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肝臟由於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並通過膽道豐富的血供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強大的吞噬作用,可以殺滅入侵的細菌並阻止其生長,因而細菌性
肝膿腫發生率並不高。當人體抵抗力弱時,入侵的化膿性細菌可能會引起肝臟感染而形成
膿腫。引起細菌性
肝膿腫最常見的致病菌在成人為大腸埃希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在兒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而Friedlnder
肺炎桿菌等則次之。
臨床表現
本病一般起病較急,由於肝臟血運豐富,一旦發生化膿性感染後,大量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可引起全身膿毒性反應。臨床上常繼發某種前驅性疾病(如膽道
蛔蟲病)之後突發寒戰、高熱和肝區疼痛等。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寒戰和高熱
病人在發病初期驟感寒戰,繼而高熱,發熱多呈弛張型,體溫在38℃~40℃,最高可達41℃,寒熱交替,伴大量出汗,脈率增快,一天數次,可反覆發作。
2.肝區疼痛
炎症引起肝臟腫大,導致肝被膜急性膨脹,肝區出現持續性鈍痛;疼痛劇烈者常提示單發性
膿腫;
膿腫早期為持續性鈍痛,後期常為銳性劇痛,隨呼吸加重者常提示肝膈頂部
膿腫;有時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左
肝膿腫也可向左肩放射。
3.消化道症狀
由於伴有全身性毒性反應及持續消耗,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和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較為常見。少數病人在短期內可表現為精神萎靡等較嚴重病態,也有少數病人出現
腹瀉、腹脹或較頑固性的
呃逆等症狀。
4.體徵
肝區壓痛和肝大最為常見;右下胸部和肝區有叩擊痛;有時出現右側反應性
胸膜炎或
胸腔積液;如
膿腫位於肝表面,其相應部位的肋間皮膚表現為紅腫、飽滿、觸痛及可凹性
水腫;如膿腫位於右下部,常見有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部飽滿,甚至可見局限性隆起,常能觸及腫大的肝臟或波動性腫塊,並有明顯的觸痛和腹肌緊張等;左
肝膿腫時,上述體徵則局限在劍突下。晚期病人可出現腹腔積液。繼發於膽道梗阻的病人,可伴有
黃疸。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細菌性
肝膿腫絕大多數都有白細胞數增高現象,總數可達(15~20)×10
9/L或更高,中性白細胞多在90%以上,有核左移現象。病情較重時,谷丙轉氨酶、鹼性磷酸酶多有升高,甚至血清膽紅素也出現增高。病程較長者,可有
貧血或低蛋白血症。肝膿腫穿刺液培養,常可培養出致病菌。
2.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X線檢查可發現肝臟輪廓增大,如果膿腫位於右肝葉,可觀察到膈肌抬高、運動受限、肋膈角模糊或胸腔少量積液、右下
肺炎症或
肺不張等。肝左葉的膿腫可出現胃賁門和胃小彎受壓現象。如出現膈肌運動受限、肋膈角消失、胸腔少量積液等情況時,還要考慮到有無膈下膿腫存在。
(2)超音波檢查 可發現膿腫部位有典型的液性回聲暗區或膿腫內液平面。該檢查除能有助於臨床診斷外,還可以幫助了解膿腔的部位、大小及距體表的深度,以便確定膿腫的最佳穿刺點和進針方向與深度,或者為手術引流提供入路選擇。
(3)CT檢查 CT檢查可發現膿腫的大小及形態,顯示膿腫在肝臟中的確切部位,為臨床醫師行膿腫穿刺及手術引流提供清晰、直觀的影像資料。主要表現為肝內低密度區,CT值略高於
肝囊腫,邊界多數不太清晰,有時低密度區內可出現塊狀影。注射造影劑後其外圍增強明顯,邊界更加清楚。增強掃描的典型表現是膿腫壁的環狀增強(靶征),出現“靶征”強力提示膿腫已形成。
(4)MRI檢查 肝膿腫早期因
水腫存在,故在MRI檢查時具有長T
1和T
2的特點。在T
1加權像上表現為邊界不清的低信號強度區,而在T
2加權像上信號強度增高。當膿腫形成後,則膿腫在T
1加權像上為低信號區;膿腫壁系炎症肉芽結締組織,其信號強度也較低,但稍高於膿腫部;膿腫壁周圍的炎症
水腫肝組織形成稍低於膿腫壁環狀信號強度灶。在T
2加權像上,膿腫和
水腫的組織信號強度增高明顯,在其間存在稍低信號強度的環狀膿腫壁。
(5)實驗性肝穿刺超聲檢查 確定膿腫的大小、部位以及距局部皮膚的最近距離來選擇最佳穿刺點。細菌性肝膿腫與阿米巴肝膿腫兩者的膿液完全不同,由於感染細菌的種類各異,膿液可呈黃色、白色、黃白色、黃綠色等。抽到膿液後,應立即送細菌培養以及厭氧菌培養,並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同時還應將膿液做塗片染色。
診斷
在急性膽道感染和腸道炎症患者中,如突然發生膿毒性的寒戰和高熱,並伴有肝臟腫大和肝區疼痛者,應想到有肝膿腫可能。如患者白細胞數明顯增多,X線檢查發現肝臟腫大,或有液平面可見,且右側膈肌活動受限制者,對診斷更有幫助;而B型超聲檢查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其陽性診斷率可達96%以上。必要時可在B型超聲定位引導下或在肝區壓痛最明顯處,進行肝膿腫穿刺,以確定診斷。
鑑別診斷
細菌性肝膿腫鑑別診斷較困難,因臨床上同有發熱、白細胞增多等炎症反應,且肝臟腫大、肝區壓痛的病變並不單僅肝膿腫一種。
1.膽囊和膽道疾患
膽囊和膽道疾病常有急性發作史。如為單純膽石症,則全身反應不顯著而噁心嘔吐常為突出的表現。急性
膽囊炎常有明顯的局部疼痛和壓痛,且常能捫及腫大膽囊。
2.右膈下膿腫
膈下膿腫與細菌性肝膿腫的鑑別更困難,術前正確診斷有時非常困難。一般說來,細菌性肝膿腫的全身反應較之膈下膿腫嚴重;在後者,寒戰和間歇型的高熱不如肝膿腫顯著。B超和CT檢查對診斷幫助更大,磁共振冠狀面圖像也常可以確診。
3.阿米巴性肝膿腫
阿米巴性肝膿腫的臨床表現較多發性細菌性肝膿腫也較緩和,兩者之間的鑑別多不困難。但阿米巴性肝膿腫與單發性細菌性肝膿腫的症狀則頗有相似之處,兩者之鑑別有時非常困難。最重要的鑑別點在阿米巴性肝膿腫常有阿米巴性
腸炎和膿血便病史,如在患者糞便中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更具有診斷意義。
單純的血栓性門
靜脈炎常因門靜脈血流回流不暢及門靜脈壁有病變,或者血液的成分有所改變等原因產生。
肝癌有時與肝膿腫在鑑別上也有困難。雖然
肝癌患者其肝臟的腫大多是結節性,質較硬,局部疼痛和壓痛不明顯,全身亦無明顯炎症反應,但有時與單發性肝膿腫甚難鑑別。
肝癌血清甲胎蛋白測定常呈陽性,B超、CT或MRI檢查等有助於鑑別。
治療
1.藥物治療
在治療原發病灶的同時,使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來控制炎症,促使膿腫吸收自愈。由於細菌性肝膿腫病人中毒症狀嚴重,全身狀況差,故在套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時,應積極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給予維生素B、C、K,必要時可反覆多次輸入小劑量新鮮紅細胞、血漿和免疫球蛋白,以糾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主張有計畫地聯合套用抗生素,如先選用對需氧菌和厭氧菌均有效的藥物,待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再選用敏感抗生素。多發性小膿腫經全身抗生素治療不能控制時,可考慮在肝動脈或門靜脈內置管滴注抗生素。
2.B超或CT引導下穿刺
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穿刺抽膿或置管引流術適用於單個較大的膿腫,在B超或CT引導下以粗針行膿腔穿刺沖洗或者置入引流導管,,置入導管後可引流或定時沖洗,至膿腔小於1.5厘米時可拔除。
3.手術療法
(1)膿腫切開引流術 在靜脈套用抗生素的同時,對有手術指征的病人應積極進行膿腫切開引流術,常用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經腹腔切開引流術;腹膜外膿腫切開引流術;後側膿腫切開引流術。
(2)肝葉切除術 適用於:①病程長的慢性厚壁膿腫,用切開膿腫引流的方式,難以使膿腔塌陷,長期殘留無效腔,創口經久不愈者;②肝膿腫切開引流後,留有竇道長期不癒合,流膿不斷,不能自愈者;③合併某肝段膽管結石,肝內因反覆感染導致組織破壞、萎縮,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④肝左外葉多發膿腫致使肝組織嚴重破壞者。肝葉切除治療肝膿腫應注意術中避免炎性感染擴散到術野或腹腔,特別對於肝斷面的處理要細緻妥善,術野的引流要通暢,一旦局部感染,將導致肝斷面出現膽瘺、出血等併發症。
預後
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預後與其發病年齡、體質、原發病、膿腫數目、開始治療的早晚、治療的徹底性以及有無併發症等密切相關。年幼及年老患者的預後較青壯年者差,死亡率也高。多發性肝膿腫的死亡率明顯高於單發性肝膿腫。因此,對細菌性肝膿腫治療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有效的引流膿液,徹底處理原發病灶以及加強全身支持治療等,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預防
細菌性肝膿腫多是一種繼發性疾病,如能及早重視治療控制原發病灶,是可以預防的。即使在肝臟感染的早期,如能及時給予合適的足量抗生素治療,同時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也有助於防止肝膿腫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