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母夢異人。授以附葉大鮮桃。寤而香滿室。遂有娠。師生五歲。不語。時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而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
天人師。言訖。忽不見。師遂能語。先時見巨人跡。下於庭。自是不復見。師髫年。性雄猛。慷慨激烈。貌偉不群。弱不好弄。生不喜見婦人。浴不許先。一日姊誤前就浴。師大怒。自後至親戚婦女。無敢近者。長志日益大。父母不能拘。嘗有詩曰。
屠狗雄心未易消。
年十七。方仗劍。遠遊塞上。行至
蘇州閶門。天大雨。不前。偶值
虎丘僧明覺。相顧盻。覺壯其貌。知少年不群。心異之。因以傘蔽之。遂同歸寺。具晚餐。歡甚相得。聞僧夜誦
八十八佛名。師心大快悅。侵晨。入覺室曰。吾兩人有大寶。何以污在此中耶。即解腰纏十餘金授覺。令設齋。請剃髮。遂禮覺為師。是夜即兀坐達旦。每私語。三嘆曰。視之無肉。吃之有味。
時覺欲化鐵萬斤。造大鐘。師曰。吾助之。遂往平湖巨室門外
趺坐。主人見。進食。師不食。主問何所須。師曰。化鐵萬斤造大鐘。有即受食。主人立出鐵萬斤於門外。師笑。食畢。徑載回虎丘。歸即閉戶讀書。年
半不越閫。嘗見僧有飲酒茹葷者。師曰。出家兒如此。可殺也。時僧甚憚之。年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嘗至
常熟。遇養齋翁。識為奇器。留月余。之
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乃跪看。良久嘆曰。吾輩能此足矣。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三年。復回吳門。一日辭覺曰。吾當去行腳諸方。歷參知識。究明大事也。遂杖䇿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趍向
真如亦是邪。
師曰。錯也。當雲方無病。不是邪。
僧雲。你錯他不錯。
師大疑之。
每至處。書二語於壁間。疑至頭面俱腫。一日齋次忽悟。頭面立消。自是凌躒諸方。嘗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
過匡山。窮相宗奧義。一日行二十里。
足痛。師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師游
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宿孤坐。師作禮。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豎一指。又問既生後如何。宿展兩手。師於言下領旨。尋跡之。失其處。師至京師。參遍融大老。
融問從何來。曰江南來。
又問來此作么。曰習講。
又問習講作么。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
融曰。你須清淨說法。
師曰。只今不染一塵。
融命褫師直裰。
施傍僧顧謂師曰。脫了一層還一層。
師笑頷之。遂留掛搭。
時知識嘯岩法主。暹理諸大老。師皆及門。去九年。復歸虎丘省覺。乃之淞江掩關百日。之
吳縣。適
聊城傅君光宅為縣令。其子利根。命禮師。子不懌。子一日搦二花問師雲。是一是二。師曰。是一。子開手曰。此花是二。師何言一。師曰。
我言其本。汝言其末。子遂作禮。之天池。遇管公東溟。聞其語。深器之。師因拈薔薇一蒂二花。問公。公曰。此花同本生也。師分為二。復問公。公無語。因罰齋一供。遂相與莫逆。
時上御極三年。大千潤公開堂少林。師結友巢林戒如輩。往參叩。及至。見
上堂講公案。以口耳為
心印。以帕子為真傳。師恥之。嘆曰:
西來意固如是邪。遂不入眾。
尋即南還。至嘉禾。見
太宰陸五台翁。心大相契。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衿。出家披剃於南海。聞師風。往歸之。師知為法器。留為侍者。凡百悉委之。郡城有棱嚴寺。為長水疏經處。久廢。有力者侵為
園亭。師有詩吊之曰:“明月一輪簾外冷。夜深曾照
坐禪人”。志欲恢復。乃屬太宰為護法。開公力主其間。太宰公弟雲台公。施建
禪堂五楹。既成。請師命一聯。師曰:“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
護念。罵佛猶益真修”。謂當以血書之。遂引錐刺臂。流血盈碗書之。自是接納往來。豪者力拒。未完局。後二十餘年。適太守槐亭蔡公。竟修復。蓋師願力所持也。
刻藏
師見象季。法道陵遲。惟以弘法利生為家務。念大藏卷帙重多。致遐方僻陬。有終不聞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為流通。普使見聞。作
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遂倡緣。時與太宰光祖陸公、司成夢禎馮公、
廷尉同亨曾公、冏卿汝稷瞿公等議。各歡然。願贊佐。命弟子密藏開公董其事。以
萬曆己丑。創刻於五台。屬弟子如奇綱維之。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移於
徑山寂照庵。工既行。開公以病隱去。其事仍屬奇。協弟子幻予本公。本尋化。復請澹居鎧公終其役。始司成具區馮公。意復化城為貯板所。未克。初
桐城用先吳公。為儀曹郎。參師入室。從容及刻藏事。師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師化後。吳公出參浙藩。進至
方伯。竟復化城。且蠲俸散刻藏數百卷。固吳公信力。亦師預讖雲。師先於嘉禾刻藏有成議。乃返吳門。省前得度師覺公。時覺已還俗。以醫名。師聞之。意行度脫。時夜覺飯。盂忽墮
地裂。其精誠所感如此。乃
詐病於小舟中。命請覺眕視。覺至。見師。大驚懼。師涕泣曰。爾何迷至此耶。今且柰何。覺曰。唯命是聽。師即命剃髮。竟載去。覺慚服。願執弟子禮。親近之。師初過吳江。沈周二氏。聚族而歸之。時至曲阿。賀孫二氏。率族而禮至敬之。至金沙。於王二氏。合族歸禮。愈益重。師于于園書法華經。以報二親。顏書經處。曰墨光亭。今在焉。師以刻藏因緣議既成。聞妙峰師。建鐵塔於蘆芽。乃送經安置於塔中。且與計藏事未偕。復之都門。乃訪予於東海。時萬曆
丙戌秋七月也。是時予以五台因緣。有聞於內。因避名於東海
那羅延窟。適遇慈聖皇太后。為保聖躬。延
國祚。印施大藏十五部。皇上頒降海內名山。敕僧諷誦。首及東海。予以謝恩入長安。
尊者所在的明朝,刻用的藏經版一般都藏於官府之中,請出來印刷流通經藏非常不易,僧俗間早有另行製版刻印的想法,但是都苦於事宜重大,經費難籌,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尊者聽聞後,立刻表示既有刻藏的必要,就應不畏艱難地去實行。於是他發願倡導刻藏,力排眾議,以方冊代替原有的
梵夾裝來裝訂藏經。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很有見地的決定,佛經因此改變而有了更為廣闊的流布空間。在經費方面,尊者堅持廣募善資,讓天下眾生都能得到布施的機緣,以廣植善因。當慈聖皇太后得知尊者刻藏之舉,欲下令動用國庫,尊者婉拒了她的好意。這部大藏經,因在浙江
嘉興楞嚴寺刻印,被後世稱為《嘉興藏》。
廣興寺院
除了
藏經的刊印,尊者對於
中國佛教的另一大貢獻便是廣興寺院。尊者行腳所到之處,每見古剎荒廢或為強豪所占,必定立志興復。有人施建禪堂,禮請大師作聯,大師刺血書之曰:“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明朝末年,興復寺院的工作一般都十分艱辛,不僅因為經費難籌,而且還牽扯到豪強侵占
寺產的官司纏訟。儘管如此,尊者從楞嚴寺開始,一直到雲居寺,前後共興復了十五座寺院。
與憨山大師的至交
萬曆二十年,紫柏大師北游
房山雲居寺,朝禮隋代高僧靜琬和尚所刻石經,於
石經山雷音洞佛座下得和尚所藏佛舍利三枚。慈聖皇太后得知紫柏大師已至京城,命近侍陳儒備辦齋供,供養僧伽黎。紫柏大師辭謝道:“自慚貧骨難披紫,施與高人福更增。”太后遂恭請佛陀舍利入宮供養三日,並賜內帑造大石函,將舍利重藏於石窟。
靜琬和尚刻石藏經處,像設擁蔽,石經薄蝕,而琬公
塔院也早已被寺僧所賣,紫柏大師於是以太后所施齋銀將塔贖回。適巧憨山大師來訪,二人便共往石經山
禮讚,紫柏大師請憨山大師為舍利的發現及琬公塔院的復興,撰寫《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及《涿州石經山雷音堀舍利記》,紫柏大師則撰寫《房山縣天開骨香庵記》。
其後,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兩人在都門西郊相對暢談四十晝夜,共議復修明朝《
傳燈錄》,並相約前往曹溪,復興法脈。萬曆二十三年,紫柏大師在廬山等候憨山大師一同前往曹溪時,卻獲知憨山大師弘法致難的訊息。即為憨山大師誦法華經百部,以保無虞。後紫柏大師行至京師救憨山大師,才知憨山大師被謫戍
雷州,便在江滸之地等待。是年十一月,兩人相見於下關旅泊庵,紫柏大師握著憨山大師的手說:“公以死荷負大法。古人為法。有
程嬰。
公孫杵臼之心。我何人哉。公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平生三大負
萬曆二十八年,上以三殿工開礦稅。中使輩出。有李道者初奏。南康守
吳寶秀抗旨逮治。其夫人哀憤投繯死。師聞之曰:良二千石為民請命死。其妻自且不免。時事至此乎!並授
毗舍浮佛半偈予吳寶秀:“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囑誦滿十萬。當出獄。吳持至八萬。蒙上意解。得末減。吳歸。每念師輒涕下。
紫柏大師以憨山大師未歸初服。每嘆曰:法門無人矣。若坐視法幢之摧。則紹隆三寶者。當於何處用心耶。老憨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
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
慧命一大負。若釋此三負。當不復走王舍城矣。
落難
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對於明朝的佛教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明太祖規定所有的僧侶分為禪、教、講三類,除了從事瑜珈事業的教僧之外,禪、講諸僧只能在叢林中專事於禪修與
經教的研習,使得僧侶多被限制于山林之內,斷絕了與世俗之間的來往。這應該也是明中葉以前,歷史上極少有高僧住世之相關記載的主要原因。
這種嚴格的僧俗隔絕規定,也是在妖書事件發生時,真可
禪師被詢以“如何不在山中修行”的主要原因。這種“離群索居”、“經懺佛教”的佛教型態,與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有著極大的關係。
明成祖永樂因受僧人的幫助篡奪帝位,一改太祖對佛教嚴統的態度。
成祖對佛教的尊崇,帶動了以後各朝的佛教發展。各朝的帝王,幾乎都好佛。由於帝王對於佛教的崇信,無論是在藏經的刻印,寺院的興建,都有很大的幫助。王室支持的態度,對於明末僧人佛教事業的推動有極正面的影響。如紫柏真可大師與
憨山德清大師在復寺與刻經的事業上,就都得到曾慈聖皇太后的贊助。然而帝王的崇信佛教,對於教團的發展也絕非只是正面的影響。朝廷錯誤的宗教政策,使得
僧團過度的發展,導致僧侶素質的低落,這也是造成明末佛門衰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師因喟然曰。
憨山不歸。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我慧命一大負。釋此三負。當不復游王舍城矣。門弟子皆知都下側目。師相繼奉書勸出。開侍者刺血具書隱去。師居方山時。嘗卜出處於李長者。誓以身命弘法。報書輒謂。吾當斷髮。已如斷頭。今更有何頭可斷。其意以出家兒。大事既明。身心尚有僇辱揀避。雖比古之立名義不侵然諾者。尚不可得。況欲稱祖家兒孫。操提正令。以殺活天下。雖謗毀章疏不一。師處之屹然。居無何。妖書事發。上震怒。方大索。
先是。江夏郭公正域為少宗伯。以楚藩事。與政府牴牾。
金壇于玉立比部故與郭交好。而吳沈令譽與予。皆師弟子。以醫游公卿間。尤往來江夏稱最善。政府私人慾先得沈以及予。與郭而並及師。乘妖書羅織捕沈。拷掠楚毒備至。沈終無所承。篋中?得師與令譽手書。乃欲營救
清公。謂勞山海印之復。為聖母保護聖躬香火。今毀寺戍清。是傷聖母之慈。妨皇上之孝也。御史
康丕揚得之。遂據以聞。先時慈聖聞師至。命近侍陳儒致齋供。賜紫伽黎。師受供謝
紫衣。適從石經山。得隋時琬禪師所藏佛舍利。因請入供。太后出帑金。送歸石窟。言者率以靡內帑金錢為師咎。一日有中使奉上命。齎數千金請師印藏經頒賜。師不奉詔。曰印經自有人。中使固以受上旨。堅請不肯去。其人常從師執禮者。師呵之。欲起杖。不得已。復命。上笑曰。固知此僧。非利財者。上嘗手書金剛經。汗漬冊紙。疑當易。亟遣中貴馳問。師以偈進曰。御汗之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上覽之。大悅。以故劾上。留中政府力持之。始下命大金吾。研審而已。師居西山潭柘寺。諸校夜至。不敢白。但匍匐求開示。師為語竟夕。至曉。諸校伏地哭出帖。師命治齋禮佛。書偈別眾。就訊以三負對。無他辭。傳送刑部對如初。有郎官嫉師者同鞠。故令杖。師凡
對簿直入。趺坐階下。左右雜投刑具。唱聲恐嚇不為動。受杖已復起坐。獄詞無可按。
特以救清公書謂語連朝廷。欲引子罵父律。不果竟擬坐左道。獄具將上。師聞之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手字付侍者性田。令致法侶田哭。師叱曰。侍我二十年。猶作此去就。卻食飲尋說轉生歌。子夜猶
口授十餘偈。黎明索
薑湯嗽齒。就地坐。誦毗盧遮那佛數聲。閉目不語。御史
曹學程。先以言事系獄。聞師狀趨至。望見輒大呼。師好去。師復張目微睇。啟手扶兩足
跏趺以逝。時萬曆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尊者坐化後六日,
色身依舊神色不改。出獄後,弟子依照其遺言將法體浮葬於京郊
慈慧寺外。萬曆三十二年京城大水,弟子擔心肉身為水所化,開棺啟視。但見其端坐如生,絲毫不為大水所害,弟子於是奉龕歸徑山。萬曆四十四年,由憨山大師舉行荼毗儀式。此時雖離尊者坐化已十三年,然其肉身絲毫不壞,宛如在世。荼毗之後,留下無數的舍利。後人於徑山
文殊台起塔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