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立志
鄧萍,原名鄧少章,1908年生於四川省富順縣(今自貢市),涼高山人。自幼聰明過人,在讀私塾期間,學業優異。目睹廣大農民受地主、資本家壓迫的現實萌生反抗意識,並在
惲代英創辦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影響下,接受革命思想。1927年剛滿19歲獨自前往武漢,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校期間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初次戰鬥
入校不久,蔣介石發動
“四一二”政變。其後武漢國民政府宣布實行第二次北伐。武漢分校學員與學兵團合編中央獨立師,鄧萍隨師奔赴前線,討伐
張作霖的奉系軍隊。
堅持革命
1927年,“七一五”事變後,汪精衛公開反對共產黨。以
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節節退讓,大革命失敗,部分黨員退出革命。鄧萍繼續堅持鬥爭,同年冬受中央委派前往湖南第五師第一團搞
兵運工作,先後在營部、團部擔任書記官和副官。1928年下旬,在上級指示下,鄧萍與彭德懷、
張榮生、
李光組建一團黨支部,鄧萍任支部書記,負責黨內接洽工作。
平江起義
1928年7月18日,因南華特委被破壞,黃公略、黃純一、賀國中等一批地下黨員暴露被捕。情勢危急下,彭德懷、鄧萍、張榮生、滕代遠召開團會議,提前發動起義。鄧萍負責擬定和印製宣言、傳單、標語、口號、布告。7月22日,率領一團一營在平江天岳書院大操場誓師動員,向平江縣政府、民團、清鄉隊、清鄉委員會發起進攻,歷時不足100分鐘,解除全部武裝,俘虜千人。24日,平江縣委在月池塘廣場召開萬人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正式成立,並成立了平江縣
蘇維埃政府。
新城會師
平江起義後,湖南當局8個團圍攻平江,彭德懷、鄧萍領導的紅五團被迫撤出平江。8月,國民黨實行三省
會剿,紅五團多次反攻未果。9月遵照省委指示,部隊向南突圍,與紅四軍在武岡新城會師,共同進行井岡山保衛戰和創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
創建軍校
1930年6月,中央指示紅五軍與紅八軍合編為紅三軍,由
彭德懷任軍團長,
滕代遠任政委,鄧萍為軍團參謀長兼五軍軍長。7月率軍反攻平江,夾擊國民黨3個旅,大勝國軍,追擊並占領長沙。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三團轉入江西。同年秋,鄧萍與
何長工受中央委派,合併隨營學校、閩西彭楊學校建成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確定在瑞金九堡建彭楊學校,在於都建公略步兵學校,在村下建紅軍大學。
入閩作戰
1932年,紅三軍團與紅七軍團的十九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委,鄧萍為叄謀長,東出福建,連克清流、歸化、將樂、順昌4城,不久又攻下連城,擴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7月至12月,東方軍兩次入閩期間,共殲國民黨8個團,俘獲6000餘人。鄧萍始終參與了歷次戰役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成為紅軍中的著名將領。
壯烈犧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5年2月東渡赤水河期間,彭德懷、鄧萍領導紅三軍團攻占婁山關後追擊國民黨殘軍。為儘快攻克
遵義老城,鄧萍親臨前線指揮,偵查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犧牲。
人物事跡
鄧萍,1908年生於四川省富順縣,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領導著名的平江起義,長期擔任紅五軍參謀長、紅三軍團參謀長,兼任過紅五軍軍長,一度出任中央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教育長。參加過五次反“圍剿”和長沙戰役、贛州戰役,以及慘烈的廣昌保衛戰、湘江之戰。鄧萍在中央蘇區協助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與國民黨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鬥,自1927年冬鄧萍結識彭德懷後,二人就一直朝夕相處,並肩戰鬥達7年之久,結下了深厚的戰友之情。
全局著眼
1930年6月,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彭德懷任軍團長,滕代遠任政委,鄧萍任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8月23日,一軍團、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會師,組建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三軍團仍然是彭德懷任軍團長,鄧萍任參謀長。之後,二人攜手並肩,率部參加了多次著名戰役。
10月,
蔣介石開始策劃對紅一方面軍進行第一次“圍剿”。11月1日,武漢行營命令敵第九路軍由江西上高、高安、豐城、樟樹一線,第十九路軍由湘東入贛,“分進合擊”,企圖消滅紅軍於袁水流域。
根據敵情,紅一方面軍提出了“誘敵深入、東渡贛江”的作戰方針。當時,紅三軍團部分幹部戰士對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認識不足,主張紅三軍團不過贛江,同紅一方面軍夾江而陣,或重新回到湘鄂贛根據地去作戰。針對這種錯誤認識,鄧萍認真細緻地做思想工作。鄧萍指出:三軍團不過江,一、三兩軍團夾江而陣,造成兵力分散,對粉碎敵人進攻不利。他強調,紅軍的戰略要從全局著眼,在大敵壓境的情況下,紅三軍團不宜返回湘鄂贛根據地;並反覆指出:“誘敵深入、東渡贛江”,集中兵力,對粉碎敵軍的“圍剿”,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聽了鄧萍的耐心動員,幹部戰士們迅速統一了認識。11月中旬,紅三軍團全部渡過贛江,與紅一軍團並肩作戰。12月30日至第二年1月3日,鄧萍協助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同紅一軍團和兄弟部隊,參加了龍崗戰鬥和東韶戰鬥,共殲敵15000人,繳獲各種武器12000多件,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
“紅埔”教育
1931年10月上旬,紅一方面軍總部通知紅五軍軍長鄧萍和紅八軍軍長何長工到紅軍總部報到。
在江西省寧都縣小布村,總前委書記、總政治委員毛澤東親切地握著兩人的手,風趣地說:“你們猜猜這次請你們來有什麼要事?”鄧萍說:“要不就是我們兩個軍的訓練和整頓的事?”毛澤東卻說:“今天是專門‘撤’你們兩個軍長的‘職’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你們又有重任。”毛澤東還談道:紅一方面軍,連續粉碎了敵人三次‘圍剿’後,中央蘇區和其他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戰爭已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需要大批幹部。現在乘戰爭間隙這個有利時機,加強軍隊幹部的培訓工作,以應付越來越複雜的鬥爭。因此,打算在中央蘇區建立一所正規的紅軍學校,準備調兩個軍長,四個師長,十幾個團長、政委來辦這個學校,造就紅軍自身治軍建軍帶兵打仗的人才。毛澤東認為,國共合作北伐時有黃埔,現在要辦一個“紅埔”。鄧萍、何長工聽後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重任。鄧萍被任命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副總隊長兼教育長。
同年冬,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江西
瑞金縣城東謝民宗祀開學。“紅埔”共辦6期,每期學員1000多人。鄧萍此前曾任紅三軍團隨營學校校長,有較豐富的辦學經驗。在“紅埔”期間,鄧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辦學才能,為學校初創時的各項建設,為培養紅軍優秀軍事幹部作出了重要貢獻。1932年3月上旬,鄧萍奉命調回紅三軍團,中革軍委任命鄧萍任紅三軍團參謀長兼紅五軍軍長。
犧牲前後
由於
博古、李德“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揮,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征。鄧萍協助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指戰員擔任右路前衛,負責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實施轉移。
遵義會議後,紅三軍團按照中革軍委的部署,撤出遵義地區,一渡赤水,進入四川古藺、敘永縣。接著,揮師東進,二渡赤水,進抵婁山關下。這時,貴州軍閥王家烈率4個團的兵力控制了婁山關至遵義一線,妄圖阻攔紅軍回師遵義。鄧萍指揮紅三軍團先頭部隊向婁山關發起衝擊。他親臨部隊前沿陣地,一邊指揮作戰,一邊隨部隊衝鋒。就這樣,紅三軍團勢如破竹,一鼓作氣搶占了遵義新城及城邊村落。
遵義城當時分為新城和老城。新城在東,沒有城牆;老城在西,有內外城牆,以一條河流為分界線。1935年2月26日清晨,為了攻占老城,奪取遵義戰役的全面勝利,鄧萍主動向彭德懷要求,跟隨擔任前衛任務的紅十一團行動,以確保再次攻占遵義的勝利。27日黃昏,鄧萍與紅十一團團長張愛萍、團參謀長藍國清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率領部隊前進到遵義老城北門外的前沿陣地。先把部隊安置好後,三人隱蔽在距護城河50米遠一個小土坡的草叢裡,他們要尋找一條便於部隊向前運動的路線,以便夜幕降臨時發起總攻。藍國清曾建議轉移,鄧萍沒有同意,說這裡便於觀察。這時一個小通信員從後面摸上來,鄧萍對他交代了一句,那個小戰士就趁著薄暮飛身跑回,這一下,把他們三個給暴露了。一排子槍彈掃過來,鄧萍壯烈犧牲,年僅27歲。
新中國成立後,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人民政府重新找到了鄧萍烈士的遺骸,遷葬在青松覆蓋、綠水環繞的鳳凰山上。彭德懷親自修訂了鄧萍的簡歷,張愛萍親筆為鄧萍烈士撰寫了墓志銘。
成就貢獻
1928年,彭德懷、鄧萍、趙榮生和滕代遠組建一團黨支部,領導一團發動平江起義,成功占領平江縣,成立平江縣蘇維埃政府。鄧萍負責戰後宣傳,共產思想深入人心,周邊縣城
瀏陽、豊陵、
岳陽、
通山、
通城、
修水、銅鼓等受其影響,紛紛掀起打土豪分田地的工農運動,建立工農政權。平江起義揭開了工農活動的序幕,為中國工農革命點燃了第一支火把。
1931年,鄧萍與何長工受中央委派,合併紅一團教導總隊、紅三團隨軍學校和閩西彭楊學校創辦紅軍中央軍事學校。鄧萍任副總隊長兼教育長,分別在瑞金建立彭楊學校,在武陽建立特科學校,在離瑞金十幾里遠的大村下建立紅軍大學。紅軍大學為中共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指揮員,為中國革命輸送了大量軍事人才。
1932年,紅三團與紅七團第十九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鄧萍任參謀長,東出福建擴大中央革命根據地。7月入
閩後東方軍連拔清流、歸化、將樂、順昌、連城五城;12月再次入閩擊潰國民黨軍隊8個團,俘獲6000人。鄧萍始終參與歷次戰役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
人物評價
1959年,長期與鄧萍一起戰鬥過的彭德懷深情地追憶道:“從平江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從江西蘇區轉戰到長征途中,直到他犧牲前,我們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鄧萍對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
忠心耿耿,作戰指揮沉著果斷、英勇頑強,是一個很有才幹的優秀軍事幹部。”並強調說:“鄧萍這個人是值得紀念的!”
1935年任團政委的張愛萍為其寫一首輓詩:長夜沉沉何時旦?黃埔習武求經典。北伐討賊冒戰雨,平江起義助烽焰。“圍剿”粉碎苦運籌,
長征轉戰肩重擔。
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以此來評價鄧萍文韜武略,是一個奇男子。
人物軼事
平江起義後,彭德懷、滕代遠、鄧萍率
紅五軍撤出縣城,一路苦戰,先是向湘鄂贛邊開進,後又南折,於1928年2月下旬與
朱德、毛澤東領導的
紅四軍在
井岡山會師。會師後不久,兩軍前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為打破敵人對井岡山的“圍剿”,解決部隊的過冬給養,紅四軍跳出井岡山向
贛南挺進,紅五軍留守井岡山。
就在紅四軍下山後的第三天,敵人以十個團的重兵,向井岡山發起了圍攻。
紅五軍前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當前的態勢。
彭德懷對大家說:“這是我們紅五軍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惡戰。現在進攻我們的敵人有14個團,而我們只有2000多人。硬守是守不住的,只有當機立斷,組織突圍。下面,請
參謀長講突圍作戰部署。”鄧萍指著牆上大幅軍事地圖的一處說到:“突圍地點,選在贛、湘結合部。集中我們現有的兵力,形成相對優勢,出其不意,猛打猛拼,撕開一條口子。之前,前沿各部不要與敵脫離接觸。‘粘住’他們,暗中抽出大部分兵力,準備參加突圍戰鬥。我意由我率領特務連、機槍連、迫擊炮連作尖刀,待缺口撕開後,一團、七團分別作為左、右翼,形成一條安全通道,政委帶領電話隊、衛生隊護送全部家屬、
傷病員快速通過,軍長帶四團殿後保護。”彭德懷一聽,連連擺手:“不妥!不妥!我從前在湘軍當兵時就到過這裡,要論作尖刀、打前鋒,你沒有我合適。”鄧萍堅決地說:“你是一軍之長,責任重大,今後五軍的發展還要靠你。再說,還有那么多的傷病員和家屬需要保護,這是朱毛首長臨下山時交給你的重任啊!軍情緊急,莫要再爭論了。”
按照鄧萍的這番部署,紅五軍衝出了重圍,輾轉
興國,突襲於都並取勝。就在這時,鄧萍負傷並因傷口感染高燒不退,只好留在當地養病、養傷。臨走時,彭德懷留下繳獲的藥品、罐頭,向當地黨組織贈送了一批槍枝彈藥,對其負責人反覆叮囑:“一定要保護好,照顧好鄧萍同志!”3個月後,紅五軍回師井岡山路過這裡,痊癒了的鄧萍眼噙淚花,雙手與彭德懷緊緊握在一起。鄧萍擦了擦雙眼說:“軍長,這3個月我天天想你,想我們部隊。現在我傷愈歸隊,向你報到。”彭德懷激動地說:“我斷了的翅膀又重新長上了!”
鄧萍傑出的軍事才華和危難之際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給彭德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世紀念
新中國成立後,遵義市人民政府在鳳凰山上修建了烈士陵園,將犧牲在遵義的紅軍烈士遺骸遷葬於此在陵園中,並在正中修建了鄧萍
烈士墓。
為紀念這位紅軍烈士,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保存著鄧萍的遺物:金屬衣扣和褲扣、毛衣碎片、帆布跑鞋和已磨平了的膠底。這些文物已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遺物。
2009年9月14日,鄧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