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腿石雞

紅腿石雞

紅腿石雞(學名:Alectoris rufa):體長38厘米,翼展47-50厘米,體重391-514克。有很重的斑紋。喉白,下臉部的黑色條紋過眼部和下喉部,與亮紅色嘴及肉色眼圈形成對照。上體粉灰,胸皮黃帶橘黃,兩脅具黑色、栗色橫斑及白色條紋。虹膜褐色;嘴紅色;腳爪紅色。

白天活動,性喜集群,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於西歐,原產地為法國和西班牙,並於200多年前(截止2016年)在英國引進,並進入大西洋群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腿石雞中等體型,體長38厘米,翼展47-50厘米,體重391-514克。是帶很重斑紋的鶉類。頭頂冠和頸背棕褐色,當鳥被驚嚇或興奮時,會顯示出一個短的羽冠。下頦和喉嚨都是白色的,下臉部的黑色條紋過眼部和下喉部,形成黑色領圈。與亮紅色嘴及肉紅色眼圈形成對照。黑色的羽毛繼續向下延伸,在淺灰色的胸部上形成黑色的三角形斑塊。在頸部的黑色條紋後面以細條狀結束。下頸部呈棕褐色,有黑色小斑紋。上體粉灰,胸皮黃帶橘黃,兩脅具黑色、栗色橫斑及白色條紋,每個淺藍灰色的背景上顯示出精細的黑白邊。諸亞種存在細微差異,以荒漠中的為最淡。虹膜棕褐色,被紅色的眼圈環繞;嘴紅色;腿和腳爪紅色。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和乾燥的丘陵地區的多石山坡和岩石草原地區,以及灌木、林木較多的高山,也棲於林緣灌叢和有較多樹木的高山地區。棲息垂直海拔高度為1300米左右,可高達2000米。冬季下到低山丘陵、山腳平原、河谷、峽谷,乃至多石荒漠原野等低海拔地區活動。一般不進入森林和潮濕的地區。經常在果園、種植園、耕地、草地山坡,還可以在乾燥的耕地,荒地和沙丘中看到。

生活習性

白天活動,清晨及傍晚活躍,通常中午在棲息處休息。性喜集群,經常看見有多達20隻鳥的小群,徘徊在田野和牧場上。有時白天成群竄到靠近山坡的農田地中覓食,遇驚後徑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緊急情況下亦飛翔,飛翔能力強且迅速,但飛不多遠即落入草叢或灌叢中。該物種經常棲息在樹杈或老農場建築物的高架上。
清晨和黃昏時,雄雞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處引頸高聲鳴叫,發出一連串越來越高的重複“Go CHAK-CHAK-CHAK;Go CHAK Go CHAK-CHAK......”聲,緊接著幾聲帶鼻音的咯咯叫,開始鳴叫時比較緩慢,以後逐漸加快,並重複多次。
主要以草本植物的葉、根、草和豆類等植物物質,灌木的嫩芽、嫩葉為食,也吃漿果、種子、苔蘚、地衣,或昆蟲如螞蟻和蚱蜢,也常到附近農地取食穀物或挖出土壤中的根和塊莖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道爾、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引進:阿爾及利亞、希臘、愛爾蘭、紐西蘭、英國。
旅鳥: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瑞士。
紅腿石雞分布圖紅腿石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紅腿石雞每窩產10-16枚帶紅棕色斑點的奶油色卵。孵化持續時間約為23-24天,雌鳥單獨名牌貨,偶爾如果雌鳥出去覓食,雄鳥也可以坐在巢上孵卵。
雛鳥身體被棕色和奶油羽毛,下體更淺。父母雙方共同哺育,雛鳥可以在孵化10天后飛行,並且生長2個月左右即與成鳥相似。它們通常在第一個冬天留在家族群中。
這個物種可能在第一窩雛鳥孵化不久之後就會生產第二窩雛鳥。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雙方會分擔每個巢內的雛鳥的養育職責。

亞種分化

紅腿石雞(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紅腿石雞伊比利亞半島亞種
Alectoris rufa hispanica
Seoane, 1894
2
紅腿石雞巴利阿里群島亞種
Alectoris rufa intercedens
A. E. Brehm, 1857
3
紅腿石雞指名亞種
Alectoris rufa rufa
Linnaeus, 175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