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愛樂管弦樂團)

紐約愛樂樂團

紐約愛樂管弦樂團一般指本詞條

紐約愛樂樂團創建於1842年,是美國最古老的交響樂團。它的歷史,與世界音樂發展歷程中一個又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緊密相聯。樂團每年演出180多場音樂會,並且在2004年12月18日,樂團演出了第14000場音樂會——這一個光輝的里程碑,是世界上任何其它交響樂團無法比擬的。樂團常住地為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現任樂團音樂總監為荷蘭籍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紐約愛樂樂團
  • 外文名:New York Philharmonic
  • 創建於:1842年
  • 常住地:Lincoln Center
  • 音樂總監:梵志登 
  • 類型:交響樂團
概況,簡介,樂團特點,音樂總監,現任總監,前任總監,洛林·馬澤爾,歷任指揮,文化使者,

概況

紐約愛樂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亦可簡稱為紐約愛樂)是美國最早的交響樂團,由指揮家希爾(UreliCorelli Hill)創立於1842年。初名“紐約愛樂交響協會”。紐約愛樂樂團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樂隊之一,是美國成立時間最長的樂團,位列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紐約愛樂、芝加哥交響、波士頓交響、費城交響以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之首。
紐約愛樂徽標紐約愛樂徽標
1922年,門蓋爾貝格(Willem Mengelberg)接任首席指揮後,該團的演奏水平飛速發展。1928年,該團跟紐約交響樂協會合併,形成如今的規模。曾在該團任職的指揮家的名單中,可以看到馬良歸捆勒和達姆羅許等人的名字。從1928年到1936年間,托斯卡尼尼就任音樂監督,該團進入了黃金時代。1958年,當代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開始指揮該團,使該團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樂團在1962年離開卡內基音樂廳搬至艾弗里·費雪廳林肯中心)。從1978年起,印度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前東德指揮大師庫特·馬祖爾以及美國指揮家洛林·馬澤爾先後就任該團的音樂指導與指揮。
2009年,本土指揮家艾倫·吉爾伯特通過樂團提名成為新一任音樂總監,紐約愛樂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簡介

創建於1842年,是美國最古老的交凳漿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的歷史,與世界音樂發展歷程中一個又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緊密相聯。曾指導過紐約愛樂樂團的大作曲家和大指揮家有:魯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魏因加特納、馬勒 (任音樂總監)、拉赫瑪尼諾夫、理察·史特勞斯、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 (任音樂總監)、斯特拉文斯基、庫謝維茨基和沃爾特、伯恩斯坦、祖賓·梅塔等。
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

樂團特點

紐約愛樂樂團是目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之一。樂團每年演出180多場音樂會,並且在2004年12月18日,樂團演出了第14000場音樂會——這一個光您束習元輝的里程碑,是世界上任何其它交響樂團無法比擬的。
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
紐約愛樂樂團馳名於世,與它一些驕人的紀錄也是分不開的,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由該團首先推出,樂團在美國還首演了貝多芬的第八和第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馬勒的第一、二、四和六交響曲、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等。1986年7月5日,該團在紐約中央公園的一場免費音樂會,吸引了超過80萬人,創造了有史以來單場音樂會最高出席整芝煉淋人數的紀錄。
曾與樂團合作過的史上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包括:西奧多·托馬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馬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施特勞斯、威廉·孟高貝格、富爾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斯特拉文斯基、科普蘭、布魯諾·瓦爾特、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克勞斯·騰斯泰德、喬治·塞爾、埃里克·雷恩斯朵夫。
紐約愛樂樂團在廣播、電視及其它媒體的非凡成就,幫助塑造了傳媒界的近代歷史。最近,樂團成為美國第一支提供可下載音樂會、現場錄音和通過iTunesDG 獨家發行音樂會的主流樂團。自1917年至今,樂團已經錄製了近2000張唱片,其中超過500張仍在市場通行。

音樂總監

現任總監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於2018年9月開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第26任音樂總監一職。他還擔任了香港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自2012年以來一直擔任該職務,並曾作為嘉賓擔任指揮,並擔任過許多其他首席樂團遍布全球,包括巴黎管弦樂團,萊比錫格萬德豪斯管弦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
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
Jaap van Zweden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他19歲時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他在大約20年後的1996年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他仍然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的名譽首席指揮,在那裡他擔任首席指揮(2005-2013年),擔任皇家法蘭德斯樂隊的首席指揮(2008-2011年),曾任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8-2018年)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被評為2012年《美國音樂》年度最佳指揮,並於2018年成為CBS60分鐘個人簡介的主題。

前任總監

艾倫·吉爾伯特1967年2月出生背她頁於美國紐約,其父麥克·吉爾伯特和其母武部洋子(Yoko Takebe)均為紐約
前任音樂總監吉爾伯特前任音樂總監吉爾伯特
愛樂樂團藝術家.他從國小習小提琴,畢業於柯蒂斯音樂學院。在朱莉亞音樂學校他跟隨Otto-Werner Mueller學習指揮,1994年以碩士文憑畢業。此外他也在哈佛大學師從贈和趨Leon Kirchner與府拔拒Peter Lieberson學習作曲。 曾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助理指揮。2001年他首次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此後指揮了23次。2008年上任前,他是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以及美國聖塔菲歌劇院音樂總監。目前吉爾伯特與樂團的契約為5年,每個演出季指揮12周。
吉爾伯特與世界各頂級樂團合作的經歷不勝枚舉,就像他的前輩們一樣,他也是個傳奇的音樂家。在紐約愛樂樂團,他充分展示了曲目的深度和廣度,曾指揮過貝多芬、貝爾格、科普蘭、艾夫斯,還有亨德爾的《彌賽亞》、馬勒的《悼亡兒之歌》等一系列作品。可以回想2004年的一個晚上,當吉爾伯特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時,為我們營造出暴風雨般癲狂卻又透著極度清晰的音響。事實上,這是對音樂表現的極端熱愛與他溫和而不過分誇張的表達方式相融合的結果,這賦予了他一種極大限度將一個樂團潛力挖掘出來的巨大力量。

洛林·馬澤爾

洛林·馬澤爾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他有生之年已經指揮了150多個交響樂團的5000多場歌劇和音樂會,定期出現在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和歌劇院裡。 馬澤爾曾經擔任過以下職務:柏林德國劇院藝術總監(1965-1971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1972-198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和首席指揮(1982-1984),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8-1996)。到2002年為止,他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從2002年起,他開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馬澤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四歲隨父母移居美國,五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他從兒童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指揮天才。馬澤爾八歲時第一次公開指揮一支大學交響樂團,被人們譽為“音樂神童”。從九歲到十五歲,他曾經指揮過美國多數的主要交響樂團。
前任音樂總監馬澤爾前任音樂總監馬澤爾
1953年,馬澤爾在義大利卡塔尼亞的貝里尼劇院接替一位生病的指揮而登台,之後他在歐洲許多交響樂團、歌劇院和重要的國際音樂節中擔任客座指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馬澤爾曾經在1980至1986年、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指揮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使他成為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第二任指揮波斯考夫斯基之後指揮過最多場次該場音樂會的指揮家。馬澤爾的指揮風格清新、瀟灑,穩重之中不乏幽默。他有時還擔任樂隊的小提琴獨奏部分,給全世界的樂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1999年的新年音樂會上,他的小提琴獨奏令全世界的樂迷如醉如痴。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曾經出現在與25個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的演出活動中,其中包括以色列愛樂、紐約愛樂、布拉格愛樂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等。在2000年馬澤爾70周歲之際,大師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馬德里、羅馬、米蘭、慕尼黑和巴黎等世界許多城市中,演奏勃拉姆斯、巴托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他自己的樂曲《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作品》。
馬澤爾使用的那把小提琴是於1723年製作的斯特拉底瓦里琴。 在歷屆新年音樂會的多次演出中,馬澤爾還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樂手們把來自於生活中的各種小道具,如哨子、三角鐵、木板等,自然地融入施特勞斯家族優美的舞曲中,給施氏家族動感強烈的波爾卡舞曲增添幾分詼諧。這種特殊的“創作”使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新意不斷,成為在辭舊迎新之際奧地利人獻給全世界人民一份優雅的賀歲禮物。
馬澤爾是個語言大師,他在199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他連續用十幾種語言向全世界的樂迷們致以新年的問候,也就是在這一年,馬澤爾先生把從中央電視台轉播小組工作人員那裡學來的中文“新年好”也使用上了,在中國樂迷中傳為佳話。

歷任指揮

梵志登(2018年至今)
艾倫·吉爾伯特(2009—2018年)
洛林·馬澤爾(2002年—2009年)
庫特·馬祖爾(1991年—2002年)
祖賓·梅塔(1978年—1991年)
皮埃爾·布列茲(1971年—1977年)
喬治·塞爾(1969年—1970年)
倫納德·伯恩斯坦(1958年—1969年)
德米特里·米特羅波洛斯(1949年—1958年)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949年—1950年)
布魯諾·瓦爾特(1947年—1949年)
阿爾圖·羅津斯基(1943年—1947年)
約翰·巴比羅利(1936年—1941年)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1928年—1936年)
威廉·門蓋爾貝格(1922年—1930年)
約瑟夫·斯坦斯基(1911年—1923年)
古斯塔夫·馬勒(1909年—1911年)
瓦西里·薩封諾夫(1906年—1909年)
華爾特·丹諾施(1902年—1903年)
艾米爾·珀爾(1898年—1902年)
安東·塞德(1891年—1898年)
希奧多·湯瑪斯(1877年—1891年)
列奧波德·丹諾施(1876年—1877年)
卡爾·貝爾曼(1855年—1876年)
希奧多·埃斯菲德(1848年—1865年)
烏瑞利·克萊里·希爾(樂團創始人,1842年—1847年)

文化使者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含記者)訪問平壤,並於26日晚18點給朝鮮民眾獻上一場精彩演出。演出開始時,樂團奏響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全場觀眾起立致敬。這是韓戰結束後朝鮮國土上第一次響起美國國歌,看見美國星條旗。
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
該團正式演出的曲目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1848年創作的《羅恩格林》第三幕序曲(婚禮進行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留居美國時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1928年創作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及用朝鮮傳統民謠改編的樂曲《阿里郎》 。演出過程中觀眾和演員情緒飽滿,當指揮馬澤爾在介紹曲目《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時風趣的說:“希望有一天哪位作曲家也寫一曲《一個美國人在平壤》 ”時,全場爆發出笑聲和掌聲。演出持續近兩個小時,觀眾長時間熱烈掌聲證明演出非常成功。78歲的馬澤爾神采飛揚,精神飽滿,與首席小提琴手向觀眾頻頻揮手,最後離開的舞台。此情此景驗證了他下飛機時“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橋樑”的論斷。
兩天的時間裡除了演出、彩排之外還舉辦了訪朝演出的新聞發布會,出席了朝文化相舉行的歡迎宴會,觀看了朝鮮民族歌舞,參觀了金元均音樂學院,並與朝國家交響樂團進行專業交流。該團於27日下午離平壤赴韓國。2月25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成員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飛機前合影。紐約愛樂樂團於當日當地時間16時(台北時間15時)抵達平壤,他們將在這裡的劇院內演出交響樂。這是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支訪問該國的美國交響樂團。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馬澤爾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機場接受採訪。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乘坐韓亞航空公司的包機於25日下午自北京抵達平壤,開始歷史性的“朝鮮之旅”。這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成立以後第一支來訪的美國交響樂團。朝鮮文化省副相宋錫煥、平壤市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植等有關官員及文藝工作者當天在平壤順安國際機場熱烈歡迎紐約愛樂樂團的到來。
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大師馬澤爾在機場對眾多新聞媒體說,他雖然不是政治家,但他認為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很好的橋樑。他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使這次在平壤的演出獲得成功。 紐約愛樂樂團團長扎林·梅塔在離開北京前曾對媒體說,這次在平壤的演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動,他對此充滿期待和感到興奮。他希望這次演出有助於美朝實現關係正常化。
紐約愛樂樂團是應朝鮮文化省和藝術交流協會的邀請訪問平壤的。該樂團26日將在東平壤大劇場舉行一場演出。演出的曲目包括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以及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的代表作歌劇《羅恩格林》序曲至第三章、19世紀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和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名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紐約愛樂樂團在廣播、電視及其它媒體的非凡成就,幫助塑造了傳媒界的近代歷史。最近,樂團成為美國第一支提供可下載音樂會、現場錄音和通過iTunesDG 獨家發行音樂會的主流樂團。自1917年至今,樂團已經錄製了近2000張唱片,其中超過500張仍在市場通行。

音樂總監

現任總監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於2018年9月開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第26任音樂總監一職。他還擔任了香港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自2012年以來一直擔任該職務,並曾作為嘉賓擔任指揮,並擔任過許多其他首席樂團遍布全球,包括巴黎管弦樂團,萊比錫格萬德豪斯管弦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
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現任音樂總監梵志登
Jaap van Zweden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他19歲時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他在大約20年後的1996年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他仍然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的名譽首席指揮,在那裡他擔任首席指揮(2005-2013年),擔任皇家法蘭德斯樂隊的首席指揮(2008-2011年),曾任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8-2018年)
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被評為2012年《美國音樂》年度最佳指揮,並於2018年成為CBS60分鐘個人簡介的主題。

前任總監

艾倫·吉爾伯特1967年2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其父麥克·吉爾伯特和其母武部洋子(Yoko Takebe)均為紐約
前任音樂總監吉爾伯特前任音樂總監吉爾伯特
愛樂樂團藝術家.他從國小習小提琴,畢業於柯蒂斯音樂學院。在朱莉亞音樂學校他跟隨Otto-Werner Mueller學習指揮,1994年以碩士文憑畢業。此外他也在哈佛大學師從Leon Kirchner與Peter Lieberson學習作曲。 曾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助理指揮。2001年他首次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此後指揮了23次。2008年上任前,他是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以及美國聖塔菲歌劇院音樂總監。目前吉爾伯特與樂團的契約為5年,每個演出季指揮12周。
吉爾伯特與世界各頂級樂團合作的經歷不勝枚舉,就像他的前輩們一樣,他也是個傳奇的音樂家。在紐約愛樂樂團,他充分展示了曲目的深度和廣度,曾指揮過貝多芬、貝爾格、科普蘭、艾夫斯,還有亨德爾的《彌賽亞》、馬勒的《悼亡兒之歌》等一系列作品。可以回想2004年的一個晚上,當吉爾伯特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艾夫斯的《第四交響曲》時,為我們營造出暴風雨般癲狂卻又透著極度清晰的音響。事實上,這是對音樂表現的極端熱愛與他溫和而不過分誇張的表達方式相融合的結果,這賦予了他一種極大限度將一個樂團潛力挖掘出來的巨大力量。

洛林·馬澤爾

洛林·馬澤爾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他有生之年已經指揮了150多個交響樂團的5000多場歌劇和音樂會,定期出現在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和歌劇院裡。 馬澤爾曾經擔任過以下職務:柏林德國劇院藝術總監(1965-1971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1972-198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和首席指揮(1982-1984),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8-1996)。到2002年為止,他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從2002年起,他開始擔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馬澤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四歲隨父母移居美國,五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和鋼琴。他從兒童時代就已經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指揮天才。馬澤爾八歲時第一次公開指揮一支大學交響樂團,被人們譽為“音樂神童”。從九歲到十五歲,他曾經指揮過美國多數的主要交響樂團。
前任音樂總監馬澤爾前任音樂總監馬澤爾
1953年,馬澤爾在義大利卡塔尼亞的貝里尼劇院接替一位生病的指揮而登台,之後他在歐洲許多交響樂團、歌劇院和重要的國際音樂節中擔任客座指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馬澤爾曾經在1980至1986年、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指揮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使他成為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第二任指揮波斯考夫斯基之後指揮過最多場次該場音樂會的指揮家。馬澤爾的指揮風格清新、瀟灑,穩重之中不乏幽默。他有時還擔任樂隊的小提琴獨奏部分,給全世界的樂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1999年的新年音樂會上,他的小提琴獨奏令全世界的樂迷如醉如痴。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曾經出現在與25個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的演出活動中,其中包括以色列愛樂、紐約愛樂、布拉格愛樂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等。在2000年馬澤爾70周歲之際,大師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馬德里、羅馬、米蘭、慕尼黑和巴黎等世界許多城市中,演奏勃拉姆斯、巴托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他自己的樂曲《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作品》。
馬澤爾使用的那把小提琴是於1723年製作的斯特拉底瓦里琴。 在歷屆新年音樂會的多次演出中,馬澤爾還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樂手們把來自於生活中的各種小道具,如哨子、三角鐵、木板等,自然地融入施特勞斯家族優美的舞曲中,給施氏家族動感強烈的波爾卡舞曲增添幾分詼諧。這種特殊的“創作”使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新意不斷,成為在辭舊迎新之際奧地利人獻給全世界人民一份優雅的賀歲禮物。
馬澤爾是個語言大師,他在199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他連續用十幾種語言向全世界的樂迷們致以新年的問候,也就是在這一年,馬澤爾先生把從中央電視台轉播小組工作人員那裡學來的中文“新年好”也使用上了,在中國樂迷中傳為佳話。

歷任指揮

梵志登(2018年至今)
艾倫·吉爾伯特(2009—2018年)
洛林·馬澤爾(2002年—2009年)
庫特·馬祖爾(1991年—2002年)
祖賓·梅塔(1978年—1991年)
皮埃爾·布列茲(1971年—1977年)
喬治·塞爾(1969年—1970年)
倫納德·伯恩斯坦(1958年—1969年)
德米特里·米特羅波洛斯(1949年—1958年)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949年—1950年)
布魯諾·瓦爾特(1947年—1949年)
阿爾圖·羅津斯基(1943年—1947年)
約翰·巴比羅利(1936年—1941年)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1928年—1936年)
威廉·門蓋爾貝格(1922年—1930年)
約瑟夫·斯坦斯基(1911年—1923年)
古斯塔夫·馬勒(1909年—1911年)
瓦西里·薩封諾夫(1906年—1909年)
華爾特·丹諾施(1902年—1903年)
艾米爾·珀爾(1898年—1902年)
安東·塞德(1891年—1898年)
希奧多·湯瑪斯(1877年—1891年)
列奧波德·丹諾施(1876年—1877年)
卡爾·貝爾曼(1855年—1876年)
希奧多·埃斯菲德(1848年—1865年)
烏瑞利·克萊里·希爾(樂團創始人,1842年—1847年)

文化使者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含記者)訪問平壤,並於26日晚18點給朝鮮民眾獻上一場精彩演出。演出開始時,樂團奏響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全場觀眾起立致敬。這是韓戰結束後朝鮮國土上第一次響起美國國歌,看見美國星條旗。
紐約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
該團正式演出的曲目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1848年創作的《羅恩格林》第三幕序曲(婚禮進行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留居美國時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1928年創作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及用朝鮮傳統民謠改編的樂曲《阿里郎》 。演出過程中觀眾和演員情緒飽滿,當指揮馬澤爾在介紹曲目《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時風趣的說:“希望有一天哪位作曲家也寫一曲《一個美國人在平壤》 ”時,全場爆發出笑聲和掌聲。演出持續近兩個小時,觀眾長時間熱烈掌聲證明演出非常成功。78歲的馬澤爾神采飛揚,精神飽滿,與首席小提琴手向觀眾頻頻揮手,最後離開的舞台。此情此景驗證了他下飛機時“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橋樑”的論斷。
兩天的時間裡除了演出、彩排之外還舉辦了訪朝演出的新聞發布會,出席了朝文化相舉行的歡迎宴會,觀看了朝鮮民族歌舞,參觀了金元均音樂學院,並與朝國家交響樂團進行專業交流。該團於27日下午離平壤赴韓國。2月25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成員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飛機前合影。紐約愛樂樂團於當日當地時間16時(台北時間15時)抵達平壤,他們將在這裡的劇院內演出交響樂。這是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支訪問該國的美國交響樂團。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指揮馬澤爾抵達朝鮮首都平壤後在機場接受採訪。
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一行250餘人乘坐韓亞航空公司的包機於25日下午自北京抵達平壤,開始歷史性的“朝鮮之旅”。這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成立以後第一支來訪的美國交響樂團。朝鮮文化省副相宋錫煥、平壤市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植等有關官員及文藝工作者當天在平壤順安國際機場熱烈歡迎紐約愛樂樂團的到來。
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大師馬澤爾在機場對眾多新聞媒體說,他雖然不是政治家,但他認為音樂是促進人們之間交流的很好的橋樑。他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使這次在平壤的演出獲得成功。 紐約愛樂樂團團長扎林·梅塔在離開北京前曾對媒體說,這次在平壤的演出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動,他對此充滿期待和感到興奮。他希望這次演出有助於美朝實現關係正常化。
紐約愛樂樂團是應朝鮮文化省和藝術交流協會的邀請訪問平壤的。該樂團26日將在東平壤大劇場舉行一場演出。演出的曲目包括朝鮮國歌《愛國歌》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以及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的代表作歌劇《羅恩格林》序曲至第三章、19世紀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和美國作曲家格什溫的名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