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端午習俗

紹興端午習俗

紹興當地的端午習俗,喜以“掛香袋”、門前置竹劍等方式作避邪之用。當地紹俗除吃端午粽外,還有吃“五黃”習慣。午飲之後,也喜以雄黃抹身。此外,還有上山採藥、“發庚”、“送扇”、“看赤膊蜒蚰螺”等古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習俗
  • 外文名:Dragon-boat festival custom
  • 別名:午日節、龍舟節、天中節
  • 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 節日類型: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 節日起源:紀念屈原跳江自盡
  • 節日活動:賽龍舟,吃粽子
  • 節日飲食:粽子、五黃等
  • 節日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 設定地點:紹興
節日介紹,文化保護,

節日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或重五。紹興、新昌等縣每於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塊綢緞,精心繡制“香袋”。其形狀略如荷花、菱角、雞心之類,十分精巧可愛。至端午日,即將香粉、雄黃盛入其中,懸於胸前,謂之“掛香袋”,以為可以避邪。新昌還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線的習俗。是日,紹俗家家自製張天師偶像,置於門額之上;或將艾束作人形,又以竹作劍,置於門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門楣或門上貼朱吵符、八卦圖或鐘馗捉鬼圖的。至近代,紹俗尚有門前懸艾,插菖蒲之舉,且書“菖蒲作劍,斬八節之妖魔;艾葉為旗,招四時之吉慶”的對聯,貼於門側或床柱之上。上虞還有貼姜太公畫像的。
是日,紹俗除吃端午粽外,還有吃“五黃”習慣。所謂五黃,便是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雄黃豆(系羅漢豆)五種新鮮食物。其中的雄黃,為家家所必備。傳說此俗與白娘子許仙故事有關:俗謂白娘子系白蛇所化,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邪端,於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以使其現出原形。白娘子察知為法海所指使,但出於夫婦之情,勉強飲下,結果原形畢露。故俗謂雄黃可以避邪。此外,每於端陽午飲時,家家必有一碗莧菜炒鹹菜,一碗荷包蛋,俗雲端午吃莧菜可避痧氣,吃了荷包蛋(也叫荷葉蛋)就不怕冷雨淋浴。紹俗很少吃大蒜,但端午節常常食之。新昌則有吃湯包(餛飩)之習。
午飲之後,即取酒中雄黃,在兒黃額上大書“王”字,並將雄黃抹於兒童眼、耳、鼻上,謂由此可避蛇蟲諸毒。又將所余雄黃酒,噴於壁角、門背後等陰暗不通風之處。同時點燃蒼朮、白芷,煙燻室內及床下,以收溹解毒。是日,會稽山農民尚有上山採藥的習俗,山民以為白娘子端午崑崙山盜仙草能救活許仙,故是日所采之藥,必有效驗。因而家家上山採掘桐子葉(可治痢疾)、野紫蘇(可治傷風感冒)、夏枯草(清涼解毒)、大栗花、青木香以及羊腥草等,放在陰涼通風處涼乾,以應急需,此俗於今仍很普遍。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發庚”、“送扇”的習俗。如某家欲在年內娶媳婦,就要在端午節發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結婚吉日良辰之外,還得送白糖桂圓等一雙紙包。如遇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個端午節,則娘家父母兄弟須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麥餅之類的東西。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製作精緻的細芭蕉扇;公公、大伯、婦婿則贈以大芭焦扇;小叔(婿弟)一把摺紙扇就行了。手巾亦如此分等,有所區別。
端午節他處有競渡之舉,而紹俗平日雖多有競渡,此日卻並無此舉。惟有上府山看蜒蚰螺之事,頗為盛行,為他處所無。過去紹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是日,坊主須置酒席宴請工人,例行休假。工人即在這天中午暢飲一頓,然後去府山休息。因此時天氣轉暖,工人脫去衣服,赤膊臥地曬太陽,民間戲這謂“赤膊蜒蚰螺”。兒童每於此日午後,趕去府山玩耍,俗稱“看赤膊蜒蚰螺”。

文化保護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