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綏德)

綏德縣

綏德一般指本詞條

綏德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綏德全縣轄4鄉12鎮,661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35.95萬(2016年)。綏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稱“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陝北“旱碼頭”之美譽。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5月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綏德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綏德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榆林市
  • 下轄地區:轄12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名州鎮
  • 電話區號:0912
  • 郵政區碼:718000
  • 地理位置: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
  • 面積:1878平方千米
  • 人口:35.95萬(2016年戶籍人口)
  • 方言:晉語-五台片-綏德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
  • 機場:榆林榆陽機場
  • 火車站:綏德站
  • 車牌代碼:陝K
  • 行政代碼:610826
  • 縣長:姬躍飛 
  • 常住人口:28.64萬(2017年)
  • 地區生產總值:75.87億元(2017年)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資源,水資源,植被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農業,工業,商業,交通,教育,衛生,文化藝術,民間藝術,古遺址,旅遊,天下名州石牌樓,祥雲山,名優特產,

建置沿革

為雍州之地。周為荒服之地。
綏德縣五龍柱綏德縣五龍柱
春秋為赤翟、白翟之地。戰國屬魏上郡,後歸秦。
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仍設為上郡,上郡轄膚施等縣。
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漢統一全國後,沿襲秦制,漢高祖劉邦二年(前205),翟國地歸漢,漢仍置上郡,治所膚施縣。轄膚施等23縣。新莽時,改上郡為增山,增山領上陵疇、廣信、積粟、卑順等14城。東漢實行州、郡、縣制。增山復為上郡,隸并州,治所膚施。
建安十八年(213)上郡改入冀州管。三國時為曹魏并州地。晉初隸并州,永安元年(304)後,先後被匈奴、羯、氐、羌占領。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後,該地區為大夏國占領,設吳兒城(吳兒城一說在今四十里舖附近,一說在城西25里吳兒砭一帶)。
北魏實行州、郡、縣制。在今縣東設政和縣,縣西屬魏平縣。政和縣與魏平縣均屬東夏州之朔方郡。
西魏的行政建置因襲北魏,因局面混亂,廢設無常。廢帝元年(552)在今縣城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在今縣東(義合一帶)設安寧縣,縣東南(崔家灣或河底)設安人縣。綏州轄安寧郡(州治)、安政郡和撫寧郡。安寧郡轄上縣(郡治)等。北周仍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另在縣東部置義良(良鄉)縣。綏州轄安寧郡(州治)等4郡。安寧郡轄上縣(郡治)等7縣。
隋初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制度,煬帝時改為郡縣制。開皇三年(583)撤銷安寧郡,改安人縣為吉萬縣,保留綏州。大業元年(605)改綏州為上州,撤安寧縣、吉萬縣、義良縣,併入上縣。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治上縣)。雕陰郡領上縣(郡治)等11縣。大業十三年(617)梁師都稱帝,今縣地屬梁國。
唐實行道、府(州)、縣虛三級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監察區域,不是真正的一級行政區域,故稱虛三級)。唐初今縣地為梁師都占據,唐武德三年(620)於延州豐林縣(今延安市東南)僑置綏州,六年綏州徙置延川縣,七年又遷於魏平縣(今子洲縣南),貞觀二年(628)滅梁師都,綏州遷回上縣。天寶元年改上縣為龍泉縣。綏州隸屬關內道,轄龍泉縣(州治)等5縣。
五代十國實行以州(府)統縣的二級制。今縣地仍設綏州和龍泉縣(州治),但政局動盪,歸屬變化頻繁,先後被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占據。
北宋初設道,又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在府、州、軍下設縣。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今綏德縣地被西夏占據。治平四年(1067)後漸次收復,熙寧二年(1069)置綏德城,隸延州。元符二年(1099)改設綏德軍,隸永興軍路,轄清澗城等33個城、寨、關、堡。
天會六年(即南宋建炎二年1128)今縣地屬金,仍為綏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為綏德州,治所設在原綏德城,隸鄜延路,轄領清澗縣、義合寨、開光堡、永寧關等14縣、寨、堡、關。正大三年(1226)在綏德州設綏德縣,升義合寨為義合縣。綏德州此期領綏德、義合、清澗等8縣。興定五年(1221)蒙古族(即元)占領綏德州。
實行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至元四年(1267)撤銷綏德縣及義合縣,今縣地歸綏德州直轄。綏德州隸延安路,轄清澗縣、米脂縣。
明實行承宣布政使司(習慣稱行省)、府(或直隸州)、州、縣四級制。今綏德縣地仍為綏德州。洪武初置延綏鎮(明邊陲九大軍事重鎮之一),洪武四年(1371)設綏德衛(亦為軍事機構)。延綏鎮初領神木道、榆林道、靖邊道以及綏德衛、慶陽衛、延安衛、東勝衛共12營堡、36城堡。綏德衛轄百戶所50個。成化九年(1473)延綏鎮移駐榆林。
清代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四級制。清初今縣地仍為綏德州。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轄米脂縣、清澗縣。雍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為分巡延綏鄜道,移駐綏德,轄延安府、綏德州和鄜州。十三年(1735)又增領吳堡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綏鄜道移駐榆林。
民國初設省、道、縣,後設省、專署、縣。1913年廢州設綏德縣,隸榆林道。1933年撤銷道制,綏德縣直屬陝西省。1935年8月在綏德縣城設陝西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2月29日綏德縣解放,在縣城設立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5縣。
綏德縣地圖綏德縣地圖
1944年元月,綏德分區增轄新成立的子洲縣。1948年7月,綏德分區又增轄橫山縣、鎮川縣。1949年5月,綏德分區改屬陝北行政公署(駐地延安)。1950年5月,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綏德專區),隸屬陝西省,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子長、延川等8縣。
1956年10月,綏德專區撤銷,綏德縣劃屬榆林專區。1958年12月,清澗、子洲、吳堡3縣並歸綏德縣,1961年8月劃出。1969年榆林分區專員公署(榆林專區)改稱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綏德縣屬之,一直至今。

行政區劃

2015年6月28日,撤銷綏德縣韭園溝鄉,併入名州鎮;撤銷滿堂川鄉,設立滿堂川鎮;撤銷張家砭鄉,設立張家砭鎮;撤銷白家鹼鄉,設立白家鹼鎮。
名稱
面積Km2
位置及直轄 
5.86
位於綏德縣西南部,轄25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
107
位於綏德縣南部,轄41個行政村
46
位於綏德縣南部,轄61個行政村,178個村民小組
86.7
位於距綏德縣東南部,轄38個行政村
96
位於綏德縣城東部,轄45個行政村
246
位於綏德縣東部,轄69個行政村,一個社區
72
位於綏德縣北部,轄18個行政村
84.6
位於綏德縣北部,轄16個行政村
104.2
位於綏德縣北部,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
86.5
位於綏德縣西部,轄29個行政村,153個村民小組
90.2
位於綏德縣南部,轄32個行政村
103.2
位於綏德縣東北部,轄37個行政村
白家鹼鎮
4.9
位於綏德縣南部,轄28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
滿堂川鎮
162
位於綏德縣域中北部,轄48個行政村
99.83
位於綏德縣西部,轄3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

綏德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東經110°04′~110°41′,北緯37°16′~37°45′。東靠吳堡,西接子洲,南鄰清澗,北連米脂,東北角與佳縣接壤,東南隔黃河與山西省柳林縣相望。綏德縣城距榆林地區駐地榆林縣城120公里,距省會西安市600公里。綏德縣地處陝北腹地,歷為陝北交通樞紐。南達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內蒙,東抵吳堡、山西,西到定邊、寧夏。橫穿晉、秦、寧的307國道與縱貫陝、蒙的210國道在綏德縣城相交。

地貌

綏德縣地勢東北部最高,東南部最低,總的趨勢是由西北部向東南部逐步降低。綏德縣在海拔607.8米至1,287米之間,平均海拔920米。黃河在縣東南界彎曲南流。無定河由縣北向東南貫流。大理河由縣西北向東南流,於縣城東北入無定河。淮寧河由縣西南向東北流,於鄧家樓入無定河。綏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附區,是典型的峁梁狀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峁狀為主。又由於黃河與無定河的切割和沖積,形成無定河河川地和黃河峪谷區。

氣候

綏德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年平均氣溫9.7度,無霜期165天,年總輻射量(光量)為132.49千卡/cm2。年平均氣溫為9.7℃。一年中最熱的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4℃;最冷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零下7.5℃。氣溫年較差為31.5℃。年極端最高氣溫38.4℃,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5.4℃。

資源

水資源

綏德縣境內河流全屬黃河水系,流經的一級河流有黃河,二級河流有無定河,四級河流有大理河淮寧河,五級河流有義合河。綏德縣五級以下河流共483條。所有大小河流包括入境流量,總計徑流量990.86立方米/秒,其中自產水量0.8381立方米/秒,入境流量990.0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12.4776億立方米。
綏德縣無定河綏德縣無定河

植被資源

自然植被面積為831230畝,占綏德縣總土地面積的30%,覆蓋度為10~20%,生長的主要是灌木、野草和野花。灌木主要有檸條、酸棗、烏柳、羊厭厭等。野草有400多種,其中主要有18科80多種,以菊科、禾本科為主,次為豆科、十字花科薔薇科旋花科百合科等。野花有4類、60多種、100多個品種。林業用地面積1027672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7.09%,其中有林地343906.5畝,灌木林地121畝,疏林地932畝,未成林造林地82697.3畝,苗圃地240畝,宜林地599775.2畝,森林覆蓋率15.4%。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狸、獾、狼、黃鼠狼、松鼠、老鼠、野兔、“兔鼠子”、獪等。
禽類:有麻雀、喜鵲、鴿子、啄木鳥、老鷹、鷂子、貓頭鷹、梟、燕子、天公雞、百靈鳥斑鳩、布穀鳥、烏鴉、雉、蝙蝠、“臘嘴”、“清翅”、“柏皺皺”、“鴿虎”等。
蟲類:有蠍、螞蟻、蚊子、臭蟲、蝴蝶、蜂(土蜂、馬蜂、黃蜂等)、蜻蜓、螳螂、螞蚱、蜘蛛、蟋蟀、螢火蟲、屎克郎、蜥蜴、“毛油夜”、壯地蟲、“捎禿子”、“鞋地蟲”、粟灰螟、瓢蟲、蚜蟲、粘蟲、紅蜘蛛、螻蛄、地老虎、金龜子、金針蟲、棗步曲、油旱等。

人口

1953年,綏德縣共有37851戶,人口:64469人。
綏德縣濱河大道-眾志成城綏德縣濱河大道-眾志成城
1964年,綏德縣共總戶數:50635戶,總人口:216622人,其中男111356人,女105266人。非農業人口14033人,占總人口的6.48%。
1982年,綏德縣總戶數:65750戶,其中家庭戶65398戶,集體戶352戶。總人口:260076人,其中家庭戶250208人,集體戶9868人,家庭戶戶均人口3.83人。性別構成:男134846人,占總人口的51.85%;女125,230人,占總人口的48.15%;性比例(女性為100)為107.68。
2000年,綏德縣總人口310880人,其中:名州鎮42739人、薜家峁鎮11880人、崔家灣鎮18745人、定仙焉鎮8667人、棗林坪鎮9197人、義合鎮18649人、吉鎮鎮11715人、薜家河鎮12221人、四十鋪鎮21993人、石家灣鎮15868人、田莊鎮12133人、辛店鄉26381人、白家鹼鄉11759人、蘇家岩鄉5471人、河底鄉5607人、田家岔鄉7002人、中角鄉11901人、馬家川鄉8291人、土地岔鄉8611人、滿堂川鄉10950人、趙家砭鄉9170人、韭園溝鄉8836人、張家砭鄉22313人。
2012年,綏德縣總人口365238人,比2011年增加2114人,其中:城鎮人口147556人,城鎮化率40.4%,共有134535戶,比2011年增加3543戶。生人口6022人,出生率為16.5‰;死亡人口2805人,死亡率為4.5‰;自然增長3217人。人口性別比為108:100。

經濟

農業

1940年綏德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生產責任制等所有制的變革和體制的調整,使農業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
1949到1989年,綏德縣農業總產值由1401萬元提高到6111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由1297萬元提高到4243萬元,林業產值由2萬元提高到469萬元,畜牧業產值由68萬元提高到780萬元,副業產值由34萬元提高到617萬元,漁業產值從無發展到2萬元。農業收入由1972年的713萬元提高到1989年的68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由628萬元提高到5102萬元,林業收入由10萬元提高到614萬元,畜牧業收入由16.7萬元提高到854萬元,副業收入由58.3萬元提高到276萬元。糧食作物總產量由22178噸提高到48798噸,平均畝產由22公斤提高到82公斤;林木面積從不足萬畝發展到62.11萬畝;大家畜由5859頭增加到10955頭,豬由2252頭增加到36412頭,羊由8028隻增加到111973隻,家禽由4.4萬隻增加到22.72萬隻。1989年,水利建設使水澆地面積增至53066畝,占綏德縣農耕地面積的6.6%;水土保持治理面積925.3平方公里,占綏德縣總面積的50%。
綏德縣文化廣場大樓綏德縣文化廣場大樓
2012年,綏德縣糧食種植面積382296畝,油料種植面積149151畝,糧食產量87932噸,平均畝產230公斤;其中:夏糧產量946噸,秋糧產量86986噸,油料產量20870噸。肉類總產量4107噸,其中:豬肉產量2004噸,羊肉產量1228噸,牛肉產量251噸,生豬年末存欄19858頭,生豬出欄27608頭,奶類產量5958噸,禽蛋產量4032噸,大牲畜年末存欄11156頭,家禽年末存欄46.59萬隻。

工業

民國年間,綏德縣手工業從業人員已達千餘人,大都散居於城鄉各地。主要行業有鐵木、磚瓦、縫紉、皮麻、釀造、編織、雕刻、鞝鞋、修理等10多種,其中從業人員多、行業較大、較有名氣的有磚瓦窯、燒酒坊、染坊、鐵匠鋪、氈坊、鞋鋪、縫紉鋪等。尤其是城內的印染業,發展較快,印染的各種土布除銷本地外,還銷往周邊縣市。此期,從事手工業者大都是個體戶和農村家庭手工業者。由於設備簡陋,生產工具落後,工藝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產品銷路不廣,加上封建盤剝與戰爭的影響,手工業時盛時衰,此存彼亡常有發生。
1952年,有棉紡織業56戶100人,年織白土布5120丈;針織業23戶26人,年織土線襪子5612雙;毛織業20戶60人,年織毛口袋2142條。另外還有鐵業、木業、印染、皮麻、縫紉、棉花加工(推花、軋花)等。1954年,綏德縣有手工業278戶,其中鐵業15戶39人,木業87戶156人,棉花加工22戶45人,縫紉76戶90人,染布40戶50人,毛織業38戶60人。
1954年,綏德縣把從事手工業者逐步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上完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手工業合作化,生產經營方式由個體分散、盲目生產,轉變為集體有計畫的生產,使工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綏德縣195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6.2萬元,是1949年的17倍。1958年,在大躍進的熱潮中,綏德縣掀起“辦廠熱”,共新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19個,主要有玻璃廠、地毯廠、木器廠、農機廠等,當年工業總產值為265.6萬元。但由於脫離實際,貪多求快,盲目建廠,不少工廠因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產品質量低劣而被迫停產。再加上“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1963年工業總產值下降到82.3萬元。1965年,又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工業總產值下降至44萬元。
1970年後,又陸續新建水泥廠、化工廠、鑄鍋廠、五金廠、木器廠、刺繡廠、針織廠等工業企業。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生產秩序混亂,不講核算,不講積累,經濟效益差。1976年,綏德縣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46個,工業總產值為640.8萬元。
1989年,綏德縣有工業企業83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66個。1989年的主要產品產量,售電1150.6萬度,原煤2.1萬噸,水泥1.09萬噸,青紅磚5528萬塊,鐵鍋8.44萬口,服裝13.53萬件,紙箱28.68萬個,布鞋29.09萬雙,手套12.91萬雙,粉條0. 18萬噸。工業總產值4037.1萬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1978年的5.85倍,占綏德縣工農業總產值10148萬元的39.9%。實現利潤141萬元,上繳稅金121萬元。
2012年,綏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8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0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70億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53億元。

商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國營、供銷合作社、私營商業三者共存的商業體制。
綏德縣永樂大道-與時俱進綏德縣永樂大道-與時俱進
1953年,根據黨的政策,對市場實行嚴格管理,從而確立了國營商業的主導地位。1956年,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的變為公私合營,有的組成合作店、組,實行集體核算,自負盈虧。1958年,供銷社與國營商業合併,撤網並點,關閉自由市場。“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由市場基本關閉,私營商業完全取消,供銷合作社再度與國營商業合併,市場完全由國營商業獨家經營,形成商品流通渠道的單一化,商品品種單調,一些日用品和耐用品長期短缺,不得不再次實行計畫供應,同時也出現了買商品走“後門”等不正之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商業體制,恢復個體商業,全面開放自由市場,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社商業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承包、租賃等經營方式。1989年,綏德縣商業從業人員8150人,零售點2967個,國內純購進總額10930萬元,純銷售總額16902萬元。分別較1966年提高4.4倍和7.4倍,較1978年提高1.8倍和2.1倍。
2012年,綏德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8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銷售額82.49億元,零售銷售額10.86億元,住宿營業額0.71億元,餐飲營業額1.69億元。

交通

綏德縣分別於1997年、2003年實現661個行政村村村通路、20個鄉鎮鄉鄉通油路的目標。通村路中,通瀝青路176個村,通砂石路52個村,通土路433個村。公路通車里程1654.3公里,其中國道110公里,農村公路1544.3公里(縣道152.5公里、鄉道63.6公里、村道1328.2公里),農村公路中,瀝青路面183.4公里,砂石路面120公里,無路面里程1240.9公里;晴雨通車裡程413.4公里,公路養護里程371公里,公路綠化里程140公里,公路橋樑12031延米/373座,公路密度為89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2年,綏德縣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789億元,營運汽車擁有量1134 輛,其中營運貨車986輛,營運客車458輛(大型客車14輛,中型客車132輛,小型客車141輛,計程車171輛,公車51輛)。縣內公交線路5條,投放公車51輛;客運班線68條,其中省際班線車11條;跨市班線3條;市縣內班線51條;鄉鎮通班車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80%。

教育

綏德教育早興,名賢踵繼,是陝北文化較發達的地方。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至1924年,公私立各種國小校發展到59所。1921年,創辦綏德縣第一所專收貧寒子弟的學校民眾國小(後改平民國小)。1923年春,創辦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1935年,國民黨專署大力推行“黨化教育”,增設訓育課,要學生“明禮義,知廉恥,盡忠孝,講仁義”。與此同時,離城偏遠的蘇區剡創辦列寧國小,收生不分貧富、不要學費、不限年齡,教材內容與形勢、生產結合,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綏德中學綏德中學
1940年2月綏德解放後,廢除國民黨舊教育制度,創立自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體系。在教學內容和辦學形式上,適應革命形勢和人民大眾的需要,國小校、夜校、冬學、巡迴學校、識字組創辦起來。1944年,城鄉辦起各類國小116所,學生達4256名。1948年,城鄉相繼辦起44所國小,學生1465名,教師64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1951年創辦綏德工農速成中學,1955至1956年又新建國中2所、高中1所。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盲目建立6所國中、1所中專、1所大學。1961年,在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時,將這8所學校全部撤銷。1965年,綏德縣計有中國小622所,教師1457名,學生39895人,分別是1948年的14倍、27倍、23倍。
1985年,綏德縣率先普及國小教育。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為國家培養高中生5716名,其中考入高等院校1080名,考人中專和技工學校的2880名。1989年,綏德縣有中國小461所,學生39348名,教職工3268名(其中民辦教師1394名)
綏德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總計134所。其中職教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電大1所,聾啞學校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制學校7所,國小40所,教學點72個。學生人數總計33831人,其中在校高中生7514人,職業中學1123人,國中生8927人,小學生16267人,教職工4232人。應屆生報考人數2621人,一本上線人數為509人,上線率為19.42%;二本線以上人數為582人,上線率為41.63%。

衛生

唐代至清末,綏德城鄉雖有少數中醫坐堂應診或流動行醫,但“境乏良醫”良藥,每逢疫病流行,人民生命安全無保障。1930年,西醫從外流入,加上原有中醫開業者,計有大小診所、藥店13家,人民民眾仍處於缺醫少藥的困境。1931~1932年,縣內鼠疫、霍亂流行,死2450餘人。
1940年2月綏德解放後,創辦衛生所(西醫)外,並在縣城籌建醫藥並舉的保健藥社,成立中西醫研究會。1947~1948年,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所致,縣境疫病大流行,雖經邊區、分區、駐軍及地方所有醫務人員巡迴搶救,亦死243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健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藥衛生民眾組織,統一中西醫藥人員。1958年10月,四十里舖公社被評為陝西省“除四害,講衛生”先進集體,獲國務院“衛生典範”獎。1960年9月,四十里舖公社中心衛生院(院長王法唐)獲“全國衛生先進集體”獎。
1989年,綏德縣有醫療衛生機構42個(不包括個人開業者),正式衛生人員由1949年的20人發展到586人,病床由1950年的10張增加到296張,醫師級以上人員增至161人(其中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57名),醫士189人,有農村醫療站512個,有鄉村醫生943人(包括持赤腳醫生證的573人)。
2012年,綏德縣有醫院、衛生院26個,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262床,衛生技術人員2069人,執業(助理)醫師592人,衛生防疫人員數49人。參合人數281763人,新農合籌資標準統一提高到每人350元,籌資9861.7萬元,基金到位率為100%,參合率達96.48%。鄉鎮衛生院報付比例提升到90%,縣級醫院75%(中醫醫院80%),市級醫院50%(中醫醫院55%),住院封頂線由原來每人每年5萬元提高到13萬元,門診統籌基金由原來人均20元提高到80元。

文化藝術

民間藝術

陝北說書
是流傳於陝北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說唱者多為盲人。說書藝人中流傳有說書是三皇流傳的故事。綏德有個三皇廟,每年七月十五,各地書匠都要雲集這裡,為祖師爺義務說書,在藝人眼裡認為三皇為說書祖師爺。說書是以譜主的說唱藝術,集說唱、演奏一體。說書的內容有《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長工》。
陝北民歌
是陝北特定地域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民間音樂,綏德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先天的自然條件決定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長期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觸景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出來,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陝北民歌
陝北剪紙
陝北剪紙藝術品,俗稱窗花。即婦女們將它剪好後,貼在糊著雪白薄紙的窗格子內,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開的春花綻放在農家屋內。每逢春節,農村大姑娘、小媳婦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貼滿窗子和炕頭。

古遺址

薛家渠遺址
位於義合鎮薛家渠村東的寨子山(亦稱石磊山)上,遺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範圍東西為300米,南北為240米。遺址偏下地帶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篥上部分則多是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發掘面積11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個,墓葬一座,遺蹟為圓形袋狀窖穴,長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長方形豎穴土壙墓。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黑、紅陶極少。紋飾以繩紋為主,也有楔形點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和雲雷紋。陶器有直領分襠柱足鬲、肩飾、雲雷紋或方格紋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紡輪、陶墊、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錘等,骨器有匕、錐、針、管 、紡輪等。
李廣寨遺址
位於韭園溝鄉李家寨村北100米的山峁上。寨牆石砌,面積東西400米,南北180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過繩紋灰陶罐。據《綏德州志》載,此處為漢李廣寨。

旅遊

天下名州石牌樓

位於綏德縣城南五里的學子大道與210國道丁字交匯處,石牌樓為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長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樓的五門取意中興之門,走向世界之門 。石牌樓大樓小樓互幫互襯;左樓右樓比肩並列、映帶;前樓後樓有呼有應,上樓下樓,下者基礎沉穩,上者先領風光。天下名州石牌樓正上方,有書法名家鐘明善的雅題“天下名州”四個大字。
天下名州石牌樓天下名州石牌樓

祥雲山

位於綏德趙家砭鄉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傳說此山上空常有紅雲、白雀縹緲盤旋,故名祥雲山。據考證,西漢文帝辛酉年,山間始建廟宇,後逐年完善,呈階梯狀式古建群。從山腰開闊地開始建樂樓,對面中間為祖師卷棚正殿,左右有窯洞式龍王、火神、關帝、三官等十三座廟,有鐘樓、鼓樓、封神樓並列而建,兩邊對稱為左靈宮,右瘟神殿,拾階而上為真武祖師大殿,左為七真殿,右為五祖殿,整個廟宇為典型的對稱建築。
祥雲山祥雲山

名優特產

綏德油旋,是綏德很有名氣的一道美食,綏德油旋手工烙制,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里綿軟,油香撲鼻。若乘熱用刀沿邊劃口,填入涼拌豬頭肉,名為“獅子大張口”。
油饃饃,綏德的一種風味小吃。餅狀,中間有小孔,較小。由土豆、白面、蕎面、糖等雜糧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味道甘甜、可口。圓形,環狀,炸熟後,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
洋芋擦擦,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庫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時將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末等,同麵粉攪勻,上籠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麵、醬、醋、蔥油或香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