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特科學校,1933年10月17日,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工兵營、炮兵連、重機槍連、防空和裝甲連等特種兵為基礎而成立。胡國傑任校長,袁雪祖任政治委員。校址在江西省...
1934年10月,紅軍大學、紅軍彭楊步兵學校、紅軍公略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紅軍一方面軍主力長征時,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組建為幹部團,隨中央...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專業幹部的學校。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開學。 1927年11月,毛澤東率領湘贛...
彭楊步兵學校,亦稱“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為紀念彭湃、楊殷二烈士而得名。1933年10月17日成立。陳賡任校長,劉希平任政治委員。校址在江西省瑞金縣九堡。全校1500餘...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軍政幹部的一所學校。1931年11月25日,由紅1軍團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第3分校和紅3軍團隨營學校合併而成。校址...
張英(1902—1932),原名馬宗顯,山東省濰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家。自幼習武,1923年張英在馮玉祥的西北軍當兵。1925年11月張英被選派到蘇聯基輔紅軍軍官學校騎兵...
鄧萍任副總隊長兼教育長,分別在瑞金建立彭楊學校,在武陽建立特科學校,在離瑞金十幾里遠的大村下建立紅軍大學。紅軍大學為中共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指揮員,為中國革命...
袁血卒(1908年—2005年),原名袁漢澄,1908年出生於寧陝縣城關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12月考入西北軍官學校,是著名的“寧都暴動”領導之一。歷經紅軍團長、...
30年代後期,國民黨軍隊陸續建立一批陸軍軍官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貫重視陸軍院校的建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大學、紅軍特科(炮兵、工兵、...
黎有章(1915-1958)江西吉安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學校機槍連副連長、紅軍大學教導師特科團副...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1940年11月...
1934年11月,彭楊學校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 倪志亮任校長,李特任副校長。下設高級、初級、政治、特科4個班和教導隊。1935年6月,該校與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合併...
1935年6月起任紅軍學校特科團政治委員、隨營學校政治委員。到陝北後,任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軍長,率部參加東征和西征戰役。1937年初任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幹部團被改編成紅軍學校特科團,畢士悌繼續任參謀長。當張國燾公開分裂紅軍,強令紅軍學校原四方面軍學員南下時,畢士悌帶領原幹部團的幹部堅持...
17日 中央紅軍大學、紅軍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成立。17日 國民黨軍南昌行營發出訓令,要求各部隊本著“戰略攻勢,戰術守勢”的原則,繼續構築綿密的碉堡封鎖線,逐步...
軍事學校、最初多是隨軍性質的教導隊或訓練班,1931年建立中央根據地後,才建立起一些比較固定的學校,如紅軍大學、紅軍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游擊隊幹部學校、紅色...
同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特科營營長。1936年12月至1937年1月,任中國抗日紅軍步兵學校訓練部部長、高級班戰術教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軍二十五縱隊戰士,紅三軍九師二十五團班長,軍委炮兵團排長,紅軍特科學校炮兵營、紅三軍團十三團三連政治指導員,中央軍委衛生所政治協理員,...
1931年夏,因率部攻打寧都附近的賴村失利,在蘇區肅反中遭誣陷,被開除黨籍並被降職為紅軍特科學校教員,後任該校學兵連連長、營長、副團長、主任教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