,該行業開始出現資金池,拆標打包、自動投標和債權轉讓等原本可以提高網路借貸效率的方式出現異化,平台偏離信息中介定位,風險較大。
該書分析顯示,P2P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一是中國信貸服務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中產階級規模已經接近歐洲的人口規模,居民對多元化的投資理財渠道的訴求上升。中國的正規金融體系雖然滲透率較高,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目標客戶是少部分高淨值客戶而不是大部分普通客戶。二是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為網路借貸提供的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公司不斷成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都為提高風控能力、降低運營成本,有效服務更多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研究表明,個體網路借貸的發展對於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貴、貸款難”,為個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已經發揮了一定作用。因此,不應當用一刀切的取締方式來處理網路借貸問題。
但是,要妥善處置好網路借貸風險、避免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有必要從短期內如何消化風險存量和長期如何防範風險兩個角度來進一步討論緩釋機制。對短期內如何消化風險存量,該書提出如下建議:設立準入門檻,要求平台持牌經營;建立網貸準備金制度;落實資金存管;設立風險處置預案;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從長效機制角度緩釋風險的建議主要有:加強網際網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平台信息披露管理;在合規的前提下容許平台以多種方式分散風險;強調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加強投資人審核與保護;制定統一標準,建立及時、全面的網路借貸統計資料庫;推動穩健的金融創新,平衡防範風險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沈艷,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大數據和網際網路金融、理論和實證計量經濟學、微觀金融、社會經濟狀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