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湖北省恩施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14年11月11日,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4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 非遺編號:Ⅷ-148 
  • 申報地區:湖北省恩施市 
  • 保護單位:恩施玉露茶產業協會 
歷史淵源,技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施南府黃連溪一藍姓茶商,按陸羽所著《茶經》中的“蒸之、焙之”工藝壘灶制茶。所制茶葉,外形勻整、緊圓、挺直、色綠、豪峰銀白如玉,曾稱“玉綠”。後因其茶味鮮爽、毫白如玉、格外顯露而改名“玉露”。早在清朝就與西湖龍井、武夷岩茶、黃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後又被列入中國現代名茶品目。

技藝特徵

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及品質特奇。
一是採摘特奇:要求在芽長葉狹窄、節間短的品種特徵範圍內的茶樹上,於清明節前的晴天午前露水乾涸後採摘。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且要細嫩勻稱,全芽長2.5厘米左右。
二是製作技藝特奇:恩施玉露製作技藝要遵循穩、適、轉、輕等十大技術要領,沿用蒸、搧、抖、揉、鏟、整等六大核心技術,採用摟、端、搓、扎等四大傳統手法。
三是品質特奇:外形色澤潤綠,條索勻整、緊圓、光滑、挺直如松針,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香醇回甘,葉底綠亮勻整。採用蒸青灶和焙爐為工具,以高溫蒸汽穿透葉組織破壞酶活性的生化原理和茶葉滾轉成條的規律為理論體系,最終形成恩施玉露“蒸青”“針形”和“富硒”三大特色。蒸青環節最具特色,將鮮葉均勻薄攤在蒸青屜中,葉片互不重疊。蒸青適度的葉子呈灰綠色,手捏葉子柔軟如棉,葉面光滑並發出清香。再經扇涼、炒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揀選,完成全部製作工序,用牛皮紙包好,置於石灰缸中封藏。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楊勝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