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痙攣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是指顱內動脈的持續性收縮狀態。如果僅在血管造影時發現血管處於痙攣狀態,患者沒有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稱為無症狀血管痙攣;如果患者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則稱為症狀性血管痙攣,又稱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腦血管痙攣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tracranial Vasospasm
  • 英文別名: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血管
  • 常見病因:顱內動脈瘤破裂後流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物導致
  • 常見症狀:意識狀態惡化,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頭痛、嘔吐,及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上升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防,

病因

顱內動脈瘤破裂常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產物是導致腦血管痙攣的最主要的原因。顱腦損傷、顱腦手術、血管內介入治療、結核性和化膿性腦膜炎、偏頭痛、高血壓性腦病等也可誘發腦血管痙攣。

臨床表現

腦血管痙攣本身並無典型的特異性臨床表現,一般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後3~5日,如果出現意識狀態的惡化,甚至伴隨新出現的局灶定位體徵,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以及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頭痛、嘔吐等,臨床除外電解質紊亂,CT檢查除外繼發性腦積水及顱內血腫後,需高度懷疑腦血管痙攣的可能性。還有不明原因的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上升也存在腦血管痙攣的可能性。

檢查

1.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是腦血管痙攣診斷的“金標準”,對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的陽性檢出率高,可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如果腦血管造影證實患者存在嚴重的腦血管痙攣,需儘快給予相應治療。
2.經顱都卜勒超聲(TCD)
是目前檢測腦血管痙攣的一種常用方法,如果發現局部腦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快,則提示存在血管痙攣導致的血管狹窄。其主要優點是無創傷,可連續多次重複檢測,可用於動態檢測血管痙攣的病程及評價治療效果,但該檢查的準確性與檢測醫師的經驗和技術有關,由於顱骨厚度的限制,一般只能測定某些特定的顱內血管節段。
3.CT
對於12小時內發生的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準確率較高,並可據此間接推測顱內動脈瘤的部位。根據蛛網膜下腔出血後24小時內CT顯示的出血量,可推測發生腦血管痙攣的危險性。
4.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高解析度的CTA、CT灌注成像能夠準確診斷顱內主要血管的嚴重血管痙攣,但對於診斷小動脈的血管痙攣,以及鑑別輕度和中度痙攣,尚有一定局限性。

治療

1.病因治療
儘早明確病因,及時處理原發病,如儘早處理顱內動脈瘤、減少顱腦手術或血管內介入操作的局部血管刺激和損傷等。
2.藥物治療
尼莫地平、法舒地爾等可用於治療腦血管痙攣,其他如血管內治療、改善腦灌注等治療,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具體選擇治療方案。

預防

以下關於腦血管痙攣的防治主要針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腦血管痙攣,其他類型的腦血管痙攣可以此為參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包括病因治療、預防為主、全程治療、防治併發症等。
1.影像學檢查提示腦血管痙攣,患者有臨床症狀,需儘早治療及動態監測。
2.提示腦血管痙攣,但患者尚無臨床症狀,建議預防性治療及動態監測。
3.未發現腦血管痙攣,但患者有臨床症狀也需要給予治療及動態監測。
4.對於存在腦血管痙攣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自發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損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大血管周圍手術後等,儘管患者暫無臨床症狀,仍需加強病情監測,並給予預防性治療。
總之,早期診斷和儘早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是減少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改善預後的關鍵環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