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山烈士陵園

紅軍山烈士陵園

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遵義市城區湘江河畔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南麓小龍山上。距會址約1千米,紅軍烈士陵園因建有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墓、紅軍墳、鐘偉劍烈士、鄧萍犧牲時的雕塑、紅軍女衛生員銅像以及紀念紅軍長征在遵義犧牲的烈士紀念碑而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軍山烈士陵園
  • 地點:遵義市城區鳳凰山南麓小龍山
  • 時間:1984年
  • 性質: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歷史詳情,陵園組成,

歷史詳情

1984年為紀念遵義會議召開50周年,中共遵義地委決定,在紅軍烈士陵園建設紅軍烈士紀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由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陰刻貼金。整個碑高30米,下寬6米見方,頂部寬2米見方。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誌,標誌表層是氮化鈦合金片呈魚鱗狀結構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碑的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圓環外壁鑲著28顆閃光的星,象徵著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圓環內壁是4組漢白玉石浮雕,內容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四渡赤水”,使外環的星光裝飾和圓環內的漢白玉畫像結合成一體。大圓環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著,頭像用紫色花崗石雕鑿而成,東南側為老紅軍形像,西南側是青年紅軍形象,東北側是赤衛隊員形象,西北側是女紅軍形象,寓意紅軍威震四方。整個紀念碑以環形和伸向天空的造型構成,反映紅軍崇高理想情操,雄偉磅薄的氣派,威震環宇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代。紀念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鄧萍烈士之墓”。鄧萍烈士的遺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軍委和彭德懷同志的親自關懷下,經黨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的。1958年開始動工修建鄧萍墓,次年建成。墓地在陵園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側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組成。墓身均用紅砂石料扣砌,通寬32.55米,正墓室高於側室,呈“凸”字形,墓頂正中豎一紅色五角星。1979年10月,張愛萍為鄧萍撰寫了墓志銘。 在鄧萍墓西面處,有一座紅軍衛生員墓,民眾稱為紅軍墳。墳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處約3米,墳前豎立一塊青石墓碑,碑座上石碑高2.03米,寬0.83米,厚0.19米,正面陰刻“紅軍墳”三個紅色大字,背面陰刻楷書《紅軍墳簡介》。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遵義後,一支紅軍部隊的衛生員給當地民眾治病去了,這時部隊執行緊急任務離開了遵義。在外為民眾治病的一個衛生員未能跟上部隊,後慘遭偽保長殺害。民眾懷著悲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紅軍衛生員。紅軍走後,民眾又陷入苦海。民眾生病無錢醫治,更加懷念紅軍衛生員。有些生病民眾到紅軍衛生員墳前悼念,因精神振奮,回家後感到病情好轉,就認為是紅軍衛生員“顯靈”。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四面八方。保長率爪牙多次去挖墳,民眾一次又一次地把墳壘起來,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民眾為了保護紅軍墳,就宣揚紅軍衛生員是“菩薩”。反動派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民眾絡繹不絕地到紅軍墳悼念和求藥治病,寄託對紅軍衛生員的哀思,盼望紅軍早日歸來。解放後,人民政府把紅軍衛生員的遺骸由桑木埡遷葬小龍山。從此民眾就把小龍山稱為紅軍山。紅軍墳下邊,塑立著一座高4.5米以紅軍女衛生員正在給乾人兒子餵藥的銅像,銅像於1990年7月建成。
紅軍山烈士陵園

陵園組成

鄧萍墓東邊,是一座表現鄧萍中彈倒在張愛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鄧萍烈士犧牲時的情景,塑像墓座上刻有簡單的文字說明。
在鄧萍墓的右後側,2004年新建了紅軍長征在貴州犧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由28塊碑連成一體組成的紅軍英烈牆。
陵園西邊的“青松堂”里,安放著幾十位無名紅軍烈士的骨灰盒。“青松堂”是1991年2月由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為陵園題寫的。陵園內的“翠柏園”里陳列著鄧萍、鐘偉劍兩位烈士的生平事跡。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准遵義紅軍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紅軍烈士陵園是緬懷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