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納米是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
納米科學與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套用的學科。
套用
納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當物質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時,則必須改用
量子力學取代傳統力學的觀點來描述它的行為,當粉末粒子尺寸由10
微米降至10納米時,其粒徑雖改變為1000倍,但換算成體積時則將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為上將產生明顯的差異。
納米粒子異於大塊物質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積相對增大,也就是超
微粒子的表面布滿了階梯狀結構,此結構代表具有高
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這類原子極易與外來原子吸附鍵結,同時因
粒徑縮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點來說,
納米粉末中由於每一
粒子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處於不安定狀態,使其表面
晶格震動的振幅較大,所以具有較高的
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特有的熱性質,也就是造成熔點下降,同時
納米粉末將比傳統粉末容易在較低溫度燒結,而成為良好的燒結促進材料。
一般常見的
磁性物質均屬多磁區之集合體,當粒子尺寸小至無法區分出其磁區時,即形成單磁區之磁性物質。因此磁性材料製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時,將成為優異的磁性材料。
納米粒子的粒徑(10納米~100納米)小於光波的長,因此將與
入射光產生複雜的互動作用。金屬在適當的蒸發沉積條件下,可得到易吸收光的黑色金屬超
微粒子,稱為
金屬黑,這與金屬在
真空鍍膜形成高
反射率光澤面成強烈對比。
納米材料因其
光吸收率大的特色,可套用於紅外線感測器材料。
分類
納米材料就是具有納米尺度的粉末、纖維、膜或塊體。科學實驗證實,當常態物質被加工到極其微細的納米尺度時,會出現特異的
表面效應、體積效應和
量子效應,其光學、
熱學、電學、
磁學、力學乃至
化學性質也就相應地發生十分顯著的變化。因此納米材料具備其它一般材料所沒有的優越性能,可廣泛套用於電子、醫藥、化工、軍事、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在整個
新材料的研究套用方面占據著核心的位置。
納米粉末
納米纖維
納米膜
納米塊體
是將
納米粉末高壓成型或控制金屬液體結晶而得到的納米
晶粒材料。主要用途為:超高強度材料;智慧型金屬材料等。
專家指出,對納米材料的認識才剛剛開始,還知之甚少。從個別實驗中所看到的種種奇異性能,說明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領域,對納米材料的開發,將會為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有用材料。
表面效應
球形顆粒的
表面積與直徑的平方成正比,其體積與直徑的立方成正比,故其
比表面積(表面積/體積)與直徑成反比。隨著顆粒直徑變小,比表面積將會顯著增大,說明表面原子所占的
百分數將會顯著地增加。對直徑大於 0.1微米的顆粒
表面效應可忽略不計,當尺寸小於 0.1微米時,其表面原子百分數激劇增長,甚至1克超微顆粒表面積的總和可高達100平方米,這時的表面效應將不容忽略。
超微顆粒的表面與大塊物體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
電子顯微鏡對金屬超微顆粒(直徑為 2*10^-3微米)進行電視攝像,實時觀察發現這些顆粒沒有固定的形態,隨著時間的變化會自動形成各種形狀(如立方
八面體,
十面體,
二十面體多孿晶等),它既不同於一般固體,又不同於液體,是一種準固體。在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照射下,表面
原子仿佛進入了“沸騰”狀態,尺寸大於10
納米後才看不到這種顆粒結構的不穩定性,這時微顆粒具有穩定的結構狀態。超微顆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氣中金屬顆粒會迅速氧化而燃燒。如要防止自燃,可採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識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
緩慢氧化生成一層極薄而緻密的
氧化層,確保表面穩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屬超微顆粒可望成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劑和貯氣材料以及
低熔點材料。
小尺寸
隨著顆粒尺寸的量變,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顆粒性質的質變。由於顆粒尺寸變小所引起的巨觀物理性質的變化稱為
小尺寸效應。對超微顆粒而言,尺寸變小,同時其
比表面積亦顯著增加,從而產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質。
光學性質
當黃金被細分到小於光波波長的尺寸時,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貴光澤而呈黑色。事實上,所有的金屬在超微顆粒狀態都呈現為黑色。尺寸越小,顏色愈黑,銀白色的鉑(白金)變成
鉑黑,
金屬鉻變成
鉻黑。由此可見,金屬超微顆粒對
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於l%,大約幾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
消光。利用這個特性可以作為高效率的光熱、光電等轉換材料,可以高效率地將太陽能轉變為熱能、電能。此外又有可能套用於紅外
敏感元件、紅外
隱身技術等。
熱學性質
固態物質在其形態為大尺寸時,其熔點是固定的,超細微化後卻發現其熔點將顯著降低,當顆粒小於10
納米量級時尤為顯著。例如,金的常規熔點為1064C℃,當顆粒尺寸減小到10納米尺寸時,則降低27℃,2納米尺寸時的熔點僅為327℃左右;銀的常規熔點為670℃,而超微銀顆粒的熔點可低於100℃。因此,
超細銀粉製成的
導電漿料可以進行
低溫燒結,此時元件的基片不必採用耐高溫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膠。採用超細銀粉漿料,可使膜厚均勻,覆蓋面積大,既省料又具高質量。日本川崎制鐵公司採用0.1~1微米的銅、鎳超微顆粒製成導電漿料可代替鈀與銀等貴金屬。超微顆粒熔點下降的性質對粉末冶金工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在鎢顆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鎳顆粒後,可使
燒結溫度從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較低的溫度下燒製成大功率半導體管的基片。
磁學性質
人們發現
鴿子、
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趨磁細菌等生物體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顆粒,使這類生物在
地磁場導航下能辨別方向,具有回歸的本領。磁性超微顆粒實質上是一個生物
磁羅盤,生活在水中的趨磁細菌依靠它游向營養豐富的水底。通過
電子顯微鏡的研究表明,在趨磁細菌體內通常含有直徑約為 2′10-2微米的磁性氧化物顆粒。小尺寸的超微顆粒磁性與大塊材料顯著的不同,大塊的
純鐵矯頑力約為 80安/米,而當顆粒尺寸減小到 2′10-2微米以下時,其矯頑力可增加1千倍,若進一步減小其尺寸,大約小於 6′10-3微米時,其矯頑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現出
超順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顆粒具有高矯頑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貯存密度的
磁記錄磁粉,大量套用於磁帶、磁碟、
磁卡以及磁性鑰匙等。利用超順磁性,人們已將磁性超微顆粒製成用途廣泛的
磁性液體。
力學性質
陶瓷材料在通常情況下呈
脆性,然而由
納米超微顆粒壓製成的納米陶瓷材料卻具有良好的
韌性。因為納米材料具有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是相當混亂的,原子在
外力變形的條件下很容易遷移,因此表現出甚佳的韌性與一定的延展性,使陶瓷材料具有新奇的力學性質。美國學者報導
氟化鈣納米材料在室溫下可以大幅度彎曲而不斷裂。研究表明,人的牙齒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強度,是因為它是由磷酸鈣等納米材料構成的。呈納米
晶粒的金屬要比傳統的粗晶粒金屬硬3~5倍。至於金屬一陶瓷等複合納米材料則可在更大的範圍內改變材料的力學性質,其套用前景十分寬廣。超微顆粒的
小尺寸效應還表現在
超導電性、
介電性能、聲學特性以及
化學性能等方面。
隧道效應
各種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定的
光譜線,如鈉原子具有黃色的光譜線。
原子模型與
量子力學已用
能級的概念進行了合理的解釋,由無數的原子構成固體時,單獨原子的能級就併合成
能帶,由於電子數目很多,能帶中能級的間距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連續的,從
能帶理論出發成功地解釋了大塊金屬、半導體、
絕緣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對介於原子、分子與大塊固體之間的超微顆粒而言,大塊材料中連續的能帶將分裂為分立的能級;能級間的間距隨顆粒尺寸減小而增大。當熱能、
電場能或者
磁場能比平均的能級間距還小時,就會呈現一系列與巨觀物體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稱之為
量子尺寸效應。例如,導電的金屬在超微顆粒時可以變成絕緣體,
磁矩的大小和顆粒中電子是奇數還是偶數有關,比熱亦會反常變化,
光譜線會產生向
短波長方向的移動,這就是量子尺寸效應的巨觀表現。因此,對超微顆粒在低溫條件下必須考慮
量子效應,原有巨觀規律已不再成立。電子具有
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因此存在隧道效應。人們發現一些巨觀物理量,如微顆粒的
磁化強度、
量子相干器件中的
磁通量等亦顯示出隧道效應,稱之為巨觀的量子隧道效應。
量子尺寸效應、
巨觀量子隧道效應將會是未來
微電子、光電子器件的基礎,或者它確立了現存微電子器件進一步微型化的極限,當微電子器件進一步微型化時必須要考慮上述的量子效應。例如,在製造半導體積體電路時,當電路的尺寸接近電子波長時,電子就通過隧道效應而溢出器件,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經典電路的極限尺寸大概在0.25
微米。研製的
量子共振隧道電晶體就是利用
量子效應製成的新一代器件。
大事記
1959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
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
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
精密機械加工;
1981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
掃描隧道顯微鏡,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1991年,
碳納米管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斯莫利教授認為,
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於超微導線、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1993年,繼1989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搬走
原子團“寫”下
史丹福大學英文、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
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 中國”二字,標誌著我國開始開始在國際
納米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
量子計算機;
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
到1999年,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基於
納米產品的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各國重視
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畫,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日本設立
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畫的研發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畫視為下一次
工業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