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序岩黃耆(紅芪(豆科岩黃耆屬植物))

多序岩黃耆(豆科岩黃耆屬植物)

紅芪(豆科岩黃耆屬植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序岩黃耆(學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是豆科岩黃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為直根系,粗狀,深長,粗約1-2厘米,外皮暗紅褐色。莖直立,叢生,多分枝;枝條堅硬、無毛,稍曲折。葉長5-9厘米;托葉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總狀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葉。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於中國甘肅(六盤山和南部的山地)和四川西北部等。生長於山地石質山坡和灌叢、林緣等。

根為中藥材,名曰“紅芪”,作黃芪入藥並遠銷東南亞各地。性味甘,溫。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斂瘡生肌,排膿。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種子處理,播種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0-120厘米。根為直根系,粗狀,深長,粗約1-2厘米,外皮暗紅褐色。直立,叢生,多分枝;枝條堅硬、無毛,稍曲折。葉長5-9厘米;托葉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合生至上部;通常無明顯葉柄;小葉11-19,具長約1毫米的短柄;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8-24毫米,寬4-6毫米,先端圓形或鈍圓,通常具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
總狀花序腋生,高度一般不超出葉;花多數,長12-14毫米,具3-4毫米長的絲狀花梗;苞片鑽狀披針形,等於或稍短於花梗,被柔毛,常早落;花萼斜寬鐘狀,長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鑽形,齒間呈寬的微凹,上萼齒長約1毫米,下萼齒長為上萼齒的1倍;花冠淡黃色,長11-12毫米,旗瓣倒長卵形,先端圓形、微凹,翼瓣線形,等於或稍長於旗瓣,龍骨瓣長於旗瓣2-3毫米;子房線形,被短柔毛。莢果2-4節,被短柔毛,節莢近圓形或寬卵形,寬3-5毫米,兩側微凹,具明顯網紋和狹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甘肅(六盤山和南部的山地)和四川西北部等。生長於山地石質山坡和灌叢、林緣等。
多序岩黃耆多序岩黃耆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

由於多序岩黃耆種子硬實較多,為打破種皮的不透性,提高種子發芽率,播前必須按以下方法將選好的種子進行催芽處理,有下列三種催芽方法。
  1. 溫、冷水交換浸種:於播種前幾天,白天用40℃的溫水浸泡,晚上再換冷水,連續處理3個晝夜,撈出後裝入瓦罐內,上面用濕布蓋住,放在溫暖的地方,種子經過高低溫度的影響,種皮性質發生了變化,3-4天便能發芽,即可播種。
  2. 機械損傷:按1份沙子與2份多序岩黃耆種子均勻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鋪3-4厘米厚,碾10多圈,當種皮起毛刺時為止。否則會使胚部受傷,種子容易受病菌侵染,雖然吸水很快,但播後易出現爛種現象,出苗率也不高。碾好後,篩取種子,用20℃溫水浸泡1天,堆漚在溫暖的地方,5天左右即可發芽,立即播種。
  3. 硫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鐘,取出後迅速置流水中沖洗半小時,或用清水多次洗淨種子上殘留硫酸,稍乾即可播種,採用法此法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可達90%以上。

播種方法

多序岩黃耆於春、夏、秋3季均可播種。春播在3月中、下旬;夏播於6-7月進行,秋播於9月上、中旬進行,當年仍可出苗,但要注意預防凍害。多採用條播,於畦面上開深3厘米的播種溝,溝心距30厘米,將種子拌適量細沙,均勻撤入溝內,覆土1-1.5厘米,以畦面不見種子為度,稍加鎮壓,每公頃用種量15-22.5千克。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地:種植地宜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地勢高燥向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壤土,平地、山坡均可栽種。但以20-30度的坡地為好。
整地:地選好後深翻,一般應在80厘米左右,結合整地每公頃施入腐熟廄肥或土雜肥525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作基肥。栽種前再翻耙2遍,整平耙細後作高畦,畦寬120厘米,高25厘米,溝寬30厘米。畦面整成瓦背形,四周開好排好溝,以利排水。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與定苗:多序岩黃耆幼苗生長比較緩慢,出苗後往往草苗齊長,因此,當苗高4-5厘米時,應及時中耕除草,同時進行間苗。當苗高7-8厘米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時,按株距9-10厘米定苗。如有缺苗,應進行補植,但補植之苗根多分枝,如缺苗過多時,宜採取種子補播。定苗後,進行第3次中耕除草,以後可視田間雜草生長情況進行,原則是經常保持田間無雜草。
追肥:多序岩黃耆喜肥,在生長第1-2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每公頃追施腐熟人畜糞水22500千克,或硫酸銨300千克,兌水澆施;在第2次中耕除草後每公頃施尿素75千克,兌水澆施,或用堆肥22500千克與過磷酸鈣750千克、硫酸銨150千克,共同混合均勻後,於行間開溝施入,施後覆土;第3次於冬季苗枯後,每公頃施入腐熟廄肥37500千克,加過磷酸鈣750千克,餅肥2250千克混合拌勻後,於行間開溝施入,施後培土防凍。
灌溉排水:播種後若遇天氣乾旱,應及時灌水,以促進種子萌芽出苗;在結果種熟期間,即8月中旬至9月中旬1個月時間內,如遇高溫乾旱,也應及時灌水,每10天1次,可促使種子正常成熟,減少種皮不透性程度,降低硬實率,提高種子品質。雨季濕度過大,會導致根部腐爛,芪苗死亡,故應注意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打頂、摘蕾: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減少養分消耗,於7月底以前進行打頂;孕蕾開花對多序岩黃耆根部營養物質積累不利,除留種植株外,一般於6月中旬出現花蕾時,將其摘除,以利增產。

病蟲防治

病害

根腐病: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發病植株葉片逐漸發黃脫落,根部完全腐爛。防治方法:注意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澆穴。
鏽病:主要危害葉片。常於6-7月發生。發病時,在葉背面產生大量銹孢子,呈中間一堆、周圍一圈的紅褐色至暗褐色的粉狀堆。高溫、高濕、排水不良、種植過密、通風透光不好均有利於發病。防治方法: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株殘餘,集中燒毀;實行輪作,合理密植,注意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發病時,用65%代森鋅400-5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硫合劑噴霧。
白粉病:常於7-8月炎熱乾旱時發生。主要危害多序岩黃耆葉片,也可危害莢果。發病後,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初生白粉狀病斑,然後蔓延如覆白粉,後期在病斑上出現很多小黑點,造成早期落葉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每10天1次。
紫紋羽病:主要危害多序岩黃耆根部。病斑初呈褐色,最後呈紫褐色,並逐漸由外向內腐爛,爛根表面有紫色菌素交織成膜和菌核,地上植株自上而下逐漸黃萎,最後植株死亡。防治方法:收穫時,將病殘植株集中燒毀或深埋,可減少越冬病菌;實行與禾穀類作物輪作,輪作期3-5年;發現病株及時挖除,病穴及其周圍撒上石灰粉,以防蔓延;雨季注意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整地每公頃用70%敵克松22.5-30千克進行土壤消毒處理。

蟲害

蚜蟲:常於6-8月發生,危害上部嫩梢,影響多序岩黃耆生長發育。防治方法:可用敵敵畏乳油8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豆莢螟:常於6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成蟲在多序岩黃耆嫩莢或花苞上產卵,孵化後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鑽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冬。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敵敵畏800-1500倍液噴殺,7天1次,直至種子成熟。
豆莢蠅:幼蟲從嫩梢逐漸向下蛀入莖桿中為害,致使頂部嫩梢逐漸枯萎,植株遇風即斷。防治方法:6-7月噴90%敵百蟲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毒殺,7天1次,連噴3-4次。
擬地甲:危害幼苗。可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殺。
廣肩小蜂:成蟲用產卵管刺入莢果種皮內產卵,孵化出幼蟲危害嫩籽。防治方法:在結莢初期用敵敵畏10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噴殺,7天1次,直到種子成熟。
地老虎螻蛄金龜子蟋蟀: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1500倍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根為中藥材,名曰“紅芪”,作黃芪入藥並遠銷東南亞各地。以根入藥,根含紅耆多糖、無機元素等成分。具有增強免疫力,緩衰老,改善肺功能,增強耐缺氧能力,鎮癰,鎮靜及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性味甘,溫。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斂瘡生肌,排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