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奇蹟

深圳經濟特區的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歷史的寶安縣,深圳亦稱“鵬城”,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亦是祖國南方的一顆璀璨明珠。她在改革開放的呼喚中誕生,她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以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視窗”而聞名遐邇,借改革開放的東風而展翅翱翔。其發展之迅猛,變化之巨大,舉世矚目,被稱為“中國的奇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奇蹟
  • 歷史:1600多年
  • 地點:寶安縣
  • 級別: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
會議總結,歷史事件,歷史機遇,市場經濟體制,經濟數據,

會議總結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9月6日上午在深圳舉行。大會對深圳特區30年來的成就、經驗進行總結,並對深圳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晚上8點30分開始燃放了30分鐘的焰火。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大會並發表講話,他充分肯定了經濟特區的發展建設成就。胡錦濤表示:“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蹟。深圳經濟特區廣大幹部民眾以蓬勃的進取精神和創新實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
了重要貢獻。”“中央將一如既往支持經濟特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發揮作用。”

歷史事件

1978年,中國引進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港怡高實業公司電器廠,落戶於寶安縣石岩公社上屋大隊
經濟奇蹟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炸山填海的開山炮好似早春的第一聲驚雷,這一聲春雷又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 1979年8月,深圳蛇口工業區順岸式碼頭建設,多拉一車泥土獎勵4分錢,引發了驚動中央的“4分錢風波”。後國家領導人肯定了這一做法,由此推動了深圳乃至全國的工資制度改革。
1981年,深圳蛇口工業區提出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傳遍祖國南北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同為深圳精神的代表性口號 1979年底和1982年7月,2萬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後進入深圳參加建設,逐漸成為深圳發展的中堅力量。 1982年8月6日,國務院批准《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二線設防和管理方案的意見》,正式確定深圳經濟特區範圍。 1983年7月,深圳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股票,該公司也是以公眾集資創立的國內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7年12月1日,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使用制度“第一場革命”的首宗土地使用權拍賣會在深圳會堂舉行 1991年8月,深圳第一次公開發行股票抽籤表,吸引股民在各個發行點排隊認購

歷史機遇

1980年特區成立之初遍地“麻雀”變“鳳凰” 1980年深圳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和創業者潮水般湧向這裡,他們行囊簡單,擁有的只是對未來熱切的期望。
1980年特區成立之初
當年44歲的北京市計算機三廠勞動服務公司經理郝連玉,為解決廠里職工子女就業困難,1982年帶著18名待業青年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靠賣油條、大餅起步,辦起了“北京餐廳”。
當時的深圳蛇口工業區,走幾步就到海邊,木板房、曬魚竿隨處可見,買菜要開6個多小時車。但是艱苦的條件卻沒有人叫苦叫累,對成功的渴望時時都在激勵著創業者們。郝連玉告訴記者,深圳改革開放初期就是一個“英雄不論出處”的年代,深圳就如一張白紙,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獲得成功,改變自己的命運。
郝連玉的北京餐廳因為經營方式的改變獲得了良好的收益。比如現在司空見慣的“餃子論個賣”、“晚上10點不打烊”,這些小小的“新”手段,就讓北京餐廳的營業額翻了一倍。最好時北京餐廳擁有五家連鎖店。
馬明哲,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1983年調入蛇口工業區時只是一名普通司機。馬明哲雖然只有國中文化,但是他聰明,有志向,而今已成為中國保險業界的風雲人物。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後“中生代企業家”崛起 1992年,鄧小平視察深圳並發表南方談話,並因此引發一輪以政府官員、教師和科研人員為主導的下海潮。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更是吸引了一批下海創業者,並因此形成了名揚中外的深圳“中生代企業家”群體。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後
1982年,從浙江諸暨一個小山村考上浙江大學的壽培平畢業以後,被分配到全國最大的絲綢服裝公司華絲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後擔任辦公室主任和蛇口工業區團委副書記職務,工作十分順手,待遇也不錯。
“小平南方談話就像給我們洗了腦、鬆了綁一樣。”壽培平說。1992年,壽培平毅然到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服裝企業出任公司總經理。憑藉自己的管理經驗,壽培平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讓這家負淨資產的企業盈利200多萬元。
目前壽培平的公司已被《名牌時報》評為影響中國服裝市場的十大女性名牌之一。壽培平也被評為影響中國紡織服裝業的50人之一,並被推選為深圳市服裝協會副會長。
壽培平值得驕傲的兩件事,一是曾被交通部選中,進入被譽為“企業黃埔軍校”的第二期企業幹部管理培訓班學習,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學習企業管理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之一。第二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因為工作原因,到浙江招收了很多批打工妹到深圳打工,解決了他們家庭困難,還有一些打工妹在深圳工廠學到了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家鄉開起了自己的服裝廠。
像壽培平這樣的企業家現在是深圳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年輕、有朝氣、有闖勁、有知識,同時也有著時代積澱的歷史感與豐富經驗。他們憑藉個人獨特的魅力與出色成就成為經濟界領軍人物的同時,他們帶領的企業也代表深圳,走向全國及至世界的前端。
1997年香港回歸後全球化“衝浪者”誕生
1997年香港回歸後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受惠於香港這座國際化橋樑,深圳吸引了眾多香港、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到深圳發展。他們或者創業,或者辦廠,都在深圳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來。
來自南非的維里埃和深圳結緣快10年了。2001年維里埃被南非一家進出口公司派駐深圳工作了一段時間,看到了中國與南非之間巨大的貿易商機。維里埃很快就在深圳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
維里埃公司剛成立時就與深圳一家VCD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廠家開發了產品英文版本以供非洲市場。維里埃回南非找到了兩家大的電器經銷商,以中國產品的物美價廉打開了非洲的市場。公司第二年就有了上百萬美元的盈利。隨後維里埃又開始擴大公司經營項目,向非洲出口電子安防、MP3等產品。
目前,深圳海外留學人員70%由香港引進。同時還有6萬餘香港人在深圳居住。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的弟弟馬克·恩德桑喬2002年來到深圳開辦了一家木屋燒烤店,同時在深圳市福利院當義工,一直免費為福利院的孩子教鋼琴。如今馬克說著流利的漢語,寫著一手好毛筆字,還娶了一位漂亮的河南姑娘。
1999年首屆高交會後“新生代企業家”橫空出世
1999年首屆高交會後
從1999年起,深圳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促進國家、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以此為標誌,知識經濟匯入深圳發展的歷史洪流,一批“新生代企業家”橫空出世。
可能會有人不知道馬化騰,但不會忘記戴紅圍脖的“小企鵝”。被稱為“騰訊”之父的馬化騰不僅是深圳自己培養的本土企業家,更是借新經濟發展機遇獲得成功的傳奇人物。
1993年,22歲的馬化騰於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在中國電信服務和產品供應商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主管網際網路傳呼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1996年夏天,三個以色列年輕人有感於網上溝通不便,就自行設計了一個可以即時找到對方、點對點談話的小軟體ICQ。1997年,馬化騰在註冊使用ICQ過程中,發現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戶中推廣很難。1998年,馬化騰就與大學同學張志東創辦了“騰訊”,推出中文網路尋呼機,研發了獨特的離線訊息功能和伺服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實用性上擊敗了ICQ。當年註冊用戶達到了130萬人,並很快獲得IDG和盈科數碼的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2001年年底,騰訊實現了1022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而今年僅上半年就實現淨利潤近37億元。 2004年中小板啟動 資本市場“弄潮兒”出現
深圳企業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和沉澱,先後經歷了“生產為王”和“行銷為王”的時代,如今正走進“資本為王”的時代。而深交所中小板創業板的先後啟動標誌著民營企業家真正躍上了資本市場的大舞台,開始演繹一個又一個新的財富傳奇。
今年5月6日,深圳海普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登入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為首支發行價超過百元的A股上市公司。當天股價還一度漲至188元。雖然公司掌門李鋰李坦夫婦多次表示對股票和資本一竅不通,也不打算去了解。但是這沒有妨礙他們一夜之間資產超過500億元。
李鋰198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系後進入成都肉聯廠工作,1992年10月進入重慶通達,先後擔任總工程師、董事長兼總經理,1998年4月在深圳創立海普瑞。海普瑞從創辦到現在的12年間,共經歷了7次股權變更。而正是通過資本市場上的一次次動作,使李鋰夫婦獲得了快速發展。
同樣的財富神話也發生在比亞迪、科士達中青寶等深圳一批民營企業上市公司身上。據深交所最新數據統計,深圳目前在境內外共有上市企業223家。在境內上市企業中,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有52家,首發募集資金超過388億元,中小板上市企業數量和募集資金總額均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在創業板上市8家,首發募集資金合計67.79億元。

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體系促進經濟高速發展
市場體系促進經濟高速發展
在深圳,人們把這套新體制稱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土地市場、高新技術成果交易中心、證券市場。。。。。。今天,在深圳,市場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到政府轉讓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國有企業的產權轉讓,小到部門採購辦公用品,都是市場說了算。1997年,新華社公開發布一條訊息稱,深圳已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對深圳人而言,這是對他們近20年的先行先試,勇於創新的一次總結。對全國乃至全世界而言,“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有了一個直觀的樣本。
可以說,經過20年的改革,深圳市從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已基本完成,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建立了通過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市場調節價格的商品已占到97%以上;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體系;以公司制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使大部分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建立了以間接手段為主、面向全社會的經濟管理調控體系,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社會資源的配置不斷得到最佳化。
轉眼間,又是5年匆匆而過。深圳人沒有虛度光陰,他們不斷豐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
國企改革繼續高歌猛進。2000年底,深圳出台了深圳化國企改革的“1十11”檔案,大力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全面推進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目前,66家市屬一級企業的改革方案工在實施,僅去年就完成了212家企業的“放小”工作。上月底,深圳推出深能源等5家大型國有企業部分產權,面向國際招標,多家全球500強企業擬定了標書。
大膽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到去年底,全市民營企業達到5.49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近一半,民營高科技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10%,民營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20%,湧現出“華為”、“中興通訊”這樣的全國知名龍頭民營高科企業。
為適應市場經濟和加入WTO的要求,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政府不斷向市場“放權”。
“破”“立”並重構築新體制
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深圳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0年至1985年,主要特點是局部改革,單項突破。以改革基建體制和放開價格為突破口,打破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
建特區之初,百業待興,深圳的創業者們要進行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只能利用外資或銀行貸款。這些借來的錢是要求回報的,傳統的基建管理辦法顯然難以保證這一點,建築工程引入招投標機制是必然的選擇。1982年9月,深圳就建立了建築工程招標承包制度。
這一階段“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雖還屬於淺層次,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主導作用,使長期被排斥的市場機制在改革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二階段為1986年到1991年,深圳進入了系統的、有目標的配套改革階段;在這一階段,繼續擴大市場調節的範圍,價格改革主“以調為主”發展到“以放為主”,到上世紀80年代末,97%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調節,形成了以市場價格為主的價格體系
這一階段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1987年首次以公開拍賣、招標和協定三種形式有償轉讓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作為商品被推進了市場。以此為標誌,深圳在生產要素商品化、市場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業產權轉讓,使企業產權進入市場;建立外匯調劑中心,按供需雙方共同接受的價格對外匯餘缺進行調劑;建立證券市場;建立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等,基本打破了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框架,朝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體制邁出了一大步。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1997年,全面創新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框架。小平同志南方發表談話,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深圳在此背景下,正式提出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國企改革是這一階段的“重頭戲”:從成立市級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開始,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按國際慣例對企業進行分類定級;推行企業無行政主管部門改革,建立國資委——資產經營公司——企業的三級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管體系;對資產經營公司的規模、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重大調整,進一步完善這一體系;選擇28家企業開始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選擇部分企業進行經營者年薪制和員工持股試點,對市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實行重大改革;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對市屬國有企業進行全面的公司制改造。
據悉,在中編辦的全力支持下,深圳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醞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試點方案。改革立足於政府職能重新定位、組織結構與機制(決策機制與運作機制)創新,實現政府決策、執行與監督相分離的公共管理模式。
新鮮經驗推動全國改革開放
新鮮經驗推動全國改革開放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小平同志這幾句話,準確地道出了深圳人一以貫之的實幹作風。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三個有利於”作為各項改革決策和檢驗改革得失的標準。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就是深圳敢闖敢試的一個典型事例。在人們還不能接受社會主義國家的土地也有價格和地租的情況下,大膽提出了國有土地使用費的概念。正是根據深圳的探索,1988年4月12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原憲法中禁止土地出租的條款,改為“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國有土地的使用制度的改革開始在全國推開。
“拿來主義”是深切向又一經驗。深圳毗鄰香港,而香港是個市場經濟發達、運作相對完善的地區,為深圳曲改革提供了一個可貴的參照系。深圳大膽地學習和借鑑,解決了改革中遇到的許多難題。深圳法制局行政法規處的徐友軍處長介紹,他們出台一項法規之前,參考律政司的有關做法已經是慣例了。
深圳人不喜歡搞“爭論”,對改革開放涉及到的意識形態問題,深圳一般不與反對意見進行爭論,這樣就不會因為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束縛自己的手腳。另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由於深圳的許多改革具有超前性,與現行的政策規定相衝突的時候,爭取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就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立法權”是深圳推進改革,鞏固改革成果的“尚方寶劍”。1992年7月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後,深圳始終把經濟立法擺在立法工作的首要位置。從1992年至今,10年過去了,深圳共制定特區法規189項,其中1/3是領先於全國的。關於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方面的經濟立法占立法比重的七成以上,初步建立了適應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法規框架。許多法規為國家立法提供了經驗。

經濟數據

過去三十年,深圳GDP增速年均高達25.8%,這為深圳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據權威數據統計,深圳2006年創造了5684億元人民幣。
30年間,深圳從一個3萬人的邊陲小鎮快速崛起為一座承載人口超過1400萬的現代化大都市,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5.8%,累計創造了5.78萬億元的GDP,而深圳口岸也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口岸。
GDP,位列全國第四,僅次於上海10297億元人民幣、北京7720億元人民幣、廣州6068億元人民幣。2006年深圳人就買了17.4萬輛新車;到今年3月7日,深圳本地牌照“粵B”車已突破100萬輛。
1998年,深圳將政府行政審批事項由1091項減少到628項;2001年,再減至351項……
一個良性的機制必然會產生良性的結果,面對近兩年來並不樂觀的國際經濟形勢,外向型特點突出的深圳“挺”住了:2001年,深圳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08.15億元,增長13.2%;外貿出口374.53億美元,增長8.4%。今年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0.21億元,增長13.5%,外貿出口205.18億元,大幅增長20%。
據統計,從1980年至2001年,深圳GDP平均每年遞增29.5%,工業總產值遞增46.4%,財政收入遞增39.6%,外貿出口遞增39.4%,遠遠超過前聯邦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鼎盛時期的發展速度。2001年,全市GDP達1954.17億元,人均GDP43344元,相當於5237美元,居全國內地大中城市首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