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年–2016年),法國指揮家、作曲家。他以善於準確清晰地詮釋20世紀音樂而著稱,較為出名的作品包括:《沒有主人的琴錘》(Le Marteau sans Maitre)(1955年),《爆炸-固定》(Explosantel-fixe)(1973年)。和《儀式》(1975年)等先鋒音樂。布列茲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後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1971–75年他擔任BBC交響樂團指揮長,同時於1971–77年兼任或專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77年他回到巴黎,擔任從事電子音樂和電腦音樂研究的“聲學/音樂協作研究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主任。不過他的指揮生涯並未中斷,繼續客座指揮歐美著名管弦樂團。1995年,他被任命為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家
1944年10月他登記到音樂學院和聲課程的老師梅西昂下去學習。七歲的時候布列茲就出於興趣學習過鋼琴,還參加過學校合唱,後來興致越來越高。通過梅西昂他認識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新舊維也納學派的音樂世界。通過梅西昂,他還知道了不但要學會怎樣思考音樂,還要懂得怎樣用音樂去思考。作為對他的測試,法國廣播放送了他的三首鋼琴讚美詩(1945)和一些帶有老師的風格的學生習作,上面還有勛伯格式的抽象語言。不久後,這位實習生儼然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作曲家。通過瑞雷·萊波維茲的課,布列茲接觸到了十二音序列,無調性音樂和電聲實驗。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在Renaud-Barrault公司當領導,他接觸到了室內樂。1954年他為新音樂創立了系列音樂會 "Concerts du Petit Marigny / Domaine Musicale"。接著的一年裡他的作品《沒有主人的錘子》獲得國際性的成功,標誌著他的作曲家身份獲得承認。與此同時,他作為指揮家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布列茲在1958年開始其指揮生涯,當時是作為西南無線電樂團的常任客席指揮。從1960年到1962年,布列茲在巴塞爾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同時擔任克利夫蘭樂團首席客座指揮(1967-72),BBC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1971-75)還有紐約愛樂的首席指揮(1971-77)。1977年起布列茲的工作重心就移到了巴黎蓬皮杜中心“聲學/音樂研究和協作學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IRCAM) ,該學院由法國政府資助。直到1992年他才IRCAM退下一線工作,但他仍一直是藝術家合奏團的主席,這個樂團由他本人一手創立,是一支享譽國際的以演奏同時代作品出名的樂隊。1995年布列茲被任命為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首席客籍指揮。他在拜魯伊特有三次出位的登場,分別是1979年的帕西法爾,1976年指環百年誌慶和2004年再一次把帕西法爾搬上舞台,而這一次的演繹引起很大的爭議,導演是克利斯朵夫·史令根斯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
早在70年代,布列茲就已經是同輩音樂家的最重要代言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不斷地碰上各式各樣的矛盾。但他並不想成為什麼典範,只是想走自己的路,跟著自己腦海中音樂闊步前進。作為指揮家,他指揮過很多有名的交響樂團,其成就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他獲得過26個葛萊美獎項和其他無數的名譽。他於1979年獲得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1989年他成為日本藝術協會第一位“帝國獎”得主。為了表揚他對20世紀音樂的貢獻,1995年獲得德國唱片評論獎,英國音樂雜誌《留聲機》“本年度藝術家”,接著在他70大壽的時候還獲得了法國 Victoires de la Musique一向特別的獎項。1996年獲得柏林藝術獎,瑞典皇家音樂學院授予他Polar Music Prize。最後他在2004年1月還在他的真正故鄉巴登-巴登獲得金獎牌。布列茲於2016年1月6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