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納米藥物技術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
藥物製劑方面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書全面地對納米藥物技術的相關內容進行介紹,主要內容包括納米技術在藥物緩控釋、靶向遞送、基因治療、
納米中藥製劑等方面的套用,以及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脂質體、聚合物膠束、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注射納米給藥系統、口服納米給藥系統、經皮納米給藥系統、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眼用納米給藥系統、中藥納米技術、生物技術藥物納米製劑等各類納米給藥系統。本書內容系統全面,注重原理與方法的介紹,更強調技術的實際套用。本書作者是活躍在藥學研究領域的國內一線研究專家,圖書內容反映了國際研究動態,更體現了國內創新研究水平。
本書適用於從事
藥物製劑研究、新藥開發的技術人員,也可供相關專業高校師生參考。
圖書目錄
1緒論1
參考文獻32納米給藥系統的評價5
21粒徑5
212動態雷射散射法5
213小角X射線散射法6
214比表面積法6
217拉曼散射法7
218粒徑測定方法的選擇7
219研究實例7
22Zeta電位8
23外觀形態9
234射線衍射9
235熱分析10
236核磁共振10
237套用實例10
24藥物包封率11
241透析法11
242凝膠柱色譜法11
244離心超濾法11
245微型柱離心法11
247螢光猝滅法12
249導數分光光譜法12
25藥物釋放的測定13
26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評價13
262藥效評價16
263毒理學評價18
264研究實例20
27體內評價和研究20
271納米給藥系統的藥代動力學20
272納米給藥系統的藥效學體內研究方法23
273納米給藥系統的毒理學體內研究方法24
28納米給藥系統的質量標準25
參考文獻263納米給藥系統的生物相容性31
31引言31
311生物相容性評價項目32
312生物相容性評價試驗方法33
32有機材料35
592結腸的生理特點107
593結腸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7
594結腸靶向展望109
510眼靶向109
5101眼的生理特點109
5102眼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9
511細胞和細胞內靶向112
5111概述112
5112細胞靶向機制和細胞內轉運過程113
5113細胞質靶向113
5114細胞核靶向116
5115線粒體靶向116
5116溶酶體靶向117
5117內質網靶向117
512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套用前景117
5121概述117
5122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優勢118
5123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產業化118
5124靶向納米給藥系統面臨的挑戰及應對119
5125靶向納米給藥系統展望120
參考文獻1206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128
61刺激敏感機制128
611物理化學刺激128
612生物化學刺激129
62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131
621聚合物膠束131
622水凝膠132
624環糊精135
625納米球137
626納米囊138
627脂質體138
628聚合物體140
629納米泡145
63刺激敏感聚合物148
631溫度敏感聚合物148
632離子敏感聚合物151
633pH敏感聚合物152
634氧化還原敏感聚合物152
635光敏感聚合物152
64刺激敏感基因遞送153
641溫度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4
642pH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5
643還原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6
644其他刺激敏感基因遞送157
65結語157
參考文獻1587脂質體166
71脂質體基本組成167
711磷脂167
712膽固醇170
72脂質體製備方法171
721薄膜法171
722逆向蒸發法171
723復乳法172
724離心法172
725注入法172
726鈣融合法172
727硫酸銨梯度法172
728高壓乳勻技術173
729前體脂質體173
73脂質體的質量控制174
731形態174
732粒徑174
733包封率175
734氧化指數177
735溶血磷脂178
171概述389
173脂質體390
1731陽離子脂質體390
1732pH敏感脂質體391
1733溫度敏感脂質體391
174高分子載體392
1741聚乙烯亞胺392
1742聚L賴氨酸393
1743殼聚糖394
1744聚醯胺胺394
1745聚酯396
1752氧化鐵納米粒398
1754金納米粒399
1756量子點399
176結語400
參考文獻40018納米敷料405
181納米敷料的特點405
182納米水凝膠敷料406
1821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407
1822納米水凝膠407
1831不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納米纖維410
1832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納米纖維410
1841澆鑄制膜技術413
1842LB膜技術414
1843LBLSA膜技術414
185納米銀敷料415
1851銀的抗菌性能及機制416
1852納米銀敷料的套用方式416
1853納米銀的毒性417
參考文獻41819納米製劑的製備和檢測儀器422
191納米製劑的製備422
1911“自上而下”技術422
1912“自下而上”技術425
1913納米製劑製備方法的比較429
192納米製劑的檢測儀器430
1921粒徑檢測儀器430
1922表面電位檢測儀器433
1923外形檢測儀器435
193納米製劑生產實例439
1931Doxil439
1932Myocet441
194結語442
參考文獻44220藥物遞送中納米技術套用展望445
參考文獻447
索引449
圖書前言
六年前,筆者組織翻譯了美籍華人科學家王炳和教授主編的《Drug Deliver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藥物傳遞:原理與套用》),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在本專業領域產生較好的反響。這本書系統論述了藥物遞送的各個方面,包括藥物遞送中的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問題、藥物遞送和靶向給藥相關的基本科學問題、細胞學研究方法,特別是介紹了各種主要藥物遞送系統的基本原理和最新進展,包括前藥、受體介導系統、多肽蛋白給藥、基因遞送系統、肺部遞送系統、抗體介導系統、脂質體等。但這本書有一個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涉及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很早就在藥物遞送上得到套用。1965年英國科學家Bangham發現脂質體的時候,就開始涉及
納米藥物載體。到20世紀80年代時,國際上納米技術在給藥方面的套用達到了一個高度。當時的國內藥劑學界也很早把納米給藥系統介紹到國內,並開始研究。當時把納米粒寫成“毫微粒”,“毫微”就是納米的意思。
與國際上大量的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方面套用的著作比較,國內還沒有專門介紹相應內容的著作,這和國內大量的納米藥學研究不相匹配。同時,國內也缺乏一本為剛進入或準備進入該領域進行科研和生產工作的工作者全面介紹該領域基礎知識和發展的書籍。
本書即是基於上述原因進行編撰的。筆者作為主編聯合幾位副主編,組織該領域一線科研人員編撰此書。全書分為20章,涵蓋了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套用的各個方面。本書在編撰格式上,也傾向於“手冊化”,不僅各章內容都有主題,各小節和小標題也體現了“條目化”。讀者很容易從中直接找到需要的內容。同時各章在行文方式上都比較獨立,使它們都具有“獨立”參考價值。每章詳盡和最新的參考文獻也為有特殊興趣的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和文獻追蹤的可能。“納米技術”和“藥物遞送”涵蓋了太多內容,它們交叉後又涉及很多問題,限於本書篇幅,不能全部納入,希望在以後再出版時,進行補充。
筆者除了撰寫部分章節外,還仔細閱讀和核對了每一章,對某些不合適的概念觀念進行了統一或修改,對參考文獻進行了格式統一和確認,力爭做到全書正確、規範。
感謝參與本書的各位編輯。本書中的許多圖被重新繪製,並與筆者進行許多細節上的討論和確認。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本書得以出版。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普及知識,推進科研,指導生產,造福大眾。
金義光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