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長興縣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Ⅷ-14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紫筍茶又名“顧渚紫筍”,產於浙江省長興縣。
唐陸羽著《茶經》稱:“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紫筍”一名,也由唐陸羽《茶經》“紫者上,筍者上”而得名。
唐大曆五年(770年),在顧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茶廠——貢茶院。每年穀雨前,皇帝詔命湖長兩州刺史督造貢茶,顧渚山立旗張幕,太湖裡畫舫遍布,盛況空前。龍袱包茶,銀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將貢茶送到長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等詩句。當時採茶役工約三萬,工匠千餘,累月方畢。顧渚紫筍茶在唐代連續進貢八十多年,會昌中(843年)進貢紫筍茶數量近二萬餘斤,朝廷將貢額勒石立碑,定名為“顧渚焙貢”。
紫筍茶自唐朝經過宋、元,至明末,連續進貢876年。
工藝特徵
紫筍茶芽味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嘗之齒頰甘香,回味無窮。
紫筍茶製作工藝隨歷史發展不斷演進的同時,“古代”制茶方法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延續傳今形成了茶葉界的“一茗七法”:團法、餅法、凌霄法、周氏炒青法、許氏炒青法、北山僧法和大葉蒸青法。
工藝流程
紫筍茶的製作要求每年於清明至穀雨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完成。
紫筍茶製作主要工序如下:
(1)攤青
鮮葉要及時攤青,時間以5~6小時為宜,主要起到散發部分水分和提香作用。
(2)殺青
炒鍋溫度在120°C時,投放青葉250克,先是雙手拋妙,破壞酶活性和蒸發水分,緊接採用“撈、抓、滾、抖”等手法來完成理條成形,炒到八成乾後起鍋適當攤涼。
(3)烘乾
殺青葉薄攤在特製的烘寵頂蓋上,下墊紗布,燃料要用優質木炭,要勤翻勻烘,當烘至茶葉含水量在6%時下烘攤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長期以來,顧渚村民把制茶作為一項重要產業,以家庭為單位,婦女採茶、分揀,男人制茶的“合族業茶”的情況屢見不鮮。水口顧渚山還保留有五百畝左右的古茶園。
傳承狀況
隨著紫筍茶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顧渚村民在紫筍茶製作過程中,為追求快捷性,採用了現代製作工具,忽視了對傳統手工技藝的運用,又因紫筍茶傳統製作技藝培訓和人才缺乏,紫筍茶傳統製作技藝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人物
鄭福年,男,漢族,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浙江省長興縣,項目名稱: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長興縣紫筍茶文化研究會獲得“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長興縣紫筍茶文化研究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2年,紫筍茶分別被商業部、農業部、林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1999年,紫筍茶在北京國際農博會上獲名牌產品。
2002年,紫筍茶被評為浙江省名牌產品。
2006年、2007年,參展的紫筍茶獲得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
社會活動
2018年4月14日,長興縣農業局在大唐貢茶院舉辦紫筍茶王賽暨紫筍茶品質提升技術培訓會。
2018年5月20日,長興紫筍茶推介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