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城市法則:向可持續發展城市轉變

綠色城市法則:向可持續發展城市轉變

如何設計、建設和運營城市及基礎設施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本書展示了如何通過建築與城市設計策略,來改造和升級後工業時代的城市。答案是運用基於可再生能源和可更新建築類型的節能的、零碳的模式。本書介紹了基於綠色城市法則的城市可持續擴展新模式。本書的第一部分明確解釋了這些法則及其套用,並配有清晰的圖表,便於讀者理解。隨後,通過後工業時代澳大利亞城市紐卡斯爾的深入的案例研究,進一步探討、套用法則,因為這座城市正處於發展演變的重要節點。本書提及的綠色城市策略在規模和相關性上既有地方專屬的,又有全球通用的。

基本介紹

  • 書名:綠色城市法則:向可持續發展城市轉變
  • 譯者:吳小菁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電子工業出版社
  • 作者:Steffen Lehmann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頁數:888頁
  • 開本:16
作者簡介,序言,

作者簡介

吳小菁,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獲管理學碩士學位。譯著包括《工業遺址的再開發利用》。

序言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城市本身的環境和社會情況,也試圖建立城市與其日益國際化的城市邊緣地區之間的關係。我得出的一條結論是,努力建立可持續城市,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城鎮化世界裡,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及新的方式,來看待和理解城市,以及城市生活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如果我們不改變使用資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方式,我們就無法一直在地球生活下去。特別是全球化過程中,相互聯繫的大城市擴張似乎不可遏制,它們消耗掉了世界上的大量資源,並最終將給人類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帶來極大的惡果。

城市規劃師、土木工程師和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是建立能夠滿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空間結構。我們希望他們設計和建造安全的住所,供我們在城市裡高效地活動;我們希望他們提供工作、娛樂和聚會的怡人空間。我們喜歡沒有污染和垃圾堆放的城市環境。但是我們也必須認真對待城市對周圍地區產生的影響。我們這個城鎮化的社會,依賴於化石燃料提供動力的工業、農業和運輸系統,已經對世界的生態系統產生了空前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近期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提到,在過去的30年裡,1/3的自然環境已經受到毀滅性破壞。對城市居民、建築師、土木工程師和城市策劃師而言,扭轉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傾向正日益成為(並且至今仍是)越來越突出的挑戰。

本書通過運用城市再生策略和綠色城市概念模型,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想法。這些觀點在作者四年的工作室實踐中得到驗證。他選取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市作為研究對象,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觀點,並將該市作為已開發國家面臨製造業下滑的所有地區級城市的通用案例。本書試圖探索的主題有:城市可以是綠色的嗎?我們如何建立自然風景優美、社會群體和文化多元,同時保證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在近期的研究中,我借鑑了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的研究成果。馮杜能在他的《孤立國》一書中,對城鎮與周邊地區的融合方法做了完美的描述。作為區位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第一個建立了市場、農作系統與它們所在位置之間關係的分析模型。中世紀的城鎮是這一模型的絕佳代表。馮杜能介紹了城鎮被界定分明的農作和林業系統所環繞的內在邏輯,這個包圍圈由4個不同的區域和1個最外圍的區域組成,每個區域的用途各不相同。然而,當主要交通路線(比如可通航的河流或者當今的高速公路)建立時,這個包圍圈就會被打破,繼而被越來越多的線性系統所代替。目前,整個交通系統支撐著我們的城市。

目前,科技的進步使得飛機可以承載著食品從地球的一端飛到另一端,但這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為代價的。食品和貨物長途運輸的廉價服務受到質疑,因此馮杜能的分析模型在當今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本書基於城市農作、城市風景和分散式能源利用的生態城市觀念很有價值。這些觀念是基於新的綠色城市主義的實用法則建立的,並通過密切相關的案例研究加以支持。史蒂芬萊曼的設計工作室很好地闡釋了這一全新的綠色城市主義。這是一本重要的、密切相關且非常熱門的書,全世界的決策者都有必要讀一讀。

赫伯特·吉拉德特
倫敦,2009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