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簡介
發展簡史
1918發現超音波;50年代涉足醫學領域
1965宮崎測定頸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爾建立脈衝都卜勒儀,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脈衝低頻
超聲+適當顱窗,建立了經顱都卜勒(TCD),如今已發展 到第四代,可進行微栓子監測
儀器優點
由於 TCD能無創傷地穿透顱骨,其操作簡便、重複性好,可以對病人進行連續、長期的動態觀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 MRI、 DSA、 SPECT等影像技術所測不到的重要
血液動力學資料。因此,它在評價腦血管疾患以及鑑別診斷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儀器缺點
經顱都卜勒超聲的套用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受操作者技術的影響,如今尚缺乏對正常和異常頻譜形態統 一判定標準和命名,尚未建立各參數統一的正常值,而且
經顱都卜勒超聲的失敗率為2.7%~5%。其原因為老年人(尤其是婦女)顱骨增厚、動脈迂曲、動脈移位等。但隨著經驗的逐步積累以及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經顱都卜勒
超聲的套用會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功能
由於顱骨較厚,阻礙了超音波的穿透,過去的都卜勒超聲只能探測顱外動脈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經顱都卜勒超聲儀(TCD),能穿透顱骨較薄處及自然孔道,獲取顱底主要動脈的都卜勒回聲信號。它可探測到的血管主要有:
ICA:
頸內動脈顱內段CS:頸內動脈虹吸部
臨床使用ACOA:前交通動脈
PICA:小腦後下動脈
TCD技術摒棄了傳統的
腦血流圖的不準確性和腦血管造影的有創傷性,同時為CT、MRI等現代影像技術提供了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教,成為影像診斷的重要佐證,可為
腦血管病的診斷、監測、治療提供參考信息,並對能引起腦血液動力學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
套用
範圍
下列適應症可套用TCD檢查:
(1)診斷顱內血管阻塞病。
(2)診斷顱外血管阻塞病變(特別對慢性ICA阻塞)合併頸總動脈壓迫試驗,以了解側支循環是否良好。
(3)評價顱外血管病(ICA狹窄、阻塞、
鎖骨下動脈盜血)對顱內血流速度的影響。
(4)診斷與追蹤探測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
(6)評價WILLIS環側支循環能力:
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前,預測夾閉作用。任何一種血管阻塞前後的探測。
經顱都卜勒設備(7)診斷顱內其他血管病:
顱底異常血管網症。
動脈瘤。
血管性痴呆。
(8)間歇監測與追蹤研究:
急性卒中。
顱內血管阻塞後自發性或治療後再通。
顱內血管阻塞後抗凝治療過程中的血流改變。
血液粘稠度的變化。
(9)連續監測。
現狀
經顱雙功能彩色都卜勒超聲
經顱雙功能彩色都卜勒
超聲(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S)是用低頻探頭顯示腦實質二維結構、結合彩色都卜勒CDFI及頻譜都卜勒PW等顯示顱內血管及血流速度的一種直觀而有效的診斷工具,能用來評價顱內血管、腦實質及顱骨結構,還能直接檢測顱內腦底主要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參數,較敏感地反映腦血管的功能狀態,是一種可靠的、可重複的、價廉的、可以作為診斷和預測療效的腦血流改變的重要工具。TCCS可通過直觀的方式選擇目標血管,測量顱內各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度,臨床上可用於腦溢血病人及中風病人的康復複查,並經常用於術中床旁檢查急診病人的腦血流情況。如今採用TCCS方法研究抑鬱症等精神性疾病腦功能改變的研究尚未見報導。
評價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反映腦動脈管腔大小及血流量。血流量一定時血流速度與管腔大小成反比例,當管腔嚴重狹窄(90%)或完全梗阻時,血流速度下降,個體間各值可有很大變異,但個體內差異很小,且左右基本對稱,如兩側相差很大可認為異常。由於顱骨太厚,
腦供血不足,血流本身信號弱及操作技術等原因,可有部分血管不能被探出,此類情況不能貿然診為血管阻塞或發育不良。
脈衝指數
(PI)
反映腦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PI值越大,腦血管外周阻力越大,反之則阻力越小。
音頻頻譜
反映腦血管局部的血流狀態。
確定病態
(1)狹窄處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或有較大側差(>2S)。
(2)狹窄後區域內脈動減少。
(3)任何區域吶導致頻譜增寬的異常血流。
(4)
後交通動脈或前交通動脈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提示有側支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