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
嗅神經:
人的嗅神經始於鼻腔的嗅黏膜。嗅細胞的中樞突先在
黏膜內合併交織成叢,再由叢合成15~20條嗅絲。嗅絲離開嗅黏膜,向上穿經篩骨板的小孔進入顱前窩,終止於嗅球。嗅細胞既是嗅覺的一級傳入神經元,又是嗅感受器的接受細胞。嗅神經元髓鞘,其表面包著由硬膜和蛛網膜形成的雙層“套鞘”。顱內蛛網膜下腔可循此鞘下的間隙延至嗅黏膜。因而有些顱壓增高的病人,也可能出現自鼻腔外漏腦脊液的情況。顱前窩骨折時,嗅絲可撕脫,引起嗅覺障礙。
視神經:
視神經發源於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層,發自視網膜鼻側一半的纖維,經視交叉後,與對側眼球視網膜顳側一半的纖維結合,形成視束,終止於外側膝狀體,在此處換神經元後發出纖維經內囊後肢後部形成視輻射,終止於枕葉距狀裂兩側楔回和舌回的中樞皮質,即紋狀區。黃斑的纖維投射於紋狀區的後部,視網膜周圍部的纖維投射於紋狀區的前部。光反射的徑路不經外側膝狀體,由視束經上丘臂而入中腦上丘,與動眼神經核聯繫。對其檢查主要包括視力、色覺、視野和眼底檢查。
動眼神經:
起自中腦的動眼神經核,含有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兩種纖維。軀體運動纖維支配眼球的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和上瞼提肌的運動。內臟運動纖維(副交感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使瞳孔縮小,晶狀體變凸。動眼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上瞼下垂、眼球向外斜視、瞳孔散大等。
滑車神經:
起自中腦上丘平面動眼神經核下端的滑車神經核,其纖維走向背側頂蓋,繞大腦腳外側前行,穿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內,分布於上斜肌,支配此肌。單純的滑車神經麻痹較少見,表現為患眼向下向外運動減弱,並有復視。
三叉神經:
共有三個分支,第一支眼神經,為感覺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為感覺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感覺和運動纖維)。感覺纖維分布於顏面、眼、鼻、口腔,傳導痛、溫、觸等感覺和眼外肌、咀嚼肌的本體感覺。運動纖維分布於咀嚼肌,支配咀嚼肌運動。三叉神經損傷,表現為咀嚼肌癱瘓、萎縮,頭面部皮膚、口、鼻腔黏膜、牙及牙齦黏膜感覺喪失,角膜反射消失。
外展神經:
起自腦橋下部的展神經核,軸突組成展神經,分布於眼外直肌,支配眼球向外側運動。展神經損傷時眼內斜視。
面神經:
面神經含運動、感覺和副交感纖維。運動纖維起自位於橋腦尾端腹外側的面神經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瞼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頸闊肌等。味覺纖維起自膝狀神經節,支配舌前2/3的味覺。少數感覺纖維傳遞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膚、淚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黏膜的一般感覺。副交感纖維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的分泌。
位聽神經:
亦稱“前庭蝸神經”或聽神經由蝸神經和前庭神經兩部分組成。蝸神經的感覺神經元位於耳蝸的螺旋器(柯蒂氏器),傳導聽覺衝動。前庭神經的感覺神經元位於內耳前庭器官(囊斑、壺腹嵴),傳導位置覺衝動。位聽神經損傷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和聽力障礙。
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包括感覺、運動和副交感三類。感覺起源於上神經節及岩(下)神經節,其周圍分布於:①舌後1/3的味蕾,傳導味覺;②至咽部、軟齶、舌後1/3、扁桃體、兩側齶弓、耳咽管以及鼓室,接受黏膜感覺;③至頸動脈竇和頸動脈球即竇神經(與呼吸、脈搏、血壓的調節反射有關)。它們的中樞支皆終止於延髓的孤束核。運動起自疑核,分布於莖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窿。副交感起自下涎核,經鼓室神經、岩淺小神經,終止於耳神經節,節後纖維支配腮腺分泌。
迷走神經:
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並行,穿出腦幹後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供應除軟齶肌和莖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軟齶的肌肉。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幹脊髓核。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管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齶、硬齶,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於內臟器官。
副神經:
副神經由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及軀體運動纖維組成。前者起自疑核,支配咽喉肌,後者起自副神經核,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當一側副神經損傷時,導致該側胸乳乳突肌癱瘓,頭無力轉向對側,斜方肌癱瘓肩部下垂,抬肩無力。
舌下神經:
舌下神經起源於延髓背側部近中線的舌下神經核,其神經根從延髓錐體外側的前外側溝穿出,經舌下神經管到顱外,支配舌肌。舌向外伸出主要是頦舌肌的作用,舌向內縮回主要是舌骨舌肌的作用。舌下神經只接受對側皮質延髓束支配。舌下神經的中樞性損害引起對側中樞性舌下神經麻痹,舌肌無萎縮,常伴有偏癱,多見於腦血管意外。周圍性舌下神經麻痹時,舌顯著萎縮。舌下神經核的進行性變性疾病還可伴有肌肉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